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木头人》反思

《大班教案《木头人》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教案《木头人》反思

1.大班教案《木头人》反思

教学目标

  能跟着音乐节奏创编中有趣的动作玩木头人的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重点难点:

  跟随节奏创编动作玩游戏

活动准备:

  有玩木头人的经验、音乐、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玩过的木头人游戏吗?那我们再来玩一次怎么样?

  2、师幼共同游戏,关键提问:咦,那我想考考你们,木头人游戏说到哪一个字的时候就不能动了?

  3、追问:还有一个不许笑,那到底是哪一个字的时候要摆造型?

  4、小结:原来玩木头人在说到笑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摆造型。

  5、过渡:今天,我想和大家来玩一个音乐木头人的游戏,用音乐来玩木头人,我带来一段音乐,里面有一段特别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要停下来做木头人了,我们来听听看!

  二、熟悉音乐,了解规则

  1、(播放音乐)提问:请大家来说说看,你听到的这段音乐里面有特别的声音吗?

  追问:那嘟嘟嘟,很长的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

  追问:我们喇叭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干嘛?

  2、教师示范听音乐玩游戏

  关键提问,我是在什么时候变木头人的呀?

  回应:就是在很长喇叭声后,听到“嘟”马上变木头人。

  小结:喇叭声“嘟~~~”响起是告诉我们要准备了,当喇叭声“嘟”响了就是变木头人的时候了。

  3、幼儿初次尝试游戏:你们都知道了,来一次怎么样?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笑,不许动,123,就快变成木头人,123,就快变成木头人,嘟~~~,变!”

  4、这次我要把这个游戏加大难度了,听一听,这次音乐里有几个特别的声音?自己听啊!

  (播放音乐)

  关键提问:连续发出的两次喇叭声音,提醒我们怎么办?

  小结:有2次特别的声音,而且这2次要连续变2个不同的造型。

  5、幼儿跟着音乐尝试。

  三、挑战比赛,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4组挑战比赛。1组比赛,另3组幼儿做评委,找一找哪些幼儿是不能跟着音乐来变?

  2、进入第二轮比赛。规则变了,要听好指令来玩。幼儿尝试玩一次。

  3、进行第二轮比赛。

  4、进入第三轮比赛。

  一组幼儿要统一动作。

  5、第四轮比赛,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及时间安排看。

活动延伸:

  音乐停,每组要变一座桥。

教学反思:

  维持纪律的技巧。活动中有小朋友不听指令,独自玩乐。发出很嘈杂的声音。这时候我指着吵闹的小朋友叫他们不要再吵闹,可效果不是很明显。游戏结束后,王老师对我这个事情做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你可以表扬乖乖站好的小朋友,然后说“其他小朋友像他们学习!”这样可能更能让小朋友安静下来。

2.大班体育优质课教案《木头人》含反思

  活动名称:木头人

  活动目标:

  喜欢在生活、游戏中模仿事物的形象和动态。

  体验规则的左右,初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材料准备:

  1、已学会木头人的儿歌。

  2、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人或物的不同动作。

  重点指导:

  引导幼儿模仿木头人的动作,当儿歌念完时,“木头人”就不能动。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在儿歌的节奏、跑动的步伐、组织的形式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尝试。他们边玩游戏边修改游戏规则与玩法,合作与自主性体现得十分充分。幼儿对最后定格造型十分感兴趣。但是由于在户外受场地的限制,很难尽兴发挥,因此生成了下一个室内造型活动。

3.大班优秀游戏教案《1、2、3木头人》含反思

  游戏目标:

  培养幼儿迅速反应能力及躲闪能力。

  游戏准备:

  空旷的安全场地;

  游戏玩法:

  参加者剪刀包袱锤选出输的那一位作为抓没能做到木头人的人,剩余的幼儿中由两人念儿歌"1、2、3,木头人",儿歌念完后,立刻静止不动,不说不笑地对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谁先忍不住动或笑了,被抓人者抓住就算输。 然后由被抓到的那个人继续抓。游戏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4.大班健康优秀教案《我们是木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传统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进行改编。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与同伴沟通,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会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活动过程:

  1.幼儿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2.请幼儿说说玩游戏时哪个部分能改动,使游戏更好玩。。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激发幼儿改编游戏的愿望。

  3.引导幼儿自愿分组,分别从形式、规则、说儿歌的方法、最后定格的造型、游戏的人数等几方面探索游戏的不同玩法。

  4.引导幼儿交流游戏玩法、总结游戏经验,提出新问题并不断改进完善新玩法。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在儿歌的节奏、跑动的步伐、组织的形式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尝试。他们边玩游戏边修改游戏规则与玩法,合作与自主性体现得十分充分。幼儿对最后定格造型十分感兴趣。但是由于在户外受场地的限制,很难尽兴发挥,因此生成了下一个室内造型活动。

5.大班社会详案教案《拼装木头人》含反思

  设计意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童装店发现了几个店主准备丢弃的“木头人”模特。跟真人几乎等高的“木头人”看起来形象生动,而且身体的各个部分可以拆卸、拼装,很有意思,但要一个人独立完成拼装也有些难度。如果以“木头人”为素材,设计一些有趣的合作游戏,通过带有挑战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探索、感受、体验合作,肯定会受幼儿欢迎。

  活动目标

  1.复习分类配对,学习按序号拼装木块的方法。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学习了拧螺丝的方法。

