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水从哪里来》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科学教案《水从哪里来》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汽化的现象,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从哪里来。
2、了解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有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支架。
2、操作卡片人手一套。(水→水蒸气→云→小雨滴→水)
3、水循环的课件,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录象。事先参观过幼儿园附近的小河。
活动过程
一、做实验,说发现,感知水汽化的现象。
1、小实验:水不见了。在孩子的共同关注下,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最后不见的现象。
教师:水到哪儿去了呢?水蒸气在天空中又会到哪里去呢?
二、听故事,看课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1、教师操作课件,讲述故事“变、变、变”。
(1)教师:水蒸气在天空中怎样了,它遇到冷空气后变成了什么?
(2)教师:雨水会落到什么地方?这些水又会流到哪里呢?
(3)教师:火热的太阳一晒,水又变成了什么?
2、教师:你能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大家吗?
3、幼儿在桌上操作,排列水的循环过程。
4、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讲述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5、教师小结: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再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小水滴落下来,这就是雨,雨水流到小溪、江河里,经太阳一晒,又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
三、看录象,听讲解,知道生活用水的来源。
1、教师: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幼儿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观看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的录象片。
(1)教师:刚才看的录象里是什么厂?它的作用是什么?
3、教师结合录象进行小结:
自来水厂用一个叫抽水泵的机器将江河里的水抽进来,这些水经过水管流进了加药间加矾处理,加矾后的水再流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掉了一些脏东西的水又流进沙滤池进行过滤,最后过滤了的干净水进入消毒间加氯消毒,消毒后的水通过管道流到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这就是自来水。
四、知重要,勤节约,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谈话:水的用处大。
教师:水有什么用?(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动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水是人们的好帮手,水能灭火、能发电、能解渴;水还是大力士呢,水还能载大轮船帮人们运东西。水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会很惨,因此,我们应该从小爱护水、保护水资源;平时不浪费水,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保护水资源。
教师:上次我们去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小河,你发现小河的水怎么样了?怎样才能使小河变干净?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幼儿做个小小监督员,与家长共同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2、大班科学教案《水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汽化的现象,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从哪里来。
2、了解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有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支架。
2、操作卡片人手一套。(水→水蒸气→云→小雨滴→水)
3、水循环的课件,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录象。事先参观过幼儿园附近的小河。
活动过程
一、做实验,说发现,感知水汽化的现象。
1、小实验:水不见了。在孩子的共同关注下,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最后不见的现象。
教师:水到哪儿去了呢?水蒸气在天空中又会到哪里去呢?
二、听故事,看课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1、教师操作课件,讲述故事“变、变、变”。
(1)教师:水蒸气在天空中怎样了,它遇到冷空气后变成了什么?
(2)教师:雨水会落到什么地方?这些水又会流到哪里呢?
(3)教师:火热的太阳一晒,水又变成了什么?
2、教师:你能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大家吗?
3、幼儿在桌上操作,排列水的循环过程。
4、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讲述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5、教师小结: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再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小水滴落下来,这就是雨,雨水流到小溪、江河里,经太阳一晒,又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
三、看录象,听讲解,知道生活用水的来源。
1、教师: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幼儿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观看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的录象片。
(1)教师:刚才看的录象里是什么厂?它的作用是什么?
3、教师结合录象进行小结:
自来水厂用一个叫抽水泵的机器将江河里的水抽进来,这些水经过水管流进了加药间加矾处理,加矾后的水再流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掉了一些脏东西的水又流进沙滤池进行过滤,最后过滤了的干净水进入消毒间加氯消毒,消毒后的水通过管道流到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这就是自来水。
四、知重要,勤节约,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谈话:水的用处大。
教师:水有什么用?(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动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水是人们的好帮手,水能灭火、能发电、能解渴;水还是大力士呢,水还能载大轮船帮人们运东西。水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会很惨,因此,我们应该从小爱护水、保护水资源;平时不浪费水,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保护水资源。
教师:上次我们去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小河,你发现小河的水怎么样了?怎样才能使小河变干净?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幼儿做个小小监督员,与家长共同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宝宝从哪儿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激发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孕妇、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录音机、磁带,幼儿每人一张纸,勾线笔若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讨论----看图片----讨论
1.教师:昨天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一个宝宝,问他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吗?
2.教师:"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图片,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出示图片)
2、教师: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
3.教师: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教师小结:这时妈妈就走到医院,请医生把宝宝接出来
三、宝宝长大了。
1.教师: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师: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四、幼儿绘画来感谢爸爸妈妈(可以请老师帮忙写一句感谢的话)
结束:带着画画去送给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4、大班科学教案《蝴蝶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探索蝴蝶的演变过程,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蝴蝶演变的挂图,蝴蝶标本。
活动过程:
一、以帮助毛毛虫找妈妈的口吻引入。
二、讨论:
1、毛毛虫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2、你们知道哪儿可以找到毛毛虫的妈妈?
三、编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从故事中让孩子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1、老师讲述故事,幼儿边欣赏挂图边安静的倾听。
2、提问:毛毛虫是怎么样变成蝴蝶的?
