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蜗牛》

《中班教案《蜗牛》》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教案《蜗牛》

1.中班教案《蜗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蜗牛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用形象的词语概括蜗牛的形态和特征。

  2、初步学习以拟人的方法画蜗牛,以及色彩的搭配技巧。

  3、懂得要安静做画,鼓励、启发幼儿要不怕困难,做坚强的人。

  4、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画蜗牛并涂色

  教学难点:抓住蜗牛的特征,使线条流畅,作品生动形象

  活动准备

  活蜗牛数只,教师范画一幅,画纸,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谜导入:小朋友们,老师认识一种动物,它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蜗牛)

  二、基本部分

  1、今天,小蜗牛也来到了我们班级,我们一起看一看吧。(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蜗牛,然后提问: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你看到的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外壳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你看到它的眼睛了吗?长在什么地方?它们可爱吗?)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蜗牛宝宝好好吗?

  2、请幼儿欣赏老师的范画,引起幼儿做画的兴趣。

  3、老师示范画蜗牛

  师:老师把画蜗牛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下面我就教小朋友们边说儿歌边画。蜗牛外形螺旋形,一圈一圈往外转,画出身子像条虫,前头圆圆后面尖,一对触角伸出来,触角上面画眼睛。

  4、教师和幼儿一起画蜗牛。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一步一步的来画,看一看哪位小朋友能画出漂亮的小蜗牛。请小朋友们保持安静,不要吓到小蜗牛呦。

  (绘画过程略)需要注意的地方:涂色时小蜗牛的头向身体要用浅色,每只蜗牛要有一个主要的色调,挨着的两只蜗牛色彩最好不要完全相同。

  三、结束部分:

  蜗牛们知道我们把他们画得这么漂亮,可高兴了,它们邀请我们和它们一起唱歌跳舞,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师生同唱:蜗牛与黄鹂鸟。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尝试用橡皮泥捏蜗牛或用其它材料制作蜗牛。

  活动反思:

  问题一:观察蜗牛时幼儿口语表达不完整,词汇量不够丰富。

  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

  解决方法:在语言活动中加强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家园配合,共同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问题二:活动中,个别幼儿对画面的结构设计不太合理。

  原因:平时关于这方面的讲解不多

  解决方法:专门设计并开展一节关于画面结构、布局的活动,让幼儿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学会设计自己的画面。

2.中班教案《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3.中班教案《蜗牛搬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3、迁移自身经验,知道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的道理。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行为:有一只蜗牛住在池塘边的石缝里,周围光秃秃的连个遮拦也没有,每天饱受风吹日晒之苦!只有阴天下雨时,他才从壳子里探出身子喘口气。所以,它搬家。那它会搬到哪里去呢?

  幼儿行为:池塘边,小河边,小树旁……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的想象,为下面的故事做铺垫。

  二、倾听故事前半段,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前半段,提问理解故事内容。

  2、倾听故事后半段,理解故事内容,并学说对话,提问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对话。

  3、讨论了解蜗牛搬家没有成功的原因。

  教师行为:

  蜗牛到底会搬到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蜗牛搬家》。

  谁来看蜗牛了?(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它们说了什么?

  小蜗牛听到蚂蚁和蜻蜓说小土冈是个好地方,它是怎么想的?

  蜗牛搬家到底怎样了呢?我们来接着听。

  谁来帮蜗牛搬家了?(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

  蜜蜂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样?蜗牛怎么说?我们一起来学着说一说。(教师与幼儿扮演蜜蜂与蜗牛,练习对话。)

  今天蜗牛有没有搬家?那还有谁来帮它搬家了?

  蝴蝶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谁愿意来学一学。(请幼儿分组扮演蝴蝶和蜗牛,练习对话。)

  今天蜗牛有没有搬家?还有谁来帮它搬家了?

  青蛙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请男女小朋友分组扮演蝴蝶和蜗牛,练习对话。)

  蜗牛搬家搬成了吗?为什么?

  蜗牛搬家没有搬成,它后悔了吗?它怎么想的?

  幼儿行为:

  幼儿仔细倾听。

  蜻蜓、蚂蚁。我来帮你搬家。

  也想搬到小土冈上去住

  有大太阳

  蜗牛我帮你搬家吧。蜗牛说:今天我不能搬家,太阳光会晒着我的!……

  在刮大风

  蜗牛我帮你搬家吧。蜗牛说:今天我不能搬家,我这细皮嫩肉经不起风吹!

