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600字

《小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600字》属于工作计划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600字

1、小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600字

这个作品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生活及青年时的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

在这十篇散文中,我对《二十四孝图》感触最稳深刻。

当在第一才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有很想看看这个二十四孝图,我想看看这二十四个小子是怎样实行自己的孝道,那场面一定很令人感动吧。真应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了,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一点儿也没觉得感动,取而代之的而是气愤,难道这个就是所谓的孝道?从中我没有看到“孝”这个字,这压根儿就是摧残,他们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这就是孝?错,大错特错。这是他们借着孝来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念罢了。可见,这摧残性命的“孝”是多么可怕啊。一个个多么无辜的性命就这么的没了。

我很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社会里,我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是宁可吃点苦也有让我过得好点。我很感谢他们,我会多理解他们的辛苦,尽量不让他们多为我操心,这就是我对他们的孝,这孝是爱,而不是摧残。

虽然那个时代残酷,那也并不代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好的。那些帮助他人的人反而变成可伤害他人的人,这让许多人热爱帮助的这颗心都逐渐消失了。更可恶的是,有些人为了钱,做一些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更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把别人踩在脚下,任意的玩弄。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现状,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存方式。种.种与此,都表明了我们大家还需努力,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要努力争取改变这不好的现状。

作为新一代少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祖国更加美好而努力。

2、小学生《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最近我看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这是一本讲述了真善美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安妮·雪莉是这本书的女主角,她并不漂亮,是个红头发女孩,脸上有雀斑,但她的天真、幽默、善良打动了许多曾经讨要过她的人。绿山墙农舍兄妹马修和马瑞拉想要收养一个男孩,但因为中间传错了话,把女孩安妮带回了家。马瑞拉想送回安妮,但安妮那张喋喋不休的嘴和丰富的幻想力,让马瑞拉对安妮难以割舍,就让安妮留了下来。安妮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她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感染了身边的人,让人们更富有爱心,更和谐生活了。安妮有一颗感恩的心,凭着自己辛勤的汗水考上了大学,得到了一笔奖学金,但不久马修死了!马瑞拉又被诊断出眼可能失眠,安妮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同时也放弃了那笔梦寐以求的奖学金,成为当地的一名教师,在家中陪马瑞拉。

我怀着一种甜美和纯真的感觉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中的人物都很真诚、善良、美丽。有对收养的安妮如亲生骨肉一般疼爱的马修和马瑞拉,有放弃地位,和安妮亲密无间的朋友戴安娜……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安妮,安妮是个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坚强女孩。最然父母在她幼年的时候病逝了,但她没有自暴自弃,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我和安妮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我们都爱幻想,嘴巴一张开就难合上,,说的话足以装上几十箩筐。但我和安妮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一遇到苦难就退缩,不是查电脑就是问爸妈,根本不会去面对和挑战。我拥有父母的疼爱,长辈的关心,但之前我生在福中不知福呀,根本不懂得珍惜长辈的关爱。

这本书让我懂得真善美,我要向安妮学习,学习她的执着,学习她的纯洁,学习她的坚强。

安妮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努力的方向。

3、小学生《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在老师的倡导读好书的时间里,我读了名着叫《绿山墙角的安妮》这本书,她那无暇的想象空间让我难以忘怀!

故事是这样的:绿山墙生活着一对兄妹马瑞拉和马修,后来马修的年纪越来越大,走路、干活都不是那么方便了,而且心脏也不好,于是马修和马瑞拉商议,决定要一个男孩来帮忙干农活,却因为别人的误会接来了安妮但是善良的他们还是留下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孩。

安妮性格活泼开朗,拥有像玫瑰般绚烂的想象力,一张小嘴巴总是喋喋不休,一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连刻板的马瑞拉、害羞的马修也被她那源源涌出的趣话迷住了,在她的眼里绿山墙的窗外那开满白花的樱桃树是一位高贵的“白雪王后”冬日寒冰下的小溪会发出动人的欢笑声,“美丽的阴森大道”被她称为“喜悦的结白之路”,“巴里的池塘”被她称做“闪光之湖”,她想象着“闹鬼的森林”——云杉林中鬼魂成群,却把自己吓得魂飞魄散;她把葡萄酒误以为紫莓甜酒,结果让好朋友醉得东倒西歪……安妮的到来使沉闷的绿山墙变得生气勃勃,刻板的农庄生活变得浪漫可爱。

最终她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是面对生活的困难突然降临,她不得被放弃去大学深造的机会。在家里照顾视力不好的马瑞拉。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她那许许多多的优点非常值得我的学习。

4、小学生《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讲了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安妮是个孤儿,从小被人领养,性格胆小孤僻,自上学开始,历经坎坷,奋发自励,从没有朋友到懂得友情,从学习欠佳到成绩优异,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亲身的经安妮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这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对我的教育却是深刻的。历使我有了更深的体会,读了《绿山墙的安妮》就好像喝了一杯清醒剂,深深地感到安妮才是我学习的榜样。

