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教案《可不可以吃》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社会教案《可不可以吃》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可吃和不可吃的东西。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饮食安全。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可不可以吃》。
2、各种糖果、小点心和饮料等。
3、和上述食物颜色、样子差不多的东西,如药片、药丸、玻璃彩球、纽扣、洗洁精等。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怎么了
1、教师用小动物手偶表演小动物将药片、玻璃彩球等误当作糖果吃下去,或吃了其他不该吃的东西后肚子很痛、表情痛苦的样子。
2、请幼儿猜一猜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了解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二、看一看:可不可以吃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可不可以吃》,请幼儿观察,并说说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
2、教师出示实物,请幼儿辨别哪些可吃,哪些不可吃。
三、游戏:火眼金睛
1、教师提供各种食物和物品的图片或实物,请幼儿将能吃的和不能吃的物品进行分类。
2、幼儿互相检查分得对不对,并说出原因。
四、延伸活动
进行其他安全教育,如:不能为了好玩而将弹珠塞进鼻子、耳朵里,以免造成呼吸困难、耳朵疼痛等后果。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根据我班幼儿具体存在的问题所设计的,在活动中让每位幼儿通过观看课件来感受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的反应很好,在活动后,孩子在用餐时也能尽量注意吃饭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不再捡地上脏的东西吃,不足在于,我没有加入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记录一下幼儿在家中的进餐片段,以免幼儿在幼儿园时能够注意,但是在家中又会出现不好的习惯,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说“谁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能分辨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提醒孩子们的饮食行为!
2、小班社会教案《小鸡吃米》含反思
很多幼儿都存在着挑食现象,不吃饭,不吃菜,喜欢吃小卖部的垃圾食品。通过本节小鸡吃米的故事,让幼儿懂得一粒米都不能浪费,要做一个爱喜粮食乖宝宝。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懂得一粒米都不能浪费,不吃饭不吃菜不会长大不会长个儿。
2. 鼓励幼儿要做一个爱喜粮食乖宝宝。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5.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对饭菜的正确认识。
难点:在活动中能使全体幼儿动起来,把日常吃饭运用到实际当中。
活动准备:
1. 小鸡卡片。
2. 《我爱我的小鸡》儿歌MV
3. 自己画的小鸡吃米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鸡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我手中的是什么卡片?
幼:鸡
师:小鸡还是小鸭?
幼:小鸡!
师:今天我们请小鸡来我们幼儿园做客,好不好?
幼: 好!
播放《我爱我的小鸡》儿歌
一边唱儿歌一边做动作。
二、出示第二张自己画的图片
师:哇!在院子里有好多小鸡,他们可爱么?
幼:可爱
师::让我们挥起小手跟小鸡问好。好不好?
幼:好
三、出示第三张图片
师: 这些可爱的小鸡在干什么?
幼: 它们在吃米
师: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要吃米么?
幼:不知道
师:小朋友们,小鸡吃米是为了变成大鸡
师:如果小鸡不吃米永远都长不大的哦。
四、小结:
师:你们喜欢小鸡吗?鸡妈妈说可喜欢小鸡了,鸡妈妈说小鸡真是一个爱吃饭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学习小鸡,做一个爱吃饭的小朋友好吗?
幼;好
师;现在小朋友们跟我一起唱《我爱我的小鸡》。
教学反思:
在活动前期,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圆的练习,小朋友们基本掌握了画圆的技巧,这就为表现小鸡身体的形态做了最基础的能力准备。
3、小班健康活动教案《可不可以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辨认容易误食的东西。
2.知道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3.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4.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活动准备:
1.和家长一起收集幼儿容易误食的东西(如:药、玻璃彩球、纽扣、洗洁精、洗发精、化妆品等)
2.和上述物品颜色差不多的糖或饮料。
活动过程:
1.一小段哑剧,情节为:不小心误食某种东西而腹痛。
--请幼儿猜猜老师在表演什么?
--请有过误食经验的幼儿说说感受,以及误食后该怎么办。
2.演出哑剧,穿插各种情节:食物掉在地上捡起来吃,闻闻香水觉得很香喝进肚子里,尝尝药片有甜味,就当成糖果吃进去等等。
3.当演到某一情节,给幼儿响应的机会。比如演到闻香水时,(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请配班老师在一旁问幼儿:"这是什么呀?闻上去味道很香啊,干脆把它喝了吧。"借哑剧情节让幼儿辨识各种危险的东西,并请幼儿说明原因。
4.引导幼儿讨论哑剧情节,并认识到误食的各种东西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提醒幼儿注意饮食安全。
亲子活动: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进行的活动,请家长们在家里也与孩子共同找一找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并交流为何不能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根据我班幼儿具体存在的问题所设计的,在活动中让每位幼儿通过观看课件来感受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的反应很好,在活动后,孩子在用餐时也能尽量注意吃饭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不再捡地上脏的东西吃,不足在于,我没有加入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记录一下幼儿在家中的进餐片段,以免幼儿在幼儿园时能够注意,但是在家中又会出现不好的习惯,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说“谁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能分辨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提醒孩子们的饮食行为!
