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

  活动准备:子宫及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碟子,观察宝宝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讨论:“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表明宝宝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表演宝宝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2、大班健康教案《你的心情好吗?》含反思

设计背景:

  时代背景:对于如何促进孩子心理健康这个话题,是当今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素质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研究的新课题。当前在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蓬勃开展,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对学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讨、解决,否则学校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深入开展下去并取得真正实效。

课题背景:

  我园承担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建构和运作》课题子课题《幼儿情绪发展的监控与维护》的研究。《你的心情好吗?》记录本就是为此课题的研究而设计的一本幼儿心情日记。孩子们每天都将自己的心情记录在《你的心情好吗?》记录本。教师可以通过幼儿记录的内容,预知幼儿的情绪状态,优化对幼儿情绪的维护,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进行心理分析、统计、整理和研究。家长也可以通过《你的心情好吗?》及时了解幼儿在园时的情绪。幼儿则通过自己的记录,学会了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情绪,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自我调节情绪。

活动背景:

  大班幼儿对《你的心情好吗?》的记录是从《情绪温度计》活动开始的。在《情绪温度计》活动中,幼儿知道了每个人都会有开心与不开心的时候,要经常保持开心的心情;学会了用"情绪温度计"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每天的心情;并且感受了情绪与色彩的关系。在幼儿一个多月的记录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的记录中只有开心的事,有些幼儿记录的事情内容比较单一。幼儿出现的情况是不能回避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因此,我设计了这节心理辅导活动--《你的心情好吗?》。主要目的还是要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要经常保持开心的心情,并且学会主动寻找解决不开心的方法。

活动名称:你的心情好吗?

  1.继续学用《你的心情好吗?》记录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2.学习使用情绪统计表,学会主动寻找快乐起来的方法。

  3.能够较大胆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心情。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记录《你的心情好吗?》一个月.

  2、物质准备:《你的心情好吗?》手册人手一本投影仪情绪统计图表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你的心情好吗》。

  教师:小朋友们,你在心情日记本上记录过什么样的心情事件呢?愿意和我们大家说说吗?

  二、幼儿继续学记《你的心情好吗》记录薄。

  1.师生共同欣赏摄影作品《难过》。

  教师:请你来欣赏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他是什么样的心情?

  2.教师: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请你在《你的心情好吗?》上记录下你最不开心的一件事。

  3.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记录情况,并帮幼儿做文字记录。

  三、师生共同讨论快乐起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并介绍情绪统计图表。

  2.师生共同填写情绪统计图表。

  教师:你刚才记录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教师:你不开心的事是属于哪个(游戏、生活、学习)方面呢?

  幼儿填写图表。

  3.师生共同分析情绪统计图表并讨论快乐起来的方法。

  教师: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在哪方面不开心的人数多呢?

  教师:你们在生活(学习、游戏)中有什么样的不开心呢?

  教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不开心,你是怎样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呢?

  4.师生共同游戏智力ABC,学习和辨别生活场景中合理的情绪渲泄方式。

  (1)教师:当我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该怎么办呢?

  (2)请幼儿观察图片,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并说出理由。

  题目一:"今天我住园,我就有点不开心。"这时我该怎么办呢?

  A:一直生气。B:生一会儿气我就不生气了。C:我和我的朋友或者老师说说。

  题目二:"他和我抢球,我很生气!"这时我该怎么办呢?

  A:我就生气、我就哭,我就不玩了。B:我就和他抢,看谁抢过谁!C:我和他商量商量,轮流玩。

  题目三:"这道算术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很着急、很难过。"A:我是个笨孩子,我不做了。B:看看边上小朋友的答案吧!C:我就问问老师或者小朋友怎么做。

  四、结束。

  师生共同表演唱《欢乐颂》,用歌曲演唱的形式体验快乐的情绪。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趣味的情景,我隐去了教师的身份,始终以小熊的角色出现,与孩子同悲同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无形中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孩子从头至尾都在情景中感受自己的、别人的、小熊的心情。活动的开始阶段,是让孩子感受小熊的心情,引起孩子的共鸣,然后是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坏心情,知道心情不好不要闷在心里,要大胆的讲出来,接着通过情景表演让孩子感受同伴的关心可以让人快乐起来,再后来和小动物一起进行游戏表述自己的心情并给予同伴关心,献出自己的爱心。最后在优美的儿歌中孩子们再次用心感受来自朋友的爱。

  孩子是生活在童话中的,活动中我让孩子去欣赏、观察情景表演中的小动物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感同身受,孩子会不知不觉融入其中,他们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是主动的、自主的。这种情绪上的共鸣起了积极的激发作用。

