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法》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法》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数学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法》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法》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算式,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

  2、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两个,水果图片三个,星星,答题卡若干(与幼儿数量相同)学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问候,组织幼儿

  2、手指游戏:十个阿姨来摘梨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景: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是谁?(出示小猫头饰)小猫说: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小熊,我想给他带一篮水果,可是这群可爱的水果宝宝设置了迷宫,我只有回答正确它们的问题,顺利通过迷宫,才可以带走这些水果,到达小熊的家,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

  1、小猫开始闯迷宫,首先遇到了水果菠萝:请小朋友回答出我的问题就可以带走我,(算式题2+3= 4+3=等)

  2、第二个遇到了樱桃,樱桃的难题是钓鱼游戏:鱼钩上方为加法算式题,请幼儿找到身上有正确答案的小鱼

  3、葡萄:智慧树。把幼儿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抢答,哪组最先把五颗智慧星的加法算式题回答正确,哪组为胜利,由胜利组帮助小猫摘走水果葡萄

  (此环节可使用学具小花进行算式题的验证活动)

  三、幼儿操作练习

  小猫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小熊家,小熊见到好吃的水果说,谢谢小朋友们,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也有礼物送给你们,是爱心答题卡:请小朋友把卡纸上的加法算式题计算得数,遇到不会的题可以使用小花学具进行边操作边计算,最后交给老师,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四、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复习10以内的加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所以,这节课我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

  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简单的一带而过,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A组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看懂题意。再者,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算式,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

  2、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两个,水果图片三个,星星,答题卡若干(与幼儿数量相同)学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问候,组织幼儿

  2、手指游戏:十个阿姨来摘梨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景: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是谁?(出示小猫头饰)小猫说: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小熊,我想给他带一篮水果,可是这群可爱的水果宝宝设置了迷宫,我只有回答正确它们的问题,顺利通过迷宫,才可以带走这些水果,到达小熊的家,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

  1、小猫开始闯迷宫,首先遇到了水果菠萝:请小朋友回答出我的问题就可以带走我,(算式题2+3= 4+3=等)

  2、第二个遇到了樱桃,樱桃的难题是钓鱼游戏:鱼钩上方为加法算式题,请幼儿找到身上有正确答案的小鱼

  3、葡萄:智慧树。把幼儿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抢答,哪组最先把五颗智慧星的加法算式题回答正确,哪组为胜利,由胜利组帮助小猫摘走水果葡萄

  (此环节可使用学具小花进行算式题的验证活动)

  三、幼儿操作练习

  小猫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小熊家,小熊见到好吃的水果说,谢谢小朋友们,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也有礼物送给你们,是爱心答题卡:请小朋友把卡纸上的加法算式题计算得数,遇到不会的题可以使用小花学具进行边操作边计算,最后交给老师,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四、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复习10以内的加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所以,这节课我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

  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简单的一带而过,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A组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看懂题意。再者,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大班数学教案设计《2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

目标:

  复习100以内数的形成活动重难点 能进行20以内的加法。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加法板、红蓝定规尺、题卡 。

  前经验能进行10以内的加法。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问答游戏---10的合成

  三、蒙氏数学工作内容—20以内的加法

  1、介绍活动名称与使用教具,并将教具端放于桌上。

  2、将红蓝定规尺依次取出,按9—1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加法板的左侧;以同样方法将红色定规尺排列在右侧。

  3、出示题卡:4+7=(背面写有答案11),把题卡放在加法板上方。

  4、将蓝色定规尺4排在第一行,左侧与方格对齐(占用1~4的方格);再取红色定规尺7,排在蓝色定规尺的后面(占用5~11的方格)。此时红色定规尺的右端对着数字11。

  5、教师把着数字11说:“4加上7等于11。”并数一下加法板上的刻度,看是否正确,再将题目卡翻过来,确认自己的计算结果。

  6、对照后,请幼儿将结果“11”写在题卡上,再将定规尺放回原来的位置。

  7、教师出示另一张题卡,请幼儿自己独立计算。

  8、幼儿自己继续进行练习,直至不愿继续为止,收好教具与工作毯。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活动备注:

  活动延伸:请幼儿相互配合进行出题做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4、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2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0以内数的形成。

  2、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重难点:

  能进行20以内的加法。

活动准备:

  加法板、红蓝定规尺、题卡。

  前经验能进行10以内的加法。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问答游戏---10的合成

  三、蒙氏数学工作内容—20以内的加法

  1、介绍活动名称与使用教具,并将教具端放于桌上。

  2、将红蓝定规尺依次取出,按9—1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加法板的左侧;以同样方法将红色定规尺排列在右侧。