  青蛙、毛毛虫

  下雨的。

  蜗牛我帮你搬家吧

  今天我不能搬家,天潮地滑,小土冈的斜坡爬起来很吃力的。(幼儿学说对话。)

  没有成功,因为它遇到困难就不搬家了。

  后悔了,因为它还是只能呆在原来的地方。

  设计意图:

  分段理解故事内容,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

  理解故事内容,并通过学说对话,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三、完整倾听故事。

  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整地听一听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也可以跟着说一说。(教师注意在说对话的时候鼓励让幼儿多说。)

  四、经验提升。

  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因为太阳晒、刮风、下雨就放弃搬家吗?你会怎么做呢?

  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有没有遇到过太阳晒、刮风、下雨?你们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小朋友遇到这些困难还是能按时上幼儿园,而蜗牛遇到这些困难就不搬家呢?

活动反思:

  蜗牛搬家是中班《勇敢的我》主题活动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中小蜗牛因为怕这怕那犹豫不决最后搬家没有成功。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知道小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不开心的蜗牛进行导入,蜗牛开心吗?引导幼儿关注蜗牛的表情,知道蜗牛很不开心,带着蜗牛为什么会不开心这样的问题进入故事倾听。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幼儿通过倾听故事第一段,了解蜗牛为什么搬家。在这一环节中部分幼儿认为蜗牛住在石缝里是很舒服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幼儿没有理解“日晒之苦”这个词的意思。幼儿结合天气情况、亲身感受,能够理解“风吹”,冷,不舒服。但他们认为“日晒”,暖和,是舒服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幼儿想一想,我们观察过蜗牛,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生活。然后再让幼儿回忆,夏天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喜欢凉快的地方玩,不愿在太阳底下游戏,知道太阳晒,热,不舒服。第二个环节重点是让幼儿学说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之间的对话,感知三个小动物帮助蜗牛搬家,但蜗牛都找出种种原因(害怕困难)没有搬。问题出在蜗牛与青蛙的对话上,“天潮地滑,小土岗的斜坡爬起来很吃力。”这句话幼儿说起来很绕口,我忽视了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为此我降低难度,把这句话改为“下雨了,小土岗的斜坡太滑,会摔着我。”幼儿结合亲身经历,知道路滑,容易栽跟头,易理解,说起来也简单多了。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蜗牛并结合生活实际,用抛出问题进行讨论来学习,当我提问“你是小蜗牛你会因为天气不好放弃搬家吗”,发现幼儿一下没反应过来,我立即意识到是我的问题幼儿不理解,“放弃”一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很陌生,于是我立即调整为“如果你是小蜗牛,朋友们来帮你搬家,你搬不搬?”马上就有幼儿说:我会搬!我一定搬!不管刮风下雨我一定搬!当我问及幼儿:你平时上幼儿园的时候有没有碰到天气不太好的时候,你有没有因为天气不好不上幼儿园呢?幼儿回答都说会上幼儿园,让幼儿明白蜗牛没搬成家是因为害怕困难,从而教育幼儿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难的好孩子,并萌发战胜困难的勇气。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的较好。

4.中班教案《变色蜗牛》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上实物的颜色以及人物身上的色彩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2、能关注画面中“第×天”的数字,并初步学习根据“第×天”的提示翻阅图书。

  3、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述,并在讲述过程中充分享受变化带来的乐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蜗牛的特征。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绿色、橙色、蓝色、红色、黄色、紫色的蜗牛图各一个,与蜗牛颜色相同的字卡各一个,分别写上“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树叶、桔子、喇叭花、草莓和辣椒、梨子和柠檬、葡萄和茄子各一份。白色蜗牛一个。大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蜗牛图,导入活动。

  1、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是谁来了?窸窣、窸窣、窸窣,谁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啦?

  2、(出示小蜗牛图)看,原来是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你会象小蜗牛一样慢慢吞吞地爬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引导幼儿一边学爬一边嘴里说:“窸窣、窸窣,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

  二、引导幼儿根据字卡颜色猜测小蜗牛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只小蜗牛每天要吃许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蜗牛吃了好东西以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分别出示字卡及彩色小蜗牛)第一天,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第二天,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第三天,它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小蜗牛呢?请你猜猜。你怎么知道是红色的蜗牛?从哪里看出来的?

  3、用猜猜、找找、配对的方法,让幼儿感受蜗牛变化的乐趣。

  三、引导幼儿观察大图书,并根据图书画面进行简单回忆,初步了解图书内容。

  1、小蜗牛每天变来变去,真奇怪!妈妈到底给它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大图书。

  2、出示大图书封面,向幼儿介绍图书名称《变色蜗牛》。

  3、教师用较慢的速度翻书,并用语言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食物。

  4、提问:小蜗牛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会变颜色了?