的成长经历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首先,一个人要自尊、自强,安妮虽然是个孤儿,但她不自暴自弃,而是勇敢面对现实,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许多朋友。我平时比较胆小,不大敢和别人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读了安妮的故事使我明白了应当怎样树立自信,怎样与人交流,从而变成一个活泼、开朗、有爱心的孩子。其次,要实现梦想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安妮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孤儿,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安妮的经历告诉我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从现在开始,我要像安妮学习,努力克服爱面子、胆小、不自信等坏毛病,我想只要认真付出,就一定会有结果,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不懈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应当可以实现。

5、小学生《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最近,我刚看完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绿山墙的安妮》,作者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玛德·蒙哥玛丽。以前,我总觉得孤儿是一种天生悲伤,无助的孩子。

可是,自从我看了《绿山墙的安妮》之后,我认为我错了,其实孤儿也会生性活泼乐观的。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写了一个生性活泼乐观、极富想象力的孤儿安妮如何在绿山墙农舍找到了温暖的家,如何考取女王学院,取得一级教师证书,并获得大学奖学金。但她为了不离开绿山墙和收养自己的玛丽拉,她放弃了大学深造的大好机会,踏入社会的故事。

真是奇迹啊!一个孤儿竟然能考取女王学院,还取得了一级教书证书,并获得大学奖学金。安妮虽然是孤儿,却生性活泼乐观。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嘲笑或瞧不起比我们弱小的生物。我们要鼓励、爱护它们。使它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并且要教会他们乐观对待身边任何的每一样、每一件事或物。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残疾小孩,他原本是音乐系中最好的学生,可是他害怕自己是残疾的,会被音乐系的同学嘲笑。后来,他的老师到他家去,鼓励他回到音乐系。同学们也纷纷到他家替他补习功课。最后,他回到了音乐系,重新开始练习音乐,获得了全市音乐会第一等奖。你们看,安妮就像这位学生一样,因为得到了别人的鼓励和照顾,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善待每一个人,这样别人也会善待于你。我们要向那位老师学习,学会善待于人,教会他们乐观向上。

6、小学生《牛虻》读后感范文800字左右

此书的亮点固然是有的,牛虻的讽刺话语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蒙坦里尼主教和亚瑟之前的情感表达也十分感人,但是,情节似乎有些过于牵强了,主教并没有出卖亚瑟,亚瑟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为一个歇斯底里的反,他的本意其实是为了报复他的父亲--那个爱他但又担负社会责任的父亲,这不能不让人觉得这出发点有点孩子气,不是吗?那个父亲又犯了多么不可原谅的错误值得他那么的恨呢?爱恨交加是牛虻的精神支柱,为了心爱女人的一个耳光就自暴自弃,这是不是很有些“维特式”的冲动呢?我觉得作者在刻画牛虻的内心方面缺少笔墨,刻画的不够生动,骨有余而肉不足啊。

作者显然是反基督的,但是并没有给我们勾勒出教会的罪恶面,即便是那个把忏悔当作工具出卖亚瑟的神父也仅仅是一个特例而已,除此之外,这部作品再也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来抨击教会的罪恶了,这让人感觉似乎有些证据不足,更何况蒙坦里尼这个角色是极其善良的,他把绝大多数的薪水捐献给了穷人,把自己的住处也大部分当作了医院,作者这样描述他,然后又借用牛虻的话语猛烈的抨击教会,感觉有点自相矛盾了。如果作者把蒙坦里尼主教当作一个特例的话兴许说得过去,,但是作者没有这样表达。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安排主教在公众面前公然攻击信众,这点也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并不是人民把亚瑟推上断头台的,真正把亚瑟推上断头台的正是他自己,而这出发点恰恰是为了人民,看似很巧妙,但是不尽然,他为了不背叛“自己的信仰”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但是最后的发言却起到了极其负面的效果,挑战的却是“大众的信仰”,这是很不恰当并不合情理的。更何况,作者安排枪毙牛虻的士兵故意打歪了子弹,这说明士兵是善的,但是蒙坦里尼最后却恶狠狠的鄙视那些虔诚的信徒,这是不是也有些不合情理呢?

我实在是怀疑这部小说应该不应该属于经典文学范畴,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倒应该成为一部内容苍白的反基督的工具而已,一部并不怎么高明的宣扬“革命”的工具书---应该这么形容。

7、小学生《牛虻》读后感范文800字左右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是开篇首语

亚瑟,一个不会被忘记的名字。第一次阅读,很难和那个强壮而有毛的动物——“牛虻”联系起来。读了,懂了,明了。同一个人,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灵魂,却摆脱不了“影子”的夹带关系。

这是一个发展在暴力革命与非暴力革命斗争的年代。这是一个新养育革命之间的较量。它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革命小说,它的本质隐藏了一个家庭悲剧,让人无法忘却却无限惋惜的悲剧!

