悼念老人的悼词

《悼念老人的悼词》属于悼词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悼念老人的悼词

1、悼念老人的悼词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各位父老乡亲:

  今日,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境,在那里深切悼念退休老教师——XX老先生。

  哀乐低回,北风哀号,云天低垂,物无光华,花无悦色,百草凋枯,万木萧条!我镇教育战线的老前辈–XX老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周老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党爱民,辛勤俭朴,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一生。他生于公元1923年农历正月初四,于20xx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周老先生1930年-1939年在本村及附近读私塾,1940年-1943年在桃树岭都昌中学读书。1944-1945年在都中附设简师读书。新中国成立之初,周老先生踊跃响应党的号召,进取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1950-1952年3月在本乡农会任文书。1952年4月-1953年4月任大沙桥文化站负责人。1953年5月-1955年7月任县总工会专职教员。1955年8月-1959年元月先后在县教育局、北山庐禁带辅导区任专职教员,1959年2月-1970年7月在阳峰辅导区教书。

  周老先生也同全国许多老干部一样,未免于难,先后被下放生产劳动。这期间,由于子女幼小,妻子体弱多病,为了生计,在生产队养过猪,放过牛,在鄱阳湖撑过船,在水产场做过饭,还在龙潭湖做过坝。在那年代知识分子受磨难,往事不堪谈。经过落实纠偏政策和拨乱反正,1973年至1980年上级分配他在东山乡任教,重返了三尺讲台。1980年到龄退休,由于大沙中学领导信任,特意挽留,在中学再作了二年贡献。老先生四十余年的教书育人工作,桃李满天下。

  周老先生退休后,本来能够简便地在家颐养天年,同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可是由于长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构成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仍然参加了大沙中小退休教师组织的学习小组,和老同志一齐坚持学习,坚持活动,坚持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社会调研,为大沙中小行政人员供给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合理提议,为高小学校供给有益的`业务指导,为村民小组及家庭排忧解难,为社会礼貌建设、为建设新农村、为社会和谐构建继续发挥余热。

  周老先生,热爱xxx..,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村民,热爱生活,他经常用那饱含热情的笔墨和清秀的字迹,热情洋溢地歌颂社会的提高、党的正确领导、祖国及新农村的变化,继续播撒礼貌的种子,同时也不断丰富自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周老先生,品德高尚,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正如他门前亲手栽种的劲竹,常年翠绿,挺拔向上,无论严冬酷寒,仍坚韧如故。他子女多,生活负担重,工资微薄,但始终坚持勤俭节俭、细水长流的俭朴作风,没有向领导告过苦,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公私分明,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度过难关。以校为家是教师的传统,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天职,爱生如子是教师的品性,这几方面,周老先生是我们行业中的楷模,异常是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周教师始终坚持高尚情操,不伸手向公家要物,不行贿向领导要职,不谋取个人私利。铮铮铁骨,刚正不阿,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周老先生,团结同事,平易近人,态度谦虚随和。无论在何种年代,何种场合,和同事们协作愉快,没有年龄界限,都愿意做知心朋友。坦诚待人,知无不言,异常是对年轻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和他在一齐共过事的教师,无不常怀敬佩之心,经他教育的学子,无不常怀感激之情。

  周老先生,治家从严,教子有方。他虽然子女众多,在他的精心培育和严格训教之下,都能够自觉行正道,操正业,有梦想,有道德,有本事。长子继承了老先生的衣钵,为基础教育默默奉献。其余爱子,都能礼貌经商,童叟无欺,发家致富;两女勤俭治家,为发展家庭经济当好了贤内助。孙辈繁衍,家族庞大,无不以老先生之风范为楷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利国利民,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作出了贡献。

  周老先生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学生失去了一位好教师,子女失去了好慈父,同志失去了一位好师长,可是最初的笑声与最终的逝世都是生命的必然,最初的晨曦与最终的晚霞同样光照人间,只要我们以老先生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作无限追求的动力,我相信周老先生定会含笑九泉,我相信周老先生在天之灵定会保佑家人欢乐安康,家族繁荣昌盛,教育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在此衷心祝愿:一路走好!安息吧,周老先生!

