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20以内加法》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教案《20以内加法》反思
活动目标:
1、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加法的兴趣。
活动准备:
表格、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观察发现、引出课题。
师: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
生:学过
师:都是什么算式?
生:都是9加几的算式
师:以前学习了哪些几加几的进位加法呢?
生1:学过8加几的进位加法。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生2: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二、整理知识、总结规律。
1、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9+2、9+6、9+9
生:一个加数都是9。
师:另一个加数有怎样的变化?你能说说算式是什么?
生:算式是:9+3、9+4、9+5……9+9
师:第2列算式分别是什么?生:8+4……8+9
师:观察这两列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加数相同,都是9或都是8,另一个加数又逐渐多1。
2、 师:它们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和也逐渐多)共同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
1: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8+3= 8+4= 8+5= 8+6= 8+7= 8+8= 8+9= 7+4= 7+5= 7+6= 7+7= 7+8= 7+9=
3:6+5= 6+6= 6+7= 6+8= 6+9= 5+6= 5+7= 5+8= 5+9=
4:4+7= 4+8= 4+9= 3+8= 3+9= 2+9=
3、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教师小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分发蓝色计算本子,请有儿完成地17-18页20以内加法练习(2)、(3)
2、幼儿操作教室巡回指导,作业批改。
活动反思: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
2.大班教案《20以内加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加法的兴趣。
活动准备:
表格、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观察发现、引出课题。
师: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
生:学过
师:都是什么算式?
生:都是9加几的算式
师:以前学习了哪些几加几的进位加法呢?
生1:学过8加几的进位加法。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生2: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二、整理知识、总结规律。
1、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9+2、9+6、9+9
生:一个加数都是9。
师:另一个加数有怎样的变化?你能说说算式是什么?
生:算式是:9+3、9+4、9+5……9+9
师:第2列算式分别是什么?生:8+4……8+9
师:观察这两列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加数相同,都是9或都是8,另一个加数又逐渐多1。
2、 师:它们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和也逐渐多)共同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
1: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8+3= 8+4= 8+5= 8+6= 8+7= 8+8= 8+9= 7+4= 7+5= 7+6= 7+7= 7+8= 7+9=
3:6+5= 6+6= 6+7= 6+8= 6+9= 5+6= 5+7= 5+8= 5+9=
4:4+7= 4+8= 4+9= 3+8= 3+9= 2+9=
3、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教师小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分发蓝色计算本子,请有儿完成地17-18页20以内加法练习(2)、(3)
2、幼儿操作教室巡回指导,作业批改。
活动反思: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
3.大班教案《7以内的加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应用交换规律进行7的加法运算,并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2、感受与同伴共同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加法运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已学7的组成分解
2、PPT课件,记录卡、铅笔和橡皮擦人手一份,看图找算式图片6份、7以内的加法算式题若干,写有7以内算式的骰子2个,自制棋盘等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碰球”的游戏,复习7的组成分解。
(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
2、以“智救懒羊羊”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交换的办法进行7的加法运算。
(1)引导幼儿“发现气球中的密秘以找到去狼堡的路”,学习看图列出第一组算式,并发现加法算式中的交换规律。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气球有什么不同?
黄的几个?红的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这些数字代表什么?(1+6=7)
③小结:1个黄气球和6个红气球合起来一共是7个气球。
④提问:气球怎么了?(教师展示课件中1个气球和6个气球位置的交换。)
谁在前面?(红)有几个?谁在后面(黄)有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⑤验证:你列的是什么?(6+1=7)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⑥小结:在加法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后,总数不变。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列出7的加法的第一组算式,并发现两个算式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的规律。)
(2)以同样的形式引导幼儿“穿过花丛”,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二组算式。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小花有什么不同?
