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课教案《里面和外面》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数学课教案《里面和外面》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
2、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
3、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里外
2、每桌上一个小筐,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这儿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奶牛?
2、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请小朋友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
认一认汉字:里外。
(2)观察牧场里面和外面的奶牛,里面有几只?外面有几只?
(3)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请你给牧场里面的奶牛用圈表示,牧场外面的奶牛用三角表示。
3、操作活动,感知里外。
(1)请小朋友拿5个积塑放在桌上的小筐里面。
(2)请小朋友从小筐里面拿出2个积塑放在小筐外面(桌子上)。
根据幼儿兴趣,反复练习。
4、评价活动。
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活动材料,教师和幼儿进行简单地评价,并带领幼儿读一读画面上的汉字。
活动反思:
在操作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表扬将操作材料收拾得整齐的幼儿
2、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白天和黑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白天与黑夜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词汇。
3.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白天黑夜》挂图、《白天黑夜》游戏卡(见教具盒)。
◎《白天黑夜》操作单(见幼儿操作包)。
活动过程:
☆感知依次出示《白天黑夜》中太阳、月亮、星星游戏卡,引发幼儿说出标志图表示的时间。
师:太阳挂在天空中,说明是白天还是黑夜?
月亮、星星什么时候挂在天空中?
☆讨论
1.与幼儿讨论白天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的情景,把白天区分为早上、上午、中午、下午。
师: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幼儿园?
小朋友在幼儿园都做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是在白天的什么时候做的?
2.先讨论黑夜活动的情景,再出示《白天黑夜(一)》挂图。
师:黑夜里你做什么事情?最后呢?
关灯了,你敢一个人睡小房间吗?
你看到什么东西的影子?
☆分一分
1.出示《白天黑夜(二)》挂图,请幼儿进行观察区分。
教师:图中画的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出示《白天黑夜》操作单,引导幼儿区分并涂色。
师:下面四幅图中做的事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师:发生在白天,给太阳涂红色;发生在黑夜,给月亮涂黄色。
3.教师说活动内容,请幼儿抢答来区分白天和黑夜。
反思:
《白天和黑夜》是关于认识时间的数学活动。本活动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并能正确区分和表达。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时间词汇,所以时间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在活动中通过回忆、梳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由于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形象、直观,为了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来加强对"白天黑夜",尤其是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具体感知,教师在活动前应结合本班幼儿在园的作息活动进行影像记录。活动中通过形象化的视觉图片,在视听同步的感知体验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幼儿对时间分段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看看说说影子,让幼儿感受到虽然到了晚上,但是白天周围的事物都在,只是光线变暗了看不清楚了,有的就是影子了。其实晚上并不可怕,看看影子也很好玩。引导幼儿不怕黑,做个勇敢的孩子。
3、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里面和外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
2、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
3、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里外
2、每桌上一个小筐,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这儿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奶牛?
2、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请小朋友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
认一认汉字:里外。
(2)观察牧场里面和外面的奶牛,里面有几只?外面有几只?
(3)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请你给牧场里面的奶牛用圈表示,牧场外面的奶牛用三角表示。
3、操作活动,感知里外。
(1)请小朋友拿5个积塑放在桌上的小筐里面。
(2)请小朋友从小筐里面拿出2个积塑放在小筐外面(桌子上)。
根据幼儿兴趣,反复练习。
4、评价活动。
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活动材料,教师和幼儿进行简单地评价,并带领幼儿读一读画面上的汉字。
活动反思:
在操作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表扬将操作材料收拾得整齐的幼儿
4、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外面和里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
2、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
3、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里外
2、每桌上一个小筐,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这儿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奶牛?
2、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请小朋友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
认一认汉字:里外。
(2)观察牧场里面和外面的奶牛,里面有几只?外面有几只?
