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山丘上的约会》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教案《山丘上的约会》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画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
2.学习、理解故事中一些不常用的词汇:笔友、约会、英俊、守信、注意。
3.简单了解朋友的真正意义,知道朋友间最值得珍惜的是友谊,懂得彼此接纳和分享。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理解图画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
学习理解故事中一些不常用词汇,了解朋友的真正意义
活动准备:
人手一本绘本
活动过程:
一、故事前的观察、讨论(介绍书名、丰富词汇:约会)
1.介绍封面,幼儿理清故事的题目,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新书——(出示图画书:《山丘上的约会》)(逐字点认)——是这本书的题目。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约会吗?(丰富词汇:约会)
师:在封面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鹤在干什么?(写信)写给谁呢?(青蛙)为什么仙鹤要给青蛙写信?(因为他们是朋友。理清人物间的关系)
2.介绍扉页,观察扉页
师:在扉页上你看到了什么?(认识题目,丰富词汇:山丘等)
二、与幼儿一起阅读图画故事的前半部分(1——11页),边看边提问:
1.师:故事的两个好朋友叫什么?它们有没有见过面呢?那它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原来用写信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好朋友,我们叫笔友。(引出词汇:笔友)
2.师:瓜瓜把玲玲想象成什么样?玲玲呢?(引出词汇:英俊)
三、阅读故事的后半部分,预期故事可能怎样发展
1.猜猜瓜瓜和玲玲最后又没有见面呢?如果见面了,他们又会怎样找到对方呢?见面后会发生什么呢?(让幼儿在图画书中自己找到答案)
2.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的答案,老师带幼儿重点阅读14页——21页。
观察17页:你们看看玲玲怎么啦?(生气了,发火了)从哪里看出来的?(翅膀、眼睛)玲玲嘴里还说话“绝交”,让幼儿点着书上的字,说一遍(语气重些)你们知道玲玲在说“绝交”时还有什么动作吗?(跺脚)
观察18页:青蛙会怎么样啊?(哎——呀,地——震——啦)
3.分组表演瓜瓜与玲玲对话部分
4.19、20页:见到对方后的失望心情
提问:见面后的心情怎么样?最后为什么笑了呢?
四、教师有感情地完整讲故事 ,引导幼儿共同讲述
请幼儿说说: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你最喜欢什么地方?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从一开始封面的导入,孩子们了解这个故事的人物,孩子的大胆猜测,使幼儿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他们为什么会约会呢?通过解读扉页,让幼儿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第二个环节我让幼儿集体阅读,这里培养幼儿关注阅读观察经验,对画面细节及角色形象。图画书阅读的特点就是图画及文字,因此我注重幼儿观察画面,从画面中来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第二个环节中,当我提问“什么是笔友”时,孩子们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少有人回答,其实在课前我可以稍微渗透一下关于笔友的经验。我提问“瓜瓜把玲玲想象成什么样?玲玲把瓜瓜想象成什么样?”幼儿都能从画面中观察出来。但在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时,由于我念的太快,导致孩子不是很清楚他们约会的时间、地点及事情。其实在这里当孩子还不太清楚时我可以再解读一遍,而我却匆匆带过。在第三个环节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真个活动的高潮部分。“谁先到约会地点”这个是一个矛盾冲突点,因为他们一个是飞去的一个是跳去的。“一开始为什么没有发现对方”孩子们都能纷纷举手回答,因为一个高一个矮看的方式不一样。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很喜欢说。
2.中班教案《山丘上的约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画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
2.学习、理解故事中一些不常用的词汇:笔友、约会、英俊、守信、注意。
3.简单了解朋友的真正意义,知道朋友间最值得珍惜的是友谊,懂得彼此接纳和分享。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理解图画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
学习理解故事中一些不常用词汇,了解朋友的真正意义
活动准备:
人手一本绘本
活动过程:
一、故事前的观察、讨论(介绍书名、丰富词汇:约会)
1.介绍封面,幼儿理清故事的题目,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新书——(出示图画书:《山丘上的约会》)(逐字点认)——是这本书的题目。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约会吗?(丰富词汇:约会)
师:在封面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鹤在干什么?(写信)写给谁呢?(青蛙)为什么仙鹤要给青蛙写信?(因为他们是朋友。理清人物间的关系)
2.介绍扉页,观察扉页
师:在扉页上你看到了什么?(认识题目,丰富词汇:山丘等)
二、与幼儿一起阅读图画故事的前半部分(1——11页),边看边提问:
1.师:故事的两个好朋友叫什么?它们有没有见过面呢?那它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原来用写信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好朋友,我们叫笔友。(引出词汇:笔友)
2.师:瓜瓜把玲玲想象成什么样?玲玲呢?(引出词汇:英俊)
三、阅读故事的后半部分,预期故事可能怎样发展
1.猜猜瓜瓜和玲玲最后又没有见面呢?如果见面了,他们又会怎样找到对方呢?见面后会发生什么呢?(让幼儿在图画书中自己找到答案)
2.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的答案,老师带幼儿重点阅读14页——21页。
观察17页:你们看看玲玲怎么啦?(生气了,发火了)从哪里看出来的?(翅膀、眼睛)玲玲嘴里还说话“绝交”,让幼儿点着书上的字,说一遍(语气重些)你们知道玲玲在说“绝交”时还有什么动作吗?(跺脚)
观察18页:青蛙会怎么样啊?(哎——呀,地——震——啦)
3.分组表演瓜瓜与玲玲对话部分
4.19、20页:见到对方后的失望心情
提问:见面后的心情怎么样?最后为什么笑了呢?