3、小结毛毛虫演变的过程:卵——毛毛虫——蛹——蝴蝶。
四、讨论:你们还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宝宝和他们的妈妈长的不一样?
(比如:蝌蚪,蚕,蛆……)
五、户外观察活动:带孩子到户外的草丛和树叶下观察,.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能否找到毛毛虫或蛹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课让幼儿认识了蝴蝶的成长过程,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认识更多活蝴蝶,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索奥秘并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之处是没能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
5、幼儿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大班教案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我从哪里来?”对孩子来说一直很神秘、也很惊奇。在幼儿回家询问家长时,敏感的话题常常让父母感到尴尬并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辞闪烁,甚至拿“街上捡来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本活动意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形成及主要生长过程。
2.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3.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邀请一位怀孕的妈妈。
3.在家中妈妈为孩子讲述自己怀着宝宝时的故事。
【活动过程】
1.观察怀孕妈妈的肚子,引出主题。
提问:(1)这位妈妈的肚子和我们的肚子有什么不一样?
(2)原来这位妈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那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宝宝在出生以前
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
2.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提问:妈妈的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颗种子我们叫它“卵子”,爸爸妈妈结婚后,爸爸送给妈妈一颗小种子叫“精子”,他们在一起就变成了小宝宝。然后他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找了一个温暖的家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就叫“子宫”。
3.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提问:(1)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的名字叫什么?(胎儿)
(2)小胎儿是怎样慢慢长大的?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 小结:最初胎儿像一粒种子那么大,通过脐带吸收营养,慢慢地长出
了眼睛、耳朵、嘴巴……小胎儿整天在妈妈的肚子里睡大觉,有时会醒来, 伸伸腰、踢踢腿,还会变换一个姿势。
(3)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要待多长时间呢?宝宝怎么出来呀?
小结: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他越长越大,子宫里已经装不下了。每个妈妈的“子宫”都有一扇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当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啦。
4.宝宝长大了,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讨论: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幼儿互相交流妈妈怀孕时的故事,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6、大班《我从哪里来》科学教案诗歌歌词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2.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3.通过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了解妈妈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生命由来PPT、小枕头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1)师:阿姨跟我说我是快递送来的,叔叔跟我说我是在河里钓上来的,舅舅又说我那么调皮应该是像孙悟空一样石头爆出来的,小朋友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2)请幼儿互相说说自己的猜测,讨论“我”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2.播放PPT,让幼儿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1)让幼儿初步知道精子和卵子。
(2)师:原来我们就是那个小圆球慢慢长成的小宝宝呀!
(3)小宝宝躺在什么地方?(解释“子宫” )
(4)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什么名?(胎儿)
(5)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吃东西吗?
小结:脐带是母体孕育婴儿时母体和婴儿交流物资的通道,
婴儿在出生之前所需要的所有营养都是通过脐带来运送的。
(6)请幼儿猜想:“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都做了些什么?”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用动作加以表现。
(7)胎儿在肚子里呆了多长时间才出来?
3.扮演游戏:学做妈妈。
(1)玩法:请小朋友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上一个小枕头,然后自由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蹲下系鞋带、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等动作,感受妈妈怀孕的艰辛。
(2)请幼儿交流自己的体会,讨论如何报答妈妈?
我们应该对妈妈说声“谢谢妈妈”,让我们把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送给我们的好妈妈。
活动延伸
教师朗诵《妈妈的话》
附诗歌《妈妈的话》
我的宝宝
当你带天使般纯真的笑
悄悄来到我身旁
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每分每刻细细将你打量
总有看不够的疯狂
你的眉毛稀少
你的睫毛长长
你的黑发
漫过的小小耳廓
那样稚嫩 小巧
捧着你的脸蛋儿
不敢将你轻轻触摸
生怕细细小小的动作
把你的甜梦
无情袭扰
我的宝宝
是谁将你带到我身旁
再苦再难的日子
也是一种甜蜜的忧伤
我的宝宝
当你牙牙学语
妈妈只想
只想教你学会
智慧与善良
它将陪伴你
健康快乐地成长
直至成为一棵
顶天立地的栋梁
教学反思: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的发育开始很早,即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真实正确的表述性知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本园有怀孕教师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2、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幼儿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在活动延伸中,教师在区角提供了小沙袋让幼儿绑在身上,让他们通过半天的活动,体会当妈妈的辛苦。
3、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处处皆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利用孩子们关注马老师怀孕的现象,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儿对其错误的认识,使孩子们对生命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4、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怀孕这个机会,丰富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经验。
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婴儿从哪里来》反思
《婴儿从哪里来》是一节科学活动,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知道婴幼儿肚子有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通过观看图片,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过程。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身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胎儿的发育过程
2、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
小婴幼儿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
2、幼儿议论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课件,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
婴幼儿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婴幼儿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组织幼儿讨论)
4、教师小结:婴幼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婴幼儿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婴幼儿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婴幼儿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协助下婴幼儿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图片,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过程
1、讨论:婴儿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婴儿做哪些事情呢?
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2、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标明婴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