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

《幼儿园托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属于幼儿园托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幼儿园托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

第1篇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感性经验。

  3.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和常乐西瓜种植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么,关于西瓜,你们知道一些什么秘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里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黄西瓜、红西瓜,还有无籽西瓜。

  西瓜是长在地上,不是长在树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剂,不好吃。……

  2.鼓励提问,了解幼儿想知道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西瓜有没有根?

  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

  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为什么西瓜会有那么多的汁?

  西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象、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农民伯伯(阿姨)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边观察发现,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专门的介绍员对他们的种植地(暖棚种植、西瓜的营养价值、西瓜的经济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绍,幼儿边听边做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幼儿提问,介绍员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棚里面,自由观察,这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在这里,他们有了太多的意外发现和惊喜。

  他们看到一个奶奶在剪枝,就连忙问:“绿绿的枝条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剪掉呀?”奶奶告诉我们:“枝条太多了,会吸收掉很多的营养,所以要剪掉一些,这叫整枝。”这时,奶奶顺手把一个比拳头小一点的西瓜也摘了下来,正好被乐乐发现,奇怪地问:“西瓜怎么摘下来了呀,它还要长呢。”另外的孩子也凑过来说:“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说:“一棵西瓜上可以结出许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长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妈手里拿着花,正在那里摆弄着,洁洁大叫起来:“哎呀,怎么把花采下来了呀?”大妈一边说一边让孩子们围拢仔细看她:“这是人工授粉。”我假装惊奇地说:“原来花也分爸爸和妈妈,让他们相亲相爱手拉手,才会结出西瓜宝宝来。”

  当他们发现西瓜一个个吊挂在那里,又争论起来:“西瓜不是长在地上吗,怎么长到树上了呢?”我引导孩子仔细看,到底是不是树,他们发现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绍说:“这样的西瓜长起来会很好看,而且不会被地上的虫子伤害。”

  在另外一个暖棚里,几个农民正在采摘、装箱,我们赶紧跑过去,请他们介绍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爷爷倒是很热心,很仔细地介绍了辨别的方法,最后,我想,反正接下来还要用西瓜开展活动的,还不如在这里买一些西瓜回家,于是,孩子们在这些农民的带领下,都去亲自弹瓜听声,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回放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教学反思:

  让幼儿说说关于西瓜的秘密和问题,幼儿就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为经验和问题是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

  把幼儿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参观、观察、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兴趣,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一次外出参观活动,解决了幼儿心中的许多疑问。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中学习,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可见,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发幼儿的潜能。

第2篇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ppt课件(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实物)

  教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教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教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实物)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情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ppt)

  (1)了解可以吃的叶子。

  教师:叶子可以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谈话

  教师: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活动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第3篇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纸棒是一种开发性的、能让幼儿在发现中学习的材料,它有助于打开思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活动“纸棒变变变”就受了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变变变”的启发,表现的内容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活动过程中,我本着“了解儿童、相信儿童、支持儿童”的原则,以“儿童展示--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相互交流”的方式,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他们搭建自我体验、自由展示的舞台。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比较出纸棒的不同之处如花纹、粗细、长短等特征。

  2.通过比较对纸棒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3.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演,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大小不一的纸张。

  2.幼儿观看过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制作纸棒,并比较纸棒的不同。

  1.幼儿制作纸棒。请你用纸做一个纸棒。

  2.比较纸棒的不同。你做的纸棒和别人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纸棒有长短、粗细、花纹间的不同)

  二.启发幼儿想象,并尝试用纸棒进行表演。

  1.启发幼儿想象。你做的纸棒像什么?(幼儿发挥想象,讨论并上台表演。)

  2.鼓励幼儿尝试表演。我们现在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请你不要用嘴告诉我们把纸棒变成了什么,而要用你的身体、动作来告诉我们,好吗?

  三.小组共同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1.提出要求。现在我们知道可以用身体动作和一些道具来进行有趣的表演,我们来进行一个“纸棒变变变”的表演比赛好吗?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表演。想好要表演什么,应该设计怎样的动作。

  2.幼儿结伴讨论,分组排练,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想法,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幼儿互相合作。

  3.集体交流。

  四.集体玩纸棒游戏。纸棒除了可以表演,还能做游戏呢?想一想,你的纸棒可以做什么游戏?(幼儿讨论,集体做游戏)

  活动反思:

  在我园开展《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课题实施中,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寓体育锻炼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园各个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了不同的体育器械,比如:飞盘、保龄球、布袋等许多幼儿喜爱的器械材料,让幼儿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尝试,从而得到创造性的运动经验。结合中班幼儿的生活体验,我选择了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纸棒作为活动材料,报纸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一种可以废物利用的材料,它取材方便而且比较安全。整个活动我以“棒”为主线,采用了愉快、轻松的活动节奏,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活动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让幼儿在与器械、同伴、老师的积极互动下,了解纸棒的各种玩法,扩展了幼儿的运动思维,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与能力。