四、教师有感情地完整讲故事 ,引导幼儿共同讲述
请幼儿说说: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你最喜欢什么地方?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从一开始封面的导入,孩子们了解这个故事的人物,孩子的大胆猜测,使幼儿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他们为什么会约会呢?通过解读扉页,让幼儿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第二个环节我让幼儿集体阅读,这里培养幼儿关注阅读观察经验,对画面细节及角色形象。图画书阅读的特点就是图画及文字,因此我注重幼儿观察画面,从画面中来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第二个环节中,当我提问“什么是笔友”时,孩子们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少有人回答,其实在课前我可以稍微渗透一下关于笔友的经验。我提问“瓜瓜把玲玲想象成什么样?玲玲把瓜瓜想象成什么样?”幼儿都能从画面中观察出来。但在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时,由于我念的太快,导致孩子不是很清楚他们约会的时间、地点及事情。其实在这里当孩子还不太清楚时我可以再解读一遍,而我却匆匆带过。在第三个环节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真个活动的高潮部分。“谁先到约会地点”这个是一个矛盾冲突点,因为他们一个是飞去的一个是跳去的。“一开始为什么没有发现对方”孩子们都能纷纷举手回答,因为一个高一个矮看的方式不一样。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很喜欢说。
3.中班主题教案反思《会飞的音乐盒》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对话。
2.尝试分角色进行指偶表演,体验帮助他人以及分享的快乐。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梅花鹿、刺猬、山羊、狐狸、山雀等的动物指偶。
2.音乐盒,语言磁带或CD。
3.幼儿用书第13-20页。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出示音乐盒,欣赏音乐盒动听的音乐。
师:你们见过音乐盒吗?它是怎么样的?听了音乐盒里的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二、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开始部分,从开头到“怎样才能让他们都听到音乐盒里的音乐呢?”引导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会飞的音乐盒》。
2.自主翻阅幼儿用书,并进行交流。
师:你看到了什么?小动物们想了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听到音乐盒里的音乐?
3.讲述故事,幼儿讨论故事内容。
师:梅花鹿请了哪些朋友帮忙想办法?小刺猬想了什么办法?小山羊呢?小狐狸呢?(引导幼儿学说故事里小动物的对话。)最后梅花鹿采用了谁的办法?是什么办法?你喜欢这个办法吗?为什么?
4.完整听故事,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学一学小动物的对话。
三、故事表演游戏
幼儿分组分角色进行指偶表演游戏。
课后反思:
当我讲述梅花鹿的困惑时,小朋友们都迫不及待的说出来他们的好办法。孩子们的想像空间得到了拓展;孩子们在表述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孩子帮助他人的情感等等。当收听录音机里的故事时,孩子们都被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所感染了,还要求多听几遍呢。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4.中班美术教案反思《有趣的刻画》含反思
教学目标:
1.乐于尝试简单的雕刻步骤,初步了解画、刻、雕三步的基本流程。
2.让幼儿在雕刻、拓印的活动中体验创作的欢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准备:
泥块、刻刀、颜料、幼儿护衣与幼儿人数相同。电脑、投影、背景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引导幼儿欣赏石刻画,感受质朴单纯的形式美。
1.老师带来了几幅画,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的画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画刻在石头呢?”
