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心理健康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心理健康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反思
一、教学理念:
分享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较突出,喜欢独享玩具、食物……且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常为一个玩具而争吵,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大方、豁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乐意与朋友分享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2.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各种好的食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心理前测:让幼儿自由品尝食物。
2、第一次心理辅导:与幼儿讨论:没有吃到东西的小朋友会怎么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吃怎么办?
3、第一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4、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心理辅导:请幼儿说说分享食物的感受。
5、第二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6、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三次心理辅导:幼儿自由和同伴说说你和谁分糖果?你高兴吗?
7、鼓励: 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8、告诉幼儿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由于我们小朋友是今年刚入园的新生,所以我们选择了社会里的自我认识教育的活动《好听的名字》。让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同时也知道每个人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不仅有大名还有自己独特的小名,以及小名的含义。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设计了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让老师抱抱孩子,摸摸孩子,增进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鼓励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在认识名字的内容上,我们感到内容比较简单,于是我们在小名上作文章,增加了小名的意义和良好习惯的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这次是借班上课,因为本来这样的课程应该放在刚进幼儿园的第一周里进行。自己班级的孩子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们只能借班上课。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都很乐意并大声地介绍自己的名字。在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中,孩子能举手表示,但是大声应答还不够,经过我的提醒,孩子们的大声应答有所改善。他们很乐意上来和老师抱抱,这也反应了小班孩子独有的特性。在介绍小名意义的时候,有几位幼儿都能大声的说出自己小名的含义。
在活动结束后,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动后半部分,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感觉动起来还不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多学一学,动一动。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多给我点意见。
2、小班语言教案《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的内容、情节,丰富相应的词汇和句式。
2.通过讲述、讨论及观察画面,表达自己对图书的理解。
3.能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及词语的理解。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1.图书《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2.PPT:《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3.黑色水彩笔一支。
4.大的范样纸一张。
5.食物:饼干一袋。
活动过程:
一、假设吃饼干,感受诙谐、体验句式:要是你给……
1.教师拿出实物饼干,“假设着”请幼儿品尝。
教师:要是我给你吃饼干,你会……
2.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达“诙谐”
3.教师:要是我给老鼠吃饼干呢?他就会怎样呢——
二、阅读图书,感受故事“连环、轮回”的快乐。
1.教师与幼儿边观察PPT图画进行阅读:要是我给老鼠吃饼干,老鼠会——。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老鼠要喝牛奶,还要用餐巾擦嘴巴。)师:为什么它要用餐巾纸呢?
师:这只小老鼠很爱干净,吃完东西还不忘擦擦嘴巴。它擦好嘴巴,想检查自己擦干净没有,于是来到哪里呢?
(2)出示课件(二),引导幼儿观察。
师:老鼠来到哪里了?老鼠照着镜子,会怎么想?
(它想用剪刀剪剪长毛;它觉得自己该理发了……)师:这只小老鼠除了爱干净,还特别爱漂亮。他一照镜子,觉得自己的头发不整齐。瞧,它拿起剪刀,对着镜子理起发来。
(3)出示课件(三),引导幼儿观察。
师:等到头发剪好了,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弄脏了房间)房间弄脏了,怎么办呢?(打扫)
2.想象故事后半部分情节。
师:老鼠照了镜子,剪了头发,还打扫了房间。它做的事儿真不少!你们猜猜,接下来老鼠会干些什么呢?(幼儿说,老师顺着幼儿的回答连环追问。)
3.理解故事后半段,并欣赏完整情节。
(1)老鼠究竟做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故事。
(出示课件<五>,引导幼儿观察。)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鼠看书,画画,站在冰箱前看画,想喝牛奶)随着情节的推进(2)小老鼠看到冰箱,觉得口渴了,它想喝一杯牛奶。既然喝牛奶,它会想要一块饼干来一起吃。 (又要吃饼干了!故事又要重新开始了)小老鼠吃饼干喝牛奶后,发生了一连串有趣的事,转了一个圈,最后又要吃牛奶和饼干了,有回到故事的开头了,有趣吗?