  3、出示题卡:4+7=(背面写有答案11),把题卡放在加法板上方。

  4、将蓝色定规尺4排在第一行,左侧与方格对齐(占用1~4的方格);再取红色定规尺7,排在蓝色定规尺的后面(占用5~11的方格)。此时红色定规尺的右端对着数字11。

  5、教师把着数字11说:“4加上7等于11。”并数一下加法板上的刻度,看是否正确,再将题目卡翻过来,确认自己的计算结果。

  6、对照后,请幼儿将结果“11”写在题卡上,再将定规尺放回原来的位置。

  7、教师出示另一张题卡,请幼儿自己独立计算。

  8、幼儿自己继续进行练习,直至不愿继续为止,收好教具与工作毯。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活动延伸:

  请幼儿相互配合进行出题做题。

活动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学生有必要通过讨论来互相交流想法,获得新知。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我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手,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

  学生在进行“凑十法”的演算时,同时找到了拆大数和拆小数两种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忽略了课本上“看大数,拆小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两种拆数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对于这样选择式的教学,我在练习设计时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以及课堂气氛较好。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发展,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为教师,我将不断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5、大班数学课教案《学习口编10以内加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应用题三要素的基础上,学习口编10以内连加应用题。

  2、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3、训练幼儿的倾听、分析、理解、判断等思维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课前学会10以内加法、奖励贴纸。

  2、10以内加法算式若干,场景布置成超市。

  3、人手一个小篮子、10元钱,找零的钱。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引出课题。

  师: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几点开?老师出示一算式卡片:请你猜猜看?幼:1+6=7你的火车7点开。

  游戏时速度由慢到快,由集体游戏到小组、个人游戏。

  今天,小朋友们的火车开的真好,下面老师奖励你们10元钱,(快思 www.banzhuren.cn)请你们去超市购物。要求一个区只能买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总数加起来不能超过10元钱。

  二、游戏“逛超市”。

  幼儿排队有序的去超市按要求购物。

  三、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示范: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我买了一只钢笔花了5元钱,我买了一个苹果花了2元钱,今天老师一共花了几元钱?小朋友来帮我一起算一算吧!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我们先来想想我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出现过几次数字?最后问题是什么?)

  2、引出应用题的3个条件:(边提问边在黑板上操作,记录5+2=7)

  3、教师和幼儿归纳总结什么叫加法应用题?师:合起来或一共有多少的题目是加法应用题。

  4、请幼儿按照所买物品编应用题。(分组讨论后由组长回答)

  5、请幼儿把刚才所编的应用题用算式列出。展示幼儿的算式。

  四、结合身边的事编应用题。

  1、教师示范:第一组有3个女孩子,5个男孩子,请问第一组一共有多少人?

  2、引导幼儿结合身边的事口编10以内的应用题。(可与家长商量讨论)并做好记录。

  3、展示幼儿口编的应用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编成应用题,只要你平时仔细观察就能变得更加聪明。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维吾尔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6、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学习口编10以内加法应用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应用题三要素的基础上,学习口编10以内连加应用题。

  2、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课前学会10以内加法、奖励贴纸

  2、10以内加法算式若干,场景布置成超市。

  3、人手一个小篮子、10元钱,找零的钱。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引出课题

  教师: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几点开?老师出示一算式卡片:请你猜猜看?幼:1+ 6=7你的火车7点开。

  游戏时速度由慢到快,由集体游戏到小组、个人游戏。

  今天,小朋友们的火车开的真好,下面老师奖励你们10元钱,请你们去超市购物。"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要求一个区只能买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总数加起来不能超过10元钱。

  二、游戏"逛超市"

  幼儿排队有序的去超市按要求购物。

  三、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示范: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我买了一只钢笔花了5元钱,我买了一个苹果花了2元钱,今天老师一共花了几元钱?小朋友来帮我一起算一算吧!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我们先来想想我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出现过几次数字?最后问题是什么?)

  2、引出应用题的3个条件:(边提问边在黑板上操作,记录5+2=7)

  3、教师和幼儿归纳总结什么叫加法应用题?师:合起来或一共有多少的题目是加法应用题

  4、请幼儿按照所买物品编应用题。(分组讨论后由组长回答)

  5、请幼儿把刚才所编的应用题用算式列出。展示幼儿的算式。

  四、结合身边的事编应用题。

  1、教师示范:第一组有3个女孩子,5个男孩子,请问第一组一共有多少人?