2.幼儿讨论:
3. 教师小结:很久很久以前没有纸和笔,可是人们又很想把看到的、喜欢的东西画下来,怎么办呢?他们找来了工具,有铁锤、石斧,用尖尖、硬硬的东西当笔,岩石当成纸,有的敲有的磨,在岩石上就留下了他们喜欢的各种东西。经过了很多很多年,这些刻画被风吹过、被雨淋过,但还是留在岩石上,所以我们现在的人依然能够看见、欣赏这些刻画。
(删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考虑了把在这个过程直接去掉,因为主题改了,改为泥刻画——螃蟹,所以作为石刻画的铺垫就不需要了。可以直接进行螃蟹的主题,例如,听着螃蟹歌,让幼儿感知螃蟹的特征。)
师:“那你们喜欢这些刻画吗?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 展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泥刻画的创作。
1.师:“这是老师就带来了软一点的泥块,这是刻刀,像笔一样尖尖的这头把你要画的画画下来,然后再用刻刀这头沿着你画的轮廓用力刻下来,刻的时候要注意手势,刻一刀左右摇一摇,最后我们还能利用雕,调出镂空的样子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现在我们把阳澄湖的大闸蟹刻画下来,好吗?
(调整:这个介绍环节还是比较详细的,所以暂时不做修改,保持这个三步骤的活动环节。出示泥刻画——螃蟹,让幼儿感知泥刻画与平时的画有所不同。)
2.安全教育:一定要小心利用刻刀!
三、利用视频转换仪演示刻画过程
1.师:“大闸蟹刻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把这只大闸蟹变到纸上呢”
2.幼儿讨论:
3.小结:我们先用颜料在刻画上来回刷一遍,然后用纸轻轻的贴在你的画上,再轻轻的把按一按,最后慢慢的撕下来,这样我们的刻画就完成了,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修改: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纸这个展示材料进行替换,想把这个螃蟹进行倒映在大的铅画纸上,并且纸上画有阳澄湖的背景图,)
四、幼儿创作,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颜色来拓印刻画。
1.老师鼓励幼儿大胆刻画。
2.幼儿自由选择颜色拓印自己的刻画。(放悠远、神秘的背景音乐)
五、 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互相欣赏!
(调整:展示作品是就直接把画幼儿阳澄湖的背景铅画纸展示即可了,这样可能显得比较大气。)
活动延伸:
师:现在的人们也运用了这个技术,我们现在会刻在核桃上,变成艺术品,有的刻在竹筒上,有的刻在了玻璃上,还有的刻在玉器上供人家观赏,我们这项艺术已经走向世界,让我们这代再传承下去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是请的中班幼儿,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困难,运用刻刀这个工具进行刻,都刻的不深,轮廓不清晰,所以导致最后的拓印的效果图并不理想,都比较模糊,所以中班幼儿改为大班幼儿。在主题上我们把螃蟹刻画作为重点,把认识“石刻画,以及石刻画的来源”部分全部删去,直接让幼儿学习认识泥刻画 ——螃蟹,所以导致目标全部进行了修改。
5.幼儿园绘本《山丘上的约会》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画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
2.学习理解故事中一些不常用的词汇。
3.感受朋友之间的友情。
4.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本图画本《山丘上的约会》
教师材料:演示文稿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相互问候:
2.谈话引入:谈朋友:
——你有朋友吗?他是谁?你和他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谁。
二、中间部分:
1、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图。
——你看到了谁?(青蛙) 还有呢?(嘴尖尖的那个认识吗?是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鹭鸶鸟,它是一种很会捕鱼的鸟,如果你们还想更多地了解鹭鸶鸟,咱们可以下去查查资料或者问问父母)
——(请你们仔细地看看,)这只鹭鸶鸟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看看它身上穿的,脚上穿的,还有桌上的照片,引导幼儿进行细节观察)
——鹭鸶鸟在干什么呢?从哪里看出来它是在写信?它在给谁写信呢?(青蛙)
过渡:鹭鸶鸟是不是在给青蛙写信呢?它又为什么会给青蛙写信呢?我们一起到故事里去找找答案。
2、与幼儿一起阅读故事的前半部分。
——原文讲述至P4,鹭鸶鸟是不是在给青蛙写信?瓜瓜是谁?玲玲又是谁?
——玲玲和瓜瓜是朋友吗?它们是怎样成为朋友的?那它们是什么样的朋友呢?(笔友 ) (用写信的方式成为朋友,可以叫做笔友,那玲玲和瓜瓜是什么样的朋友?)
