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双胞胎兄弟》反思

《大班教案《双胞胎兄弟》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教案《双胞胎兄弟》反思

1、大班教案《双胞胎兄弟》反思

活动目标:

  1.比较等量物体时,不受形状、容器大小等外界条件影响。

  2.运用测量、比较的方法来感知量的不变性。

  3.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绘本《双胞胎兄弟》PPT。

  2.课前用同量的橡皮泥捏成平铺和长条的样子;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里装有同量的牛奶。

  3.沙子若干,大小不同的容器若干、同等大小的容器若干,勺子人手1个。

  4.教师用的沙子教具一份,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在同一水平线上。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观察画面,了解量的守恒。

  1.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双胞胎兄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观察画面1)双胞胎兄弟一个叫贤宇,一个叫正宇,那个头发短短的,穿着条纹T恤,骑着黄色自行车的就是哥哥贤宇,还有一个头发怎样?穿着┅┅,骑着┅┅,就是弟弟正宇。

  3.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正宇和贤宇。

  4.这兄弟两人相处得怎么样呢?

  幼1:两个人打架了。

  幼2:两个人吵起来了。

  (出示画面2)原来,他们相处地很不好,那他们为了哪些事情发生争执呢?

  幼1:可能会为了争抢某一样玩具。

  幼2:为争抢自行车打架了。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提出的:“他们兄弟俩平时相处的怎样呢?”这样的问题悬念,让孩子们对绘本充满期待,激发学习的兴趣。]

  5.(出示画面3)有一天,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不小心把吧面粉袋子给撒了,贤宇和正宇就一起帮妈妈收面粉,他们把面粉收到各自的盘子里,可贤宇和正宇都说对方的面粉多。

  (出示PPT画面4)请你仔细看看他们收的面粉,你觉得他们俩的面粉是怎样呢?(如有幼儿说贤宇的多,请幼儿说说理由,如有幼儿说两人一样多,请幼儿说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知道面粉是一样多的呢?)

  幼1:我觉得贤宇的面粉多,正宇的面粉少。

  幼2:我觉得他们一样多,因为一样放的开一点,一个堆得高。

  6.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见解。

  7.师:你们真会动脑经,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那妈妈用了什么办法呢。

  (出示PPT5)妈妈找来了几个一样大小的杯子,我们看看正宇的面粉装了几杯呀?那贤宇会是的面粉有几杯呢?

  (出示PPT6)咦,为什么一开始有小朋友认为是哥哥贤宇的多呢?

  幼1:因为哥哥的面团放的比较开,弟弟的堆的高。

  幼2:他们的面粉一个放成了长方形,一个是圆形,看上去长方形的铺的多,所以就感觉不一样了。

  8.总结:小朋友说得真好,因为贤宇的面粉铺得比较开,而正宇的面粉聚得比较拢,用我们的眼睛看上去就会觉得铺得开的那份多了。我们通过这个方法知道了:原来他们的面粉是一样多的。

  [评析:绘本要呈现的是哥哥贤宇的多,可由于绘本书中关于面粉的多少的图片不是很清晰,考虑到幼儿在观察中会不清楚,特意自己用面粉摆成了不同的形状,拍好照片,放到PPT中,这样让幼儿能更直观、清晰的观察。活动中可以发现幼儿的观点有了不同,这时,我就启发认为一样多的幼儿进行思考如何证明,幼儿进行了大胆的思考与猜测,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实验来感知了量的不变性]

  (二)通过实验,感受量的守恒。

  1.集体实验:

  (1)师:妈妈的这个办法使兄弟俩停止了争吵,接下来就是要和面了,妈妈吧和好的面团分给了兄弟两人。可正宇总说妈妈给贤宇的那份多,心里非常的生气。(出示PPT6)师:我们小朋友看一看这就是双胞胎兄弟的面团,你觉得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呢,还是怎么样呢?

