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反思

  活动名称:乌鸦喝水

  年龄段/领域:大班(下)/科学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2.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于合作实验,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活动难点: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课件,实验记录单。

  2.实验一材料:每组 2 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不同量(高水位和低水位)的水,大石子;实验二材料:每组相同水位的瓶子 2 个,大小不同的石子各 1 杯,记录纸 1 张;实验三材料:每组低水位的瓶子一个,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若干、漏斗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2.结合课件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3.提问:故事中的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加入石子后真的可以让瓶子里的水位上升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乌鸦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到水呢?

  4.小结:只有亲自试验一下,我们才能验证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二、实验验证“乌鸦喝水”。

  (一)实验一:探究不同水位的瓶子加入石子后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1.出示不同水位(中高水位、低水位)的瓶子、石子。

  提问:这两个瓶子哪里不一样?你觉得这两个瓶子里装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到瓶口让小乌鸦喝到水吗?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结果。

  3.师:请小朋友们来实验验证一下到底加入石子后能不能让乌鸦喝到水。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加入石子后水位上升了吗?

  两个瓶子是否能够让乌鸦喝到水呢?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加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呢?

  6.小结:加入的石头占据了水的位置,将水挤到了旁边与上面,就会让水位上升。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多,乌鸦放很少的石头就能喝到水。

  (二)实验二:探究石子的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个相同水位的瓶子,大石子和小石子。

  提问:小乌鸦发现了有大小不同的石子,但一次只能投放一颗石子,如果要尽快喝到水的话,它应该投放哪种石子呢?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达自己的理由。

  3.幼儿分组实验使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4.请幼儿大胆讲述分享结果。

  提问:哪种石子用的多?哪种石子用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呢?

  5.小结:石子大,使用的数量就少,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少,就能更快的喝到水;石子小,使用的数量就多,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多,喝到水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

  (三)实验三:探究使用不同材料让乌鸦喝到低水位瓶子里面的水。

  1.出示低水位的瓶子、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漏斗等材料。

  师:小乌鸦如果只找到了这个低水位的瓶子,它可以怎样喝到里面的水呢?请小朋友们合作使用不同的材料试一试。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不同小组的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哪一组成功了?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你们使用了什么材料?

  哪一组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成功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可以用小沙子来填充,这样能够继续将水往上排。

  三、发散思维:如何用其他方式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1.提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2.鼓励幼儿大胆思考表述想法。

  小结: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大胆想办法的小朋友,生活中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学习小乌鸦,不怕困难,愿意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活动延伸

  1.班级益智区中投放大小不同的石子、布、羽毛、吸管、纸巾等材料,幼儿自由探索“乌鸦喝水”的方法。

  课后反思:

  1.借助寓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活动兴趣。

  此活动首先以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导入,并结合故事内容顺势提出关键性问题:“故事里的乌鸦真的能够通过在瓶子里加入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吗?”引发幼儿思考,创设出帮助乌鸦喝到水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实验层层递进,凸显幼儿的主动学习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引导幼儿思考在不同材料与情境下乌鸦是否能喝到水,如何能更快地喝到水,问题的答案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来验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过程中教师用关键性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实验前的思考、预测、实验验证、观察、表达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等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3.合作实验发挥同伴小组学习的优势,捕捉提升共享探究经验。幼儿四人一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互相讨论,互相配合。教师细致观察、捕捉每个小组不同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分享帮助幼儿提升共享学习经验。

2、大班教案《乌鸦喝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故事,学会遇事情懂得冷静,认真想办法解决。

  2. 幼儿会复述故事。

  3. 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画画心得。

  4. 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 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 领悟故事中的含义;

  2. 复述故事中的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 图片:乌鸦,石头,玻璃瓶

  2. 添画《乌鸦喝水》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体不能缺水,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我们可以从哪里可以喝到干净卫生的水呢?如果给你一只杯子,里面只有很少的水,又 不让你把杯子拿起来,说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喝水的故事,这是一只和聪明的鸟,我么先一起猜猜它是谁?