  本次活动,我作为一个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尽力为孩子们创造设计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当然,由于活动中人数较多的因素,再加上又是借班上课,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

  如果让我重上这节课,我会让幼儿更加自由大胆的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充分的利用幼儿无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这节课更加生动活泼。

第4篇

  一、活动目标

  1、能结合挂图故事来感受小白兔的聪明机智。

  2、能够大胆想象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做有礼貌的听众。

  二、活动准备

  挂图《聪明的小白兔》

  三、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导入活动。

  ①、西瓜可以干什么呢?

  ②、除了吃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③、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图片里的小白兔用西瓜解决了很多的困难,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样用西瓜解决困难的。

  2、教师逐幅出示挂图,启发幼儿想象并大胆表述故事情节。

  ①、你们看到图片上有什么?

  ②、大太阳下,小白兔怎么样?

  ③、这幅图中的小白兔用西瓜解决了什么问题?

  3、出示挂图二提问:

  ①、吃完了西瓜,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呢?

  ②、小白兔为什么要做一个西瓜帽呢?

  ③、教师总结:小白兔真会动脑筋,带上西瓜帽就凉快多了,他继续往前走,咦?小白兔为什么停下了脚步呢?

  ④、小白兔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

  4、教师出示挂图三:小白兔想了什么办法呢?

  5、教师出示挂图四:

  ①、过了河的小白兔遇到了谁?

  ②、大灰狼想要做什么?

  ③、你有了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小白兔?

  6、教师出示挂图五提问:小白兔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他想了什么办法战胜大灰狼?请幼儿完整观察图片,感受小白兔的智慧?小白兔用西瓜解决了哪些困难?7、教师结合图片完整讲述故事。

  8、教师总结:你喜欢故事里的小白兔吗?为什么?(因为他聪明机智??)

  四、课后反思

  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可在语言区投放挂图和幼儿用书供幼儿讲述故事,也可以开展活动“西瓜的妙用”并鼓励幼儿将自己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5篇

  设计意图:

  《聪明的小白兔》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教学内容。故事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白兔作为主角,以西瓜的各种用途作为线索,向幼儿展示了小白兔的机智,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图片中许多情节都是以帮助小兔子想办法为线,不仅有孩子们大胆想象,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且鼓励孩子们充分表现自己敢于尝试用新办法,通过幼儿自身的意识和体验,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吸引幼儿积极动脑,大胆表达,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口语能力的发展。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机会,吸引幼儿大胆讲述,积极表达。

  活动目标:

  1、能结合教学课件大胆想象并表述故事情节,感受小白兔的机智。

  2、理解、学习词语:“满头大汗、四脚朝天”。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1、教师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活动。

  有一天,小白兔去森林里采蘑菇。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小白兔被晒得满头大汗。

  学习词语:满头大汗。

  小白兔热得满头大汗,他怎么做呢?

  1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白兔是怎么做的?(教学策略反思:描述性的看图讲述。要求幼儿不仅能观察到图片上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要特征,而且能观察到细节部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能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细致的描述,讲清楚图片上反映的内容。请孩子们先来观察图片,引导孩子来说一说上面都有些什么,他们在干嘛,猜猜画面里发生了什么事,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情节的依据等等。)

  2、教师逐幅出示挂图,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讲述故事情节。

  (1)图一,提问:

  图上有什么?大太阳下,小白兔怎么样?(满头大汗)小白兔热得满头大汗,它是怎么做的?

  (2)图二,提问:吃完了西瓜,小白兔是怎么做的?(用西瓜皮当帽子。)

  小白兔为什么要戴西瓜帽呢?(天气太热,戴上西瓜帽可以凉快些。)

  教师总结:小白兔真会动脑筋,戴上西瓜帽真的凉快多了。它继续往前走,咦,小白兔为什么停下了脚步呢?(有一条小河。)

  小白兔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

  (3)图三,提问:小白兔想了什么办法呢?(小白兔坐在西瓜船上稳稳当当地过了河。)

  (4)图四,提问:过了河,小白兔遇到了谁?

  狐狸要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狐狸很凶狠,张开大嘴。)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白兔?