2、悼念老人的悼词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村最受敬仰的百岁老人应绍娜同志。

  应绍娜同志出生于1909年5月,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20xx年3月20日下午1点50分,自然而然地安然冥目、乘鹤归西。堪称“平安楷模”。享年101岁。

  应绍娜同志(我们晚辈都尊称她阿婆)她经历过几个朝代的变迁,生前曾自豪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同时也更加温暖地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好。

  老人故去了,我们理应记住她的好。她老人家的故去,不仅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

  后辈受您的恩惠,无法用言语表达。乡亲们,有人这样写道:

  我们不曾忘记那位迎着风雨手执挑沙针为乡里邻居治病的身影;不曾忘记当年那位起半夜点油灯磨豆腐而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飘香可口的百姓佳肴的人是谁;曾记得,那引来报社记者镜头下穿针引线之绝技而由衷赞叹的场景;曾记否?赶集路上那步履如飞的身姿,让年轻人都发出了自愧不如的感慨。犹听得,她把你和我的小名时常来呼唤;曾记得,有人为您写过《喜欢老人》的美文刊登在金华日报上;曾记得,不成敬意的小辈们受到过你莫大的深情呵护。

  您的品德确实可上诗品文,您的功绩的确可让人咏颂!

  亲人们不会忘记,乡亲们不会忘记;高山不会忘记,河流不会忘记;蓝天不会忘记,白云不会忘记。

  十年树木,百年修身。正因为你拥有一颗平常心,才拥有伟大的品格。

  阿婆的故去,是我们失去了一位长者,一位好同志。她虽离我们而去,再也听不见亲友的呼喊,使后辈再没了可以孝敬的机会了。但她那种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高贵品德及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颗心怀感恩的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人们说,她百年平安归去,是对我们永远的祝福。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生产和工作,搞好建设。以慰阿婆在天之灵。

  应绍娜同志永垂千古!

  今天我们在古老大厅上一个为您颂德,激励后者,让我们再次鞠躬作别。

  我特为您送上一幅挽联:

  平凡乃伟大。

  自然有天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阿婆,您走好——

  应绍娜同志安息吧!

3、悼念老人的悼词

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日,我们以十分沉痛的心境相聚在一齐,缅怀xxx老人的懿行美德,依依不舍地送别她老人家踏上天国的路程!

  xxx老人于20xx年xx月xx日零时25分不幸因病辞世,享年xx岁。

  xxx老人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身经新旧两个社会,是在贫穷落后、劳累奔波中度过来的。她没上过一天学,可她勤劳、坚强、善良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子女、亲友和周围的父老乡亲。

  xxx老人命运苦难多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养育了八个子女,无微不至地呵护和疼爱他们,历经了数不尽的磨难与艰辛。

  xxx老人能干好强,一生的勤劳是她最大的本分。种地再累,她从来不叫一声苦;家里再穷,她也从来不叫一声难。农村改革前,她像队里男人一样。无论是水利灭螺、堤防加固,还是开沟挖渠、建桥修路,无论是耕田使牛、抛籽育苗,还是旱地里种棉花麦子、水田里种油菜稻子,什么农活她都能干。“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她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她的事迹,被文艺宣传队编成文艺节目在大队演唱。农村改革后,她以一个农村女性微弱的肩膀,承担着七亩多“职责田”的耕种和繁重的家务。在水旱夹杂的地区,农时季节的矛盾显得十分忙人,起早摸黑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xxx老人心灵手巧,一手针线活做得十分精美。每年寒冬腊月时节,她就开始着手给子女们缝做布鞋。在她的身上,最能体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亲情怀。她不仅仅一手针线活做得精美,家常饭菜更是她的绝活。她的每一道家常小菜都做得清香四溢,味美可口。她自制的豆瓣酱、南风盐菜、卤豆腐、榨辣椒、萝卜丁子等等,更是一道道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xxx老人心地善良。她不仅仅是家里的贤妻良母,也是地方有名的好媳妇、好嫂子、好妯娌、好婆婆、好邻居。她一生为人朴实善良,从不计较别人什么。她把婆媳关系处理得像母女一样。她把姑嫂关系处理得那么有缘、那么亲近,始终有“长嫂当母”的感觉。她在儿媳心里,永远是最受尊敬的婆婆。她温和的性格铸就了她的人格魅力。她和村组里的乡邻们关系处理得总是那么融洽、那么和谐。

  对xxx老人的美行高德,我们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她和所有母亲一样,履行了一个女人的社会职责,生儿育女,但她突出自我的言行,对儿女们精心教养;她所做的事情都是那么平凡,但她把全身心的爱献给了儿女,献给了她所有的亲人,献给了她的家庭;她一生有那么多苦难和艰辛,但她从来没有任何抱怨。

  苍天俯首,寒风悲呼,哀乐低迴。敬爱的xxx老人和我们永诀了。此时此刻,我们有千言万语要向她老人家倾诉:xxx老人,您安息吧!您的儿女们永远深爱您!我们全村的父老乡亲永远怀念您!

  xxx老人永垂不朽!