  3. 猜谜语:身穿黑袍子,长得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二. 欣赏故事《乌鸦喝水》

  1. 幼儿边看图画,边听老师讲故事;

  2. 幼儿思考并讨论:故事里讲了一讲什么事情?它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解决的?最后它喝到水了吗?(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每组派一名小朋友进行总结)

  3. 教师进行总结:是的,我们要像乌鸦学习,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冷静,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4. 认识词语:乌鸦,石头,玻璃瓶

  5. 幼儿复述故事。

  三. 添画《乌鸦喝水》

  1. 讨论:如果你是乌鸦,发现瓶子旁边没有石子,你会想到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

  2. 幼儿添画《乌鸦喝水》的办法;

  3. 幼儿分享自己的画面及画面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听故事,讨论,悟出其中的道理,使幼儿明白,遇到任何事情要学会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活动通过添画的方式,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只是孩子们在添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今后将加强引导幼儿的画画水平,期待有更高的提升!

3、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了:在蓝水里加了石子,水到达了水位线,而在红水里加了石子,水没能到达水位线。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过渡:那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红水呢?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大,而水很调皮就喜欢钻到下面的缝隙里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较细,它们的缝隙很小,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4、大班语言教案《乌鸦喝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故事,学会遇事情懂得冷静,认真想办法解决。

  2. 幼儿会复述故事。

  3. 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画画心得。

  4.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领悟故事中的含义;

  2. 复述故事中的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 图片:乌鸦,石头,玻璃瓶

  2. 添画《乌鸦喝水》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体不能缺水,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我们可以从哪里可以喝到干净卫生的水呢?如果给你一只杯子,里面只有很少的水,又不让你把杯子拿起来,说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喝水的故事,这是一只和聪明的鸟,我么先一起猜猜它是谁?

  3. 猜谜语:身穿黑袍子,长得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二. 欣赏故事《乌鸦喝水》

  1. 幼儿边看图画,边听老师讲故事;

  2. 幼儿思考并讨论:故事里讲了一讲什么事情?它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解决的?最后它喝到水了吗?(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每组派一名小朋友进行总结)

  3. 教师进行总结:是的,我们要像乌鸦学习,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冷静,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4. 认识词语:乌鸦,石头,玻璃瓶

  5. 幼儿复述故事。

  三. 添画《乌鸦喝水》

  1. 讨论:如果你是乌鸦,发现瓶子旁边没有石子,你会想到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

  2. 幼儿添画《乌鸦喝水》的办法;

  3. 幼儿分享自己的画面及画面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听故事,讨论,悟出其中的道理,使幼儿明白,遇到任何事情要学会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活动通过添画的方式,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只是孩子们在添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今后将加强引导幼儿的画画水平,期待有更高的提升!

5、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乌鸦喝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中水量的多少有关。

  3.通过实验发现石子缝隙大,水上升有限,沙子缝隙小,水能上升很多。

  4.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课件)。

  2.分组,每组3人,2人做实验,1人记录。啤酒瓶子若干,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实验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师:乌鸦一开始喝到水了么,后来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

  师: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只要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二)第一次实验:目标:水位上升与水量关系。

  每组2个瓶子,水量分别为:很少(三分之一)、一半

  师:三个人一组合作做。在2个瓶子里加石子。

  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www.banzhuren.cn)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师:实验后,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第二次实验:目标:水位上升与缝隙关系。

  盛有三分之一水量的水瓶1个。加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要求:加沙子不能喝到水,现在我们换一换,往瓶子里加上沙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

  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

  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下。

  ……

  总结:因为石子和沙子的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水能上升到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

  教师小结 :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乌鸦才可以喝到水。以后,我们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 。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本着幼儿是主体的原则,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此次活动,我觉得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选用机会,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个幼儿都承担不同的探索职责,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其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来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分享对方的经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是否正确并不重要,教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幼儿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幼儿与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乌鸦喝水》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

  2、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

  2、分组,每组3人。2人做实验,1人记录。瓶子若干(保证两个相同的),大小不一的石子若干,实验记录表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师:乌鸦一开始喝到水了么,后来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师: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只要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二)第一次实验:目标:水位上升与水量关系。(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1)每组2个瓶子,水量分别为:很少(三分之一)、一半,在瓶子上做好水位。

  三个人一组合作做实验,鼓励幼儿将石子放入瓶子中进行验证,并鼓励孩子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展示每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实验结果。

  (3)小结: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

  (三) 探索乌鸦用的石子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乌鸦向瓶子里投石子,如果石子有大有小,猜猜大石子和小石子用的数量一样多吗?