  2(5)图五,提问:小白兔究竟有没有被狐狸吃掉呢?它想了什么办法战胜了狐狸?(理解词语:四脚朝天)(教学策略反思:巧设启发式提问,激发幼儿讲述的有效性。在孩子看图时,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呈现图片后,可采用直接的信息式提问,简洁明了,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画面进行初步的观察,获取画面提供的显性信息,为讲述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3、幼儿观察图片,尝试完整讲述故事,感受小白兔的智慧。小白兔用西瓜解决了哪些困难?(用西瓜解渴,用西瓜皮当帽子遮阳,用西瓜皮当小船过河,用西瓜皮战胜了狐狸。)(教学策略反思:运用多样的教学机制,调动幼儿讲述的积极性。看图讲述有它的局限性,图片所反映的只是一个瞬间,需要引导幼儿去联想图片之外的事物,因此也要重视情景创设。例如采用手偶、真人表演情景或者是透过多媒体展示向幼儿展示可讲述的内容。这样的活动弥补了幼儿生活经验的缺少,符合了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所以通过情景创设,孩子们有了实践经验,联想也就更加丰富了,语言也不再死板单一了。)

  4、教师完整讲述图片。

  5、你喜欢这只小白兔吗?为什么?

  6、请给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教学策略反思:树立正面的语言评价,创设良好的语言运用环境,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常用“肯定、鼓励”等语言支持、鼓励幼儿。)

  7、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分角色表演。

  【讲述参考】

  聪明的小白兔

  有一天,小白兔去森林里采蘑菇。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小白兔被晒得满头大汗。它看到前面有一片西瓜地,心想:吃过西瓜解解渴吧!于是,它摘了一个西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了西瓜,小白兔把西瓜皮戴在头上当西瓜帽,这下可凉快多了!

  小白兔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怎么办呢?小白兔把西瓜皮放在河里当西瓜船,它坐上西瓜船,稳稳当当地过了河。

  河对岸的草丛里躲着一直饿极了的狐狸,它看见小白兔走来,张开大嘴就想吃掉小白兔。小白兔急忙拿起西瓜皮朝狐狸砸去,狐狸想冲过去抓小白兔,正好踩到西瓜皮上。“啪”的一声,狐狸摔了个四脚朝天,小白兔趁机逃走了。

第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好玩的磁铁》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愿意寻找生活中的磁铁。

  活动准备

  1、磁铁若干块、彩色曲别针若干个。

  2、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个神奇的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把彩色曲别针放在纸卡上,在纸卡下面运用磁铁为幼儿表演会跳舞的彩色曲别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磁铁的话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知道磁铁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2、磁铁娃娃找朋友。

  提供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磁铁娃娃喜欢哪些东西。将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没有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看看各是什么材料做的?

  小结: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得知磁铁能够吸住铁及铁制品。

  3、组织幼儿开展“找的快”比赛。

  (1)请幼儿在自己身上找一找铁制品,如衣服纽扣、拉链等。

  (2)鼓励幼儿找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教师将结果记在黑板上,比如消毒柜门、小水杯等。

  小结:通过比赛提高幼儿寻找磁铁“朋友”的兴趣,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吸铁特性。

  4、了解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欣赏PPT课件)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然后通过看图片拓展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吸铁的特性,现在我们到活动室外继续寻找磁铁和它的'朋友吧。

  活动反思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在这次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铁石。孩子们在自主的动手操作探寻中,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在集体的相互交流中,满足了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也达到了我们"支持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变了变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实验。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透明杯幼儿人手一个,盛有热水的水壶若干,木耳、银耳、紫菜等易泡发的食物,小盆若干。

  活动过程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干湿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湿湿的、软软的)小结:干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闻起来还有股香味呢。湿木耳湿湿的、软软的。

  2.教师:这两块木耳原来是一样大的木耳,可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使其中一个变的'大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木耳泡水变大)老师现在验证到底是不是泡水后变大的。木耳现在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今天带来了其他一些和木耳一样的食物(银耳、紫菜、腐竹、木耳),小朋友们自己选择一种试一试他们是不是会泡水变大。

  分三组,每组4人,幼儿动手泡发食物,进一步感知验证。

  (注意:水很热注意安全,水不用很满,要注意观察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让老师出示自己验证的木耳泡发的变化(变大了、变胖了),然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泡的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像木耳、银耳这种泡水后变大的食物叫做泡发食物。

  3.师:还有哪些常见的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呢?(胖大海、海参、干鱼翅,等等)

  师:恩,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不常见的泡发食物的图片,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谁吧!

  4.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小朋友,还有一些我们爱吃的食品也是可以泡发了之后吃的,比如方便面、饼干等。

  5.好吃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好吃的去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吧!