亚瑟,家境富裕娇生惯养的他,是一个内向害羞的男孩,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他的生命单纯,美好,犹如湛蓝的天空透彻,不挂一丝浮云。他单纯地喜欢一个人,单纯地吃醋,单纯地参加革命,也单纯地信仰上帝。革命和上帝,是两种不同的形式的信仰。年轻的亚瑟同时保留两种信仰,是因为他没有被卷入到两种信仰的齿轮之间。

太幸福就是太悲伤的开始。命运就像一个贪玩的恶魔,捉弄着幸福的人。

他被伪善的教士卡尔狄出卖,进而被自己信任的同志和最爱的姑娘琼玛的误解,琼玛一巴掌,撕碎了他的心,陷入了绝望的深渊。然而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他内心几近崩溃,原来他是蒙坦尼里与母亲的私生子,偷情的产物。

又这么一个片段写道:他的反映却反常的可怕:“他就是笑,笑,无止境的笑。”这样支离破碎的笑容,反映出之前被出卖,被战友误解,被心爱的人不信任更大的打击。因为他是那么的信仰上帝,信仰蒙坦里尼。他一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难像,以示与教会的决裂。最终他选择了逃遁,并制造了自杀的假象。

当时,他才17岁。有谁能知道,那样的云淡风轻,稚气未脱的外表下,是一颗绝望的!

掩卷之余,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有着更大的悲伤,所以对这个世界忍让和不屈服,人们把这称之为坚强。这一连串的打击,造就了后来更加坚韧的牛虻。

接下来就是亚瑟开始了南美洲的地狱般的苦难的生活,他曾在利马被喝醉酒的拉斯加打得几乎送命,并从此留下了残疾。他曾在南美流浪时做过搬工,补过锁,打扫过猪圈,甚至在马戏团做过畸形小丑,所有属于他的骄傲,他的尊严否在脚下被践踏。这是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但是坚强的亚瑟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自己,愈挫愈勇的斗志顽强的活下来。历艰多难,回到了让他失去一切濒临绝望的土地,其中也掺杂仇恨和报复吧!

命运拿起红苹果,放在嘴巴咬一口,咬出了一个缺口——这是他所受到的欺骗和误解;再吃一口,多了一个缺口——这是他在皮鞭和暴力下所受的痛苦;最后一大口,缺口并从此无限期地蔓延——这是他的恨和报复。终于,苹果被缺口“填满”了,牛虻其他的情感宣泄出口被掩埋了,革命成了唯一的道路。但这在这条路上,他的革命仿佛是伤害的影子,两者联系得如此紧密,折磨和刺痛了多少个千千万万的人。成长中的疼痛,和一个蜕变的灵魂,蜕变是有代价的,这就是挣扎,恐惧和锥心之痛。这场革命的本相是残酷的诗,是一丛华丽的恶之花!

伏尼契夫人那忧伤和浪漫的结局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受到牛虻的那种爱的痛恨,这种痛恨是因为曾经挚爱,并且现在同样热爱。这种痛恨,比爱更疼,比爱更暖。如果我也站在那个时代,我会对牛虻说:“你的命运尤为令人沮丧,于是,你施展恶魔的戏谑和伎俩,披上魔鬼的衣裳,但一切都枉费心机!你的眼神,依旧露出神圣之光!——尼采”!我们都要淡淡的浅唱,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是明白爱是信仰的延伸。

8、小学生《牛虻》读后感范文800字左右

意大利青年亚瑟·伯尔顿,出身富商家庭。成年后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亚瑟在忏悔时不小心泄露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误会。亚瑟还痛苦地发现自己竟是无限崇拜的蒙泰里尼神父的私生子。一连串的打击粉碎了亚瑟的心,他一锤子杂碎了心爱的耶稣神像,在书桌上放了一条伪装自杀的纸条,毅然离去,来到了南美洲。

在南美洲漂泊的13年,他受尽屈辱,历尽艰辛。他化名为牛虻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坚定、冷酷、老练的人了。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积极准备起义。但最后本能逃生的牛虻却因为蒙泰里尼站在面前犹豫没有开枪而被捕。生父的劝降没能打动牛虻,牛虻也没能说动蒙泰里尼加入他们的组织。蒙泰里尼痛苦地在儿子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上了字,牛虻从容就义,倒在枪下。

蒙泰里尼是一个对徒们来说算得上仁慈的红衣主教,他对亚瑟的感情也有着浓浓的父爱。13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可是父子两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蒙泰里尼在要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对他来说,上帝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神灵,是上帝让亚瑟没有淹死,是上帝把失散了13年的孩子还给了他……他无法舍弃他心中的上帝,又无法将他的爱分出一半来给儿子。蒙泰里尼最后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但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

