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填空题》

《大班数学教案《填空题》》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数学教案《填空题》

1、大班数学教案《填空题》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4+2=62+4=66-4=2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7+3=103+7=1010-7=3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7+3=10

  苹果是7个梨了是3个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这是总数

  同理:3+7=104+2=2+4=6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10-3=7

  水果有10个苹果有3个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64=26-2=4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45+()=7()+2=5()+6=10

  7-()=3()-2=85-()=1()-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2、大班数学教案《看图编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体验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必须要有一件事情,两个已知数(条件)及一个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2.发展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算式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5的组成。

  教师: “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你的1球碰4球。)……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们知道5有几种组成吗?(4种)对了,5有4种组成, 5有哪4种组成?

  教师板书: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引导幼儿看图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点击课间出示图片一,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盒子里有什么?”(盒子里有3块糖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

  教师:又怎么样了?(又拿来了2块糖果)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块糖果?)

  教师:现在老师用数字3和2以及你们提出的问题编一道加法应用题,你们要仔细听哦。(教师边指图边讲)“盒子里有3块糖果,过了一会儿又拿来2块糖果,一共有几块糖果呢?”

  教师分析:(结合图)这道题叫应用题,在这道应用题中,必须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盒子里的糖果;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条件,这两个条件是:盒子里有3块糖果是已经知道的和又拿来了2块糖果是已经知道的,也就是3和2是已经知道的条件。最后还要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块糖果呢?

  (2)体验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这样我们就编好了一道应用题。”

  教师:“那这是一道加法应用题还是减法应用题?”

  教师:谁来列算式?(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3+2=5)

  总结:我们一起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盒子里有3块糖果,2表示又拿来了2块糖果,也就是3和2是已经知道的条件; 5表示一共有五块糖果;用算式:3+2=5。)

  2.教师点击课间出示图片二,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图上有什么?”(图上有2颗草莓)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拿来了3颗草莓)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颗草莓?)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3+2=5)

  3.出示图片三

  教师:“图上有什么?”(图上有4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飞来了一只蝴蝶)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只蝴蝶?)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列出算式4+1=5。

  三、看加法算式编应用题。

  教师:请看图片上的这道加法算式,刚才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看图编加法应用题,那你们能根据加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吗?和你的伙伴说一说,(2分钟)

  教师:谁想好了?(老师重复)xx小朋友编的这道应用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情?xx表示算式中的4,xx表示算式中的1,问一共有……表示算式中的xx?(教师边指图边讲)说的真好表扬他。

  教师:还有谁想出了不一样的?(请多位幼儿尝试编应用题并检查纠正不正确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有学会了新本领,会看算式编应用题。知道编一道应用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数字及一个问题。如果少了一个数字或少了一个问题,这道就不好编了,更没办法算了。

  四、请幼儿看卡片自由编应用题。

  教师:请每位幼儿拿一张算式编应用题(2分钟)

  请幼儿与同伴或老师分享自己编的应用题。

  收拾操作材料,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1. 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孩子的思辨能力,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制定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适合教师的教法。

  2. 本次活动中,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编加法应用题。

  3. 在列算式这个部分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算式和应用题的概念还不是很强,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加强此方面的锻炼。

  4. 在演示部分,可将操作材料一一对应演示,让孩子更加一目了然,更加容易了解如何编加法应用题。

  5. 在纠正量词以及提问上,花费的时间过长,语言不够简洁,精炼,在以后得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提高语言的有效性。

3、大班数学教案《我会编应用题》含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和看图列算式的能力。为了发展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个自编口述应用题的活动。

  首先,我用直观的教具,展示出了一个故事情境(农民伯伯的红萝卜),让幼儿接触应用题,知道什么是应用题和怎么编应用题,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结合图片尝试自编口述应用题,再过渡到根据算式编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最后每个幼儿一份算式题卡,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算式编应用题。

  我的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难点是,编应用题最后要留一个问题,答案不能说出来。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已有经验和范例,知道加减法应用题讲一件事情,说2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学习根据图片和算式自编应用题。

  3、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喜欢数学。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农民伯伯、红萝卜和小白兔;算式题卡若干;"问号"一个;PPT。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

  T:我来问,你来答,

  5可以分成1和几?(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2和几?(5可以分成2和3)

  5可以分成2+几?(5可以分成2+3)

  二、激趋引入:出题考考你

  T:嗯,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那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我们大七班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哦。仔细看仔细听。

  1、故事情境1(T边讲边出示教具):

  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呀,本来有3颗红萝卜,后来又长出了2颗红萝卜,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小朋友有没有注意,老师刚刚是怎么提问的?(强调"一共")

  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T提问:

  你怎么知道的?怎么算的呀? 幼:3+2=5

  你为什么选择加法呢? 幼:因为又长出了2颗,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3+2=5贴在黑板上。

  2、故事情境2:

  现在菜园里有5个红萝卜,农民伯伯拔起了一颗红萝卜,把它送给了小兔子,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呢?