第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让纸发出声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来源】

  幼儿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哪怕是在地上拣到一小条纸也能在手中玩上半天,然而,大量的废纸每天都会出现垃圾箱中,有垫桌子用的`报纸、画报,有手工纸的边角料,有被幼儿撕下来的图书,有美工区活动后用的画纸等,每天这些废纸都被到掉。

  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与其把这些废纸扔掉,还不如再次利用,让幼儿与这些废纸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从而教育幼儿节约纸张,从小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怎样让纸发出声音”的课程就生成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初步探索让纸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画报、草稿纸、报纸、绘画纸等。

  2、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尝试操作的兴趣。

  老师拿着一筐废纸告诉幼儿:这是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废纸。这些废纸可以干什么用呢?老师拿一张纸,让纸发出声响,吸引幼儿注意力。

  老师提出问题:怎样让纸发出声音?

  二、幼儿尝试操作和纸做游戏。

  每四名幼儿一组,各组进行比赛,在同一时间完成,看看哪个组做的方法多而且和别的组不一样。

  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实验,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自己手中的纸发出声音。每组请一名老师帮助记录幼儿实验的结果。

  幼儿自己取纸实验开始,要求记录老师必须是幼儿做出来的才能记录。

  三、分享实验结果。

  听音乐收记录纸,在记录纸上写上小组名字。提醒幼儿用过的废纸怎么办?

  展示每组的记录纸,请每组幼儿上来一两个演示实验过程,大家进行验证。

  四、老师小结幼儿验证的方法。

  五、结束。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发声,小朋友们可以去探索。带幼儿在班上或到户外寻找可以发声的东西。

第9篇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和安全知识的不断丰富,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但当意外灾害真的发生时,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本活动除了让幼儿了解有关火的知识处,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当意外灾害真的来临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会自我保护、自救。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燃烧现象,了解火的性质、用途及危害。

  2、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进幼儿安全防火意识。

  3、一旦发生火灾,要知道如何自我保护和如何自救。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增进幼儿防火意识,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2、发生火灾该怎么办。

  教学难点:

  火灾时的自我保护和自救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纸、蜡烛、火柴、大中小玻璃杯、电话、湿毛巾、毛巾被,相关课件等。

  活动过程

  情景创设进入主题:

  放火燃烧时的课件,提问: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老师出示一张纸和火柴,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纸被点燃后的情形,注意火焰的颜色

  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让幼儿在火附近伸手烤一烤,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纸点燃后发出光和热火焰是红色的。

  提问:火还能燃着哪些东西?(布,木头、汽油、酒精、蜡烛等)

  2、知道了火能发光发热,组织幼儿讨论火的用途和危害。

  (1)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火,请幼儿说出火的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火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烧伤皮肤、烧毁财物、房屋、森林等)

  3、实验:火的熄灭

  (1)老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焰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老师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同时扣住三只燃烧的蜡烛,观察哪去蜡烛先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杯中空气的多少,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

  小结:如果想使火焰熄灭,必须使火和空气隔绝。

第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冰和水好神奇》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背景

  冬天到了,高原上又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一天早上由于头一天的一场大雪,使得教室门前结了很大的一块冰,来上学的时候幼儿们感到很好奇,因此特抓住幼儿的这一爱好,制定了本节课,让幼儿从活动中感知大自然的季节变化。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四季变化使得冰和水发生的变化。

  2、通过认知自然变化,初步建立热爱自然的意识。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冰和水的变化

  难点:冰和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若干冰块,热水几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

  课前让幼儿做做热身操:小朋友们冬天到了,是不是感觉很冷啊,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做操,让我们的小手小脚热起来好不好。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冰块并让孩子触摸冰块,向幼儿说明两点;

  第一点:冰块之所以又冷又硬,是因为放在冰箱里。

  第二点:冰块加热后会变成水;

  2、在幼儿触摸冰块后,让幼儿说说摸了冰块后的感觉是怎样的。(冷)

  3、将热水端到幼儿的面前让幼儿摸一摸热水,摸后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4、为了证明第一条的两个观点,将冰块置于太阳下,定期观看,并告诉孩子冰块是如何融化的;

  5、冰块全部融化后,将冰水倒入玻璃杯,让孩子用手触摸感觉水的冰凉。

  6、小朋友我们的大自然到了冬天就会很冷所以水就会变成冰块,可是夏天很热所以冰块就变回水了,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没有大自然我们就不能生存,所以小朋友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哦。

  延伸活动: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在冰块盘上灌满水,放入冰箱,可多次重复此游戏。

  活动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第11篇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玻璃杯、盆子、毛巾、塑料袋、气球、蜡烛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起兴趣。

  小朋友,早上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不想看啊!(想)那小眼睛要仔细看哟!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摸,湿了没有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现在,老师再来变个魔术,这是(毛巾),这是(杯子),我们也要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噢!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猜毛巾有没有湿(你说说看……)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毛巾会湿了呢?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说,什么跑进去了?对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

