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端午节社会教案《包粽子》反思

《中班端午节社会教案《包粽子》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端午节社会教案《包粽子》反思

1、中班端午节社会教案《包粽子》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民俗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喜欢劳动,乐于参加家务。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活动准备:

  视频(端午节 如何包粽子) 粽叶 细线 已经弄好的粽子馅 安全剪刀 盆子三、活动过程1、导入部分老师:小朋友们好!端午节快到了,老师家里要来客人,小朋友们说说老师应该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给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可是老师还有一个大难题,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师:老师家要来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个人包粽子,忙不过来,小朋友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包粽子吗?

  小朋友:可以。

  老师:小朋友们真好。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下面来和老师一起一起看一个动画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由来以及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老师:看了动画片,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会吃粽子了吧?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们可要帮助老师喔。(放视频)老师:小朋友们,看看那你们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来。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过视频学习及老师的示范,部分幼儿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个大概,对于还不会或者无从下手的幼儿采用同伴帮助及老师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哇,**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结束部分老师总结:哇,小朋友们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让老师忍不住要流口水啦。这下老师不用担心没法招呼客人了。谢谢小朋友们。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粽子香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吃,并给爸爸妈妈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端午节。

  活动反思

  在设计活动的的时候想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由于自己本身也没有包过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难是易。

2、中班端午节手工教案《包香包》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有挂香包的习俗,初步了解香包的功用及制作材料。

  2、尝试看制作香包图进行制作香包,感受自制香包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制作香包所需的材料(香料、毛线、彩纸、双面胶等)。

  2、各种图形香包的制作图一张,示范香包若干个。

  3、民间音乐的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香包,观察香包,了解挂香包的用途,激发自制香包的兴趣。

  "什么叫香包?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挂香包?"小结:挂香包是端午节的一种风俗。端午节小孩挂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二、学习制作香包的方法。

  1、出示制作图,引得幼儿进行学习看懂制作图。

  ① "你们想做香包吗?""做香包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香包呢?"②出示制作图,问:"这是制作香包的制作图,这样看这幅图呢?"(引得幼儿按图的顺序号来制作香包)2、教师示范制作香包,幼儿边看边按制作图说出制作香包的方法。

  3、请幼儿想一想自己想做一个什么形状的香包。

  三、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包。

  幼儿进行自己看制作图制作香包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帮助个别幼儿。

  四、把做好的香包挂在胸前,互相观赏,体验自制香包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能使幼儿学会通过剪贴、粘贴制作香包,体验制作香包所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制作图的顺序了解制作香包的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也使得幼儿在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活动存在的问题:老师在示范制作香包时,示范的香包图形比较简单,但幼儿比较喜欢做较难的心形香包。所以出现一部分幼儿制作起来比较困难,不能独自完成制作香包。

3、中班端午节社会教案《包粽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民俗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喜欢劳动,乐于参加家务。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活动准备:

  视频(端午节 如何包粽子) 粽叶 细线 已经弄好的粽子馅 安全剪刀 盆子三、活动过程1、导入部分老师:小朋友们好!端午节快到了,老师家里要来客人,小朋友们说说老师应该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给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可是老师还有一个大难题,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师:老师家要来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个人包粽子,忙不过来,小朋友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包粽子吗?

  小朋友:可以。

  老师:小朋友们真好。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下面来和老师一起一起看一个动画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由来以及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老师:看了动画片,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会吃粽子了吧?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们可要帮助老师喔。(放视频)老师:小朋友们,看看那你们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来。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过视频学习及老师的示范,部分幼儿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个大概,对于还不会或者无从下手的幼儿采用同伴帮助及老师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哇,**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结束部分老师总结:哇,小朋友们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让老师忍不住要流口水啦。这下老师不用担心没法招呼客人了。谢谢小朋友们。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粽子香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吃,并给爸爸妈妈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端午节。

  活动反思

  在设计活动的的时候想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由于自己本身也没有包过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难是易。

4、中班社会教案《快乐端午节》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及熏艾叶等风俗。

  2. 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对端午节风俗问题的互动里。

  3. 通过手工制作感受端午节的气氛,萌发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兴趣。

  4.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 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活动重点:

  1. 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

  2. 通过PPT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及熏艾叶的风俗。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对端午节风俗问题的互动里。

  活动准备:

  1. 有关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来历,赛龙舟、艾草、粽子、挂香包图片,艾条等;

  2.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图片;

  3. 手工材料纸杯子,五色彩线,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 引入部分看图猜节日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 师:这是什么节日?谁来告诉老师一下这个节日里我们都要做什么?