  幼1:贤宇的多,正宇的少。

  幼2:一样多。

  (2)教师出示橡皮泥实物:这份是贤宇的,这份是正宇的,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想法。

  (3)自由观察比较讨论,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重点引导认为一样多的幼儿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幼1:可以把贤宇的一份面团搓成和正宇的一样。

  幼2:把正宇搓圆,再压扁和贤宇的一样,

  幼3:把哥哥和弟弟的都搓成一个团,这样就知道是一样多的。

  (4)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自己的方法。

  (5)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明白了什么呢?其实他们的面团一个压得又扁又平,一个搓的又细又长,他们的形状改变了,其实两个面团的体积还是相同的。

  [评析:由比较面粉的多少延续要比较面团的多少,教师先让大胆想象、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次多数幼儿能结合面粉的多少来仔细观察比较面团,多数的意见是一样多,教师及时采用提问:“如何证明一样多?”幼儿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在个别幼儿操作中以及观察妈妈的方法中,知道了面团的形状改变了,但是量还是不变。这个环节很好的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尊重了孩子的个性思维和表达。]

  2.集体实验:

  (1)师:你们的这个办法让兄弟俩停止了争吵,一下就和好了,开心得帮助妈妈做起东西来了。一天,妈妈给他们每人拿来一杯牛奶,(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装有牛奶的两个杯子)兄弟两个你看看我杯子的牛奶,我看看你的,他们都觉得对方的牛奶多?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牛奶,你觉得怎么样呢?

  幼1:正宇的牛奶多。

  幼2:两个人一样多。

  师:很多的小朋友认识正宇和贤宇的牛奶是一样多。那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让兄弟俩一看就知道呢?(幼儿讨论)

  幼1:让妈妈再拿一个和贤宇一样的杯子,帮正宇的牛奶倒进去比一比。

  幼2:拿一个和正宇一样大的杯子,帮贤宇的牛奶倒进去比一比

  幼3:找两个一样大的杯子,帮兄弟俩人的牛奶倒进去一比就知道了。

  (2)教师出示装有相同容量牛奶的两个形状不同的杯子,请个别幼儿上来实验。

  (3)讨论:我们将双胞胎兄弟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那为什么相同的牛奶放在不同形状的瓶子中,会看起来不一样?

  幼1;因为贤宇的瓶子比较粗,正宇的比较细,所以看起来会以为正宇的多。

  幼2:细的杯子牛奶装得高,粗的被子装的牛奶矮,看上去就不同了。

  (4)师总结:相同量的牛奶,因为装的杯子大小不同,有的杯子比较粗,有的杯子比较细,所以看起来就会不一样多,其实,双胞胎兄弟的牛奶是一样多的。

  [评析:由于绘本画面不利于幼儿观察、比较量的多少,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两个粗细不同的杯子装有同样多的牛奶,结合绘本故事,边讲边出示两杯牛奶,这次只有两名幼儿认为是杯子细的牛奶多,多数认为上一样多。在讨论方法中,引导幼儿先讨论,多数幼儿能结合同伴的经验,进行反向思考,想出了一个个精彩的方法,从这一环节中发现多数幼儿已经能结合前面的经验,来进行比较了。]

  3.自由探索实验:

  (1)出示PPT画面6,师讲述画面内容:一天双胞胎兄弟要玩沙画,妈妈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份沙子,看看,发生可什么事?是呀,他们又为了谁多谁少发生了争执。

  (2)出示PPT画面7,师: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他们的沙子堆放的形状,你觉得是堆成三角形的多还是圆形的多呢,还是怎样呢?(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1:我觉得三角形的多,圆形的少。

  幼2:一样多的,因为三角形的铺得开,圆形的堆得高。

  幼3:我感觉一样多,只是他们堆的形状不同而已。

  (3)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觉得贤宇堆成的三角形沙子多,有的觉得是一样多的,不如我们来做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4)教师出示教具介绍实验玩法与要求:请把贤宇的沙子装到整个桶里,然后把装好沙子的桶放到贤宇头像的一个盘子里。正宇的放到正宇的盘子里,防止搞错了。装好后,请你比一比他们的沙子到底是怎样的?实验的时候还要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将沙子抄得又快又不让沙子撒出来?