  二、通过捉空气,感知空气。

  刚才老师给你们变了两上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好看)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塑料袋),我要用塑料袋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红色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诶,我捉了袋空气,你说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用白色的更大的袋子从四周,再用最大的蓝袋子从拐角捉)……我在旁边也捉了一大袋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想)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袋子,你们都有了吗?(都有了),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得空气又多又快?(你真能干!)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们能看得见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没有颜色)空气是没有颜色的。(同样的方法再来捉)袋口张开,你的.小鼻子闻一闻,袋子里面的空气有气味吗?对,空气是没有味道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小手能摸到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空气是摸不着的。我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是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捉到了空气?那小朋友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能摸到吗?原来,我们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小嘴巴吹吹空气,又有什么感觉?这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是流动的。

  三、游戏吹气球空气也是很好玩的,我们来和空气宝宝玩一玩,好不好呢?小朋友,你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你们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鼓起来呢?(往气球里面吹空气),怎样让气球吹得大一些呢?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气球。(小朋友再吹的时候询问个别幼儿)好了,气球宝宝累了,请小朋友把它们回家,小筐是它的家)。

  四、蜡烛实验哦,空气宝宝这么好玩,我也想和空气宝宝玩一玩。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蜡烛),这是什么呢(打火机),现在我要把它点燃,再来点一根,我要把杯子罩在蜡烛的上面,小朋友想一想蜡烛会怎样,会不会灭?(请你说说……)小朋友仔细看,蜡烛怎么样了啊(熄灭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呢?请小朋友到后面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找一杯子,罩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蜡烛烫着手了。好的,请小朋友回来!你们看看这支蜡烛灭了吗?而被杯子罩住的的蜡烛却熄灭了,那刚才你们没有没有注意到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啊?是慢慢的,还是很快的呢?那我们再来看一次,这一次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噢,蜡烛是慢慢地熄灭了。为什么用杯子罩住蜡烛后,蜡烛就会熄灭了呢?(你说说看……)老师告诉你真正的原因:这是因为杯子把蜡烛罩住,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中能够让蜡烛燃烧的成份用完了,而外面的空气又进不来,所以蜡烛就熄灭了。那你们说说,蜡烛燃烧的时候要不要空气(要),蜡烛燃烧的时候需要空气,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呢?你们说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面,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空气了,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啊。对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也需要空气,花草树木呢?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呢?就会无法生存。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愿意大胆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很欣喜,在教学准备中利用图卡和话筒激发了幼儿参与话题的兴趣。通过老师先介绍,引导幼儿获得了信息,了解了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接着安排幼儿利用小卡片内容和小朋友之间互相介绍,上台介绍,找客人老师介绍,集体为幼儿鼓掌鼓励,增强了幼儿的成功感,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增进了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体验到了相互交流的乐趣。反思这一节社会课,我觉得有些方面还得改进,

  一、导课太突然,应该让幼儿互相交流,如何向不认识的人介绍自己。

  二、在第一次老师介绍完姓名后应该让幼儿思考还想知道老师的哪些信息,这样就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学会了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

  小百科:空气(Air,kōngqì),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第1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树叶找妈妈》含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意图:

  每当我带着小朋友们到外面散步时候,总是会经过一些大树,这时小朋友们总是流入出想去抱一抱的愿望,我仿佛看出了孩子们的心事,趁机就让他们走过去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大树妈妈,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有一次,我们班的徐亦晨小朋友突然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老师你看,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它们怎么会都在地上的呢?为什么都会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的树叶到底它是谁的宝宝呢?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就不伤心吗?妈妈也不来找它吗?”他拿着一片梧桐叶好奇的问我。我一看,真的有许多的树叶飘落下,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丰收的果实,飘落的树叶都印在了我们的眼帘。于是我结于孩子的好奇以及结合本月的主题《秋天真美啊》,开展了《小树叶找妈妈》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

  2、根椐树叶的外形特征寻找相应的大树。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枫叶、银杏叶、梧桐叶若干。

  2、自制枫树、银杏树、梧桐树各一棵。

  3、 《小树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自由捡树叶寻入活动。

  1、啊,秋天来了,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小树叶怎么会都在地上呢?