4、悼念老人的悼词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各位父老乡亲:

  今日,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境,在那里深切悼念退休老教师——XX老先生。

  哀乐低回,北风哀号,云天低垂,物无光华,花无悦色,百草凋枯,万木萧条!我镇教育战线的老前辈–XX老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周老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党爱民,辛勤俭朴,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一生。他生于公元1923年农历正月初四,于20xx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周老先生1930年-1939年在本村及附近读私塾,1940年-1943年在桃树岭都昌中学读书。1944-1945年在都中附设简师读书。新中国成立之初,周老先生踊跃响应党的号召,进取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1950-1952年3月在本乡农会任文书。1952年4月-1953年4月任大沙桥文化站负责人。1953年5月-1955年7月任县总工会专职教员。1955年8月-1959年元月先后在县教育局、北山庐禁带辅导区任专职教员,1959年2月-1970年7月在阳峰辅导区教书。

  周老先生也同全国许多老干部一样,未免于难,先后被下放生产劳动。这期间,由于子女幼小,妻子体弱多病,为了生计,在生产队养过猪,放过牛,在鄱阳湖撑过船,在水产场做过饭,还在龙潭湖做过坝。在那年代知识分子受磨难,往事不堪谈。经过落实纠偏政策和拨乱反正,1973年至1980年上级分配他在东山乡任教,重返了三尺讲台。1980年到龄退休,由于大沙中学领导信任,特意挽留,在中学再作了二年贡献。老先生四十余年的教书育人工作,桃李满天下。

  周老先生退休后,本来能够简便地在家颐养天年,同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可是由于长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构成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仍然参加了大沙中小退休教师组织的学习小组,和老同志一齐坚持学习,坚持活动,坚持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社会调研,为大沙中小行政人员供给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合理提议,为高小学校供给有益的`业务指导,为村民小组及家庭排忧解难,为社会礼貌建设、为建设新农村、为社会和谐构建继续发挥余热。

  周老先生,热爱xxx..,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村民,热爱生活,他经常用那饱含热情的笔墨和清秀的字迹,热情洋溢地歌颂社会的提高、党的正确领导、祖国及新农村的变化,继续播撒礼貌的种子,同时也不断丰富自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周老先生,品德高尚,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正如他门前亲手栽种的劲竹,常年翠绿,挺拔向上,无论严冬酷寒,仍坚韧如故。他子女多,生活负担重,工资微薄,但始终坚持勤俭节俭、细水长流的俭朴作风,没有向领导告过苦,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公私分明,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度过难关。以校为家是教师的传统,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天职,爱生如子是教师的品性,这几方面,周老先生是我们行业中的楷模,异常是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周教师始终坚持高尚情操,不伸手向公家要物,不行贿向领导要职,不谋取个人私利。铮铮铁骨,刚正不阿,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周老先生,团结同事,平易近人,态度谦虚随和。无论在何种年代,何种场合,和同事们协作愉快,没有年龄界限,都愿意做知心朋友。坦诚待人,知无不言,异常是对年轻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和他在一齐共过事的教师,无不常怀敬佩之心,经他教育的学子,无不常怀感激之情。

  周老先生,治家从严,教子有方。他虽然子女众多,在他的精心培育和严格训教之下,都能够自觉行正道,操正业,有梦想,有道德,有本事。长子继承了老先生的衣钵,为基础教育默默奉献。其余爱子,都能礼貌经商,童叟无欺,发家致富;两女勤俭治家,为发展家庭经济当好了贤内助。孙辈繁衍,家族庞大,无不以老先生之风范为楷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利国利民,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作出了贡献。

  周老先生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学生失去了一位好教师,子女失去了好慈父,同志失去了一位好师长,可是最初的笑声与最终的逝世都是生命的必然,最初的晨曦与最终的晚霞同样光照人间,只要我们以老先生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作无限追求的动力,我相信周老先生定会含笑九泉,我相信周老先生在天之灵定会保佑家人欢乐安康,家族繁荣昌盛,教育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在此衷心祝愿:一路走好!安息吧,周老先生!

5、悼念老人的悼词

尊敬的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我的家人衷心感激大家今日来到那里,与我们全家一齐怀着十分悲痛的心境追思过去,悼念我那为速记而奋斗一生的伟大的父亲——xxx。

  我的父亲19xx年出生于xxx省xx市,于20xx年xx月x日在xxx逝世,享年90岁。

  加老人生平事迹

  我父亲的一生是与xx相伴的一生,在他异常艰难的90岁人生里程中,xx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他为xxxx作出了的贡献,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作为父亲他博爱慈善,以其博大宽厚的胸襟,培养教育每一个子女茁壮成长,人人都成为国家有用之材,而今x氏家族四世同堂的天伦盛况,是他老人家颐养天年的最大欢乐和福份!