4.我们看着这图把故事讲一遍,好吗?(集体讲述故事)在阅读到结束时,让幼儿进行故事的“轮回”——再读到故事的开头。(周而复始一遍)。
三、用故事中的语言复述故事,感受回味的快乐。
1.教师出示“范样纸一张”,大家边跟着教师视屏、阅读,边请幼儿轮流上来在范画纸上画出故事中的“老鼠要的东西——饼干、牛奶、吸管、餐巾纸、镜子、拖把、盒子、被子、枕头……书、纸、图画、笔、冰箱”
2.引导座位幼儿轮流循环。
四、边吃边谈,拓展图书内容教师分饼干给幼儿品尝,丰富词汇:要是我给你吃饼干,你会——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小百科:饼干是以谷类粉(和/或豆类、薯类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糖、油脂及其他原料,经调粉(或调浆)、成型、烘烤(或煎烤)等工艺制成的食品,以及熟制前或熟制后在产品之间(或表面、或内部)添加奶油、蛋白、可可、巧克力等的食品。
3、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
一、教学理念:
分享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较突出,喜欢独享玩具、食物……且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常为一个玩具而争吵,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大方、豁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乐意与朋友分享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各种好吃的食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心理前测:让幼儿自由品尝食物。
2、第一次心理辅导:与幼儿讨论:没有吃到东西的小朋友会怎么样?怎么办?
3、第一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4、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心理辅导:请幼儿说说分享食物的感受。
5、第二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6、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三次心理辅导:幼儿自由和同伴说说你和谁分糖果?你高兴吗?
7、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8、告诉幼儿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由于我们小朋友是今年刚入园的新生,所以我们选择了社会里的自我认识教育的活动《好听的名字》。让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同时也知道每个人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不仅有大名还有自己独特的小名,以及小名的含义。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设计了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让老师抱抱孩子,摸摸孩子,增进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鼓励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在认识名字的内容上,我们感到内容比较简单,于是我们在小名上作文章,增加了小名的意义和良好习惯的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这次是借班上课,因为本来这样的课程应该放在刚进幼儿园的第一周里进行。自己班级的孩子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们只能借班上课。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都很乐意并大声地介绍自己的名字。在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中,孩子能举手表示,但是大声应答还不够,经过我的提醒,孩子们的大声应答有所改善。他们很乐意上来和老师抱抱,这也反应了小班孩子独有的特性。在介绍小名意义的时候,有几位幼儿都能大声的说出自己小名的含义。
在活动结束后,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动后半部分,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感觉动起来还不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多学一学,动一动。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多给我点意见。
4、小班心理健康优秀教案《让自己高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重难点:
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活动过程:
一:感受快乐
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开心与烦恼
1、 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
2、 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3、 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
4、 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5、 你喜欢开心的自己还是不开心的自己?
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己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三、化解不开心 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想哪些办法让自己消气呢?
小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电视或者大声的哭一哭,这样你就能消气,让自己快乐起来。
四、让自己开心
1、 介绍开心枕。
2、 传递开心,让每个幼儿和“开心枕”抱一抱,亲一亲。
3、 说一说抱着“开心枕”有什么感觉?
4、 把开心枕送给其他人来感受一下开心的滋味。
活动反思: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应该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5、小班心理健康详案教案《高兴生气的时候》含反思
设计思路: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 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应该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高兴和生气是人的两种情绪,高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过度的生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调节,会引起幼儿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和疾病,老师应该注意帮助幼儿逐渐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应付那些与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有冲突的情景和场面。使自己生活得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心、快乐。
本活动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征: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然很不稳当,容易冲动,常会为一些小事大哭大闹。依据幼儿的成长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设计活动的,将心育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活动还有机整合了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活动重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星娃娃、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娃娃、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情景卡片、水彩笔、记号笔、制作表情娃娃的纸
活动过程:
(一)语言导入
1、 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
2、 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 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
(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1、 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脸上、眼睛、嘴巴)
2、 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
1、 卡片联想。
(1) 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 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
(4)验证卡片
2、 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及做法。
(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2)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1)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2)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3)为别人想一想(4)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
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四)做做高兴生气的脸谱
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脸谱。
(五)做做高兴的游戏
1、 幼儿在手上套上自己做的脸谱找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2、 教师带幼儿到操场上做高兴的游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提问:如果你是小鸡,你被老鹰抓到了你会不会生气?