  2、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以孩子为主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重视孩子情感经验的积累,让孩子在听听,看看中积累经验,为更好的谈谈说说做了铺垫,让孩子尽情感受爱和被爱,体会来自朋友的关心和温暖。其实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无忧无虑的,他们也有和成人一样的伤心事。作为老师,我们要给他们一个释放的空间,教给他们梳理心情的方法,这对他们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3、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

  活动准备:子宫及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碟子,观察宝宝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讨论:“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表明宝宝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表演宝宝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4、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轻?哪个重?》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别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养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材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哑剧 “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屈,老师.教,案,网"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需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如果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如果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单、最清楚?

  二、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材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1、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致?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交流:

  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致?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操作练习:

  印章宝宝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游戏,请根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情况在两边敲上一定数量的印章。

  三、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5、大班安全优质课教案《遇到火灾怎么办?》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放火知识,学会自救方法。

  2、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爱惜自己生命的情感。

  3、锻炼幼儿遇事不慌、不怕危险和困难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1、放火标志、火警电话标志、安全门标志。

  2、火灾录象、消防车听声录音、电话机一架。

  3、喷烟器、湿毛巾、衣服(毛巾等)失火的模拟声音、安全通道。

  活动过程:

  (一)消防车叫声:(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学一学消防车的叫声。

  2、你在哪儿听到过消防车的声音?

  3、消防车开来了,发生什么事啦?

  (二)观看火灾录象:(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积极发表的能力)

  问:你看到什么啦?

  引导幼儿讲述:

  1、房子烧了,有的人烧死,有的人烧伤。

  2、有的人很勇敢,自己在想办法,离开火灾现场。

  3、消防队员开着消防车来救人。

  (三)如果你在失火的地方,你会怎么办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引出幼儿相互讨论,说出自咎办法)

  1、打“119“火警电话。

  2、喊大人来救。

  3、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子,用湿的衣服顶在头上,弯腰跑出去。

  (四)放火演习(让幼儿亲身体验在火灾现场该怎么办)

  放模拟火灾的声音:

  1、小朋友着火了,你们怎么办呢?

  2、小朋友不要慌,赶快想办法离开火灾现场。

  (五)回放录象(让让幼儿从尝试中探索出正确的方法)

  1、你是怎样想办法离开火灾现场的?

  2、谁打“119”的?

  3、哪些人喊救命啦?

  4、你们是从哪儿离开火灾现场的?怎么离开的?

  (六)在进行依次防货演习。比比谁最勇敢爱动脑子。(用正确的方法来巩固练习一次)

  演习开始: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

  演习结束:回到座位,评价幼儿。

  (七)发生火灾真可怕,怎么样就能预防火灾的发生呢?发展幼儿求异思维)引导幼儿说出

  1、不在容易着火的地方玩火。

  2、那些东西容易着火呢?

  3、这些东西容易着火,别人不知道怎么办?

  4、出示防火标志,让幼儿说出防火标志的意思。

  (八)活动延伸

  把自己想到的办法回去告诉家里人。

  活动反思:

  活动目的是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进幼儿安全防火意识,并学习并初步掌握基本的防火安全常识和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材是幼儿熟悉的行业,所以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整个活动过程流畅,也突出了难点:学习并初步掌握基本的防火安全常识和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

6、大班科学游戏教案《声音轻好还是响好?》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懂得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

  3、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适合不同的音量,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不同材料质地的玩具、餐具、工具等多种物体。

  2、录音磁带:响声和轻声。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声音。

  请你用桌上的东西试着发出声音,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的?

  请你说一说,你让什么东西发出了声音,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你听过哪些声音?

  二、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发生原理。

  大鼓为什么敲击时会产生声音?敲击时大鼓的鼓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一纸折的小青蛙放在鼓上:敲击大鼓时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鼓面的振动还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感知。(引导幼儿实验感知。)

  原来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你是用什么方法感知它的震动的?请你说说你让什么物体发出了声音,它振动了吗?你是怎么干感知到它的震动的?

  三、分辨轻声和响声,引导幼儿讨论:声音轻好?还是响好?