  [评析:将故事中的情节利用实验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更具有直观性,实验之前,操作要求既简单又具有启发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并且给予了幼儿操作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5)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好的方法。

  (6)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一样多。

  那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认为是三角形的那份沙子多呢?

  幼1:因为三角形的沙子堆得开,圆形堆得厚,看起来三角形的多。

  幼2:三角形的堆得大,圆形堆得小。

  幼3:三角形形状的沙子看上去大,所以就认为多了。

  (7)小结:我们小朋友分析的很好,因为三角形的沙子铺得比较开,圆形沙子聚得比较拢,只不过他们堆放的形状不同,其实它们的沙子的量还是是一样多的。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测量物体的多少,不能单靠眼睛去比较,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新方法,借助一些同样大小的杯子、桶、瓶来测一测,这样就能正确知道到底谁多谁少了。

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两个粗细不同的杯子里装有同一水平线的水。老师这里有两杯水,这次你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少?还是怎么样呢?(请幼儿猜测)到底谁多谁少呢?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课后我们再来实验一下吧!

活动反思:

  1.透过绘本,挖掘每一个数学元素。

  《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应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这个绘本故事蕴含了很深的关于量的守恒的道理,如果单靠绘本故事来进行活动,就算是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关于量的守恒的道理,也是很难理解,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我借助这个绘本故事,挖掘里面蕴涵的数学教育元素——量的守恒。努力这深奥的数学内容游戏化、生活化,引导幼儿互相学习,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2.设置悬念,以活动的第一问,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借助绘本中兄弟两打架的画面,采用这样的提问引导:“这双胞胎兄弟相处得怎么样呢?会为什么事情而发生争执呢?”,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绕悬念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幼儿先目测面粉多少,再以自己的方式判断面团大小,接着通过教师实验判断牛奶多少,然后通过幼儿自身操作去判断沙子的多少,一环紧扣一环,让幼儿一步步总结经验:比较物体时,不能光靠眼睛去看,而是要用相同的工具去量一量。

  3.注重观察、明确操作要求,突破每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注重幼儿对每一个画面的使用、观察和比较,仔细考虑面粉、牛奶以及沙子的图片无法通过绘本画面,让幼儿进行很好的比较,为了达到意想的的效果,课前我特意重新拍摄照片制作PPT画面,寻找粗细不同更利于观察、比较的实物杯子。通过个别、集体等不同的形式的操作实验,又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示范,幼儿的猜测、观察、实验操作等,很好的让幼儿理解了量的守恒的这一道理,既量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这样教学难点得到了化解。

  最后一次沙子实验中,在幼儿集体操作之前,我明确提出了操作要求:比一比谁装的快,而且不让沙子洒出来。为了让对双胞胎兄弟的沙子进行混淆,我特意在两个不同的盘子上贴上双胞胎的照片,这样的要求一方面能保证幼儿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让孩子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注重幼儿常规的培养。孩子们在我的一步步的积极引导下,掌握了在平常生活中不能光靠眼睛来目测,要通过实际的比较和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4.最后的悬念设置,进一步激发探究。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教学活动的的结束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结,活动最后的问题设置不失为引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又一良策。活动最后,我出示了两个水位是一样高的,但瓶子粗细不同的两杯水,以提问设置:“老师这里有两杯水,这次你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少?还是怎么样呢?”给幼儿进行猜测,又一次将悬念提升,从而把幼儿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得到了激发。

不足之处:

  1.在一开始介绍两个双胞胎兄弟时,让孩子自己用方法记住他们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他们的名字老师可以简单化,如:哥哥叫大宝、弟弟叫小宝,这样让孩子可以好区分。