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怎么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在创园区特色“幼儿心理健康特色园”的一次尝试活动。活动是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想通过有目的活动来进一步的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差异和面临的问题;想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寻找幼儿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各领域目标的结合点。从而发挥幼儿良好心理培养的增效作用。通过活动发现了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一系列的主题网络。
6、小班社会领域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含反思
一、教学理念:
分享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较突出,喜欢独享玩具、食物……且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常为一个玩具而争吵,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大方、豁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乐意与朋友分享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各种好吃的食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心理前测:让幼儿自由品尝食物。
2、第一次心理辅导:与幼儿讨论:没有吃到东西的小朋友会怎么样?怎么办?
3、第一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4、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心理辅导:请幼儿说说分享食物的感受。
5、第二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6、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三次心理辅导:幼儿自由和同伴说说你和谁分糖果?你高兴吗?
7、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8、告诉幼儿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由于我们小朋友是今年刚入园的新生,所以我们选择了社会里的自我认识教育的活动《好听的名字》。让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同时也知道每个人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不仅有大名还有自己独特的小名,以及小名的含义。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设计了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让老师抱抱孩子,摸摸孩子,增进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鼓励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在认识名字的内容上,我们感到内容比较简单,于是我们在小名上作文章,增加了小名的意义和良好习惯的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7、小班心理健康优秀教案《给你吃给我吃真高兴》含反思
一、教学理念:
分享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较突出,喜欢独享玩具、食物……且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常为一个玩具而争吵,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大方、豁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乐意与朋友分享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2.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各种好的食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心理前测:让幼儿自由品尝食物。
2、第一次心理辅导:与幼儿讨论:没有吃到东西的小朋友会怎么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吃怎么办?
3、第一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4、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心理辅导:请幼儿说说分享食物的感受。
5、第二次行为练习: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6、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三次心理辅导:幼儿自由和同伴说说你和谁分糖果?你高兴吗?
7、鼓励: 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8、告诉幼儿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由于我们小朋友是今年刚入园的新生,所以我们选择了社会里的自我认识教育的活动《好听的名字》。让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同时也知道每个人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不仅有大名还有自己独特的小名,以及小名的含义。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设计了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让老师抱抱孩子,摸摸孩子,增进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鼓励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在认识名字的内容上,我们感到内容比较简单,于是我们在小名上作文章,增加了小名的意义和良好习惯的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这次是借班上课,因为本来这样的课程应该放在刚进幼儿园的第一周里进行。自己班级的孩子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们只能借班上课。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都很乐意并大声地介绍自己的名字。在我点名你答应的环节中,孩子能举手表示,但是大声应答还不够,经过我的提醒,孩子们的大声应答有所改善。他们很乐意上来和老师抱抱,这也反应了小班孩子独有的特性。在介绍小名意义的时候,有几位幼儿都能大声的说出自己小名的含义。
在活动结束后,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动后半部分,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感觉动起来还不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多学一学,动一动。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多给我点意见。
8、小班健康《你给我吃我真高兴》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分享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比较突出,喜欢独享玩具、食物……且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常为一个玩具而争吵,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大方、豁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乐意与朋友分享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活动准备
各种好吃的食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心理前测:
让幼儿自由品尝食物。
2、第一次心理辅导:
与幼儿讨论:没有吃到东西的小朋友会怎么样?怎么办?
3、第一次行为练习:
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4、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心理辅导:
请幼儿说说分享食物的感受。
5、第二次行为练习:
幼儿自由拿糖果,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6、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第三次心理辅导:
幼儿自由和同伴说说你和谁分糖果?你高兴吗?
