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

《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

1、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

活动目标: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分享操作感受。

  1、你选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操作的?

  2、通过操作觉得哪些材料能够帮助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盆里。

  四、比较三种方法的实效性。

  1、共同找出可行的三种方法,(用杯子舀、用体积大的材料压、用吸水的材料转移)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每个方法的实用效果。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表格,请幼儿用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统计表格比较三种方法。

  五、老师引导幼儿小结出今天实验的收获。

  六、老师演示虹吸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含反思

活动目的: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分享操作感受。

  1、你选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操作的?

  2、通过操作觉得哪些材料能够帮助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盆里。

  四、比较三种方法的实效性。

  1、共同找出可行的三种方法,(用杯子舀、用体积大的材料压、用吸水的材料转移)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每个方法的实用效果。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表格,请幼儿用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统计表格比较三种方法。

  五、老师引导幼儿小结出今天实验的收获。

  六、老师演示虹吸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孩子们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少一些约束,少一些畏惧。架起一座幼儿嬉戏与学习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3、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

活动目标: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分享操作感受。

  1、你选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操作的?

  2、通过操作觉得哪些材料能够帮助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盆里。

  四、比较三种方法的实效性。

  1、共同找出可行的三种方法,(用杯子舀、用体积大的材料压、用吸水的材料转移)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每个方法的实用效果。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表格,请幼儿用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统计表格比较三种方法。

  五、老师引导幼儿小结出今天实验的收获。

  六、老师演示虹吸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4、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巧提沙》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巧提沙

科学探究活动:

  巧提沙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导语: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小结。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导语: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导语: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导语: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5、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运水

  一:活动目标

  1、活动中探索管子运水简单的运程,使其知道管子运水既快又方便。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产生尝试愿望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二:活动准备

  管子、海绵、针筒、杯子、勺子、盆子、水等等.

  三: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玩水运水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水好不好。”“不过要求,让你们把盆子里的水运到小碗里,看谁先运满一碗。”

  2、幼儿操作

  提问:“你刚才是用什么运水的?”(用碗舀、海绵吸再拧出水等)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会用不同的东西想办法运水,

  (二)引导幼儿用管子运水

  1、出示图片

  “刚才大家玩得真开心,可是有个小弟弟正在发愁,愁什么呢?原来他想喝水,但只有一桶水,搬也搬不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帮小弟弟能运出水来?”

  2、幼儿第一次尝试

  提问:

  (1)“你用什么运水的?水出来了吗?”

  师:“用管子怎么运水呢?你来试一试吧。

  (2)“你为什么不用杯子或其它?”

  师:“大家想不想用他的办法试验一下?”

  3、幼儿第二次尝试

  提问:

  (1)“你的管子出水了吗?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管子里不出水呢?”(幼儿讨论)

  师:“因为管子里有空气,刚才吸的时后没把空气吸完,所以不能出水,想再照我的方法来试一次吗?”

  4、幼儿第三次尝试

  提问:“这次有没有成功?你是怎么做的?”

  (三)了解几种水的运输

  提问:

  (1)“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聪明的人就利用这样的原理发明了好多东西,比如水泵抽水……“

  (2)“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利用这个原理的吗?”(幼儿个别回答)

  (3)“让我们长大后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给大家带来好处和方便。

  活动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孩子们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少一些约束,少一些畏惧。架起一座幼儿嬉戏与学习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6、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巧运乒乓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巧运乒乓球,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乐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每组2个篮子(一个装有乒乓球);每组一个托盘(内有材料:小勺、吸管、毛茛、硬纸板、小剪刀、橡皮泥、筷子、叉子)

  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3、操作台一个,大记录表一张,“√”、“×”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幼儿提出设想。

  1、游戏规则

  师:瞧!这是什么呀?

  幼:乒乓球。

  师:你们玩过乒乓球吗?

  幼:玩过。

  师:那你是怎么玩的?谁来说一说?

  师:恩!你们的玩法真多!今天我们要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巧运乒乓球。瞧!我已经为你们准备了这么多材料,这是勺子、吸管、……今天我们要用这么多材料,把乒乓球从这个篮子运到那每个篮子。在运的过程中,我们的手不能碰到乒乓球,也不能那起篮子。

  师:那么 在这么多材料中,你认为那些材料能成功运送乒乓球呢?请你们“猜一猜”,并在这一栏里“记一记”,能成功的打“√”、不成功的打“×”。请你们拿出记录表开始行动!

  2、交流

  师:好了吗?老师数3声,请把记录表放回操作袋中,看谁的动作最快!1……2……3……想听一听别人的想法吗?谁来介绍一下? 师:请你拿出记录表!你认为那些材料是能运球的?哪些材料是不能运球的? (幼儿回答,教师贴标记)

  二、幼儿操作,并交流成功是否。

  1、幼儿操作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去试一试,并把你的结果记录在这一栏里,同样也是打“√”、“×”,4人一组,别忘了手不能碰到乒乓球,带者记录表赶快去试一试!