4、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
一、教学理念:
分享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较突出,喜欢独享玩具、食物……且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常为一个玩具而争吵,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大方、豁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乐意与朋友分享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各种好吃的食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心理前测:让幼儿自由品尝食物。
2、第一次心理辅导:与幼儿讨论:没有吃到东西的小朋友会怎么样?怎么办?
3、第一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4、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心理辅导:请幼儿说说分享食物的感受。
5、第二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6、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三次心理辅导:幼儿自由和同伴说说你和谁分糖果?你高兴吗?
7、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8、告诉幼儿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由于我们小朋友是今年刚入园的新生,所以我们选择了社会里的自我认识教育的活动《好听的名字》。让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同时也知道每个人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不仅有大名还有自己独特的小名,以及小名的含义。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设计了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让老师抱抱孩子,摸摸孩子,增进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鼓励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在认识名字的内容上,我们感到内容比较简单,于是我们在小名上作文章,增加了小名的意义和良好习惯的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这次是借班上课,因为本来这样的课程应该放在刚进幼儿园的第一周里进行。自己班级的孩子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们只能借班上课。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都很乐意并大声地介绍自己的名字。在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中,孩子能举手表示,但是大声应答还不够,经过我的提醒,孩子们的大声应答有所改善。他们很乐意上来和老师抱抱,这也反应了小班孩子独有的特性。在介绍小名意义的时候,有几位幼儿都能大声的说出自己小名的含义。
在活动结束后,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动后半部分,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感觉动起来还不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多学一学,动一动。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多给我点意见。
5、小班幼儿社会教案《水果大家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好吃的东西要一起分享,学习与他人分享。
2、学说分享的礼貌用语“请”,“谢谢”。
3、体验和他人分享的快乐。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洗干净手。
2、自制PPT。
3、视频仪。
4、桔子、托盘、湿毛巾、奖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要到小猪的果园里去参观,来,让我们坐上小汽车,一起出发吧!
教师:小猪的果园到了,你们看。
播放ppt,参观果园(桔子、梨、柚子、冬枣、等),认识秋天丰收的水果。
教师:这是什么水果?你吃过吗?味道什么样?
(二)创设情境,学习礼貌用语。
教师:小猪有这么多的水果丰收了,它会怎么做呢?
出示小猪打电话给小兔PPT教师:小猪的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出示小猪打电话给小猴PPT教师:小猪又打给谁了?
出示小猪打电话给小熊PPT教师:还有谁也是小猪的好朋友?
教师:小猪们,你们打完电话好朋友都来了,你们开心吗?
(三)感受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1、出示小动物一起分享水果的画面。
教师:瞧!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小动物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小猪的心情会什么样?
讨论:小猪是什么样的小猪?你们喜欢它吗?
教师:原来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一起吃就是分享,分享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
教师:你有好朋友吗?你跟它分享了什么?怎么分享?
2、出示桔子,教师示范剥桔子。
教师:小猪给老师也送来了一个水果,是什么?我想跟你们一起分享这个桔子,这么多人,只有一个桔子,怎么吃呢?
教师示范剥桔子过程教师和幼儿一起分享品尝桔子。
教师:我们一起分享桔子,我真开心,你们开心吗?我们应该感谢谁?
3、幼儿拿桔子和别人分享。
教师:小猪也给我们小朋友送来了很多桔子,就在后面桌子上的托盘里,请你们每人去拿一个跟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吧!
教师:在家里你有好吃的会跟谁一起分享?
结束:除了分享水果,在幼儿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分享呢?让我们回教室去找找吧!
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家长在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如:和家人分享食物,和同伴分享玩具。
2、区域活动:提供各种水果的轮廓图,幼儿进行涂色,巩固对水果的认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6、小班上学期健康教案《可不可以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说出常见早餐食物的名称;
2.能对早餐进行简单的分类;
3.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吃过的早餐。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健康":《我的早餐》(参见幼儿用书)幼儿自带的早餐(活动前提示家长准备,并告知幼儿早餐食物的名称或者由幼儿园为各班准备几种不同的早餐)、白纸、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
T:今天吃早餐了吗?都吃了什么?最喜欢吃什么?
2.和幼儿一起阅读幼儿用书中的《我的早餐》,了解不同种类的早餐。
3.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带来的早餐,看看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早餐。
4.将幼儿的早餐用图示记录在白纸上,大家一起来看吃了哪些早餐,哪些早餐吃的人最多。
5.讨论:如果没吃早餐,会有什么感觉?