  播放磁带:听一听,这里有些什么声音?你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不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我在活动开始时,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引出课题,然后出示了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简单直观的教具,让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分别感受各种声音的不同,将目标重点牢牢抓住。在这一环节,还抓住了一个教育契机,通过口哨出现的不同场合,让幼儿自己分辨什么是噪音,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什么声音不应该出现的场合,引申到让幼儿知道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接着通过分辨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鸟叫声、马蹄声、风声 、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 、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最后通过探索--发现—操作,让幼儿在演奏中发挥幼儿想象力,从而达到目标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合理,环环相扣,重难点把握得当,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轻松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高。

7、大班社会领域教案《会有小朋友来住吗?》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了解建筑工人的工种和工作特点。

  2、感知小鸭渴望有邻居和同伴的想法,表达自己对同伴的渴望。

  3、产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会有小朋友来住吗》PPT课件。

  2、小鸭手偶。

  3、建筑工人头饰及相应工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出示小鸭手偶)

  师:这是谁?(幼:这是一只小鸭)

  师:这只小鸭的房子旁边有一片空地。可是,只有他一个人住这里,每天他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一个人睡觉。小鸭会感到怎么样呢?(幼:小鸭会孤单、不开心……)

  师: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们想知道吗?(幼:想)

  师:老师来讲关于这只小鸭的故事《会有小朋友来住吗》。

  二、欣赏PPT,了解各种建筑工人

  (1)师:小鸭房子旁有一片空地。(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看,什么来了?(幼:挖土机来了)挖土机是干什么的呢?(幼:挖土机会挖土……)

  师:谁开来了挖土机?(幼:是河马)

  师:河马是来挖土、挖地基的。你们知道可以称他什么呢?(挖掘工)

  (2)师:地基挖好了。有谁来了呢?他在干什么?(熊大叔砌砖墙)

  师:砌砖墙,砌房子的人我们叫他什么呢?(瓦工)

  师:熊大叔砌砖墙是瓦工。

  (3)师:接下来又是谁呢?在干什么?(猴大叔在做门窗)

  师:猴大叔做门窗是木工。

  (4)电工狗大叔拉电线

  (5)花匠青蛙大叔种花草

  师小结:原来,盖房子需要这么多工人。有谁呢?(有挖掘工、瓦工、木工、电工、花匠)他们一起劳动,才能盖出漂亮的房子。

  三、观看图片,了解建筑工人辛苦。

  (1)师出示建筑工人工作图片

  师:他在干什么?

  师:建筑工人辛苦吗?

  (2)表达对工人的尊重

  师:如果看到他们,我们要对他们说什么呢?(工人叔叔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四、体会小鸭的愿望

  师:小鸭为什么总是问“会有小朋友来住吗?”(幼:他很孤单,希望有朋友来住)

  师:你们家周围有小朋友么?你喜欢你周围的邻居吗?为什么?

  五、角色扮演活动

  师:这么多建筑工人辛苦地把房子建好了,小鸭也有了邻居。大家都好开心啊!

  师:接下来,老师也请小朋友们学学建筑工人盖房子!

  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工种头饰和相应的工具进行角色扮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在教具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语言课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是把图片直接贴出来让幼儿观察、讲述。我发现这样的话,幼儿的兴趣不是很高,而且观察得不怎么仔细。于是我就想怎样出示图片使幼儿的注意力能马上集中起来。反复思考,想到了以翻板的形式出示图片,因为这样的方式我还没有尝试过,幼儿一定会觉得很新奇的,幼儿觉得新奇了,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了。经过我多次尝试,教具终于做好了。在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幼儿比平时观察得更仔细了,动脑筋的幼儿也更多了,大多数的小朋友能大胆地讲述。

  不够理想的是,由于第一次尝试做这样的教具,没有量好翻板的大小,图片和铅丝没有贴在翻板的正中间。还没翻过来的时候,翻板之间没有空隙,远处看上去就像一大片草地,效果挺好的。可翻板一翻过来就留有较大的空隙,看上去不美观。经过这次尝试,我知道了铅丝和图片一定要贴在翻板的正中央,这样翻板翻过来仍会很平整,不会留有较大的空隙,效果会更加好。

8、中班科学领域教案《我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里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爱好妈妈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幻灯片、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小枕头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老师的肚子和其他老师的肚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想不想知道你们在妈妈肚子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看视频《我从哪里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身体里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东西友好地结合在一起,留在了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里,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这个小房子叫子宫,经历了280天左右,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三、出示图片,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

  种子—芝麻—花生—葡萄—西瓜

  师: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吃东西的?(靠脐带)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做什么?(刚开始是睡觉,到后来会运动)

