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课教案《有弹性的物体》

《大班科学课教案《有弹性的物体》》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课教案《有弹性的物体》

1、大班科学课教案《有弹性的物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难点: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活动准备:

  1.操场蹦床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

  3.无弹性的物品(粉笔、金属饭碗、金属水杯)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教师: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教师: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

  二、教师讲解

  1.讲解弹簧回弹现象,并演示弹簧伸缩回弹

  三、幼儿互动

  1.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用身体语言演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跳一跳。“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3.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再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物体

  1.弹性的物品(弹簧、皮球)弹起来有没有趣?

  2.小朋友们说说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有弹性的?

  3.小朋友们再说说看那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

  五、结束部分:

  表扬幼儿们的表现,让幼儿们在鼓励中成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2、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的弹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活动难点:

  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 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3、大班科学课教案《物体的移动》含反思

让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物体的移动

科学探索活动:

  物体的移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移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羽毛、纸团、皮球、积木、汽车、沙包、铁块若干。

  2、室外准备器械:滑板车、大型积木、塑料圈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出问题。

  指导语: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想玩吗?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怎样让这些不动的东西动起来呢?有什么好办法呢?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二、幼儿操作、探索

  1、幼儿尝试操作、观察,教师指导,重点启发幼儿想办法让桌子上的物体动起来。

  2、提问:请你们说一说用什么好办法让这些动起来?(幼儿用动作讲述表演)

  3、教师小结:原来,要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可以用手推、拉、扔,可以用脚踢,还可以用嘴吹。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教师提出新问题,让幼儿试着用不同的力移动物体。

  2、教师小结:用力大,这些东西移动得就快,而且远;反过来,用力小,这些东西移动得就慢、近。

  四、第三次提问,操作尝试,巩固教学内容

  1、指导语:刚刚我们是让桌子上的东西动了起来,现在请你们想办法让周围的东西动起来,看看轻的东西用力怎么样?重的东西用力怎么样?

  2、今天,我们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东西移动起来,我们知道轻的东西用力小,重的东西用力大;反过来,用力大,东西动得又快又远,用力小,东西动得又慢又近。

  五、延伸活动:幼儿到室外操作巩固和感受物体移动的秘密。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4、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含反思

  教学要求:

  1、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什么的具体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盒,积木;球、折纸、纸板。

  2、铁哑铃二对,大矿泉水二瓶(圆形),大木箱一只。

  3、粗细绳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轮二付。

  5、录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1、介绍物品。师: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不认识的东西大家一起来告诉你。(重点介绍:滑轮)

  2、布置任务。师:这些都是物体,现在这些物体有没有动。(没有)。今天老师就请你来想办法,使这些物体移动位置,看谁想的办法最多。但有个要求,玩时不要拥挤,要相互谦让,并要把玩的方法记住,待会儿告诉大家。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2、提问:(幼儿表达,也可上来边操作边讲)

  (1)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这些物体的?(幼儿回答)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还有的小朋友用脚踢使物体移动,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用力。

  (2)样一件物体(出示皮球),你们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幼边操作边表达)

  小结:对同样一件物体,用力大物体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动的慢,滚的也不远。

  (3)移动重的和轻的东西用的力一样吗?

  小结:重的东西要用大大的力,轻的东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矿泉水瓶(圆形),问:这瓶矿泉水比较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它,用哪种方法移动它最省力呢,请幼儿上来操作。"屈,老师.教,案,网"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东西用滚的方法最省力。

  小结:移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玩。

  4、出示大箱子,问:这儿有个大箱子很重,用什么方法移动它最省力、方便。(幼儿上来操作)

  (有的幼儿用绳子把木箱绑起来,两人用扁担抬,有的幼儿用绳子拉,还有的幼儿借助于滑坡滚球等等。)

  小结:我们人可真聪明,用其它东西来帮助我们移动物体更加省力方便。

  小结:用棍子来帮忙移动大箱子最省力了(杠杆原理)。这是为什么呢,等小朋友长大了,学了物理知识,就会懂的这个道理的。

  (三)看录像,进一步了解使物体移动的省力工具。

  (1)问:请小朋友想想,平时在街上看到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让重的东西从这里运到那里从下面运到上面的?