  老师刚刚又是怎么提问的?(强调"还剩下")

  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呀?

  T提问: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为什么选择减法呢?5-1=4

  为什么选择减法呢? 因为拔起了一颗,送给了小兔子,数量变少了,所以用减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5-1=4 贴在黑板上。

  T总结:

  像刚刚这两个小故事一样,讲一件事情,出现2个数字,最后一定会留一个问题的活动,我们就叫做编应用题,你们都会编应用题了吗?

  三、看图编题

  T:你们都会了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1、出示PPT第一张图片,小鸟图。

  我们先来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小鸟,这两只小鸟的姿势,好像是刚飞来的。

  现在我想把这幅图编成一个应用题,记住一定要留个问题给别人哦。(如果没人,教师先;如果有幼儿,请一个孩子,)

  老师来编编看。我的题目是:树枝上本来有三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2只小鸟,现在树枝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呢?

  让幼儿一起回答。5。算式是3+2=5

  最后的问题,老师是怎么提问的呢?老师在这里用了"一共",看来我们的加法应用题一般用"一共"来提问。

  2、出示PPT第二张图片,夹子图。

  图片上说的一件什么事?(请一个幼儿回答,教师编)

  本来有3个夹子,后来破了1个夹子,现在还剩下几个夹子呢?

  最后的问题老师是怎么提问的?老师在这里用了"还剩下",看来我们的减法应用题一般用"还剩下"来提问。

  3、T:小朋友们,现在要你们来编应用题喽。请你们在三幅图里面选择一幅图,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你来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PPT 第三张,加法应用题三幅图。

  请三个幼儿发言。

  小朋友都很棒,刚刚我们编的应用题都是加法的,不知道减法的你们会不会呢?出示PPT第四张,减法应用题。

  请幼儿发言。

  四、算式编应用题

  T:小朋友们真厉害,都会看着图片编应用题了。现在呀,我们换个玩法。老师这里有一个算式,请小朋友们看着算式编应用题。你来问,我们大家来回答。

  出示加法算式卡。请幼儿编。

  出示减法算式卡。请幼儿编。

  小朋友们一定要编和别人不一样的应用题哦!看看谁的小脑袋转的最快。

  五、我编你算,每人一份题卡

  你们都会编应用题了嘛?现在啊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算式,听清老师的要求,就像刚刚一样,请你编一道这个算式的应用题,把你的应用题说给身边的好朋友听,让好朋友来回答并写上算式的答案。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4、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数学填空题》含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4+2=62+4=66-4=2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7+3=103+7=1010-7=3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7+3=10

  苹果是7个梨了是3个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这是总数

  同理:3+7=104+2=2+4=6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10-3=7

  水果有10个苹果有3个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64=26-2=4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45+()=7()+2=5()+6=10

  7-()=3()-2=85-()=1()-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5、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填空题》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图片--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苹果7个、梨子3个。

  2.小动物卡片(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看图列6的算式

  1.出示图片:4个大皮球,2个小皮球

  让幼儿说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

  2.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

  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

  3.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

  如 4+2=6 2+4=6 6-4=2 6-2=4

  二、看图列10的算式

  1.让幼儿说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

  2.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

  “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

  3.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

  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

  (1) 7 + 3 = 10

  苹果是7个(部分数),梨了是3个(部分数),总体是10个(总数)。

  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2)10 -? = 7

  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梨子有7个。

  10是总数,3部分数,7是部分数。

  同理:10-7=3 6 - 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

  1.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

  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2.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

  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

  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

  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

  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

  书面练习;

  3+( )=4 5+( )=7 ( )+2=5 ( )+6=10

  7-( )=3 ( )-2=8 5-( )=1 ( ) -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6、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反思《玩玩填空题》

  【设计意图】

  面对大班幼儿,对数学的数字概念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范围,为了让幼儿对加减法式子中的每一个数字的理解,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地进入小学,为了幼儿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数学奥秘。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 7 + 3 = 10

  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

  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 10 -3 = 7

  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

  7-( )=3 ( )-2=8 5-( )=1 ( ) -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7、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玩玩填空题》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玩玩填空题

  【设计意图】

  面对大班幼儿,对数学的数字概念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范围,为了让幼儿对加减法式子中的每一个数字的理解,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地进入小学,为了幼儿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数学奥秘。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 7 + 3 = 10

  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

  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 10 -3 = 7

  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

  7-( )=3 ( )-2=8 5-( )=1 ( ) -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8、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玩玩填空题》含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 7 + 3 = 10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同理:3+7=10 4+2= 2+4=6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 10 -3 = 7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7-( )=3 ( )-2=8 5-( )=1 ( ) -3=6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着。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