  3. 师:知道了前面那些图片是描述春节的。那我们现在再看一下这几张图片,图中有什么?是什么节日?

  二 . 基本部分1.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端午节。端午节是哪一天有没有人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有谁知道端午节的故事?

  2.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端午节的来历》来进一步了解下端午节。

  3. 师:看了短片以后谁来告诉老师一下端午节是哪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4. 师:端午节吃粽子,你们吃过吗?谁来说一说?

  5. 师: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一种游戏叫划龙舟。那在我们这个地方是很少见的。

  6.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真正的划龙舟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视频来看看真正的划龙舟是什么样。

  7. 师:(让配班老师悄悄点燃艾叶)大家闻到什么味道没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来是艾草呀!谁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会有很多蚊虫,点燃的艾草有这样一股特殊的味道 ,它可以赶走虫子。刚才我们只闻到了它的味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样子。(图片)8. 师:今天呀,我们小朋友一起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端午节的事情,谁来给老师说一下我们当地是怎么过端午的都有什么风俗习惯?(插柳条,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9. 师:小朋友们现在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了吗?它是为了纪念谁的节日?

  三、手工制作1. 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手工,制作一个漂亮的荷包送给我们的爷爷奶奶祝我们的爷爷奶奶节日快乐。

  2. 师:好,荷包做好了,我们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说了这么多小朋友们再来说一下端午节师几月几日,是纪念谁的节日?

  四、听老师讲故事师:讲了好,最后大家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活动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为主展开从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动中看来,孩子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还给幼儿丰富了一些其它的经验: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动还是比较投入的。

5、中班端午节活动教案《端午粽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端午节传说和习俗;

  2、了解粽子的外形特征,知道粽子有不同风味;

  3、愿意动手尝试,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4、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5、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认识粽子

  难道:让幼儿尝试自己包粽子

  活动准备

  糯米、粽叶、粽子绳、配料、豆沙、大枣、咸肉、果脯、五彩线等

  活动过程

  1、 老师讲端午节的传说,然后给小朋友带上五彩线;

  2、 老师带着小朋友进入厨房,认识包粽子的各种材料;

  3、 请炊事员为幼儿做示范怎样包粽子,用粽绳扎好,重点示范卷粽叶和取、包、捆、扎的方法;

  4、 幼儿亲自动手尝试着包粽子,教师及厨房工作人员协助幼儿卷叶、捆扎,也可以让幼儿两人一组共同包成,在幼儿需要时,教师或炊事员可手把手的教幼儿包粽子;

  结束:粽子煮好后让幼儿把自己包的粽子,解开系粽子的绳子,打开粽叶,观察粽子里面有什么颜色的。

  延伸:老师让幼儿吃粽子,说一说自己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粽子。

  教学反思

  今天是“端午节”我为了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给幼儿讲了屈原的故事,引出了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让幼儿动手包粽子,为孩子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因此,每个幼儿都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让孩子感受辛勤的劳动能换来美食。

6、中班端午教案《端午节》含反思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反思: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活动结束!

7、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端午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与幼儿交流,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欣赏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因此确定这一天为端午节。

  (2)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带香囊或五彩线。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二、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1.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

  师: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组织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端午节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着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

  教学反思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但对于幼儿来讲还比较陌生,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节日是尊重和热爱自己祖先和民族的表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内涵,初步激发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我设计了以上活动内容。

8、中班社会教案《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3、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 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 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长命缕若干。

  3、 《小朋友的书》每人一本。

  4、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 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 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

  3、 讲述屈原的故事。 教师借助《小朋友的书》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 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5、 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6、 品尝粽子。

  幼儿边品尝粽子,边观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

  (注:有关端午节的风俗见《教师资料手册·科学社会》分册)

  教学反思:

  教师要做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

9、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我想知道的端午节》含反思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孩子知道比较多的知识点都是围绕粽子展开的,对节日本身的来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以往的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节日意识都相对比较薄弱,知识量也比较小,通常老师采用的方式也是灌输式的,希望通过老师的说,能够让孩子了解节日,知道节日,但往往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状况,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在观察、品尝中发现粽子的口味、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FLASH《屈原的故事》

  2、幼儿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粽子

  3、录像:包粽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观察、品尝中发现粽子的口味、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活动难点:知道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活动流程:

  故事导入——展示介绍——品尝交流——包粽子

  活动过程:

  一、观看flash,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1、提问: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人们过端午节纪念谁?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

  2、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二、展示、介绍“我收集的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展示幼儿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种类的多样。

  提问:你带来的是什么粽子?