  2.在幼儿比较沙子的时候,最好给孩子提供不同的量具,这样孩子的选择性更大,掌握的方法也就更广。

2、大班教案《双胞胎兄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比较等量物体时,不受形状、容器大小等外界条件影响。

  2.运用测量、比较的方法来感知量的不变性。

  3.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绘本《双胞胎兄弟》PPT。

  2.课前用同量的橡皮泥捏成平铺和长条的样子;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里装有同量的牛奶。

  3.沙子若干,大小不同的容器若干、同等大小的容器若干,勺子人手1个。

  4.教师用的沙子教具一份,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在同一水平线上。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观察画面,了解量的守恒。

  1.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双胞胎兄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观察画面1)双胞胎兄弟一个叫贤宇,一个叫正宇,那个头发短短的,穿着条纹T恤,骑着黄色自行车的就是哥哥贤宇,还有一个头发怎样?穿着┅┅,骑着┅┅,就是弟弟正宇。

  3.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正宇和贤宇。

  4.这兄弟两人相处得怎么样呢?

  幼1:两个人打架了。

  幼2:两个人吵起来了。

  (出示画面2)原来,他们相处地很不好,那他们为了哪些事情发生争执呢?

  幼1:可能会为了争抢某一样玩具。

  幼2:为争抢自行车打架了。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提出的:“他们兄弟俩平时相处的怎样呢?”这样的问题悬念,让孩子们对绘本充满期待,激发学习的兴趣。]

  5.(出示画面3)有一天,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不小心把吧面粉袋子给撒了,贤宇和正宇就一起帮妈妈收面粉,他们把面粉收到各自的盘子里,可贤宇和正宇都说对方的面粉多。

  (出示PPT画面4)请你仔细看看他们收的面粉,你觉得他们俩的面粉是怎样呢?(如有幼儿说贤宇的多,请幼儿说说理由,如有幼儿说两人一样多,请幼儿说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知道面粉是一样多的呢?)

  幼1:我觉得贤宇的面粉多,正宇的面粉少。

  幼2:我觉得他们一样多,因为一样放的开一点,一个堆得高。

  6.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见解。

  7.师:你们真会动脑经,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那妈妈用了什么办法呢。

  (出示PPT5)妈妈找来了几个一样大小的杯子,我们看看正宇的面粉装了几杯呀?那贤宇会是的面粉有几杯呢?

  (出示PPT6)咦,为什么一开始有小朋友认为是哥哥贤宇的多呢?

  幼1:因为哥哥的面团放的比较开,弟弟的堆的高。

  幼2:他们的面粉一个放成了长方形,一个是圆形,看上去长方形的铺的多,所以就感觉不一样了。

  8.总结:小朋友说得真好,因为贤宇的面粉铺得比较开,而正宇的面粉聚得比较拢,用我们的眼睛看上去就会觉得铺得开的那份多了。我们通过这个方法知道了:原来他们的面粉是一样多的。

  [评析:绘本要呈现的是哥哥贤宇的多,可由于绘本书中关于面粉的多少的图片不是很清晰,考虑到幼儿在观察中会不清楚,特意自己用面粉摆成了不同的形状,拍好照片,放到PPT中,这样让幼儿能更直观、清晰的观察。活动中可以发现幼儿的观点有了不同,这时,我就启发认为一样多的幼儿进行思考如何证明,幼儿进行了大胆的思考与猜测,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实验来感知了量的不变性]

  (二)通过实验,感受量的守恒。

  1.集体实验:

  (1)师:妈妈的这个办法使兄弟俩停止了争吵,接下来就是要和面了,妈妈吧和好的面团分给了兄弟两人。可正宇总说妈妈给贤宇的那份多,心里非常的生气。(出示PPT6)师:我们小朋友看一看这就是双胞胎兄弟的面团,你觉得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呢,还是怎么样呢?