  5、引导幼儿学说象声词。(采用个别与集体练习的形式,鼓励幼儿大声学一学。)

  四、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变色蜗牛》。

  五、发散思维:

  小蜗牛每天都吃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多开心。如果让你给小蜗牛送好吃的东西,你会给它吃什么呢?它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鼓励幼儿用“第七天,它吃了……,变成了一只×色的蜗牛。”讲述)

附:故事:变色蜗牛

  “蟋唆,蟋唆。”一只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

  第一天,“沙沙,沙沙。”它吃了一片绿色的叶子,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

  第二天,“嚓嚓,嚓嚓。”它吃了一片橙色的桔子,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

  第三天,“咂咂,咂咂。”它吃了两朵蓝色的喇叭花,变成了一只蓝色的蜗牛。

  第四天,“咕兹,咕兹。”它吃了一只红色的辣椒和一颗红色的草莓,变成了一只红色的蜗牛。

  第五天,“咔嚓,咔嚓。”它吃了一黄色的梨子和一个黄色的柠檬,,变成了一只黄色的蜗牛。

  第六天,“啊呜,啊呜!”它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和一个紫色的大茄子。这回它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第七天,小蜗牛,它会吃什么颜色的东西?又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再说一说。

5.中班主题教案《蜗牛一家》含反思

目标:

  1、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蜗牛,并用形象的词语概括蜗牛的形状和特征。

  2、初步感知不同的姿态的蜗牛的画法,并大胆地表现出来。

  3、初步学会欣赏作品。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准备:

  活蜗牛一只,欣赏作品画6幅,每人一本绘画册,彩笔等。

过程:

  一、观察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饲养小蜗牛,引导幼儿观察小蜗牛,并用词语概括蜗牛的形状和特征.

  老师:蜗牛的身上有什么?

  幼儿:蜗牛的身上有圆圆的房子。

  老师:这是什么?

  幼儿:房子上有像旋涡一样的花纹。

  老师:小蜗牛还有什么?

  幼儿:有长长的脖子,有一张小嘴巴,两个小触角。

  老师:蜗牛的小眼睛在什么地方?

  幼儿:找不着。

  老师:蜗牛的小眼睛在它的触角上。

  二、边讲故事边教幼儿画

  1、天在一片绿草地上,小白兔看到了一个圆圆的房子。

  2、圆圆的房子上有像绕线的先线团一样的花纹,非常漂亮。

  3、小白兔蹲在那静静的看着,看着看着,咦!从像线团地房子里伸出了长长的脖子圆圆的头,头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张小小的嘴巴。

  4、头上还有两只长长的触角,哦,原来是一只小蜗牛哇。

  三、启发幼儿想象蜗牛一家

  老师:小朋友,你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幼儿:有爸爸、妈妈、宝宝、奶奶、爷爷……

  老师:那你们再想想,小蜗牛的家里会有谁呢?

  幼儿:有蜗牛爸爸,蜗牛妈妈,蜗牛宝宝等。

  老师:小蜗牛的一家是怎么做游戏的呢?

  幼儿:它们到草地上捉迷藏,爬树比赛等。

  四、教学分析与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一项活动,绘画的主人公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小动物,我们一起饲养,一起观察,还利用下雨天到户外寻找小蜗牛,在活动中还利用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活动,幼儿观察的很仔细,故幼儿画的比较好。不足,教师在线条上引导的还不够,幼儿画的较单一,不过色彩画的还比较丰富。

教学反思: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表现的是生活的内容,利用投影仪展示孩子们熟悉的蜗牛,孩子们对放大的蜗牛兴趣极大,强化了对蜗牛的细致观察,引发孩子们积极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通过想象和交流,孩子们的联想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他们对色彩花纹的设计很自由,色彩夸张,画面比较漂亮。作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倡导的是自由表达,个性展示,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时,不应过分强调最终完成的作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以积极评价为主,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展示在美术园地中,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种个性化的注重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孩子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6.中班教案《黏贴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粘帖画也是一种绘画形式,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一种好的方式。

  2、孩子不仅在脑海中有画的样子,而且还能通过动手把它表现得更完美。

  3、引导孩子学习几种简笔蜗牛的画法。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胶水、各种蜗牛卡片、皱纹纸

活动过程:

  1、故事《可爱的小蜗牛》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故事里的小蜗牛怎么了?它的衣服为什么会不漂亮呢?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

  2、学习用简单线条画蜗牛外形。

  ——蜗牛线的要连贯,注意画在卡片里面。

  3、学习用皱纹纸搓成小圆子大小的圆。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花纹应由规律的排列。

  5、评价交流。

  ——表演蜗牛和小黄鹂的故事。

活动反思:

  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孩子齐心合力的用皱纹纸捏成小圈为我们的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孩子在用颜色小圆子做有规律的排列时,不少小朋友都设计出了独特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