  它是什么形状、什么口味的?

  2.观看录像:包粽子,了解、认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提问: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吗?

  (根据幼儿所述,一一出示相应材料并加以认识。)

  3、完整观看录像:包粽子

  讨论:你看到人们是怎么包粽子的?

  三、品尝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体验过端午节的乐趣。

  1、把你带来的粽子请好朋友尝一尝,看看你们的粽子有什么不一样?

  四、延伸活动——包粽子

  活动反思:

  在近期的业务学习中,园长曾指出我们老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缺乏时代性和时尚性,活动设计不能很好地贴近生活,自己好好想想,的确平时可能过分地依赖“学习”一书,把以往比较重视的节日教育等方面都抛之脑后了,有的时候也只是在晨谈活动中偶尔提起一下,以为孩子记住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就行了,却不曾想到,就在这一次次不重视中,孩子丧失了无数获取知识,增强名族自豪感的机会。(.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因此,趁端午节来临之际,赶快纠正自己之前的错误做法,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次端午节活动。

  其实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只有当老师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不误人子弟,因此在本次活动前,我自己首先收集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寻找到一些课件,希望通过这些资料,让孩子更好地获取到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整个活动,因为自己事先做的准备比较充分,因此对孩子的回应比较游刃有余,同时对孩子的一些疑惑也能解答地比较到位。

  纵观整个活动,我觉得涵盖的知识量是比较大的,所以每一个点并没有挖得很深很透,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包粽子的环节最后我没有实施,把它当做之后的一个延伸活动来进行。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兴趣很高,能够投入到活动中,通过这个活动,他们知道了屈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过程,这两个点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我想如果把这些环节设计成几个小活动,可能会更好,毕竟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在一个活动中解决太多的问题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是我考虑不周的地方。

10、幼儿园端午节《龙舟真神奇》中班社会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看图片、视频、游戏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一、了解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讲规则,团结合作才能划好龙舟。

  三、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

  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划龙舟这一运动。

  难点: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一、划龙舟视频。

  二、图片:龙舟、划手、鼓手、掌舵人。

  三、纸折的船、塑料门洞。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折的小船,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2、“你们知道它在哪里行驶吗?”(幼儿回答:河上、海里、水里等)

  3、“你们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船呢?”(幼儿回答:冒烟的木头、轮船、很长很长的船、两层的船等等)

  二、出示图片认识龙舟。

  1、教师出示龙舟图片,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师:“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条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船吗?”

  (2)告诉幼儿图片上船的名字叫龙舟。

  2、引导幼儿认识龙舟。

  (1)“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长长的、前面有一个龙头、后面还有一个尾、有船桨)

  (2)“你知道它是用来看什么的吗?”(幼儿回答:划船的,比赛的)

  (3)教师小结:每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三、观看视频,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及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划龙舟比赛。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

  (1)师:你们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儿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还有坐在后面的人等。)

  (2)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敲鼓、在划船)

  3、出示图片进一步认识龙舟上三种人的名称、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别出示三张图片,一一介绍龙舟上的三种人,分别叫:鼓手、划手、掌舵人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龙舟上三种人是做什么的。

  教师小结:在龙舟上面,“鼓手”坐在龙头前敲鼓给划船的人发号口令;“划手”听着鼓点拿着船桨划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着舵掌握方向。

  (3)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三种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儿一起谈话,了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师:“如果有的划手不按照鼓手的节奏来划船,会怎么样呢?”

  “划船的时候鼓手敲鼓的节奏忽快忽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会怎么样呢?”

  (5)教师小结:在龙舟上有划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划龙舟的时候他们需要团结合作各尽其责才能到达终点。

  四.游戏体验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规定做不同的动作。(第一组:拍手 第二组:拍膝盖 第三组:跺脚)

  2、教师讲游戏规则

  规则:听音乐看教师指挥,该哪组做动作或哪两组做动作,其它组则休息,如有人犯规则音乐重新开始。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4、师幼讨论:

  (1)在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我们重新开始了几次,为什么会这样呢?

  (2)后来我们是怎样成功的?

  五、谈话小结,将规则意识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划龙舟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又快又稳到达终点?

  2、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怎样做才能完成游戏?

  3、小朋友在喝水的时候应该怎样 做?

  4、在玩滑滑梯的时候我们要讲什么规则呢?

  活动反思

  作为一节社会课,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知道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从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