  四、小游戏《变魔术》,学学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都干些什么。

  请幼儿表演:我要做个魔术师,把小朋友们都变回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肚子里做个小捣蛋鬼,听我口令(教师语言提示):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蚕豆,紧紧地抱成一团,一动也不动。慢慢慢慢长大了些,宝宝说,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嗨嗨,右边两下嗨嗨;我还要学习踢皮球,左边两下,右边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还经常舔舔我的小脚丫,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个哈欠睡一觉吧。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来出来终于出来了。

  五、小宝宝终于出生了,哇真可爱,小宝宝出生了以后就会慢慢长大可以坐起来了。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宝宝是怎样如何长大的。(看电脑图片)宝宝—坐—爬—走—跑。

  六、情景剧表演《我来做妈妈》,体验做妈妈的辛苦。

  请小朋友每人自己的衣服里塞上一个枕头,跟着老师的台词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教师按照慢慢起床—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

  七、妈妈从怀你们到生出你们一直到把你们抚养这么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们要如何报答妈妈呢?(幼儿自由讨论)

  八、我们小朋友长大了、也懂事了呢!今天回家就请你们大声的把心里话对妈妈叫出来,好不好。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9、社会活动《地震来了怎么办?》大班教案反思

  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及地震的危害。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初步掌握在幼儿园、家庭、户外避震的应急方法。体验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设计意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至今年五月刚好已十年。5月11日我园也进行了防地震演练活动。地震就在我们身边,学会如何在地震中自救是多么重要!幼儿园的孩子们是弱势群体,大多数没有遇到过这类事情,没有直接经验,有的只是从电视中接收到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救援信息。因此我设计了此次安全教育活动《地震来了怎么办》,是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形象地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和自救方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地震及地震的危害。

  2.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初步掌握在幼儿园、家庭、户外避震的应急方法。

  3.体验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活动准备

  PPT 视频 音乐 书包 枕头

  活动过程

  一、观看地震视频引入。

  1.师:小朋友们早上好,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吧,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哦,看完之后老师会请小朋友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吧。

  2.师:什么是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底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二、观察照片,幼儿交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照片吧。然后请小朋友说一说地震前后都有哪些变化?地震前和地震后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是的,地震的破坏性很大,地震后房子倒塌,倾斜,变成了废墟。大桥、道路断裂,山体滑坡,很多人被压在或者埋在废墟地下,受伤了或者失去他们的生命……

  三、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

  1.园内地震逃生演练经验交流。

  与幼儿一起回忆参加园内避震逃生演练的经历。

  小结:在幼儿园发生地震时,保持镇定,双手抱头或取物保护好头部,蹲在课桌、钢琴等下面,不靠近窗户或悬挂物;等余震过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顺着安全疏散通道往大操场等宽敞的地方避震。

  2.在家里发生地震时注意事项。

  师:“平时在家中可以准备什么,当发生地震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避震应急包等)

  小结: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应及时关掉电源、煤气灶等开关;往卫生间、床、桌椅旁等较牢固的地方避震,不靠近窗户;不乘坐电梯、不跳楼……

  3.生活经验迁移之户外避震。

  “发生地震时,你在户外,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小结:赶紧往宽敞的公园、草坪、空地撤离,不靠近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建筑物。

  四、地震应急演练。(放音乐)

  1.游戏《地震来了》

  幼儿听教师的指令地震演练,就地避震。

  2.互相交流避震想法。

  “现在参加地震模拟演练,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样避震的?谁的避震方法正确?谁的方法还需改进?怎么做会更安全?”

  3.观看《地震逃生篇》,梳理小结正确避震的自救方法。

  活动反思

  整个组织过程中,运用的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有现场避震模拟演练、有自由分散交流地震前后对比照片、有家庭避震录像的分享……特别是在观看幼儿在园模拟地震逃生演练的真实照片时,帮助幼儿马上回忆起避震的正确方法;在观看、互动、交流、演练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活动中幼儿了解了地震的危害,懂得说出幼儿园、家庭、户外三个不同场所避震的应急方法。串珠式的组织环节,循序渐进,幼儿学以致用,提高了自救自护能力。

  活动中,自身能够以情感人,以语动人,影响着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互动中幼儿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的此起彼伏不断地变化着。他们切身地体验和感受着就地避震、自救自护的真实性,体验到了在灾难面前,只要镇定不慌张,只要自我安全防护的方法得当,危害系数也会随之减少;帮助幼儿消除对地震等灾难的心理恐惧,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但是,在幼儿就地避震,交流避震想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及时观察、捕捉幼儿就地避震的现状,进行点评和引导。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0、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活动《地震来了怎么办?》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地震及地震的危害。