  幼儿一:从树上掉下不的。

  幼儿二:被风吹下来的。

  幼儿三:变黄了,就自己掉下来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让幼儿初步感受到秋天树叶会飘落的现象。)

  2、教师小结:原来呀秋天到了,小树叶慢慢变黄了,被秋风一吹就会飘落下。

  3、那我们就每人去捡一片树叶看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幼儿一:我的是红颜色的,像我的手掌。

  师:这红色的树叶叫枫叶,还有谁手里也是枫叶的,它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还像小鱼的尾巴。

  幼儿三:它还像漂亮的小裙子。

  4、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的是黄色的,它像小帽子。

  师:这黄色的树叶叫银杏叶,还有谁手里拿的也是银杏叶的,它除了像小帽子,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像扫帚。

  幼儿三:它还像兜兜。

  5、那你手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拿的是黄色的,它像小金鱼的尾巴。

  师:这种黄色的树叶叫梧桐叶,它除了像小金鱼的尾巴,它还像什么呢?

  幼儿二:它像裙子。

  幼儿三:它像头发。

  (评析:通过观察、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加强幼儿对树叶的颜色、外形特征的认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再一次强调树叶的颜色和名称,为下面小树叶找妈妈作了辅垫。)

  6、教师小结:原来小树叶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它们的形状不同。

  (二)出示大树妈妈,小树叶找妈妈。

  1、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很伤心,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一:给它画一些树叶。

  幼儿二:给它贴一些树叶。

  幼儿三:把它送到树妈妈的身边。

  (评析:通过让幼儿了解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都非常的感心,引导幼儿想为小树叶找妈妈的意愿。)

  2、红色的枫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红色的。

  幼儿二:像小金鱼的。

  幼儿三:枫树妈妈。

  3、黄色的梧桐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黄色的。

  幼儿二:像手掌的。

  幼儿三:梧桐树妈妈。

  4、那这种黄色的银杏叶宝宝,它的妈妈又是谁呢?

  幼儿一:和这种长得一样的,就是它妈妈。

  幼儿二:像裙子的。

  幼儿三:是银杏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让幼儿对树叶外形特征的认识,并能根据树叶的特征进行匹配。)

  3、那我们就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去吧。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由送树叶宝宝到妈妈身边,促使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树叶的外形特征。)

  4、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送对。如有不对的,及时的给予改正。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妈妈到底是谁?

  幼儿一:不对,它像小金鱼的尾巴,应该它和妈妈长的一样的。

  幼儿二:不对,它的妈妈是枫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其实是起到更一进步巩固幼儿对树叶的认识。)

  (三)结束活动:

  1、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帮小树叶都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树妈妈开心得笑了,小树叶也可高兴了,你们听,它们在唱歌呢。

  2、现在老师就是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树叶宝宝,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师幼儿共同表演《小树叶》)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

  3、原来小树叶在春天的时候就会回到大树妈妈的身上。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整个活动以“找”来贯穿其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充分的流露。

  2、在制作教具时自己也进行了琢磨,制作了正反面不同表情的树妈妈,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树妈妈的表情来想给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愿望。当将树叶宝宝送到妈妈的身边时,大树妈妈也会开心的笑起来,以似人的方式,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3、在分析教案时,我反复的推敲。由于我们幼儿园里没有枫树、梧桐树和银杏树,我们附近公园也不能完全找不到枫叶、梧桐叶和银杏叶,所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与树叶相匹配的大树图片,让孩子对树妈妈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再请孩子们带着树叶宝宝去找树妈妈,这样孩子们既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4、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秋天有的树叶会落叶,能观察落叶的不同特征,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特征感兴趣。

第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音的秘密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能够根据物体发声的原理设计制作乐器,具有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小鼓、碰铃、串铃、三角铁等各种乐器和盘子、碗、小勺等任何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空瓶子、木糖醇瓶子、米、豆子、空盒子、皮筋等各种可以制作乐器的物品;

  3、教学课件、背景音乐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寻找各种声音,并请个别幼儿向集体展示、交流自己在声音王国中的发现,引导幼儿熟悉各种声音及物体发声的具体方法。

  3、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小锣,敲击产生声音,用手将小锣固定住就不会有声音了,从而明白,声音是因为物体间碰撞震动而产生的。

  4、结合课件,了解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搜集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幼儿倾听,懂得不同的声音可以传达不同的意思。

  5、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通过聆听两段不同的音乐,让幼儿来区分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育幼儿要学会轻声说话。

  6、自我尝试制作乐器,参加声音王国演奏会。

  请幼儿结合所学物体发声的原理,尝试制作各种乐器,在音乐的`伴奏下集体演奏,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做好现场录制。

  7、播放录像,满足成就感。(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将录制的影像以礼物的形式现场播放,让幼儿在自我欣赏中获得满足。

  【活动延伸】

  在科学发现区投放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更多关于声音的秘密。

  活动反思:

  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14篇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2、体验开开心心上幼儿园的情感。

  准备:

  故事磁带、教学挂图、幼儿用书

  教学重点:

  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教学难点:

  故事表演

  过程:

  1、倾听录音了解故事内容幼儿第一遍倾听后,告诉同伴故事的名称师生共同听故事录音:故事里都有谁?