过渡:虽然玲玲和瓜瓜成为了朋友,但是他们从来也没见过面,它们都在想对方究竟是长成什么样的呀?
——出示P5,看,瓜瓜把玲玲想象成什么样的?从哪里看出“美丽漂亮”?(家里谁最美丽漂亮)
——出示P6,那玲玲又把瓜瓜想象成什么样的呢?(帮助幼儿疏理高大英俊,原文P6,家里谁最高大英俊)
过渡:玲玲和瓜瓜都把对方想象得非常美好,而且他们都很想见一面,玲玲就写了一张邀请卡给瓜瓜、、、、、
——玲玲给瓜瓜写了些什么呢?它们约在哪里见面?
3、让幼儿预期故事可能怎样发展?
过渡:玲玲和瓜瓜准备见面了,它们在赴约之前都做了很多的准备,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P8,仔细看,仔细想,玲玲在赴约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出示P9,再来看看瓜瓜,它又做了哪些准备呢?
——你觉得这时候玲玲和瓜瓜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过渡:玲玲和瓜瓜都做好了准备,满怀期待地去赴约,那玲玲和瓜瓜到底是怎样去赴约的呢?
——出示P10,仔细看,玲玲是怎样去的?谁来学一学。
——那你认为瓜瓜会怎样去赴约呢?
——玲玲和瓜瓜谁会先到达山丘顶上?
过渡: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原文:约定的时间快到了、、、、瓜瓜正努力地往上跳。
——瓜瓜在赴约的过程中顺利吗?从哪里看出来它不顺利。(引导幼儿观察细节,突出瓜瓜赴约的辛苦)
过渡:既然瓜瓜在赴约的途中那么累,那么辛苦,那你们觉得玲玲和瓜瓜还能够顺利的见到面吗?我们继续往后看。
阅读故事:P14-16 太阳公公往西、、、仍然没有看到瓜瓜的踪影。
——玲玲和瓜瓜能见到吗?为什么?
4、与幼儿一起阅读后半部分的内容。
——讲述P17,讨论什么是“绝交”?
——原文讲述P17—P21,瓜瓜和玲玲终于见面了吗?那这个时候它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失望,追问幼儿为什么会失望?让幼儿体会、感知现实与想象发生冲突时的心情)
——猜猜它们到最后还会继续做好朋友吗?请幼儿讨论,并说明原因。
5、阅读故事的结束部分。
过渡:那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像你们猜的那样。
——出示P22,瓜瓜和玲玲最后继续做好朋友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故事的名字:山丘上的约会。
6、师幼共同阅读小图书。(提阅读要求)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玲玲和瓜瓜赴约的过程,感觉一下他们谁最辛苦。
幼儿自选角色出活动室表演赴约,活动结束。
活动小结:
小小的故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带给了我深深地感动。感动于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地浓浓地情感,感动于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和执着。孩子们通过对绘本的认知、演绎,了解了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的同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深友情。
6.中班主题含反思教案《马路上的汽车》含反思
这是一篇中班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音乐声中,拿着玩具汽车互相观看、自由交谈。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配上合适的动作。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教案,欢迎阅读。
设计说明:
这是主题活动“马路上的汽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法创造性地表现汽车,充分体验想象、创造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能合着快慢不同的音乐节奏,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模拟各种汽车。
2、 体验大胆想象、自由表现的乐趣。
3、 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 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6、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观察过各种汽车,玩过各种玩具汽车。
2、 做过“小司机”的音乐游戏,熟悉红灯、绿灯、转弯的音乐信号。
3、 节奏快慢不同的音乐片断以及完整的游戏音乐。
活动过程:
1、 在音乐声中,幼儿拿着玩具汽车互相观看、自由交谈。
2、 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汽车。
①你最喜欢什么汽车,为什么?请你们学一学。
②播放快节奏的音乐,请幼儿合着节奏做模仿动作。
③出示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汽车最主要的特征。
④播放快节奏的音乐,引导幼儿合着音乐做动作,并相互学习。
⑤重点模拟两种汽车,如消防车和警车,引导幼儿充分体验和表现。
⑥在快节奏音乐的伴随下,幼儿自由表现汽车,音乐一停就摆好造型,相互欣赏。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模仿的是什么车,在干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如“我是警车,在执行任务”。
3、 幼儿合着快慢不同的音乐节奏,创造性地表现汽车。
①刚才我们合着音乐想出了许多有趣的动作,现在我们仔细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音乐一样吗?