  幼1:贤宇的多,正宇的少。

  幼2:一样多。

  (2)教师出示橡皮泥实物:这份是贤宇的,这份是正宇的,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想法。

  (3)自由观察比较讨论,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重点引导认为一样多的幼儿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幼1:可以把贤宇的一份面团搓成和正宇的一样。

  幼2:把正宇搓圆,再压扁和贤宇的一样,

  幼3:把哥哥和弟弟的都搓成一个团,这样就知道是一样多的。

  (4)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自己的方法。

  (5)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明白了什么呢?其实他们的面团一个压得又扁又平,一个搓的又细又长,他们的形状改变了,其实两个面团的体积还是相同的。

  [评析:由比较面粉的多少延续要比较面团的多少,教师先让大胆想象、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次多数幼儿能结合面粉的多少来仔细观察比较面团,多数的意见是一样多,教师及时采用提问:“如何证明一样多?”幼儿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在个别幼儿操作中以及观察妈妈的方法中,知道了面团的形状改变了,但是量还是不变。这个环节很好的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尊重了孩子的个性思维和表达。]

  2.集体实验:

  (1)师:你们的这个办法让兄弟俩停止了争吵,一下就和好了,开心得帮助妈妈做起东西来了。一天,妈妈给他们每人拿来一杯牛奶,(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装有牛奶的两个杯子)兄弟两个你看看我杯子的牛奶,我看看你的,他们都觉得对方的牛奶多?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牛奶,你觉得怎么样呢?

  幼1:正宇的牛奶多。

  幼2:两个人一样多。

  师:很多的小朋友认识正宇和贤宇的牛奶是一样多。那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让兄弟俩一看就知道呢?(幼儿讨论)

  幼1:让妈妈再拿一个和贤宇一样的杯子,帮正宇的牛奶倒进去比一比。

  幼2:拿一个和正宇一样大的杯子,帮贤宇的牛奶倒进去比一比

  幼3:找两个一样大的杯子,帮兄弟俩人的牛奶倒进去一比就知道了。

  (2)教师出示装有相同容量牛奶的两个形状不同的杯子,请个别幼儿上来实验。

  (3)讨论:我们将双胞胎兄弟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那为什么相同的牛奶放在不同形状的瓶子中,会看起来不一样?

  幼1;因为贤宇的瓶子比较粗,正宇的比较细,所以看起来会以为正宇的多。

  幼2:细的杯子牛奶装得高,粗的被子装的牛奶矮,看上去就不同了。

  (4)师总结:相同量的牛奶,因为装的杯子大小不同,有的杯子比较粗,有的杯子比较细,所以看起来就会不一样多,其实,双胞胎兄弟的牛奶是一样多的。

  [评析:由于绘本画面不利于幼儿观察、比较量的多少,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两个粗细不同的杯子装有同样多的牛奶,结合绘本故事,边讲边出示两杯牛奶,这次只有两名幼儿认为是杯子细的牛奶多,多数认为上一样多。在讨论方法中,引导幼儿先讨论,多数幼儿能结合同伴的经验,进行反向思考,想出了一个个精彩的方法,从这一环节中发现多数幼儿已经能结合前面的经验,来进行比较了。]

  3.自由探索实验:

  (1)出示PPT画面6,师讲述画面内容:一天双胞胎兄弟要玩沙画,妈妈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份沙子,看看,发生可什么事?是呀,他们又为了谁多谁少发生了争执。

  (2)出示PPT画面7,师: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他们的沙子堆放的形状,你觉得是堆成三角形的多还是圆形的多呢,还是怎样呢?(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1:我觉得三角形的多,圆形的少。

  幼2:一样多的,因为三角形的铺得开,圆形的堆得高。

  幼3:我感觉一样多,只是他们堆的形状不同而已。

  (3)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觉得贤宇堆成的三角形沙子多,有的觉得是一样多的,不如我们来做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4)教师出示教具介绍实验玩法与要求:请把贤宇的沙子装到整个桶里,然后把装好沙子的桶放到贤宇头像的一个盘子里。正宇的放到正宇的盘子里,防止搞错了。装好后,请你比一比他们的沙子到底是怎样的?实验的时候还要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将沙子抄得又快又不让沙子撒出来?