  2、学说对话,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出示背景图和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讲述故事:

  ——小青蛙看见小鸭子、小乌龟是怎么说的'?

  小动物是怎样上幼儿园的?幼儿自由结伴讨论故事内容,教师巡回聆听:

  ——为什么要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3、情景表演,体验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情感: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大班幼儿带弟弟妹妹一起表演,进一步体验开开心心上幼儿园的情感。

  4、经验迁移、表达感受:

  ——你会将自己开开心心上幼儿园的故事表演给大家看吗?幼儿表演,教师观察、鼓励幼儿。

  5、小结:讲述幼儿表演情况。

第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冰和水的变化》含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设计】

  冬天到了,高原上又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一天早上由于头一天的一场大雪,使得教室门前结了很大的一块冰,来上学的时候幼儿们感到很好奇,因此特抓住幼儿的`这一爱好,制定了本节课,让幼儿从活动中感知大自然的季节变化。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四季变化使得冰和水发生的变化。

  2、通过认知自然变化,初步建立热爱自然的意识。

  3、在活动中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冰和水的变化。

  难点:冰和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若干冰块,热水几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

  课前让幼儿做做热身操:小朋友们冬天到了,是不是感觉很冷啊,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做操,让我们的小手小脚热起来好不好。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冰块并让孩子触摸冰块,向幼儿说明两点;

  第一点:冰块之所以又冷又硬,是因为放在冰箱里。

  第二点:冰块加热后会变成水。

  2、在幼儿触摸冰块后,让幼儿说说摸了冰块后的感觉是怎样的。(冷)

  3、将热水端到幼儿的面前让幼儿摸一摸热水,摸后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4、为了证明第一条的两个观点,将冰块置于太阳下,定期观看,并告诉孩子冰块是如何融化的;

  5、冰块全部融化后,将冰水倒入玻璃杯,让孩子用手触摸感觉水的冰凉。

  6、小朋友我们的大自然到了冬天就会很冷所以水就会变成冰块,可是夏天很热所以冰块就变回水了,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没有大自然我们就不能生存,所以小朋友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哦。

  延伸活动: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在冰块盘上灌满水,放入冰箱,可多次重复此游戏。

  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第16篇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五、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第17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进行6以内的数数,学习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卡片上的圆点数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乐意表达操作成果。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夹子若干(大小、颜色不同),大统计表一张,小统计表1张,音乐磁带,录音机,自制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这是什么?)今天,我们用夹子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二、幼儿第一遍玩夹夹子游戏,感知6以内的数量。

  1、幼儿听音乐夹绿颜色的夹子,并进行数数。

  2、请幼儿统计夹子的数量,并在统计表的相应数量边贴上标志。

  三、幼儿第二遍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颜色的分类并进行数量的统计。

  1、幼儿听音乐夹夹子,并进行数数。

  2、教师关注幼儿夹夹子的情况。你夹了几个夹子?两种颜色混在一起,数起来方便吗?

  3、鼓励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

  4、教师介绍统计表,请幼儿统计夹子的数量。

  四、游戏:摸摸乐,引导幼儿按照卡片内容并进行夹子匹配。

  1、出示摸箱,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了解卡片上的相关信息(圆点数量、颜色),请幼儿一一对应夹。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互相交流,验证。

  4、请客人老师帮助检查幼儿的统计情况,获得小红花。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投放夹子,进一步感知数量,进行颜色大小的分类统计。

  活动反思:

  夹子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非常喜欢玩夹子,而且百玩不厌。在《新纲要》的科学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次教学活动,以夹子为教学具,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去探索学习。兴趣是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主动、积极、自愿的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示范性的'东西很少,只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时地帮助和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中,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我认为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1、提供的所有教学具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容易取到的。2、给幼儿提供了较大的操作平台。在活动中,孩子们没有被局限在自己桌子上进行操作,他们可以走下位子,到更大的平台和空间进行操作。3、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夹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每个家庭中都有,我班的娃娃家和操作区都有关于夹子的游戏,他们也很喜欢玩。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我让幼儿在不停的操作过程中,使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4、整个活动较有趣味性,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所以他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了。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指数字,幼儿夹夹子这一环节,我应该突出指到的那个数字,使每个幼儿都能看到。另外,整个活动的节奏感还要强些,内容紧凑些。

第18篇

  [活动准备]

  1、香蕉若干。

  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垃圾桶两个。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水果,它的样子长得长长的、弯弯的、皮是黄黄的,拨开以后才能吃,小朋友们猜一猜它是哪一种水果?

  二、想象活动:

  1、(教师出示香蕉)这香蕉宝宝会变戏法,小朋友们信不信?