7、鼓励
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体验分享的快乐。
8、告诉幼儿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与他人分享。
9、小班语言《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教案反思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故事概要: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它会要杯牛奶。
等到你给他牛奶,它会问你要根麦管。
吃完了,喝完了,它会要块餐巾。
它还要照镜子,不要有牛奶沾在它的胡子上。
它一照镜子,会看到它的头发要剪一剪。
它就会问你借把小剪刀。
等到头发剪好了,它会要把扫帚把地扫干净。
它一动起手来,可就来劲了,把整座房子一个个房间都扫遍。不但扫,还会用水把地板大刷大洗。
它干累了,会要睡会儿。那你就得给它个空盒子做床,再加上毯子和枕头。它于是爬进盒子,躺得舒舒服服,还把枕头拍啊拍拍松。它还会请你给它念个故事。你只好拿出书来念给它听,这时它会想要看看书上的图画。
它一看图画,起劲得要自己动手画一幅,它会要你给它纸和蜡笔。它动手就画起来。等到画好了,它要签上它的大名,而且用钢笔。
于是它要把它这幅画,贴到你的冰箱上。这就要用上胶带纸。
等到它的画贴好,它会退后两步欣赏它。这么看着冰箱,它会想起来它口渴了。于是……它会要杯牛奶喝。既然它要喝牛奶,自然会要块饼干来一起吃。
一、活动设计背景
故事《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轻松、幽默,活泼、有趣。它没有明显的情节,从头到尾都是一只老鼠在没完没了地向一个小男孩提出一连串的要求,从吃饼干开始,它接着要了牛奶、麦管、餐巾……甚至铺床睡觉、讲故事、画画。可笑的是到最后它的要求又回到要吃一块饼干,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发不可收拾,真令人哭笑不得。起初,我们对这样的题材有些犹豫,孩子会不会难以接受?教师会不会抓不住重点?不过我们仍决定尝试,不强调情节,不突出人物,而是营造一种轻松、温馨的氛围,把活动目标落在“感受作品风格”上。
二、两次活动实录
第一次活动(A组)
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理解给老鼠吃饼干后发生的一系列情节,感受作品循环往复的幽默风格。
2.与同伴合作创编故事,体验创编的快乐。
3.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准备:
课件,老鼠形象图片,记录板,“故事箱”和各种物品的图片(如梳子、衣服、书本等)若干,绘画工具。
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我带来一位有趣的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
2.你们喜欢这只老鼠吗?
3.真是一只可爱的老鼠!这一天,小老鼠出门,要到小朋友家里去做客。要是它来到你家,你会怎么招待它呢?(幼儿表达想法。)
4.你们真会招待客人。不过,这只老鼠很特别,它在做客时发生了好多有趣的事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阅读理解
1.(教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一段):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它会向你要一杯牛奶,要是你给它一杯牛奶,它会向你要一块餐巾,为什么它要用餐巾呢?
幼:擦嘴巴/擦手……
2.擦完嘴巴后,故事里的小老鼠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理解第二段。)
3.这只小老鼠特别爱漂亮,它在镜子里发现自己的头发又长又乱,所以它就剪头发。瞧,它剪完头发,地上全是头发,该怎么办?
幼:要打扫干净。
师:要是把别人家的地板弄脏了,你应该打扫干净。(幼儿用动作体验打扫房间的情形。)
4.老鼠又理发又打扫房间,它做的事儿真不少!你们猜猜接下来老鼠会干些什么呢?
幼:它会想玩。
师出示记录板,在板上画一个玩具的符号)还有呢?
幼:它累了,要睡觉了。
师画一张小床的符号)嗯,有可能。还有谁来说说看?