  2、引导幼儿结合身边的事口编10以内的应用题。(可与家长商量讨论)并做好记录。

  3、展示幼儿口编的应用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编成应用题,只要你平时仔细观察就能变得更加聪明。

  活动反思:

  1、看图编应用题在大班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内容,也是幼儿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更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贯测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并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应用题的基本结构都是已知两件事和一个基本问题组成的。幼儿要解答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数量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的概貌,然后才能解答。这也就是应用题所必须进行的结构训练。当教师出示牛奶瓶图时,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引起他们的联想。接着把“原来有一只奶瓶,后来又送来四只”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寓于结构,融于情境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综合思维过程,不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幼儿马上就能异口同声地把答案喊出来。。

  然而,我发现在活动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试着让幼儿自己上来创编应用题,细节方面处理的不够经验,幼儿在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很多,而事实上孩子们创编的应用题前两句基本是一个模型:本来有····后来又来了····。我想针对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去丰富。也希望家长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创编应用题,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有5个幼儿甚至不会问问题,直接给出答案。最后的看算式编应用题的时候,有的孩子直接独处算式,我稍稍有些许变动,使得幼儿在独立完成列式时遇到了困难,有的观察仔细,有的不能理解题意,我就引导孩子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创编应用题。这可能是老师在我们编好应用题时我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帮助幼儿进行梳理,。这让幼儿在学习的时候没能很好的掌握。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我坚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挖掘每个教育环节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努力引领幼儿真正探索学习。

7、大班数学课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成后将物品归还原处。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焦距准备:2个塑料篓子做"粮仓"、"粮袋"(上面写有10以内的算式)

  2、学具准备:双色圆片10个(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算式卡片若干,飞行棋、汽水盖,塑料碗、扑克牌、红枣等。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游戏:拍手问答游戏。教师提问10以内的分解组成,幼儿回答。教师问到:"小朋友,我问你,10 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10可以分成1和9 、2和8、3和7……

  二、游戏活动。

  创设游戏情景:游戏连环套。游戏王国的国王知道小朋友门都喜欢做游戏,于是国王派使者送来了许多的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个够。

  1.游戏"双色卡"。有那10个双色卡(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向上抛去,双色卡落地后,数一数红色的有多少片,蓝色的有多少片,红色的和蓝色的合起来有多少片?教师将幼儿说的答案用算式在黑板上列出来。

  2.游戏"扣碗"5人一组,每组准备10个汽水瓶盖,一个塑料碗,一名幼儿左手向桌面上撒开瓶盖的同时右手持碗扣住部分瓶盖,大家一起数一数桌上剩下瓶盖,在一起算算碗中扣住了几个瓶盖,可以调整瓶盖的总数来复习10以内的减法。

  3.游戏"抓抓抓"将小鞋盒挖个洞,里面放10个红枣,请幼儿将手伸进洞里抓出红枣,数一数抓了几个红枣,算算盒子里还有几个红枣。

  4.游戏"小马运粮食"幼儿分成两队扮演小马运粮食,(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老师发出命令后,两队排头跑向"小河边"拿起一袋粮食,"粮食上贴有10以内加法和减法算式题目,幼儿将答案填在等于号的后面,跑向"粮仓"答案正确的才能将粮食袋放到粮仓,再将每队的第二名幼儿上来运粮食,依次进行,相同时间里哪队云的粮食多为胜利。

  三、分组活动。

  1.双色圆片游戏,幼儿操作双色圆片完成算式后,把得数填写在方框里。

  2.扑克牌游戏,幼儿两人一组,扑克牌1到10,两人各自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大,用大数减去小的数,或者将两张牌合起来列加法算式。

  3.下棋游戏。2到4人为一组玩飞行棋游戏,每人两次掷2次,显示的点数相加就是飞机要走的步数,最后谁先到达中点谁就是胜利。

  4.交流小结: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游戏后的感受,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作了深深的思考,真诚的感谢实验教材的编委,教材本身与安排上都注意了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问题呈现的多样化,例本案例的教学中,由学生创设情境后自主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问、生答,更能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平时课堂上“你难不倒我”“我来考考你”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解决后,也注意人际化的情感教育。“对同学们的解答你满意吗?”“谢谢大家”,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平时结合课本的实际情景,常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二、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低年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一根拐杖扶持。在低年级教学中,这根拐杖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才会更清晰地了解算式的计算过程,依次运算、条理清晰。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数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教学中渗透实际问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

  解决问题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教材的精心编排我深深认识到虽只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教学,然而每一课的计算教学无一不渗透着应用教学,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