  2、(轻轻地把香蕉摆成一个形状):香蕉宝宝开始变戏法了,你们看它像什么?(如小桥、月亮、彩虹等)

  3、(轻轻地把香蕉摆成一个状):香蕉宝宝又变戏法了,你们看它象什么?(如小床、小船、滑梯、摇马、挖土机、虫子等)

  4、(轻轻地把香蕉摆成一个状):香蕉宝宝真会变戏法,瞧,这样它像什么?(如大刀、电话等)

  三、拼摆活动:

  刚才是一个香蕉宝宝在变戏法,许多香蕉宝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2-3名幼儿和教师一起示范,看许多香蕉会变成什么。(如,火车、花、太阳等)

  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想象的物品摆出来,并讲述自己摆的是什么。

  四、分享活动:

  1、我们把香蕉剥开,看看剥开后的香蕉象什么?(蜘蛛、花、喷泉、海星、章鱼等)

  2、让我们来闻闻,这香蕉可真香,吃起来一定很甜,我们把果皮放入垃圾桶里,把香蕉变没有了吧。

  3、今天小朋友看香蕉变戏法都很开心,回去以后还可以想一想,还有哪些水果也会变戏法,来告诉老师或是你的好朋友,好吗?

  五、活动结束。

第19篇

  设计思路:本教材来自于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小班活动中的“石头大家玩”一主题。石头是一种十分容易获取的教育资源,它随处可得。由此,我利用了周边的社区资源、以石头为主要活动材料,让幼儿倾听了有关石头的故事,并进行了幼儿对石头的.涂色,以引起幼儿对石头的兴趣。然后,利用孩子们玩的天性,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设计。

  目标:1、体验ABAB模式,巩固对红黄绿蓝几种颜色的认识。

  2、观察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达。

  准备:1、红、黄、蓝、绿颜色的石头各若干。

  2、大地毯一块。

  过程

  一、分石头(给石头分家)

  1.导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客人,这些客人穿着各式各样、各种颜色的衣服,真漂亮。首先,我们按颜色给他们分分家。

  2.分石头。幼儿给石头按颜色放入筐子。

  二、石头铺路。

  1.这么多的石头太漂亮了,那么,可以拿来干什么呢?

  2.幼儿举手发言。

  3.教师总结:漂亮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用来玩,还可以用来铺路。

  4.那可以怎样铺更加漂亮呢?

  5.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讲评。

  6.给幼儿分组,教师提出要求:

  (1)幼儿两人一组在地毯上作业

  (2)铺路石头采用ABAB颜色排列顺序

  三、走石头路。

  漂亮的石头路铺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走吧!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兴趣较浓,目标一已基本达到,目标二没有深入,幼儿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在活动之前,收集生活中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品,如:花边、手链、项链、画布等,让幼儿欣赏并发现规律,然后再进行本次活动,可能效果会更佳,幼儿一点就通。

第20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学说“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有…,还有…。”

  2、在看看、说说、听听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课前与家长一起找春天的照片;《找春天》PPT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故事《小熊蜜蜜找春天》

  1、提问:今天我要请你们听一个关于谁的故事呢?

  小结:你们真聪明,学会了仔细观察。今天要听一个关于小熊蜜蜜的故事。

  2、观看PPT《小熊蜜蜜找春天》(完整播放)

  提问:

  ①在什么时候,小熊蜜蜜会从冬眠中醒过来呢?蜜蜜醒过来了,他发现自己的房子怎么了?

  小结:春天的时候,小熊冬眠中醒过来,发现房子经过一个冬天到处是灰。

  ②蜜蜜把房间打扫完了,觉得房间里缺了什么?发现房间里没有春天,蜜蜜决定做一件什么事情?

  小结:小熊蜜蜜把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发现房间里没有春天,于是就去找春天。

  ③小熊蜜蜜找到春天了吗?小熊蜜蜜找到了什么?小熊蜜蜜是怎么说的?

  个别幼儿说,最后整合起来。我们一起学学小熊蜜蜜是怎么说的。

  总结:我的到春天了,春天有小燕子;有蝴蝶;还有青蛙。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青青的小草;有绿绿的柳树;还有红红的桃花。

  3、学会说“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有…,还有…。”(播放最后一段总结句)

  总结: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小燕子;有蝴蝶;还有青蛙。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青青的小草;有绿绿的柳树;还有红红的桃花。

  过渡语(课件小熊蜜蜜说):我找到了春天,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二、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春天。

  1、观看PPT《我找的春天》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春天。

  2、边看PPT边和朋友说说找到的春天。

  三、唱一唱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

  原来春天那么美,相信春天的歌也一定非常好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