(3)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请你给牧场里面的奶牛用圈表示,
牧场外面的奶牛用三角表示。
3、操作活动,感知里外。
(1)请小朋友拿5个积塑放在桌上的小筐里面。
(2)请小朋友从小筐里面拿出2个积塑放在小筐外面(桌子上)。
根据幼儿兴趣,反复练习。
4、评价活动。
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活动材料,教师和幼儿进行简单地评价,
并带领幼儿读一读画面上的汉字。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5、小班数学课教案及反思《树宝宝穿衣服》含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利用身边的事物让幼儿去发现问题,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去探究、去思索、去想象、去表现……”。树叶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秋天的树叶也是最美的。因此,在活动中我选用树叶,通过让幼儿给树宝宝穿衣服的活动,让幼儿学习有规律的排列树叶,使幼儿体验到用树叶装饰物品的美感。
【活动目标】
1、学习按ABAB模式排列树叶。(重点)
2、体验用树叶装饰物品的美感。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难点】能正确按ABAB模式排列树叶。
【活动准备】
1、捡拾大小相近的树叶若干。
2、幼儿人手一个纸盒和塑料筐。
3、教师装饰的纸盒范例,树叶装饰像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收藏盒,引起幼儿兴趣。
1、以变变变的形式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宝盒,请幼儿猜猜里面藏着什么?
师:小朋友吴老师给你们变一个宝盒出来,看(出示宝盒)。这个宝盒漂不漂亮?
2、观察树叶宝盒外面的装饰。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漂亮的盒子上面有几种树叶?它们是怎样排队的?(一片绿叶、一片红叶)
3、看树叶宝盒。
师:那你们猜猜里面会有什么?猜到告诉老师。(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让我们打开盒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噢,原来这个宝盒里面藏着的就是(盒子外面装饰的)树叶。
4、出示树叶像框范例,请幼儿看看树叶是怎么排队的。
5、小结:原来树叶的排列很有意思,两种叶子交替排列。一片大叶子,一片小叶子或者一片绿叶子、一片红叶子。
二、树宝宝穿衣服
1、出示树宝宝纸盒
师: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可森林里的树宝宝却冷的发抖,因为它们没衣服穿。我们一起帮它们做件衣服吧!
2、教师示范,一边排列,一边引导幼儿说出叶子的颜色。下一个应该排什么?(一片绿叶、一片红叶……)
师:请小朋友把自己小椅子后面的筐子放桌子上来,里面有一些绿色的和红色的叶子,现在我们按照“一片绿叶子,一片红叶子”的规律帮树宝宝做衣服。
3、幼儿操作
师:看看自己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树叶,下一个又该换什么颜色了。想好了再动手粘上去。
4、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弱的小朋友给予帮助。
三、美化教室
树宝宝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都开心的笑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巧手区)
四、活动延伸
把树宝宝陈列在巧手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操作。(幼儿可以在盒子的其它3个空面进行有规律的瓶盖印画、涂色等)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我以“变变变”的形式出示自己设计的宝盒,请幼儿猜猜里面藏着什么,打开盒子,一起看看里面收藏的树叶。出示一些不同的树叶交替装饰的范例,请幼儿看看树叶是怎样排队的。幼儿通过观看教师操作发现两种叶子交替排列,产生兴趣。我让幼儿按照一片绿叶子,一片红叶子或一片大叶子,一片小叶子的规律动手来排列。在活动中幼儿都很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上课经验不足,有几个环节在课前准备中很熟,可幼儿一乱,就忘记强调了!
6、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有和没有》含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有所偏差。如:拿着一只封闭的内有东西的盒子,他会说里面没有东西。因此,我创设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感官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等方法去感知、判断"有"和"没有",初步理解"空集"的概念。为帮助幼儿理解"空集"这一比较特殊的概念,我设计了"帮熊妈妈进货"的情节。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力求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并注意在难度上分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在过程设计上,我让幼儿通过直接的探索、体验来积累经验,并用比较简单的语句,讲述操作的过程,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标:
1、通过探索,初步理解"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重难点:
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
准备:
1、透明类: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饮料各两份。如:雪碧、酸奶、可乐等。
2、不透明类:
⑴盒子类:各种大小、形状的食品、玩具、用品包装盒各两份,一份内有东西,另一份没有两份。
⑵罐头类:听装饮料:椰奶、牛奶等各两份。
⑶布袋类:大小形状的布袋20只,其中10只有东西,内放有棉花、皱纸、豆类等;10只是空袋;信封20张,其中10张内有厚薄不同的贺卡,10张没有。
3、小熊头饰一只。
4、人手一份礼物,内有两个盒子,一个里面有东西,另一个里面没有。
过程:
㈠感知"有"和"没有"
⒈创设情景:去熊妈妈家做客, 熊妈妈送礼物给小朋友。
⒉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你怎么知道的?