  幼儿自由讨论。

  (2)小结: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又发明了许多省力的、更加方便的工具使物体移动。放录像起重机的搬运过程;新型铁路维护车搬运碎石的过程;自动吸尘机器人等。

  (3)结束语:将来等你们长大了,要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使物体移动;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5、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有弹性的物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难点: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活动准备:

  1.操场蹦床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

  3.无弹性的物品(粉笔、金属饭碗、金属水杯)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教师: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教师: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

  二、教师讲解

  1.讲解弹簧回弹现象,并演示弹簧伸缩回弹

  三、幼儿互动

  1.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用身体语言演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跳一跳。“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3.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再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物体

  1.弹性的物品(弹簧、皮球)弹起来有没有趣?

  2.小朋友们说说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有弹性的?

  3.小朋友们再说说看那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

  五、结束部分:

  表扬幼儿们的表现,让幼儿们在鼓励中成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物体的弹性》含反思

  【活动设计】

  有弹性的物品在我们的周围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欢玩一些利用弹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们只是觉得这类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学原理,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等来理解物体的弹性。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难点: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X”。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7、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1、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二、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快思 www.banzhuren.cn)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8、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转动的物体》含反思

  设计意图:

  为了丰富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新学期,我在运动器材中投放了几种新玩具:飞环,保龄球,竹蜻蜓,孩子们对新玩具非常好奇,不久,飞环,保龄球,就成了孩子们的新宠,可是竹蜻蜓却依旧躺在盒子里,默默无闻,孩子们不知怎样玩,我纳闷,怎么没人想到让它转起来?于是我拿起竹蜻蜓两手夹住竿子一搓,竹蜻蜓转起来了,顿时引来了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纷纷围着想试一试,只听顾星凯小朋友说:“真好玩,像直升飞机上转的一样,我怎么没有想到。”我随口说:“是呀,你们怎么没想到把它转起来呢,你们想想,这么多玩具中还有什么能转起来。”我的问题一出,许多小朋友纷纷尝试,不久,有的小朋友告诉我:“老师,圈能转。”“老师,飞环能转。”看来可以进行一次有关转的探索活动了。

  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物体转动的经验,并引导幼儿发现转动形成圆的现象。

  2、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的愿望。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1、幼儿有过玩圈、竹蜻蜓的经验。

  2、幼儿操作材料:一元硬币,乒乓球,皮球,塑料圈,圆盘,圆形积木,各种方形积木,竹蜻蜓等若干。

  3、玩具汽车(自行车),螺丝(螺帽),吊扇(扇叶包红色纸),钟等。

  4、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请幼儿自由选取几种操作材料玩一玩。

  2、请几名幼儿上来展示自己的玩法[小物体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对幼儿让物体转起来的玩法加以肯定、引导,“XXX小朋友让XX转起来了,这个玩法真好,还有谁也能让你手里的东西转起来?”

  (二)试一试

  1、鼓励幼儿再玩一次,试一试,让你手中的东西转起来。

  2、请幼儿说说,你玩了哪几样东西,你怎样让它转起来的?"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加以演示。[对因玩法不正确而转不起来的东西,可请转起来的幼儿加以补充演示。]

  (三)看一看

  1、幼儿再次操作,仔细观察,“物体转起来后你发现了什么?”

  2、请说一说你的发现。

  3、请幼儿观看吊扇“怎样让电扇转起来?”(打开开关)师开开关,由慢到快,“电扇转起来后你发现了什么?”(圆)

  (四)找一找

  1、幼儿再次操作,寻找观察物体转动后形成的圆,“找一找,你手里的东西转起来后有没有出现圆?”

  2、幼儿互相交流。[对转动后出现圆较明显的物体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小结:物体转动后形成圆。

  (五)说一说

  1、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会转?转动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例:电扇的叶子会转,转起来后吹出了风。

  [钟的指针会转,转起来后我们知道了时间;螺丝帽会转,转起来后可以把东西固定;双层圆桌……]

  [实物示范,观察]

  2、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会转的东西,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会转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认真看,仔细想,你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如果你发现了,请告诉我,或告诉你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