  2.贴有数字标记的木头人拼装部件,装饰成红、黄、蓝、绿的“小树”匹棵?衣服四套。

  3.相关课件(两段视频片段)。

  活动过程

  1.音乐律动,导入主题。

  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分组搬运游戏材料。

  (1)按颜色分类。

  场地上四个角,各放一棵小树(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颜色树上的叶子作为自己的标记。同样颜色标记的幼儿就是一组。

  (2)搬运木块。

  介绍游戏名称,引起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讲解游戏规则,让幼儿按颜色分类,又轻又快地搬运木块。

  评价幼儿“搬运木块”的情况,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一说搬运木块的方法.感受合作的重要。

  3.拼装木头人。

  (1)引导幼儿观察木块上标记的数字规律。

  师:请你们仔细看看木块上面,发现了什么?都有哪些数字?每个数字又有几个呢?

  (2)让幼儿自己探索木头人的拼装方法。

  师:这些木块可以拼成一个有趣的木头人。每一对数字就藏着拼装木头人的方法,哪组能先解开这个秘密?看哪组能动脑筋想办法,拼好木头人?

  (3)各队幼儿合作拼装木块,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等会儿请每个队把完成好的作品,挂在支架上.然后一起把它抬到前面来放好,所有队员都回到自己队的位置,就算完成任务了。哪个队拼得又快又好,就奖励一张笑脸娃娃!

  (4)展示评价各队拼装的作品,分享探索方法和合作经验。

  师:请最快拼好木头人的队,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拼的?其他队的小朋友也是这样做的吗?

  师:每个队的小朋友都完成了。在你们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下,木头人都开心地对我们笑呢!你们高兴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我们来玩个“木头人的游戏”吧!

  4.装扮木头人。

  (1)与幼儿共同观看经装扮后的木头人视频,激发幼儿装扮木头人的兴趣。

  (2)分别请两名幼儿为木头人穿上不同类型的衣服,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问题,体验合作的重要,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给木头人穿衣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相信的话,我们就请两个小朋友来试试。

  (3)引导各队幼儿讨论、协商,进一步探索合作的方法,分工合作装扮木头人。

  展示各队装扮好的木头人,组织幼儿小结合作经验,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

  师:现在各个队都把木头人装扮好了,你们说,漂亮不漂亮呀?刚才哪个队最快?他们穿得怎么样?他们刚才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其他各队的小朋友也表现得很不错,正是你们的共同配合才使木头人变得这么漂亮!你们真能干,我们为自己鼓鼓掌。

  活动延伸

  将木头人投放在游戏区角中。在表演区,创造“小舞台”的场景,鼓励互相配合操作木头人,让木头人动起来,尝试表演木偶戏。在娃娃家,收集各种材料,装扮木头人,鼓励幼儿大胆创意,为木头人设计发型、服装、表情等。

  活动反思

  只有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一主线。贯穿在搬运木块、拼装木头人、装扮木头人这三个游戏环节中。活动对合作的要求步步递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步步引领孩子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去学习、体验。

  通过现场的教学活动,我还有以下几点感悟:

  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并没有显得很兴奋,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可能和活动前我担心他们太过活跃而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型观摩活动的紧张气氛有关。

  操作活动中,我给幼儿探索思考的时间还是太少,引导的话语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发现和思考。

  最后一个环节――装扮木头人相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图。幼儿如要尝试单独给木头人穿衣服,那是不容易成功的。这一环节进一步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必要和重要,相比其他环节,最能让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探索合作的方法。 “木头人”这样的材料虽然比较新鲜,但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其实有很多,我们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创新地去发现利用它们,让更多的材料成为教学的资源。

6.大班健康教案《每个人都“噗”》教案反思

  —大班健康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放屁的一些知识,知道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知道关于放屁的一些知识与秘密。

  3、能正确对待正常的生理现象,乐意关注自己的身体。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自制PPT

  2、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播放放屁的声音,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2.因为放屁这两个词不好听,而且一说你们就会笑,所以我们就用“噗”来表示。

  3.教师小结:这件事是有声响的,有气味的。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发现自己身边的人类朋友和动物朋友都会噗。

  2.师幼集体讨论噗的形成。

  (1)(观看图画)因为我们吃东西时吞入的一部分空气进入了我们的肠胃,气体从肠道到肛门排出来,就形成了我们都觉得很难为情的“噗”。

  3.幼儿自由讨论,一天噗多少次才是健康的呢?

  (1)(观看图画)原来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噗十多次才是强壮的。

  4.幼儿独立探索环节,讨论不同的噗形成的原因。

  (1)教师小结:关于噗的秘密,小强告诉我们噗和吃的东西有关,吃了特殊气味的蔬菜就会噗特殊气味的噗,吃了高蛋白的食物就会噗的很臭。

  (2)吃了淀粉多的食物,噗的也会多,可是有的时候噗多了或者不噗了,说明我们生病了。

  (三)结束部分

  1.讨论如何避免噗给我们带来的尴尬。

  (1)教师小结:我们可以躲起来、去厕所、开窗户、去操场上噗;也可以种一些香香的花,放一些香香的东西来缓解噗的味道。

  四、课后延伸:

  那水里的鱼儿会不会噗呢。请你们带着问题和小朋友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答案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抓住幼儿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了充分准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