  [评析:将故事中的情节利用实验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更具有直观性,实验之前,操作要求既简单又具有启发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并且给予了幼儿操作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5)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好的方法。

  (6)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一样多。

  那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认为是三角形的那份沙子多呢?

  幼1:因为三角形的沙子堆得开,圆形堆得厚,看起来三角形的多。

  幼2:三角形的堆得大,圆形堆得小。

  幼3:三角形形状的沙子看上去大,所以就认为多了。

  (7)小结:我们小朋友分析的很好,因为三角形的沙子铺得比较开,圆形沙子聚得比较拢,只不过他们堆放的形状不同,其实它们的沙子的量还是是一样多的。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测量物体的多少,不能单靠眼睛去比较,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新方法,借助一些同样大小的杯子、桶、瓶来测一测,这样就能正确知道到底谁多谁少了。

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两个粗细不同的杯子里装有同一水平线的水。老师这里有两杯水,这次你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少?还是怎么样呢?(请幼儿猜测)到底谁多谁少呢?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课后我们再来实验一下吧!

活动反思:

  1.透过绘本,挖掘每一个数学元素。

  《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应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这个绘本故事蕴含了很深的关于量的守恒的道理,如果单靠绘本故事来进行活动,就算是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关于量的守恒的道理,也是很难理解,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我借助这个绘本故事,挖掘里面蕴涵的数学教育元素——量的守恒。努力这深奥的数学内容游戏化、生活化,引导幼儿互相学习,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2.设置悬念,以活动的第一问,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借助绘本中兄弟两打架的画面,采用这样的提问引导:“这双胞胎兄弟相处得怎么样呢?会为什么事情而发生争执呢?”,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绕悬念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幼儿先目测面粉多少,再以自己的方式判断面团大小,接着通过教师实验判断牛奶多少,然后通过幼儿自身操作去判断沙子的多少,一环紧扣一环,让幼儿一步步总结经验:比较物体时,不能光靠眼睛去看,而是要用相同的工具去量一量。

  3.注重观察、明确操作要求,突破每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注重幼儿对每一个画面的使用、观察和比较,仔细考虑面粉、牛奶以及沙子的图片无法通过绘本画面,让幼儿进行很好的比较,为了达到意想的的效果,课前我特意重新拍摄照片制作PPT画面,寻找粗细不同更利于观察、比较的实物杯子。通过个别、集体等不同的形式的操作实验,又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示范,幼儿的猜测、观察、实验操作等,很好的让幼儿理解了量的守恒的这一道理,既量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这样教学难点得到了化解。

  最后一次沙子实验中,在幼儿集体操作之前,我明确提出了操作要求:比一比谁装的快,而且不让沙子洒出来。为了让对双胞胎兄弟的沙子进行混淆,我特意在两个不同的盘子上贴上双胞胎的照片,这样的要求一方面能保证幼儿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让孩子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注重幼儿常规的培养。孩子们在我的一步步的积极引导下,掌握了在平常生活中不能光靠眼睛来目测,要通过实际的比较和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4.最后的悬念设置,进一步激发探究。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教学活动的的结束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结,活动最后的问题设置不失为引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又一良策。活动最后,我出示了两个水位是一样高的,但瓶子粗细不同的两杯水,以提问设置:“老师这里有两杯水,这次你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少?还是怎么样呢?”给幼儿进行猜测,又一次将悬念提升,从而把幼儿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得到了激发。

不足之处:

  1.在一开始介绍两个双胞胎兄弟时,让孩子自己用方法记住他们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他们的名字老师可以简单化,如:哥哥叫大宝、弟弟叫小宝,这样让孩子可以好区分。

  2.在幼儿比较沙子的时候,最好给孩子提供不同的量具,这样孩子的选择性更大,掌握的方法也就更广。

3、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双胞胎》含反思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游戏学习1-50的按群计数,会两个两个的数。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群概念,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演示板 幼儿人手一套操作盒、盘子、小碗、勺子、花生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数数游戏

