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熊大婶的饼干店》反思

《大班教案《熊大婶的饼干店》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教案《熊大婶的饼干店》反思

1、大班教案《熊大婶的饼干店》反思

活动目标

  认识并理解“=”、“>”、“<”,学习用“=”、“>”、“<”表示两组数量关系。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熊大婶的饼干店》背景图一张、各种口味的饼干图片若干、“=”、“>”、“<”图片、各种动物图片、数字卡片、幼儿操作材料(三个层次)、《找朋友》、《饼干歌》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熊大婶”的图片,以“熊大婶”的口吻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的饼干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光临品尝!”

  二、通过比较不同口味饼干的数量多少,认识并理解“=”、“>”、“<”。

  (出示各种口味的饼干,每两种一组,让幼儿数出数量并用数字表示,进行多少的比较。)

  1.认识等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

  ·提问:“草莓味的饼干有多少?(3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香蕉味的饼干有多少(3块)?用数字几表示(3)?”

  ·教师出示等于号,让幼儿认识,并理解其意义。

  2.认识大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方法同上)

  3. 认识小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方法同上)

  三、通过比较每组小动物的数量关系,巩固对“=”、“>”、“<”的认识,理解其意义。

  幼儿比较各种动物的数量,并用“=”、“>”、“<”来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四、幼儿分组操作,练习使用“=”、“>”、“<”来表示两组数量关系。

  幼儿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分成三组操作:

  A组:在每规则排列的每两组物品或数字间用相应的符号表示他们的数量关系。

  B组:在点卡或不规则排列的每两组物品间用符号表示他们的数量关系。

  C组:一组物品和中间的符号的另一边添物品。如3

  五:游戏:找朋友,进一步理解“=”、“>”、“<”。

  六:品尝饼干,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内容枯燥、抽象,不太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我利用“熊大婶开饼干店”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每个环节层层递进,过渡自然,由浅入深,同时用幼儿熟悉的动物形象和饼干加以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并学习用它们来表示两组物品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具体,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用生动的语言和身体动作让幼儿来感知认识“=”、“>”、“<”,更加形象,印象深刻。想操作时,能考虑照顾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操作和指导,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活动过程中目标和内容的容量较大,活动时间有点长,幼儿初次认识,有的幼儿对于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还不够,有混淆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认识。

2、大班教案《做饼干》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 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准备

  1. 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 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 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 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 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 块也有的说7块,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 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观察,让幼儿充分体验自主学习,探索,记数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3、大班教案《制作夹心饼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 尝试将物体按形状和颜色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3. 会正确使用粘贴的方法尝试制作夹心饼干。

  4. 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 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图形的不同,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动手做夹心饼干

活动准备

  不同色的彩色纸、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浆糊等

活动过程

  一、 说一说饼干。

  1. 出示三盆饼干引导幼儿观察饼干外形。

  师:你们的饼干有这么多形状,那他们都是什么味的?闻一闻!尝一尝!

  二、 做一做饼干。

  1. 出示夹心饼干。

  师:这块饼干和我们刚吃的饼干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什么饼干?两块饼干的形状一样吗?

  2. 讨论制作方法。

  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3. 提出要求,示范制作。

  师:做夹心饼干有个要求:先看看自己手上的标记,根据标记找到做

  4. 幼儿自由制作,教师指导。

  (1) 提醒幼儿看清标记。

  (2) 帮助能力弱的孩子一起制作饼干。

  三、 给小动物送饼干。

  1. 香香的饼干做好了,看小动物闻到香味都来了,把我们做的饼干送给他们吧!

  2. 怎么送?(引导幼儿讨论:小动物前面是什么标记,就送什么饼干。)

  3. 师示范送(小白兔我送你吃红色的圆饼干)

  4. 幼儿送饼干

  5. 共同检查:我们看看饼干都送对了吗?

教学反思

  1、以吃饼干来引出课题,幼儿兴趣很浓,在尝尝,说说中,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在做饼干游戏中尝试将物体按形状和颜色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孩子们学习得很轻松,效果较好。

  2、孩子们在合作方面不太理想。

4、大班教案《熊大婶开文具店》

活动目标:

  1、理解“0”的实际意义。

  2、对认识“0”的活动有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思维。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货架、文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卖铅笔盒:

  ——“熊大婶的店刚开张,请小朋友帮忙记账,货架上有5只铅笔盒,用数字几来表示?卖掉1只,还剩几只?可以怎样表示?”

  (1)、幼儿取出卡片列出5-1=4的算式:

  ——“又卖掉一只,还剩几只?可以怎样表示?”

  (2)、幼儿用同上的方法列出算式:

  ——“最后一只也卖掉了,该怎么记?”

  (3)、幼儿想像,得出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2、卖文具:

  ——“熊大婶店里的商品很多,你们还能帮忙吗?”

  再出示8支铅笔,6块橡皮,提问同上:

  “咦,这些题目都一样吗?它们的得数都是0,为什么?”

  “猜一猜,熊大婶卖文具,还会碰到等于0的题目吗?”