㈡判断"有"和"没有"
⒈尝试操作
⑴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⑵介绍操作要求:旁边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⑶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⒉交流小结你进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⒊再次操作
⑴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进许多货。
⑵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⑶相互介绍。
⒋和熊妈妈一起开超市。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7、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白天和黑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认识白天和黑夜。
2、能用空间思维观察事物,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忙把幼儿在白天和黑夜活动的照片带来幼儿园。
2、用硬纸板做的大转盘一个,转盘中间有一根指针。
3、幼儿用书第18页《认识白天黑夜》。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认识白天和黑夜。
2、活动难点: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指导要点:通过借助幼儿生活经验,提供幼儿熟悉的生活用品,帮助幼儿认识白天和黑夜,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活动过程
1、从生活经验中感知并理解白天和黑夜。
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在白天和黑夜自己活动的照片。"出自:屈;老.师"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上面的事情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白天和黑夜的认识。
大转盘游戏:将在白天和黑夜活动的照片粘贴在大纸盘的格子里,请幼儿转动纸盘,当纸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停在哪一张照片上,就请幼儿说说照片是在白天还是黑夜发生的事情。
3、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 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认识白天黑夜》。
评价要素
1、能否正确地区分白天和黑夜。
2、是否喜欢观察事物,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活动建议
1、大转盘游戏可以延伸到区域,由一名幼儿转转盘,另一名幼儿按指针所指的照片说说照片是在白天还是黑夜发生的事情。
2、请家长带孩子观察在白天和黑夜人们都在做些什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设计思路上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既是学习、学习既是生活的特点,认识白天、黑夜来开展活动。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我力求在避免数学活动枯燥化的前提下,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体,自始至终贯穿游戏,以生活场景——转盘游戏——模仿游戏等环节,让幼儿从生活中多方面来理解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8、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一和许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识区分“1”和“许多”。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钢琴、一位老师、一幅大挂图、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一位老师弹歌曲〈〈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面包)?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拿出一个苹果)?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老师分4次拿苹果,每次只拿一个,每拿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老师再拿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有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挂着大挂图,上面插着花)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草地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草地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刚才小朋友手里一朵一朵的花现在变成了篮子里的许多花了,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我们继续走吧!
4.延伸活动
(到了外婆家,一位老师扮外婆,开门。)外婆见来了这么多小朋友,可高兴了,于是给小朋友出了一个问题。她问:“小朋友,在你们家里见过什么是一个的东西,什么是许多个的东西?”(请幼儿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外婆听到小朋友找到这么多一个的东西和许多个的东西,夸奖小朋友真聪明!她又说:“小朋友,在外婆家的周围还有许多东西是一个的和许多个的,我们一起出去找找吧!(看挂图,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9、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1和许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教幼儿初步认识一和许多,并了解它们的关系。
2 、培养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花篮一只,小红花每人一朵,画有一和许多的小黄花、树叶、小鱼、小圆片的图片。解放军图片一长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花篮,请每个幼儿拿一朵小红花
1、 教师提问:
A 、老师的花篮里有什么?(红花)
B 、这个花篮里有多少花?(许多)
请幼儿多说几次(有许多)
2、 请幼儿在花篮里拿一朵花(强调只能拿一朵)
全部拿完以后问:小朋友拿了几朵花?