幼:它呀,一定要洗澡,因为出了很多汗。
(教师画一个浴缸的符号。)
……
师:对待朋友,我们要有耐心和礼貌。尤其是像小老鼠这么特别的客人,我们得先知道它要些什么。刚才大家讲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做一回小当家,招待招待这个老鼠兄弟。
三、分组创编
1.教师介绍材料及用法。
幼儿分成5组,每组的材料有:①六面体纸盒做的“故事箱”,上、下两面的中间穿一根轴,另外四面贴着老鼠形象和表示顺序的圆点。②图片(背后有不干胶)若干,包括画笔,玩具(球、车、娃娃等),书,食物(花生、牛奶、饼干、糖果),电视机,衣服,剪刀等。
操作方法:幼儿分组从众多图片中选出4张,按顺序贴在“故事箱”的每一面上,并把它们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求体现循环往复的特点。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讲述自编的故事片段。
4.小结:你们为小老鼠想得很周到。那么,故事里的小老鼠到底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欣赏故事
播放轻松的音乐,集体欣赏故事后半部分,结束活动。
第二次活动(B组)
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理解给老鼠吃饼干后发生的一系列情节,感受作品循环往复的幽默风格。
2.与同伴合作创编故事,体验创编的快乐。
准备:
课件,圆形面板,与故事相关的物品图片(老鼠、饼干、牛奶、麦管、餐巾、镜子等),记录板,“故事箱”和各种物品的图片(如梳子、衣服、书本等),绘画工具。
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带来一位有趣的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
2.要是它来到你的家,你会给它吃什么呢?
3.要是你给它吃饼干,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你们说得对,它吃到好吃的饼干,一定会非常高兴。不过,这可是一只非常特别的老鼠,要是你给它吃饼干,会发生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二)、阅读理解
1.看看讲讲故事前半部分。
(1)出示课件(一),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老鼠要喝牛奶,还要用餐巾擦嘴巴。
……
(教师出示圆形面板,根据幼儿的讲述,按照圆形路线依次贴上饼干、牛奶、麦管、餐巾的图片。)
师:这只小老鼠真是有趣!它很爱干净,吃完东西还不忘擦擦嘴巴。它擦好嘴巴,想检查自己擦干净没有,于是来到镜子前。
(2)出示课件(二),引导幼儿观察。
师:老鼠照着镜子,会怎么想?
幼:它觉得自己很帅/它很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它看到自己嘴巴上有脏东西,还想擦擦/它可能想梳头/它想用剪刀剪剪长毛/它觉得自己该理发了……
师:对了,这只小老鼠除了爱干净,还特别爱漂亮。瞧,它拿起剪刀,对着镜子理起发来。
(教师同时在圆形面板上顺着前面的线路贴上镜子和剪刀。)
(3)出示课件(三),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们瞧,发生什么事情了?
幼:老鼠把自己全身的毛都剪了一下,弄脏了房间/小老鼠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现在需要打扫一下。
(4)出示课件(四),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老鼠是怎么打扫房间的?我们一起来帮小老鼠打扫打扫房间吧!(集体用动作体验打扫房间的情形。)
2.想象故事后半部分情节。
师:老鼠照了镜子,剪了头发,还打扫了房间(贴上清洁工具的图片)。它做的事儿真不少!你们猜猜,接下来老鼠会干些什么呢?
幼:它会口渴,要吃一个水果。
师出示记录板,画一个水果的符号)要是你给老鼠吃水果,它会怎么样?
幼:它吃了水果,觉得无聊,想看电视。
师画一个电视机的符号)它看了一会儿电视,然后干什么呢?
幼:它累了,想睡觉了。
(教师画一个表示睡觉的符号。)
……
师:(画一个表示糖果的符号)要是你给它吃一块糖,它会怎样?
幼:它太饿了,又想吃饼干了。
师(惊讶地):啊?又吃饼干了,然后它会要什么呢?(引导幼儿看粘贴了图片的面板。)
3.理解故事后半段,并欣赏完整情节。
(1)老鼠究竟做了什么呢?我们去看一看故事。
(出示课件〈五〉,引导幼儿观察。随着情节的推进,教师把相应的图片贴在圆形面板上。)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小老鼠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他的爸爸妈妈。(教师贴画。)
幼:小老鼠想喝牛奶。(教师贴牛奶的图片。)
幼:我补充,小老鼠站在冰箱前面看自己的画!