  2.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初步掌握在幼儿园、家庭、户外避震的应急方法。

  3.体验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重点难点

  掌握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活动准备

  PPT 视频 音乐 书包 枕头

  活动过程

  一、观看地震视频引入。

  1.师:小朋友们早上好,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吧,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哦,看完之后老师会请小朋友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吧。

  2.师:什么是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底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二、观察照片,幼儿交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照片吧。然后请小朋友说一说地震前后都有哪些变化?地震前和地震后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是的,地震的破坏性很大,地震后房子倒塌,倾斜,变成了废墟。大桥、道路断裂,山体滑坡,很多人被压在或者埋在废墟地下,受伤了或者失去他们的生命……

  三、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

  1.园内地震逃生演练经验交流。

  与幼儿一起回忆参加园内避震逃生演练的经历。

  小结:在幼儿园发生地震时,保持镇定,双手抱头或取物保护好头部,蹲在课桌、钢琴等下面,不靠近窗户或悬挂物;等余震过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顺着安全疏散通道往大操场等宽敞的地方避震。

  2.在家里发生地震时注意事项。

  师:“平时在家中可以准备什么,当发生地震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避震应急包等)

  小结: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应及时关掉电源、煤气灶等开关;往卫生间、床、桌椅旁等较牢固的地方避震,不靠近窗户;不乘坐电梯、不跳楼……

  3.生活经验迁移之户外避震。

  “发生地震时,你在户外,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小结:赶紧往宽敞的公园、草坪、空地撤离,不靠近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建筑物。

  四、地震应急演练。(放音乐)

  1.游戏《地震来了》

  幼儿听教师的指令地震演练,就地避震。

  2.互相交流避震想法。

  “现在参加地震模拟演练,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样避震的?谁的避震方法正确?谁的方法还需改进?怎么做会更安全?”

  3.观看《地震逃生篇》,梳理小结正确避震的自救方法。

  活动反思

  整个组织过程中,运用的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有现场避震模拟演练、有自由分散交流地震前后对比照片、有家庭避震录像的分享……特别是在观看幼儿在园模拟地震逃生演练的真实照片时,帮助幼儿马上回忆起避震的正确方法;在观看、互动、交流、演练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活动中幼儿了解了地震的危害,懂得说出幼儿园、家庭、户外三个不同场所避震的应急方法。串珠式的组织环节,循序渐进,幼儿学以致用,提高了自救自护能力。

  活动中,自身能够以情感人,以语动人,影响着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互动中幼儿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的此起彼伏不断地变化着。他们切身地体验和感受着就地避震、自救自护的真实性,体验到了在灾难面前,只要镇定不慌张,只要自我安全防护的方法得当,危害系数也会随之减少;帮助幼儿消除对地震等灾难的心理恐惧,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但是,在幼儿就地避震,交流避震想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及时观察、捕捉幼儿就地避震的现状,进行点评和引导。

11、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你能把它们分开吗?》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能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利用恰当的工具找出最快、最好的分离方法,并学会用标记记录。

  2、能主动大胆操作与尝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3、发展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体会的能力。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分离的物品若干如:花生肉和花生皮、米粉和赤豆,菜籽和黄豆、回形针和纽扣、小铁球和塑料球、玻璃球和跳跳球、糖和小石子等。

  2、工具:塑料筐,筷子,勺子、杯子、碗、磁铁、筛子、水等。

  3、视频仪、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花生肉和花生皮)“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记录表)老师用简单的标记把幼儿的分离方法记录在表。

  (自评:此环节设计的问题,能让幼儿大胆想像,有效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用标记记录的方法,符合了“做中学”的科学原则,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分离花生肉和花生皮)

  1、 老师介绍几种特殊的工具。

  2、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尝试各种分离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记录结果,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一种分离方法,并说说原因。

  (自评:幼儿能使用各种工具大胆验证方法,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几种待分离的物品,让幼儿逐一认识。

  2、幼儿分组讨论本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由组长记录下来。

  3、幼儿再次尝试、验证。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做好记录。

  4、请每组的一名幼儿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并说出最成功方法的原因。

  5、老师小结。

  (自评: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用筛子分离物品,不仅完成任务,而且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引导幼儿探讨区别生熟鸡蛋的方法。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找找生活中利用分离原理发明出来的物品。

  六、活动反思:

  该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贴近幼儿生活,唯幼儿所熟悉,较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在“试一试”活动中启发和鼓励了幼儿大胆地自由尝试,找出多种分离各种混合物的方法。在“比一比”活动中,加大了探索的难度,不但要将混合物分离,而且要找出该混合物的最快、最好的方法。此次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