  1、手指指棋盘点数1-5。(注意点数常规)

  2、接数练习。(1-50)

  二、基本部分:按群计数1-50

  1、讲述故事吸引幼儿。

  师:今天是对对国五十年的国庆大典,全国上下都很高兴。国王邀请50位客人参加国庆大典,对对国有个规定,进出人员必须两个两个的,要不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守成门卫兵都很小心,今天更不能出错,出错会掉脑袋的,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数。

  2、天还早着那,客人们已经开始来了,教师边讲述边在演示板同时放上两个红棋子,再放两个绿棋子。问:客人来了几个?他们是怎么来的?

  3、教师边摆棋子边两个两个的数数,要求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直到摆够五十个棋子。请幼儿按要求两个两个数到五十,可变换几种方法强化记忆。

  4、请小客人到你的棋盘上坐一坐。教师敲一下鼓,幼儿摆两个棋子,边摆边数,中间停下再让幼儿从头数,直到摆够五十个,再让幼儿从头两个两个数到五十。

  5、客人走了很远的路,走累了,我们请他们到客厅里休息一下。教师敲一下鼓,幼儿拿走两个棋子,边拿边两个两个数,直到全部拿完。

  6、送客人回房间休息。(送操作盒)

  7、请客人吃聪明豆。幼儿扮演服务员,两个两个舀豆豆,边舀边数,数到五十。

  三、结束部分:参加庆典大会

  师:国王非常高兴,也请我们参加庆典大会,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拉起手,两个两个一起去参加,放音乐,幼儿手拉手自由舞蹈。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4、大班科学教案《卵生和胎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和讲述等活动,初步了解有关动物卵生和胎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增强对小动物的热爱情感。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王老师呀养了一个小动物。(小鸟)小鸟说呀,它长大了,想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子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卵→幼虫→蜻蜓)

  (3)师:老师这边还有几种动物是跟蜻蜓妈妈一样产卵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ppt课件:蝴蝶、苍蝇、蚊子)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

  (二)了解胎生动物的有关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不是)

  (2)出示ppt课件,猫的图片,猫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3)出示ppt课件,狗的图片,狗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个模样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呢。)

  小结:像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胎生。

  (4)发散性思考:出示ppt课件,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

  三、巩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分别出示各种小动物ppt课件,让幼儿猜猜它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

  (2)幼儿讲述后,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四、出示ppt课件,以竞赛的形式,幼儿进行抢答,进一步巩固对卵生、胎生的知识。

  五、活动延伸:

  师:大自然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明天将自己的结果与小朋友们意思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5、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双胞胎》含反思

  目标:

  1、通过操作游戏学习1-50的按群计数,会两个两个的数.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群概念,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准备:演示板 幼儿人手一套操作盒、盘子、小碗、勺子、花生米。

  过程:

  一、开始部分:数数游戏

  1、手指指棋盘点数1-5.(注意点数常规)

  2、接数练习.(1-50)

  二、基本部分:

  按群计数1-50

  1、讲述故事吸引幼儿.师:今天是对对国五十年的国庆大典,全国上下都很高兴.国王邀请50位客人参加国庆大典,对对国有个规定,进出人员必须两个两个的,要不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守成门卫兵都很小心,今天更不能出错,出错会掉脑袋的,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数.

  2、天还早着那,客人们已经开始来了,教师边讲述边在演示板同时放上两个红棋子,再放两个绿棋子.问:客人来了几个?他们是怎么来的?