6.幼儿之间相互交换早餐,品尝不同的早餐。
亲子活动:
请家长在一周内尽量让幼儿吃不同种类的早餐,并注意营养搭配,(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帮助幼儿了解早餐的名称及搭配的简单原因。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或剪贴的方式记录某天的早餐内容,并提醒幼儿带到幼儿园向大家介绍。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根据我班幼儿具体存在的问题所设计的,在活动中让每位幼儿通过观看课件来感受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的反应很好,在活动后,孩子在用餐时也能尽量注意吃饭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不再捡地上脏的东西吃,不足在于,我没有加入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记录一下幼儿在家中的进餐片段,以免幼儿在幼儿园时能够注意,但是在家中又会出现不好的习惯,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说“谁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能分辨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提醒孩子们的饮食行为!
7、小班社会教案《可不可以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可吃和不可吃的东西。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饮食安全。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可不可以吃》。
2、各种糖果、小点心和饮料等。
3、和上述食物颜色、样子差不多的东西,如药片、药丸、玻璃彩球、纽扣、洗洁精等。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怎么了
1、教师用小动物手偶表演小动物将药片、玻璃彩球等误当作糖果吃下去,或吃了其他不该吃的东西后肚子很痛、表情痛苦的样子。
2、请幼儿猜一猜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了解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二、看一看:可不可以吃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可不可以吃》,请幼儿观察,并说说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
2、教师出示实物,请幼儿辨别哪些可吃,哪些不可吃。
三、游戏:火眼金睛
1、教师提供各种食物和物品的图片或实物,请幼儿将能吃的和不能吃的物品进行分类。
2、幼儿互相检查分得对不对,并说出原因。
四、延伸活动
进行其他安全教育,如:不能为了好玩而将弹珠塞进鼻子、耳朵里,以免造成呼吸困难、耳朵疼痛等后果。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根据我班幼儿具体存在的问题所设计的,在活动中让每位幼儿通过观看课件来感受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的反应很好,在活动后,孩子在用餐时也能尽量注意吃饭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不再捡地上脏的东西吃,不足在于,我没有加入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记录一下幼儿在家中的进餐片段,以免幼儿在幼儿园时能够注意,但是在家中又会出现不好的习惯,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说“谁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能分辨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提醒孩子们的饮食行为!
8、小班社会领域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含反思
一、教学理念:
分享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较突出,喜欢独享玩具、食物……且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常为一个玩具而争吵,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大方、豁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乐意与朋友分享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各种好吃的食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心理前测:让幼儿自由品尝食物。
2、第一次心理辅导:与幼儿讨论:没有吃到东西的小朋友会怎么样?怎么办?
3、第一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4、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心理辅导:请幼儿说说分享食物的感受。
5、第二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6、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三次心理辅导:幼儿自由和同伴说说你和谁分糖果?你高兴吗?
7、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8、告诉幼儿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由于我们小朋友是今年刚入园的新生,所以我们选择了社会里的自我认识教育的活动《好听的名字》。让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同时也知道每个人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不仅有大名还有自己独特的小名,以及小名的含义。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设计了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让老师抱抱孩子,摸摸孩子,增进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鼓励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在认识名字的内容上,我们感到内容比较简单,于是我们在小名上作文章,增加了小名的意义和良好习惯的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9、小班下学期社会教案《吃元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元宵节的时间。
2、愿意讲述品尝过的各种各样的汤圆。
3、增进幼儿喜欢我国民族风情习俗的情感
4、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5、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实物汤圆、泥工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元宵节的时间。
二、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品尝过的元宵。
师:这些汤圆长得什么样子?汤圆里面有什么?
三、鼓励幼儿用泥工捏出自己喜欢的元宵形状,可以从颜色上选择。
活动反思: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在猜灯谜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因为猜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兔子花灯,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0、小班社会教案《猪八戒吃西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知道遇事应想到别人,不能光顾自己。
2、体验与同伴共同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猪八戒木偶或图片。
2、幼儿带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
活动过程:
1、 出示猪八戒木偶或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 幼儿听教师讲述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了解故事内容,知道遇事应想到别人,不能光顾自己。
提问:(1)猪八戒开始是怎样分西瓜的?;出自:屈;老.师最后有没有这样做?
(2)猪八戒是怎样独自一人吃掉一个大西瓜的?
(3)孙悟空是怎样教训他的?
(4)猪八戒做对了吗?为什么?
3、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
(1)幼儿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名称、玩法、吃法。
(2)启发幼儿与别人共同分享,体验快乐。
教师:你有好看的书、好玩的玩具、好吃的东西,自己一人享用,有意思吗?怎么办?(与别人一块玩、一块吃)
(3)幼儿共同分享。
教师:你觉得大家一起玩、一起吃开心吗?为什么?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大多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在他们看来分享就是:我好吃的东西给别人吃了,我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玩了。所以,我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通过分享这个行为也可以让幼儿之间自发地发生一些社会性的交往,这对孩子学会交往、进行友好相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