当蒙泰里尼痛苦地在上帝与儿子之间作出了选择时,他觉得以血赎罪的事应该在儿子身上实现;当儿子再也醒不过来的时候,他又后悔自己作出的选择,因思念儿子而精神失常。

在蒙泰里尼看来,他一时间作出的选择是对的,可等心爱的儿子再也不能回到他身边时,他又无比悲伤,他在当时没有认识到儿子对他的重要性,虽然当时他也爱着儿子,但他不能背叛他的天主。一段悲剧是因为当时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就上演了。

有人曾说:“选择就意味着失去。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必须以放弃和推动某种事物为前提,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说的不也是这么一种道理吗?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它关系着未来事物的发展。我们无法后悔自己的选择,更无法改变当初的选择。面对着一道道人生中数不尽的选择题,如果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误了大事,酿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今后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所以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这才是人生的彻悟境界。

9、小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600字

翻开鲁迅的《朝花夕拾》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从我的眼前缓缓掠过,在这字里行间,我仿佛体会到了些什么、感悟到了些什么……

早晨的落花,傍晚拾起,人到晚年来回忆青少年的往事,又该是怎样的情怀呢?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像是茫茫书海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但它所散发的光芒却影响了整个中国。

《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大相径庭,但它却写出了对当时那个时候封建社会的强烈憎恶,鲁迅犀利的文字并不含蓄而是一剑指出当时社会的腐败。细细读来《朝花夕拾》,发现它是通过许多巧妙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的。而每一个情节,甚至于一个极其细小的让人几乎无法发现的小情节都蕴含着极深的道理。

《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艺术。

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看着《朝花夕拾》,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的我。以前的生活,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每天听着鸟儿脆耳的鸣叫声,闲暇时间还经常可以去小溪、湖泊中拿上几块扁平的石头打水漂,喜欢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周末,总是要找蓝天白云、绿水环流、绿树成荫的地方,好不痛快!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

“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爱憎分明的鲁迅以战士的激情来写文章,永恒的生命力会给读者更多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朝花夕拾》最大的魅力吧!

10、小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600字

再一次提及这本散文集,书香仿佛萦绕在鼻尖。他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一个明媚的下午,和着蝉声,给我们絮叨那些童年的趣事,也就是“朝花夕拾”吧。

鲁迅是幸运却又不幸运的。幸运的是,它可以在百草园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的低唱;可以在书房里诵读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山海经》。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封建社会腐败与黑暗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是巨大的。年幼的鲁迅,要承担父亲的重病,家道中落,受尽人情冷暖,然而却击不倒他。

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讲过,现在的中国人的思维与创新比不上国外——就是因为几百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潜滋暗长。

鲁迅明白,封建社会的固步自封是无法用力量来改变的,所以,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要用文学的力量来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他笔下的“长妈妈”与“范爱农”这两位经典人物,就是被封建社会所毒害的人物的缩影。长妈妈的性格与思想上都有太多消极与落后的东西,体现了革命前的黑暗社会的浑浊与昏暗。而范爱农则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亦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思维的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向往安乐的心。

当时的人们,受尽了黑暗与压迫,一日终明悟,起身反抗,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艰难的战争;为了幸福,不知挥洒了多少位烈士的鲜血——眼前的生活,我们需要珍惜。

俗话说: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情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彻底解放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他的文章就如同一杯醇香的老酒,读来醍醐灌顶,发人深醒。

11、小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600字

这个作品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生活及青年时的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

在这十篇散文中,我对《二十四孝图》感触最稳深刻。

当在第一才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有很想看看这个二十四孝图,我想看看这二十四个小子是怎样实行自己的孝道,那场面一定很令人感动吧。真应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了,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一点儿也没觉得感动,取而代之的而是气愤,难道这个就是所谓的孝道?从中我没有看到“孝”这个字,这压根儿就是摧残,他们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这就是孝?错,大错特错。这是他们借着孝来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念罢了。可见,这摧残性命的“孝”是多么可怕啊。一个个多么无辜的性命就这么的没了。

我很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社会里,我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是宁可吃点苦也有让我过得好点。我很感谢他们,我会多理解他们的辛苦,尽量不让他们多为我操心,这就是我对他们的孝,这孝是爱,而不是摧残。

虽然那个时代残酷,那也并不代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好的。那些帮助他人的人反而变成可伤害他人的人,这让许多人热爱帮助的这颗心都逐渐消失了。更可恶的是,有些人为了钱,做一些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更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把别人踩在脚下,任意的玩弄。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现状,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存方式。种.种与此,都表明了我们大家还需努力,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要努力争取改变这不好的现状。

作为新一代少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祖国更加美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