  2、交流、探讨

  师:小朋友带着记录表过来吧,请把记录表放在爱操作袋中。你开始是在怎么猜的?动手试了后又是怎样的?刚才这个小朋友是这么想的,现在又是在怎么样的,我们先请他来说一说吧!

  师:哦!这 个小朋友在“猜一猜”的时候,有好多是不成功的,但经过他试一试后,原来好多材料是可以成功的。可是,这个“××”试了后还是不能成功,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试过后是成功的,来帮帮他。

  师:下面还有哪个小朋友试过后,还有材料没成功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让大家也来帮帮你!

  小结:其实呀,这些材料都有可能运球成功,只要你在操作时耐心一点,细心一点,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老师再给那么一个机会,对照你的记录表,把不成功的再去试一试。

  三、考验幼儿,并探索多种运球方法。

  师:小朋友,所有材料都运球成功了吗?

  幼:成功了。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用剪刀你是怎么运球的?谁来试一下?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剪刀运球就有了N方法,我们就用数字N记录下来,如果你有更多的方法也可以记下来。那还有这些材料运球会有几种方法呢?你们赶紧去试一试,不要忘了用数字记录在这一栏里。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也可以讲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还可以表演给他们看呢!

  四、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动动脑动动手就用了很多的方法巧运乒乓球,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也能运球,也会有很多的方法,我们回去再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孩子探索欲望强,他们已经不限于教师传授的单一的游戏方法,总是在游戏中创造各种新的玩法,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整个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引导、鼓励他们完成目标。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2篇

  教案一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重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难点)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轻音乐《梁祝》。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2)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教案二

  【设计意图】

  本活动巧妙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附:顶纸板记录表

8、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巧提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导语: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小结。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导语: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导语: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导语: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运水》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将生活中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与同伴合作运水。

  2.探索管子运水的方法,感知用管子运水既快又方便。

  3.感知水的特性,萌发节约用水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拯救小鱼、干旱地区):防滑垫、防水围裙、防水鞋套、水桶、鱼缸、塑料盆、长软管(虹吸管和普通管)、海绵、瓶盖、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塑料膜、塑料篮、皮筋、针管、勺子等;背景音乐。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了解水有“流动”的特性,探索水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玩水的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共鸣。

  师:你们喜欢玩水吗?你平时是怎样玩水的?

  二、教师交代任务,鼓励幼儿小组合作探索各种运水方法。

  1.请幼儿4人一组观察桌面材料,商量用什么办法运水。

  2.幼儿自主探索运水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交流各组运水方法,教师将方法进行归纳。

  三、创设情境“拯救小鱼”组织幼儿进行运水比赛。

  1.师:现在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鱼缸里的小鱼缺水了,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给鱼缸灌满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将鱼缸并排放好,比较水位高低。

  四、鼓励幼儿探索用软管将桶里的水运到盆里,学习使用虹吸管。

  1.讨论:如果家里用的水也用这些方法来运输方便吗?那我们家里的水是怎么运来的?

  2.出示虹吸管和普通软管,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管子的不同。

  3.幼儿小组合作尝试水管运水,发现水流方向与水管位置高低的关系。

  提问:你运水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水从水管高的一端流出还是从水管低的一端流出?你们觉得用什么工具运水比较方便?

  小结:看来用水管运水是又快又方便的一种方法。

  五、情感提升,了解缺水地区是怎样运水的,懂得节约用水。

  1.讨论:他们是怎么运水的?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

  2.小结:原来这么多地方都没有水用,,那我们小朋友在用水时要节约用水。

  大班科学《运水》课后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三次小组合作实验的机会,每次动手实验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方法、比较材料,为幼儿小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并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增进幼儿实验的规则感,如:不要把水洒到地上或者小朋友的身上。一方面避免了地面湿滑或弄湿衣服,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幼儿节约用水。

  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不错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他们主动分工实验,有的记录方法,有的实验验证……从“幼儿表征”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够用绘面等简单的方法记录出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咋果,并愿意在交流中尝试概括他们的探究成果。

  整个活动在欢快的实验中进行,幼儿充分体验了探究玩水的乐趣,但是也有一点不足。虽然提出了实验要求,还是有小朋友将水洒在了地面上。因此我带领幼儿观察“干旱地区的水是怎么来的?”从而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懂得节约水资源。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对孩子的回应虽然采取了追问、鼓励等方法,但概括能力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加以改进,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0、大班科学《运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将生活中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与同伴合作运水。

  2.探索管子运水的方法,感知用管子运水既快又方便。

  3.感知水的特性,萌发节约用水的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拯救小鱼、干旱地区):防滑垫、防水围裙、防水鞋套、水桶、鱼缸、塑料盆、长软管(虹吸管和普通管)、海绵、瓶盖、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塑料膜、塑料篮、皮筋、针管、勺子等;背景音乐。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了解水有“流动”的特性,探索水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玩水的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共鸣。

  师:你们喜欢玩水吗?你平时是怎样玩水的?