紫花有几朵?红花有几朵?一共有几朵花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还可以怎么列式?(2+5=7、5+2=7)
●看着图片上颜色不同的花朵列出算式,算对了花丛就能移开。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算式,并理解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3)引导幼儿“穿过树林”,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
●看着图片上高矮不同的小树列出算式,算对了就能到达狼堡。
(这一环节教师并未通过任何的问题直接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内容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整个学习环节,通过创设“闯过三个关卡便可到达狼堡救羊”的情境,从“列出算式发现交换规律”——“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第二组算式”——“ 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掌握7的加法。
3、“获取密码卡进入狼堡”,与老师、同伴交流验证操作结果,尝试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当幼儿能主动地与老师或同伴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对方便可在该幼儿的操作卡上作一个标记,这样这张操作卡就是进入狼堡的密码卡了。)
(这个环节通过创设与老师、同伴交流以“获取密码卡”才能进入狼堡救羊的情境要求,以帮助幼儿梳理7的三组加法算式及鼓励幼儿尝试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4、“狼堡内救羊”分组操作,内化迁移数学经验。
(1)找懒羊羊(看图口头自编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幼儿根据图画上的人物、蜜蜂、鱼的不同特征从一些算式中找出正确的算式并写上得数。正确的算式翻一面可拼出懒羊羊图案获得验证。
(2)涂色找出灰太狼:幼儿6人一组,每人拿一张图片,算出得数,把得数是7的部分涂上颜色;将六张图片拼合起来将出现完整灰太狼形象。
(3)狼堡大逃亡:两个幼儿玩棋子,骰子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在棋盘上走几步,看谁先走到终点逃出狼堡。
小组操作(1)
小组操作(2)
小组操作(3)
(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5、“懒羊羊获救”庆祝会,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创设孩子们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智救懒羊羊”故事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7的加法,并发现使用交换规律。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主要把活动分成四大块进行组织。“碰球”游戏导入——情境中感知学习7的加法——交流验证——分组操作,内化迁移。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接下来的第二块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了,幼儿要理解什么是加法的意义、学会看图列算式,并理解发现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引导幼儿观察列式,并通过动手操作、表格记录等形式让他们获得更直接的知识积累。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观察,既培养了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他们对 “加法”含义的理解。再接着引导幼儿与同伴、听课老师表达交流自己从三组算式中发现的交换规律,并以获得肯定作为进入狼堡大门的密码游戏验证操作结果。最后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兴趣很高,思路始终跟随着老师,所有幼儿都能正确列出7的加法算式。
4.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算式,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
2、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两个,水果图片三个,星星,答题卡若干(与幼儿数量相同)学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问候,组织幼儿
2、手指游戏:十个阿姨来摘梨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景: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是谁?(出示小猫头饰)小猫说: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小熊,我想给他带一篮水果,可是这群可爱的水果宝宝设置了迷宫,我只有回答正确它们的问题,顺利通过迷宫,才可以带走这些水果,到达小熊的家,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
1、小猫开始闯迷宫,首先遇到了水果菠萝:请小朋友回答出我的问题就可以带走我,(算式题2+3= 4+3=等)
2、第二个遇到了樱桃,樱桃的难题是钓鱼游戏:鱼钩上方为加法算式题,请幼儿找到身上有正确答案的小鱼
3、葡萄:智慧树。把幼儿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抢答,哪组最先把五颗智慧星的加法算式题回答正确,哪组为胜利,由胜利组帮助小猫摘走水果葡萄
(此环节可使用学具小花进行算式题的验证活动)
三、幼儿操作练习
小猫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小熊家,小熊见到好吃的水果说,谢谢小朋友们,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也有礼物送给你们,是爱心答题卡:请小朋友把卡纸上的加法算式题计算得数,遇到不会的题可以使用小花学具进行边操作边计算,最后交给老师,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四、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复习10以内的加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所以,这节课我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
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简单的一带而过,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A组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看懂题意。再者,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大班数学教案设计《2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
目标:
复习100以内数的形成活动重难点 能进行20以内的加法。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加法板、红蓝定规尺、题卡 。
前经验能进行10以内的加法。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问答游戏---10的合成
三、蒙氏数学工作内容—20以内的加法
1、介绍活动名称与使用教具,并将教具端放于桌上。
2、将红蓝定规尺依次取出,按9—1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加法板的左侧;以同样方法将红色定规尺排列在右侧。
3、出示题卡:4+7=(背面写有答案11),把题卡放在加法板上方。
4、将蓝色定规尺4排在第一行,左侧与方格对齐(占用1~4的方格);再取红色定规尺7,排在蓝色定规尺的后面(占用5~11的方格)。此时红色定规尺的右端对着数字11。
5、教师把着数字11说:“4加上7等于11。”并数一下加法板上的刻度,看是否正确,再将题目卡翻过来,确认自己的计算结果。
6、对照后,请幼儿将结果“11”写在题卡上,再将定规尺放回原来的位置。
7、教师出示另一张题卡,请幼儿自己独立计算。
8、幼儿自己继续进行练习,直至不愿继续为止,收好教具与工作毯。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活动备注:
活动延伸:请幼儿相互配合进行出题做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6.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2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0以内数的形成。
2、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重难点:
能进行20以内的加法。
活动准备:
加法板、红蓝定规尺、题卡。
前经验能进行10以内的加法。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问答游戏---10的合成
三、蒙氏数学工作内容—20以内的加法
1、介绍活动名称与使用教具,并将教具端放于桌上。
2、将红蓝定规尺依次取出,按9—1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加法板的左侧;以同样方法将红色定规尺排列在右侧。
3、出示题卡:4+7=(背面写有答案11),把题卡放在加法板上方。
4、将蓝色定规尺4排在第一行,左侧与方格对齐(占用1~4的方格);再取红色定规尺7,排在蓝色定规尺的后面(占用5~11的方格)。此时红色定规尺的右端对着数字11。
5、教师把着数字11说:“4加上7等于11。”并数一下加法板上的刻度,看是否正确,再将题目卡翻过来,确认自己的计算结果。
6、对照后,请幼儿将结果“11”写在题卡上,再将定规尺放回原来的位置。
7、教师出示另一张题卡,请幼儿自己独立计算。
8、幼儿自己继续进行练习,直至不愿继续为止,收好教具与工作毯。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活动延伸:
请幼儿相互配合进行出题做题。
活动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学生有必要通过讨论来互相交流想法,获得新知。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我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手,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
学生在进行“凑十法”的演算时,同时找到了拆大数和拆小数两种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忽略了课本上“看大数,拆小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两种拆数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对于这样选择式的教学,我在练习设计时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以及课堂气氛较好。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发展,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为教师,我将不断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