师:看得真仔细!请你把冰箱的图片找出来好吗?(幼儿找出并贴上冰箱的图片。)
(2)小老鼠看到冰箱,觉得口渴了,它想喝一杯牛奶。既然喝牛奶,它会想要一块饼干来一起吃(出示饼干的图片)。
幼:又要吃饼干了!
幼:故事又要重新开始了。
师:(边复述这一段故事情节,边依序调整面板上的物品图片)咦?正好是一个圈,好像又回到前面的故事里去了!
(3)故事又开始了,这一次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我们来做一回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好吗?
(三)、分组操作
1.我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故事箱”,还有一些图片,你们同组的人讨论一下,老鼠会用到哪些东西,开始用过的东西会不会再用到,然后把选出来的图片贴到“故事箱”上,就可以一边转一边讲故事了。
2.小组交流。
延伸活动:
把材料投入区角,延续活动。
三、反思与调整
1.用实物形象地体现作品特点
故事从一块饼干开始,最终又回到了饼干,仿佛一个大大的圈。如何体现作品的这一特点呢?
在A组教学时,我把故事分成三个段落,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逐段理解故事。活动结束后,我发现这样的处理方式使作品内容失去了联系。虽然我试图整理出作品的线索,但终因头绪过多而失去重点。比如既要幼儿在开始几分钟内迅速理解故事开头部分的特点,又要他们展开想象。故事欣赏到了一半,教师就要求幼儿创编、讲述。此时幼儿对故事内容还一知半解,怎么能有效地创编故事呢?一个轻松幽默的故事活动竟成了一次冗长、单调的学习,幼儿疲于应付。故事是讲完了,但幼儿获得了什么?我又获得了什么?这两个问题不断在我脑海中出现。
在反思中,我意识到:一定要尽量保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策略让孩子自己发现故事中的序,感受故事循环往复的特点,体验作品的幽默风格。
因此在B组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特点上。我一开始便出示面板,随着情节的推进,慢慢呈现饼干、牛奶、餐巾、镜子、剪刀等,用箭头逐一连接,最后当箭头又指向饼干时,整个面板就像一个钟面,表现出循环往复的特点。故事在面板上留下了“轨迹”,更向幼儿暗示了作品的特点。
其实,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正在于它的连贯性,一连串的事件,一连串的元素。
2.基于经验的故事创编一只没完没了提要求的老鼠带来一连串的趣事。那么,除了故事中提到的事,还可能发生些什么事呢?在活动中,我预设了小组合作创编故事的环节。
在A组教学中,我把创编故事放在故事欣赏至一半的时候,结果这个环节成了一次单纯的故事创编,和作品本身没有多少联系,加上幼儿对摆弄物品、创编故事的兴趣很浓,影响了后面环节的进行,偏离了让幼儿理解、体验作品特点的目标。于是,我在B组教学中作了调整,同样使用“故事箱”教具,但把创编故事这一环节放在最后。我们先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阅读了整个故事,然后怀着快乐、跃跃欲试的心情尽情想象,创编故事。
3.用前后联系的问题加以引导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想象老鼠打扫了房间,累得出汗了以后还会干什么。在A组教学时,A组幼儿想象出的内容很多,我一一记录。反思时,我发现幼儿所想象的内容都是孤立的,彼此没有联系,原因在于我的提问总是“它还会怎么样”,没有给幼儿的回答提供一个相互联系的线索。其实我只要在提问时把前一个幼儿的回答作为前提,就能使幼儿的回答形成联系。
因此,在B组教学时,我便尝试运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幼儿说要给老鼠吃水果,我就顺着问:“要是你给老鼠吃水果,它会怎么样?”这样幼儿在想象时就会顺着“水果”往下想,一个接着一个,再次凸现作品循环往复的特征。而最有趣的是在幼儿讲述时,恰巧有一个幼儿提到“它饿了,会吃饼干”。于是,我顺其自然将故事绕回到作品的开头,提前让幼儿感受了这个意外的结果。孩子们也被这个有趣的想法逗乐了,这时我才把作品的结尾部分呈现出来,很简洁地让幼儿边看边讲,出乎意料的结果带来一片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