  (2)幼儿分组合作把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4)小结:石子大,乌鸦投放数量很少的石子就能喝到水。石子小,乌鸦需要投放很多的石子才能喝到水。

  (四)延伸:乌鸦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喝到水吗?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布、积木、棉花,幼儿选择材进行对比实验,看看哪一种材料能让水位升高。

  (2)交流小组实验结果,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愿望。

  反思: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在瓶子里投放石子,乌鸦才可以喝到水。所以,鼓励孩子知道以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

7、大班科学《乌鸦喝水》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乌鸦喝水

  年龄段/领域:大班(下)/科学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2.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于合作实验,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活动难点: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课件,实验记录单。

  2.实验一材料:每组 2 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不同量(高水位和低水位)的水,大石子;实验二材料:每组相同水位的瓶子 2 个,大小不同的石子各 1 杯,记录纸 1 张;实验三材料:每组低水位的瓶子一个,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若干、漏斗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2.结合课件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3.提问:故事中的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加入石子后真的可以让瓶子里的水位上升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乌鸦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到水呢?

  4.小结:只有亲自试验一下,我们才能验证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二、实验验证“乌鸦喝水”。

  (一)实验一:探究不同水位的瓶子加入石子后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1.出示不同水位(中高水位、低水位)的瓶子、石子。

  提问:这两个瓶子哪里不一样?你觉得这两个瓶子里装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到瓶口让小乌鸦喝到水吗?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结果。

  3.师:请小朋友们来实验验证一下到底加入石子后能不能让乌鸦喝到水。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加入石子后水位上升了吗?

  两个瓶子是否能够让乌鸦喝到水呢?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加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呢?

  6.小结:加入的石头占据了水的位置,将水挤到了旁边与上面,就会让水位上升。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多,乌鸦放很少的石头就能喝到水。

  (二)实验二:探究石子的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个相同水位的瓶子,大石子和小石子。

  提问:小乌鸦发现了有大小不同的石子,但一次只能投放一颗石子,如果要尽快喝到水的话,它应该投放哪种石子呢?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达自己的理由。

  3.幼儿分组实验使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4.请幼儿大胆讲述分享结果。

  提问:哪种石子用的多?哪种石子用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呢?

  5.小结:石子大,使用的数量就少,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少,就能更快的喝到水;石子小,使用的数量就多,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多,喝到水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

  (三)实验三:探究使用不同材料让乌鸦喝到低水位瓶子里面的水。

  1.出示低水位的瓶子、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漏斗等材料。

  师:小乌鸦如果只找到了这个低水位的瓶子,它可以怎样喝到里面的水呢?请小朋友们合作使用不同的材料试一试。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不同小组的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哪一组成功了?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你们使用了什么材料?

  哪一组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成功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可以用小沙子来填充,这样能够继续将水往上排。

  三、发散思维:如何用其他方式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1.提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2.鼓励幼儿大胆思考表述想法。

  小结: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大胆想办法的小朋友,生活中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学习小乌鸦,不怕困难,愿意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活动延伸

  1.班级益智区中投放大小不同的石子、布、羽毛、吸管、纸巾等材料,幼儿自由探索“乌鸦喝水”的方法。

  课后反思:

  1.借助寓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活动兴趣。

  此活动首先以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导入,并结合故事内容顺势提出关键性问题:“故事里的乌鸦真的能够通过在瓶子里加入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吗?”引发幼儿思考,创设出帮助乌鸦喝到水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实验层层递进,凸显幼儿的主动学习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引导幼儿思考在不同材料与情境下乌鸦是否能喝到水,如何能更快地喝到水,问题的答案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来验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过程中教师用关键性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实验前的思考、预测、实验验证、观察、表达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等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3.合作实验发挥同伴小组学习的优势,捕捉提升共享探究经验。幼儿四人一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互相讨论,互相配合。教师细致观察、捕捉每个小组不同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分享帮助幼儿提升共享学习经验。

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了:在蓝水里加了石子,水到达了水位线,而在红水里加了石子,水没能到达水位线。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过渡:那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红水呢?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大,而水很调皮就喜欢钻到下面的缝隙里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较细,它们的缝隙很小,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