②合着慢节奏的音乐,幼儿创造性地表现汽车,想像此时汽车在干什么,如“消防车要安全回家了”等。
③现在我们来完整听一遍音乐,想一想音乐节奏快时汽车好像在干什么,音乐节奏慢时汽车好像在干什么,怎样用动作来表现。
④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配上合适的动作。
4、 游戏:快乐的汽车。
①你们工作得真认真,现在该回停车场了。听,一路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教师用钢琴弹出高音、低音和刮音,启发幼儿听辨出绿灯、红灯和转弯的音乐信号。
③游戏开始,教师弹出不同节奏的音乐,鼓励幼儿边听辨节奏和明显的音乐信号,边创造性地游戏。
④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抱着玩具汽车回“停车场”。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的,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活动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的。本次活动运用基本图形表现常见汽车的外形特征,体验不同车辆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整个活动以“游戏”为载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7.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沙滩上的小画家》教案反思
活动内容:
沙滩上的小画家(图案想象)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幼儿熟悉喜欢的沙滩环境进行活动,先观看教学PPT或者教学微课视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活动目标:
1.体验在沙滩上创作的快乐,开发幼儿的思维。
2.通过创作沙画,可以锻炼幼儿对造型的敏感度。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贝壳。
2.教师准备:提前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学PPT。
活动过程活动反思
一、图片导入:教师分享幼儿海滩玩耍。
二、教师引导孩子观看教学视频和PPT,鼓励幼儿大胆进行想象和表达。
三、教师示范操作(示范重点不用全部画完);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利用身体想办法在沙滩上留下一个痕迹,可以脚印手印,身体躺下都可以;
2、再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表达留下的印子像什么;
3、最后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在印子上面添画。
4、重复以上几点、鼓励多种在沙滩上的印子,创作不同的沙画。
活动反思
一、图片导入:教师分享幼儿海滩玩耍。
二、教师引导孩子观看教学视频和PPT,鼓励幼儿大胆进行想象和表达。
三、教师示范操作(示范重点不用全部画完);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利用身体想办法在沙滩上留下一个痕迹,可以脚印手印,身体躺下都可以;
2、再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表达留下的印子像什么;
3、最后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在印子上面添画。
4、重复以上几点、鼓励多种在沙滩上的印子,创作不同的沙画。
8.教案中班数学《多变的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7、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教师拿出挂图背朝幼儿),变!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机器人”对!那你看一看机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由图形拼成。”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有关图形的游戏。
(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喜欢!”)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设计我能够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由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整个数学活动我都采取了操作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亲自感知、探索、总结。
中班幼儿在图形认知方面仅限于简单的图形分割与拼合,因此在孩子们开展了三角形二等分的经验基础上,设计了正方形二、四等分和拼合活动,进一步了解各图形的分割与拼合。活动中采取游戏情景法引入数学活动内容,利用为喜羊羊过生日,结合了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一看到喜羊羊等图片,情绪十分高涨。针对中班幼儿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给喜羊羊分生日蛋糕,怎样能够分得一样大”,请幼儿集思广益,帮助喜羊羊想办法,孩子们操作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通过两次探索操作,幼儿充分感知正方形图形二、四等分与拼合,感知和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两次操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教师结合幼儿的操作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认识。孩子们到底是否掌握了对正方形图形二、四等分和拼合的理解呢?我又通过一个“和图形娃娃做游戏”的环节,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游戏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小困难,引导幼儿能够用所学到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些困难。
最终,幼儿将生活中的知识又运用到生活中,活动的设计比较完整。为了能够突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重点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动中提问的设计。在这次数学活动中,我设计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既能够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目标思考问题,又能够激发每个幼儿求异的思维方式,为幼儿在思维上拓展了空间,鼓励幼儿和别人想的不同,如进行正方形二、四等分的提问:怎样能够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四)块呢、还有别的方法吗等。
第二,操作活动后鼓励幼儿交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正是显示思维差异性的时候,教师作为一名观察者和指导者一定要了解幼儿的操作特点和思维特点,在操作活动后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孩子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别人的经验,这对每一名幼儿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而且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思考,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
第三,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在一次教育活动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的作用正是“学为所用”,因此孩子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十分重要。
所以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一个运用知识的游戏环节,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次数学教育活动只是拉开了图形分割与拼合的序幕,我们还会相继开展圆形、半圆形等图形的分割与拼合活动,引领幼儿在图形学习的领域里探索,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与创新的机会,促进幼儿动手、语言和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
9.幼儿园中班绘本语言《山丘上的约会》教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能清楚地表达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2、理解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笔友”“约会”“邀请卡”。
3、初步体会朋友的含义。
4、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重点: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能清楚地表达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活动难点:理解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笔友”“约会”“邀请卡”
活动准备:
邀请函、大书、PPT、图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出示故事大书,观察故事大书封面,理解“约会”的意思
、——什么是“约会”?故事中是谁和谁的约会?在哪里约会?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阅读小书2-7页,了解故事开始部分的内容。
——邀请卡是谁给谁写的?玲玲和瓜瓜是笔友,什么是笔友?