  二、教师交代任务,鼓励幼儿小组合作探索各种运水方法。

  1.请幼儿4人一组观察桌面材料,商量用什么办法运水。

  2.幼儿自主探索运水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交流各组运水方法,教师将方法进行归纳。

  三、创设情境“拯救小鱼”组织幼儿进行运水比赛。

  1.师:现在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鱼缸里的小鱼缺水了,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给鱼缸灌满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将鱼缸并排放好,比较水位高低。

  四、鼓励幼儿探索用软管将桶里的水运到盆里,学习使用虹吸管。

  1.讨论:如果家里用的水也用这些方法来运输方便吗?那我们家里的水是怎么运来的?

  2.出示虹吸管和普通软管,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管子的不同。

  3.幼儿小组合作尝试水管运水,发现水流方向与水管位置高低的关系。

  提问:你运水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水从水管高的一端流出还是从水管低的一端流出?你们觉得用什么工具运水比较方便?

  小结:看来用水管运水是又快又方便的一种方法。

  五、情感提升,了解缺水地区是怎样运水的,懂得节约用水。

  1.讨论:他们是怎么运水的?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

  2.小结:原来这么多地方都没有水和,那我们小朋友在用水时要节约用水。

  课后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三次小组合作实验的机会,每次动手实验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方法、比较材料,为幼儿小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并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增进幼儿实验的规则感,如:不要把水洒到地上或者小朋友的身上。一方面避免了地面湿滑或弄湿衣服,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幼儿节约用水。

  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不错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他们主动分工实验,有的记录方法,有的实验验证……从“幼儿表征”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够用绘面等简单的方法记录出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咋果,并愿意在交流中尝试概括他们的探究成果。

  整个活动在欢快的实验中进行,幼儿充分体验了探究玩水的乐趣,但是也有一点不足。虽然提出了实验要求,还是有小朋友将水洒在了地面上。因此我带领幼儿观察“干旱地区的水是怎么来的?”从而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懂得节约水资源。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对孩子的回应虽然采取了追问、鼓励等方法,但概括能力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加以改进,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1、幼儿园大班健康领域《巧运乒乓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巧运乒乓球,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乐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6、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7、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每组2个篮子(一个装有乒乓球);每组一个托盘(内有材料:小勺、吸管、毛茛、硬纸板、小剪刀、橡皮泥、筷子、叉子)

  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3、操作台一个,大记录表一张,“√”、“×”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幼儿提出设想。

  1、游戏规则

  师:瞧!这是什么呀?

  幼:乒乓球。

  师:你们玩过乒乓球吗?

  幼:玩过。

  师:那你是怎么玩的?谁来说一说?

  师:恩!你们的玩法真多!今天我们要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巧运乒乓球。瞧!我已经为你们准备了这么多材料,这是勺子、吸管、……今天我们要用这么多材料,把乒乓球从这个篮子运到那每个篮子。在运的过程中,我们的手不能碰到乒乓球,也不能那起篮子。

  师:那么 在这么多材料中,你认为那些材料能成功运送乒乓球呢?请你们“猜一猜”,并在这一栏里“记一记”,能成功的打“√”、不成功的打“×”。请你们拿出记录表开始行动!

  2、交流

  师:好了吗?老师数3声,请把记录表放回操作袋中,看谁的动作最快!1……2……3……想听一听别人的想法吗?谁来介绍一下? 师:请你拿出记录表!你认为那些材料是能运球的?哪些材料是不能运球的? (幼儿回答,教师贴标记)

  二、幼儿操作,并交流成功是否。

  1、幼儿操作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去试一试,并把你的结果记录在这一栏里,同样也是打“√”、“×”,4人一组,别忘了手不能碰到乒乓球,带者记录表赶快去试一试!

  2、交流、探讨

  师:小朋友带着记录表过来吧,请把记录表放在爱操作袋中。你开始是在怎么猜的?动手试了后又是怎样的?刚才这个小朋友是这么想的,现在又是在怎么样的,我们先请他来说一说吧!

  师:哦!这 个小朋友在“猜一猜”的时候,有好多是不成功的,但经过他试一试后,原来好多材料是可以成功的。可是,这个“××”试了后还是不能成功,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试过后是成功的,来帮帮他。

  师:下面还有哪个小朋友试过后,还有材料没成功的?让大家也来帮帮你!

  小结:其实呀,这些材料都有可能运球成功,只要你在操作时耐心一点,细心一点,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老师再给那么一个机会,对照你的记录表,把不成功的再去试一试。

  三、考验幼儿,并探索多种运球方法。

  师:小朋友,所有材料都运球成功了吗?

  幼:成功了。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用剪刀你是怎么运球的?谁来试一下?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剪刀运球就有了N方法,我们就用数字N记录下来,如果你有更多的方法也可以记下来。那还有这些材料运球会有几种方法呢?你们赶紧去试一试,不要忘了用数字记录在这一栏里。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也可以讲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还可以表演给他们看呢!

  四、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动动脑动动手就用了很多的方法巧运乒乓球,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也能运球,也会有很多的方法,我们回去再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孩子探索欲望强,他们已经不限于教师传授的单一的游戏方法,总是在游戏中创造各种新的玩法,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整个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引导、鼓励他们完成目标。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12、大班科学教案《巧顶纸板》

  在活动中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