  3、教师边摆棋子边两个两个的数数,要求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直到摆够五十个棋子.请幼儿按要求两个两个数到五十,可变换几种方法强化记忆。

  4、请小客人到你的棋盘上坐一坐。教师敲一下鼓,幼儿摆两个棋子,边摆边数,中间停下再让幼儿从头数,直到摆够五十个,再让幼儿从头两个两个数到五十。

  5、客人走了很远的路,走累了,我们请他们到客厅里休息一下。教师敲一下鼓,幼儿拿走两个棋子,边拿边两个两个数,直到全部拿完。

  6、送客人回房间休息。(送操作盒)

  7、请客人吃聪明豆。幼儿扮演服务员,两个两个舀豆豆,边舀边数,数到五十。

  三、结束部分:

  参加庆典大会 师:国王非常高兴,也请我们参加庆典大会,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拉起手,两个两个一起去参加,放音乐,幼儿手拉手自由舞蹈。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6、小班教案《双胞胎》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玩类似双胞胎的游戏,提高一起走、跑、等活动。

  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体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音乐(找朋友)

  2、皮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老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以后,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唱歌《找朋友》(音乐:找朋友)。”

  二、老师:“你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

  幼儿:“找到了。”

  老师说:“你把好朋友介绍给老师好吗?”

  老师:“小朋友看到老师的大皮球了吗,这个大皮球是把两个好朋友连在一起,变成双胞胎玩游戏的,谁想来试试?”

  三、老师讲解游戏规则示范动作。

  第一种玩法:两个好朋友面对面抱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两人中间,双胞胎之间要朝同样的方向运动、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师的大皮球不是很结实,小朋友之间要像双胞胎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第二种玩法:两个小朋友背靠背,胳膊互相挎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两人中间,双胞胎之间要朝同样的方向运动、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师的大皮球不是很结实,小朋友之间

  要像双胞胎一样紧紧挎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四、创新玩法。

  1、探索各种不同的玩法:齐步走、横着走、跳、跑、爬等。

  2、教师可听取幼儿讲述的不同玩法,并让幼儿进行示范,师生一起进行观察讨论。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做得很好,这就要求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齐心合力、相互配合,在迈步时小朋友可以喊着口号,这样就能做到同时迈步,同时停止。

活动反思:

  经过本次活动,发现幼儿对合作活动很感兴趣,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好朋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活动目标。但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区别于语言类活动,与幼儿的引导及探索不能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进行,使部分幼儿的创新活动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对活动的种类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此类活动的引导与面向全体幼儿的探索,还需要教师的多加思考与实践。

7、小班体育活动教案《双胞胎》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玩类似双胞胎的游戏,提高一起走、跑、等活动。

  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体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3、乐于参加体育活动,感受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快乐体验。

  4、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音乐(找朋友)

  2、皮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老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以后,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唱歌《找朋友》(音乐:找朋友)。”

  二、老师:“你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

  幼儿:“找到了。”

  老师说:“你把好朋友介绍给老师好吗?”

  老师:“小朋友看到老师的大皮球了吗,这个大皮球是把两个好朋友连在一起,变成双胞胎玩游戏的,谁想来试试?”

  三、老师讲解游戏规则示范动作。

  第一种玩法:两个好朋友面对面抱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两人中间,双胞胎之间要朝同样的方向运动、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师的大皮球不是很结实,小朋友之间要像双胞胎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第二种玩法:两个小朋友背靠背,胳膊互相挎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两人中间,双胞胎之间要朝同样的方向运动、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师的大皮球不是很结实,小朋友之间要像双胞胎一样紧紧挎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四、创新玩法。

  1、探索各种不同的玩法:齐步走、横着走、跳、跑、爬等。

  2、教师可听取幼儿讲述的不同玩法,并让幼儿进行示范,师生一起进行观察讨论。

  五、课堂总结:小朋友做得很好,这就要求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齐心合力、相互配合,在迈步时小朋友可以喊着口号,这样就能做到同时迈步,同时停止。

【活动反思】

  经过本次活动,发现幼儿对合作活动很感兴趣,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好朋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活动目标。但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区别于语言类活动,与幼儿的引导及探

  索不能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进行,使部分幼儿的创新活动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对活动的种类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此类活动的引导与面向全体幼儿的探索,还需要教师的多加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