3、 教师小结:刚才花篮里有许多花,现在还有花吗?(没有)每个小朋友手里有几朵花(一朵)每个小朋友从花篮里那了一朵花,花篮里就没有花了,许多红花已经分成一朵一朵了。
二、 请小朋友把红花贴在解放军图片上。
小朋友们热爱解放军叔叔,我们把红花送给解放军叔叔。(请小朋友把红花贴在解放军的图片上。引导幼儿说我送一朵红花给解放军叔叔,其他幼儿说 XX 小朋友送一朵红花给解放军叔叔,请幼儿一个一个的送红花,反复强调一朵红花)
教师小结:每个小朋友送一朵红花给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就有许多红花,一朵一朵和起来就有许多红花。
三、 出示小黄花、树叶、小鱼、小手的图片。;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
A 、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
B 、请幼儿区别说出一和许多。
C 、请幼儿集体回答,然后请幼儿个别回答。
D 、请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什么东西有许多。
如:一个老师,许多小朋友
一台电视机,许多椅子
一架钢琴,许多玩具
……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那些东西有一个,那些东西有许多
活动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0、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课幼儿园的周围》含反思
目标:
1、能在平面图上区分远近。
2、能用多种方法测算距离。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准备:
1、教师绘制幼儿园周围的平面图。
2、测量的工具、笔。
3、幼儿用书《上学去》。
过程:
1、回忆散步的经历:--"你们前几天外出散步时看到的建筑设施,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2、学习看平面图:观察教师绘制的平面图,在上面找出曾经去过的地方。找出有几个地方可以有几条路同时到达。
3、估算远近:请幼儿估算从幼儿园到这些地方的距离(远近)。
讨论: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估算?"来;自.屈;老师;教.案;(计算时间、在地图上测量的距离、数有几步等。)
幼儿自由结伴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估算。集体交流自己的证明。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11、小班数学活动《拍拍手》优质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目标:
1、喜欢在游戏中学习
2、感知5以内的数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准备:5以内的数字卡片,演示用数量为5以内的彩色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条状卡各一条。
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
难点:根据数量准确地做出相应次数的动作
过程:一、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拍手。(可用多种肢体动作结合)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根据出示的数字按数拍手,如:出4,幼儿就拍4下。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幼儿能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卡进行相对应次数的拍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孩子只是在随性地拍,根本没对上号,慢慢进行引导,有所进步。在肢体创造拍这一环节,幼儿兴趣高,能想到不同的肢体部位,丰富了这一环节。)
二、教师拍手,幼儿说数(可请幼儿拍幼儿说)
教师任拍1——5次手,幼儿按拍手声说数,如教师拍3次,幼儿说3
(反思:在这一环节的组织中,刚好教室内有一个纸皮做的箱子,于是临时改动和孩子玩了一个和声音捉迷藏的游戏,老师躲起来敲鼓,幼儿仔细听听数数有几声,目标不变,只是将游戏更有趣化了,发现效果还不错,因为小班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捉迷藏游戏,当时是根据这一兴趣点出发变动的。)
三、出示图片,幼儿拍手(可换肢体动作)
教师出示彩色几何图形条,幼儿按图形个数拍手。
(反思:在组织这一环节中,发现让幼儿看着点卡来敲数还是有困难的,一开始请了两位能力强的幼儿,还好。可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就不行了,这也是整节活动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可当时觉得自己在组织孩子做这一环节时,还是没有做透,以至整节活动的难点处理得不够理想。活动后想想,我应该在出示点卡时与幼儿一起数清楚点卡后,在请个别幼儿敲,敲完后还要问他敲了几下,会更好)
四、教师幼儿,边拍边数
教师:我拍1,幼儿:我拍一
依次到5…..
(反思:一开始玩这个游戏,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根本没在上面,玩了两下,发现实在调动不起孩子这个游戏,于是临时套进那天学习的一个“幸福拍手”游戏,咦,孩子的兴趣点一下子来了,还特来劲。看来,我们老师上的手头游戏要多之又多,才能更好地将一节活动组织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