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地罩雾 尽管洗衣裤》属于谚语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早上地罩雾 尽管洗衣裤
“地罩雾”,是指贴近地面笼罩着一层很薄的浅雾。这是由于夜间晴空无云,地面散热较大,使近地面层的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的辐射雾。当太阳出来后,温度升高,使雾滴逐渐蒸发,雾也就慢慢地消散了,天气晴朗。辐射雾出现,表明大气稳定,当天是晴天,而且可能维持几天,因此又有“一雾三晴”的说法。
2、早上地罩雾 尽管洗衣裤
“地罩雾”,是指贴近地面笼罩着一层很薄的浅雾。这是由于夜间晴空无云,地面散热较大,使近地面层的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的辐射雾。当太阳出来后,温度升高,使雾滴逐渐蒸发,雾也就慢慢地消散了,天气晴朗。辐射雾出现,表明大气稳定,当天是晴天,而且可能维持几天,因此又有“一雾三晴”的说法。
3、风大夜无露,阴天不见雾。
夜晚如果风大,空气间湍流也就相应增加,由于湍流作用,它加强了上下层空气的交流,即使夜晚碧空无云,地表通过辐射散热变冷,而这个冷地表又对近地层空气产生冷却作用。由于湍流的作用,近地层被冷却的空气带到上层,而上层的热量也通过它下传,以此来抵消地表的冷却作用。
另一方面地表的冷却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说它只冷却帖近地面那层薄薄的空气是有足够能力的话,但要它冷却范围很厚的一层空气却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同时在有风的夜晚,风可以把刚被冷却而未有水汽凝结的空气立即送到别的地方,当然由于风的作用也会阻碍水汽的集中。所以说有风的夜晚,空气不容易被冷却而产生露水。
阴天,空中铺盖一层厚厚的云层,像在地表面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夜晚,地面开始辐射散热,由于云层存在,辐射热量被云层挡住,不易散失。同时,云层又把地面辐射热量又反射回地面,又增加了地表温度,这样地表就不能使自己很快降温成为冷源,而空气也不能达到有效冷却,既然空气不会迅速冷却,水汽也就不可能被凝结成小水滴而生成雾。所以我们平常在阴天时看不到雾,也就是这个原因。
4、昼雾阴,晚雾晴;早雾晴,晚雾雨。
这两谚语看起来是有矛盾的,其实这里只不过早晚所指的含意不同,道理是相同的。昼雾阴,晚雾晴,是指雾生成的时间而言,它是指晚上或者凌晨生成的雾预示着晴天,而白天生雾肯定会是阴雨天气。而早雾晴,晚雾雨指的是清晨我们看到雾可能预示着一个晴天,但是如果此雾不收(晚雾是指此雾一直延迟到晚上还不收,是喻雾维持时间之长)可能就会转成阴雨天气。
晚上或凌晨所生成的雾大部分都是辐射雾。它形成于晴朗无云的夜晚,大多处于冷高压控制之下,多预示晴天。但是白天生成雾可不是这种情况,白天地表面受太阳光照射是增热的,根本没有辐射散热的可能(指整个热量收支而言),另外在白天也不可能在近地层形成一个稳定的逆温层(锋面过镜除外)。同时白天乱流比较强烈,在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下,互相影响,在白天根本不可能形成辐射雾。
因此,白天所以能生成雾大部分都是平流引起平流雾。最典型的要算是锋面雾。锋面雾包括锋际雾、锋前雾、锋后雾三种。锋际雾本身就是贴近地面的低云,它只有在暖湿空气异常潮湿情况下形成,在它的上面是一个又厚又广的云层(锋前雾本身就是阴雨天气中降水的产物,只是此种降水在未到达地面里被蒸发后又凝结而成的),锋后雾是暖锋行经冷地表时凝结而成的雾。所有这些雾都与锋面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说这些雾的生成,不但不是好天气的象征,相反却是坏天气的征兆。从这方面来看昼雾阴,晚雾晴是很有道理的(锋后雾天气可能易于转好)。
清晨当我们看到迷天大雾时,如果太阳出来不久这雾便消散,是辐射雾的一个特点,当然是一个晴好天气。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晴朗无云的夜晚,微风徐徐,它是生成辐射雾的良好环境,地面迅速辐射冷却,在微风、乱流作用下,近地层空气在地表作用下也相应冷却,多余的水汽被迅速凝结成小雾滴,于是迷天大雾迅速形成。之后,如果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在天空中铺盖上一层厚厚的云层,这样就形成了下面是迷天大雾,上面是厚厚云层的局面。
早晨太阳出来后,由于上面有一层厚厚的云层阻挡阳光,地面就不能迅速增热,雾滴也不可能迅速蒸发或抬升,因此就造成大雾不收的情景。如果云上不收都有可能,晚雾阴指的也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说早上看到雾如果太阳出来后雾还一直不收,可以预见天空中已经存在一层厚厚的云层,未来天气转阴雨可能性很大。早雾晴,晚雾阴也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5、春雾日头,夏雾雨。
十雾九晴深刻地刻划了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雾大多是辐射雾,预示未来天气晴好。但是在不同的季节里,形成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而产生辐射雾又有它的条件所限制。为些雾也应根据其季节不同,形成原因不同,而分别对待其未来天气的预兆。