——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见过面,他们是怎么想象对方的?
——于是,玲玲给瓜瓜写了一张邀请卡,就有了玲玲和瓜瓜的约会。
(二)出示PPT,带领幼儿集体阅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P8-9——玲玲和瓜瓜都做了哪些准备?
P10-11(玲玲)——到了约定的时间,玲玲是怎么去赴约的?你快来学一学!
P12(玲玲)——到达山顶的玲玲正在干什么呢?怎么看的?它在看什么呢?
P14(玲玲)——已经过了中午,太阳公公往西移动了一点,玲玲等得很着急“奇怪,瓜瓜先生怎么还不来?”瓜瓜先生是失约了吗?它现在正在干什么呢?
P12(瓜瓜)——其实瓜瓜先生早就出发了,它正在一步一步地往上山丘顶上爬,那瓜瓜在上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呢?你是怎么发现的?
P15(瓜瓜)——尽管很辛苦,但是瓜瓜还是努力地一步一步地爬到山丘顶上,它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它看见山丘顶上有一课大树,心想:我还是在树底下边休息边等玲玲吧!他们都到达山顶上,为什么没有看见地方呢?
P16——为什么没有看见对方?(因为玲玲身材高大,有长长的脖子,长长的腿,而瓜瓜身材矮小,身材的差异让他们彼此看不见对方,瓜瓜以为自己靠的那棵树其实是玲玲长长的腿)P17——他们还是没有发现对方,玲玲一直在等瓜瓜还是没有等到,你觉得它的心情会怎么样?(此时,玲玲已经由着急变得生气,大喊一声“绝交”)什么是绝交?你生气时会做什么动作?
P18-19(出示大书)——玲玲生气的剁了一下脚,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吓得瓜瓜跌了一跤“哎呀,地震啦”)
P20——听见声音的玲玲这时候弯下长长的脖子,看见了什么样的瓜瓜呢?他们终于见面了,谁还记得,他们没有见面之前是怎么想象对方的?
P21——见面后,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象地完全不一样,如果你是瓜瓜或者玲玲,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你还会和对方做好朋友们?为什么?
P22-23——尽管对方和自己想象得不一样,但是他们还是接受了彼此,成为好朋友,来到玲玲家里喝茶吃点心,度过一个愉快的约会时光。
三、结束部分
(一)小结故事内容,升华主题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就像故事里的玲玲和瓜瓜,虽然对方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但是还是接纳了彼此,用心沟通,成为了好朋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从一开始封面的导入,孩子们了解这个故事的人物,孩子的大胆猜测,使幼儿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他们为什么会约会呢?通过解读扉页,让幼儿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第二个环节我让幼儿集体阅读,这里培养幼儿关注阅读观察经验,对画面细节及角色形象。图画书阅读的特点就是图画及文字,因此我注重幼儿观察画面,从画面中来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第二个环节中,当我提问“什么是笔友”时,孩子们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少有人回答,其实在课前我可以稍微渗透一下关于笔友的经验。我提问“瓜瓜把玲玲想象成什么样?玲玲把瓜瓜想象成什么样?”幼儿都能从画面中观察出来。但在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时,由于我念的太快,导致孩子不是很清楚他们约会的时间、地点及事情。其实在这里当孩子还不太清楚时我可以再解读一遍,而我却匆匆带过。在第三个环节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真个活动的高潮部分。“谁先到约会地点”这个是一个矛盾冲突点,因为他们一个是飞去的一个是跳去的。“一开始为什么没有发现对方”孩子们都能纷纷举手回答,因为一个高一个矮看的方式不一样。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很喜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