6、悼念奶奶的悼词

  各位亲戚,各位朋友:

  首先,我代表我的家庭感谢各位前来参加我奶奶的出殡仪式,感谢大家前来送我奶奶最后一程,大家一起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我奶奶。

  我奶奶出生于19**年**月**日,因为老迈,于20**年**月***日凌晨**点**分逝世,享年**岁。奶奶出生于寮顶一个虽然称不上书香门第,却具有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家庭,从小接受着温顺善良、相夫教子的传统伦理、传统礼仪的教育,因此奶奶是“裹着小脚”嫁给我爷爷的,走进当时在洞头可以说是“举目无亲”的我们林家,义无反顾地帮助我爷爷撑起这个家庭,撑起我们林家的一片天。

  解放前,偏僻的洞头海岛“靠海吃海”,而我们林家作为外来者,从“山头顶”到“中仑”,再到“大石头”,最后流落到我们“东岙”,才勉强在“东岙”扎下了根,没有多少的支持和怜悯,连“靠海吃海”的机会和手段都很难找到,只能在贫困中寻找依靠,聊以度日。虽然生活给予我们林家的只有“艰辛”两个字,时常只有依靠从山上田边挖来的白色草根和清水哺育下一代,时常只有依靠从海滩礁石上挖来的贝壳和海螺哺育下一代;但是,我奶奶不仅没有任何的怨言,而且经常风里来雨里去,拉扯着幼小的爸爸、姑姑们,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赋予了我们林家朴实的生命精神,让我们林家得以薪火相传。

  奶奶的善良不为邻里、世人所熟知,这是她的本性。解放前的洞头虽然是一个偏僻的海岛,但是的“万税”还是不能幸免,“棉花捐”一直是时期在洞头的一种捐税,东岙的“保长”也一直在负责征收这种捐税。有一年保长到我们家催缴“棉花捐”,因为实在是一贫如洗,无法上交“棉花捐”,奶奶也是一再得哀求;可保长却因为看到小时候的我父亲从山上挖来的一小箩筐小番薯而认为我奶奶在骗人,“与国民政府做对”,于是不仅将我奶奶关了起来,而且吊起来示众,以示惩罚。这样的惩罚和耻辱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但是我奶奶却在后来的忆苦思甜时,在大家都在控诉万恶的旧社会,万恶的保长的时候,对我爸爸和姑姑说,“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就不要说了,大家都有大家的难处,我们就算了吧,你们也不要说了”。以一种善良的禀性来待人接物,来滋润下一代。

  奶奶的精神节操也是不为邻里、世人所熟知,这也是她的本性。像千千万万深受腐朽的国民政府压榨的妇女一样,奶奶虽然没有什么高尚的思想境界,也没有什么独到的社会认识,但是却以一种实际行动来告诉世人对政府的痛恨,对新生活的盼望。我们浙南解放的初期,解放军一直与军队在争夺洞头、北麂这些海岛的控制权,作为党员的我爷爷更是投入到了解放洞头和北麂的洪流之中,风雨交加中在军队的疯狂进攻时将解放军送到北麂,为解放军摆脱危险;枪林弹雨中在解放军解放洞头时撑船靠岸,从而顺利解放洞头。当时的我父亲和姑姑们年龄尚小,的确需要我爷爷能够留在家里帮助照料孩子,而我奶奶深知我爷爷所作所为的意义,不仅没有拉任何的'后腿,用自己娇小的身躯支撑起家庭,而且为爷爷准备好所有的一切,成为爷爷为革命、为洞头解放贡献力量的有力后盾。

  解放后,许多人都因为对解放洞头做出贡献而要求政府能够给予工作和生活的安排和照顾,政府也切实为这些曾经在解放洞头做出贡献者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困难。但是,我爷爷深知解放初的政府困难重重,打消了也曾经有的念头,我奶奶一如既往地支持爷爷的决定,而且将这种支持奉行一生,绝对不会在政府困难的时候向政府索求什么,也一再教诲子孙“一定要自力更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她的信念。

  到现在,子孙满堂,大家都意气风发。看到这种景象,奶奶她经常笑得合不拢嘴,经常默默告诉在天的爷爷,“子孙后代多志气”。 奶奶会为任何一个子孙的成就而高兴,总会在邻里和熟人面前竖起大拇指,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每一位子孙的成绩;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无法保持清醒神智的时候,也会面对来者非常自豪地竖起大拇指,念叨着子孙的名字。

  青山依旧在,明月照我行。奶奶她虽然已经享尽天年,寿终正寝,乘鹤西去,没有等身的成就,没有耀世的名言;但是她的纯朴而自然的一言一行,表露出的无私奉献、不事索求的高尚情操和殷殷叮咛、拳拳养育、深深眷念的滋滋爱意,却犹如没有任何尘埃的一轮明月,始终荡涤着子孙后代的思想认识,始终照耀着子孙后代前行的道路,让子孙后代能够更加坚定而充满自信地成就自己的生活。

  亲爱的奶奶,你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以上是关于悼念奶奶的悼词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