春雾日头,夏雾雨也正是这个意思。春天,白天气温也并不是很高,而夜间又比较长,这样到晚上如果天上无云,地面本来就不多的热量能很快地通过辐射散热,使地温急剧下降,这时近地层空气只要比较潮湿,在地面冷却作用下很快达到饱和,凝结出水珠形成辐射雾。白天太阳出来,地面温度急剧上升,雾也跟着消散,这就是所谓春雾日头。我们知道,辐射雾最容易在春秋季节生成,因为春秋季节最容易具备生成辐射雾的三个基本条件。
夏季情况就不一样。夏天对于我国来说昼长夜短,白天太阳对地面强烈照射,使地表温度急剧上升,加白天又长,地面接受了很多热量,到了晚上即使是晴朗无云的夜晚,地表面以长波形式向空中辐射热量,使自己冷却,但是一则白天长接受热量多,不容易一下子散光,二则因为夜短,散失热量因时间所限不会太多,往往在尚未冷却到露点时,第二天的白天又开始了,太阳又重新照射,温度又开始上升。因此夏季一般不会产生辐射雾(有时也会产生辐射雾,特别是山区), 这样夏天如果产生雾多属其他类型,所以天气也就不见得晴好。一种情况,夏天产生雾只有在空气非常潮湿的情况下,而上面空中又被一层厚厚云层所盖,这样太阳光照射不到地表面,空气就得不到热量而慢慢地冷却最后生成雾,而这种雾多预兆天气将转坏。另一种情况就是锋面雾,这更不是好天气象征。所以农谚才有“夏雾雨”之说。
春雾日头,夏雾雨深刻地说明了对一切问题都要辩证地对待它。肯定一切,不定一切都是错误的。对雾也是这样,也应该辩证地对待,不能一看到雾不管其生成原因如何,均作为好天气征兆,如果那样,在预报工作上肯定会摔跤的。
6、露水见晴天;冬寒有雾露,无水做酒醋。
这两条谚语都是指晚上或早晨出现雾露时,第二天一般都是晴好天气。
出现露水的天气形势,一般要求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层结稳定,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夜间地表才能产生强烈的辐射散热成为冷源进而影响低层空气,使之水汽冷却凝结成水珠,这样才能产生露水。而产生这样的天气一般是本地要处在高压控制之下,在高压区内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云的生成。这样才易于产生晴朗无云的天气。所以说早晨或夜间有露水的情况,它一般说明本地处于高压区,高压区天气一般都是晴好天气。因此露水见晴天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可依赖的。
7、雾下山,地不干。
“雾下山,地不干。”雾与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雾是地上的云,云是空中的雾。半山腰的云层,从地上看来是层云,但在半山腰的人却认为它是雾。雾下山,其实就是云逐渐降低高度的一种现象。当云层高度降低到帖近地面的高度也就成了雾,这种现象在暖湿气流湿度达非常高时可能出现。对于暖锋云系来讲,我们起先看到的是高云,后面是中云,再是低云。云层高度的逐渐降低说明所处的地方愈来愈接近锋面,因此天气即将转坏。地不干说明有降水发生。
8、早上浮云走,晚上晒死狗。早上浮云走,响午晒得欢。
在晚上当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时,强烈的地面辐射冷却经常影响到近地层空气也引起强烈辐射冷却,当低层空气中水汽比较充沛时,由于冷却作用地面或近地层空气经常生成雾或层云。早晨,太阳从东方逐渐升起,阳光把地面烘热,也使近地层空气温度逐渐上升,于是原来形成的雾滴、云滴的小水滴又重新被蒸发而成水汽。
雾、层云就慢慢地被抬升而变成碎层云,这种碎层云由于高度低看上去移动就显得比较快,造成早上“浮云走”的情景。这种碎层云由于是雾或层云抬升过程中变成的,因而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气温进一步增暖,雾滴、云滴也进一步消散。碎层云也就消散了。
由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一般是在高压区内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所以一般说来总是晴好的。
9、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
这句气象言语是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中,空气中的水汽因辐射冷却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形成雾露或是凝华成冰晶形成霜,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看当时的气温与物体表面温度。温度在0℃以上,一般只能形成雾露,温度在0℃以下或0℃左右就能形成霜。
南风带来的空气一般都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充沛的水汽,它有足够的热量可以使原来受冷空气控制的地表温度也有所升高。
这时如果晚上天气晴朗,水汽凝结,温度又不很低,形成雾露的机会当然会多一些。相反,北风带来非常寒冷的冷空气,在它的影响下原来受南方较暖空气控制下温度较高的地面也将迅速降温。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后温度一般都可以降到0℃以下,另外冷空气也比较干燥水汽很少。
这样在晴朗夜晚,只有在近地面一薄层,白天受地面蒸发影响空气较潮湿,经辐射冷却后水汽碰到温度很低的地表面或物体表面凝华而成霜。因而北风形成霜的机会相比较当然会多些。
10、关于云的谚语: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
云交云,雨淋淋。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