  “怎样才能等于‘0’?这样的题目做得完吗?为什么?”

  3、游戏:躲“0”:

  (1)、介绍游戏规则:看见得数是“0”的题目或看到用“0”表示的图片躲起来。

  (2)、游戏若干遍。说说你为什么躲得那么快?

  4、粗心的小熊:

  ——“熊宝宝看见‘0’觉得它没有意义,帮妈妈记账是把‘0’都拿掉了,猜一猜发生了什么?”

  “熊宝宝打电话时把‘0’都拿掉了,它把车开到马路上,猜一猜发生了什么?”

  “想一想生活中哪儿还有‘0’,‘0’能去掉吗?‘0’还能表示其他意思,它还能表示什么?”(记分,门牌号码,天气温度,温度计等)

  5、请幼儿回去找找“0”。

5、大班教案《熊大婶的饼干店》含反思

活动目标

  认识并理解“=”、“>”、“<”,学习用“=”、“>”、“<”表示两组数量关系。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熊大婶的饼干店》背景图一张、各种口味的饼干图片若干、“=”、“>”、“<”图片、各种动物图片、数字卡片、幼儿操作材料(三个层次)、《找朋友》、《饼干歌》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熊大婶”的图片,以“熊大婶”的口吻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的饼干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光临品尝!”

  二、通过比较不同口味饼干的数量多少,认识并理解“=”、“>”、“<”。

  (出示各种口味的饼干,每两种一组,让幼儿数出数量并用数字表示,进行多少的比较。)

  1.认识等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

  ·提问:“草莓味的饼干有多少?(3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香蕉味的饼干有多少(3块)?用数字几表示(3)?”

  ·教师出示等于号,让幼儿认识,并理解其意义。

  2.认识大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方法同上)

  3. 认识小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方法同上)

  三、通过比较每组小动物的数量关系,巩固对“=”、“>”、“<”的认识,理解其意义。

  幼儿比较各种动物的数量,并用“=”、“>”、“<”来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四、幼儿分组操作,练习使用“=”、“>”、“<”来表示两组数量关系。

  幼儿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分成三组操作:

  A组:在每规则排列的每两组物品或数字间用相应的符号表示他们的数量关系。

  B组:在点卡或不规则排列的每两组物品间用符号表示他们的数量关系。

  C组:一组物品和中间的符号的另一边添物品。如3

  五:游戏:找朋友,进一步理解“=”、“>”、“<”。

  六:品尝饼干,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内容枯燥、抽象,不太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我利用“熊大婶开饼干店”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每个环节层层递进,过渡自然,由浅入深,同时用幼儿熟悉的动物形象和饼干加以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并学习用它们来表示两组物品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具体,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用生动的语言和身体动作让幼儿来感知认识“=”、“>”、“<”,更加形象,印象深刻。想操作时,能考虑照顾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操作和指导,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活动过程中目标和内容的容量较大,活动时间有点长,幼儿初次认识,有的幼儿对于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还不够,有混淆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认识。

6、大班数学教案《分饼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进行平均分配,感知平均分配的简单规律并能初步运用于生活中。

  2、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一体机。

  2、圆形若干、记录纸、笔、剪刀。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二等分、四等分的分法导入活动

  “上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来将圆形饼干分成了2份和4份,今天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做客,可是只有1块饼干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

  二、幼儿操作,进一步了解二等分、四等分。

  1、一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幼儿讲述,教师操作课件)

  问:谁来告诉大家1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师幼小结:可以先把一块饼干四等分后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拿到的就一样多了

  2、两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

  “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们从盘子里拿出两块饼干,分给操作板上的小朋友,看谁分得快。”

  问:

  (1)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2)有没有不一样的分法呢?(讨论不同分法)

  师幼小结:我们可以把每块饼干二等分或四等分后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

  三、自由探索将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方法,并进行记录

  “3块饼干,要怎么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才会一样多呢?”

  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以实物投影仪展示记录结果,引导幼儿讨论出平均分的方法

  师幼小结:3块饼干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可以用两块饼干进行二等分,一块饼干四等分的方法,也可以用每一块都四等分的方法来分。

  四、探索口香糖的分法

  1、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饼干吃完了,我这还有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要怎么分呢?”

  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演示PPT

  2、5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现在有几个口香糖,口香糖比小朋友多,这又要怎么分?”

  师幼小结:口香糖比小朋友多,我们可以先一个一个分,再把剩下来的进行等分。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试试5个口香糖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请你们回家去想一想。”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二等分、四等分为基础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中我以给小朋友分食物为主线贯穿活动始末,“分饼干”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一个圆形饼干的四等分为基础拓展到多个圆形的平均分配活动,,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

7、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 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6.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 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 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 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 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 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 块也有的说7块,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 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观察,让幼儿充分体验自主学习,探索,记数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小百科:饼干的词源是“烤过两次的面包”,是从法语的bis(再来一次)和cuit(烤)中由来的。它是用面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来的,可作为旅行、航海、登山时的储存食品,在战争时期用于军人们的备用食品也是非常方便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