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去数字宝宝家做客》反思

《小班数学教案《去数字宝宝家做客》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班数学教案《去数字宝宝家做客》反思

1、小班数学教案《去数字宝宝家做客》反思

  教学目标:

  1、乐意参与3以内的数数活动,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体验去朋友家做客的快乐。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布置家的场景:物品按数量1、2、3一组分散放于三个柜中。1——3数字宝宝图片(粘于椅子上)2、水果一篮3、歌曲:看朋友、找朋友

  教学过程:

  1、带礼物去数字宝宝家做客交代:今天去看朋友,但要带什么礼物去呢?

  模仿开汽车,边唱歌:看朋友,到数字宝宝家。

  敲门,进去,和数字宝宝打招呼。

  个别提问:你在和谁打招呼?

  2、送礼物(1)思考:应该怎么送礼物,数字宝宝才高兴?

  要求:你送的水果个数要正好是数字宝宝表示的意思。

  幼儿选择礼物给数宝宝讨论:老师送的礼物对吗?互相检查。

  (2)参观数字宝宝的家。你觉得数字宝宝的家怎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东西摆放)有几个柜子?看看柜里的东西,你发现什么?

  交换数字宝宝朋友,把水果放好。

  3、回赠礼物师:1、2、3数字中你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打过招呼,带上数字宝宝去选它送给你的礼物。

  个别介绍,互相检查。

  4、听音游戏听到几下声音,就请几宝宝出来。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找朋友”舞。

  5、和数字宝宝再见,开汽车回。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3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2、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宝宝来做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辨别、区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能将同样的图形放在一起。

  2、培养幼儿到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

  2、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胸卡。

  3、一段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妈妈》(目的:复习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知)

  1、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引导幼儿说出名称。教师引导幼儿游戏:“图形妈妈来了,它们是谁?”

  2、帮图形妈妈找宝宝教师引导:“图形妈妈的宝宝们出去玩了,妈妈找不到它们的宝宝了,怎么办?”(鼓励幼儿找)要求:每人找一个图形宝宝。

  3、感知图形特点教师引导:“你找到的是谁?请你轻轻的把它送回妈妈那里!”教师引导:“为什么把它送回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妈妈这儿?”(鼓励幼儿说出:它们一样,都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二、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胸卡,请幼儿自选教师提问:“你是什么宝宝?”(鼓励幼儿说出:我是x x宝宝)

  2、幼儿“找朋友”教师引导:“还有许多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在外面玩耍,请你快把它们找到。”

  (要求:只找和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看谁找的对又快。)

  三、游戏《好朋友来跳舞》(目的:通过游戏为图形分类)

  1、教师引导:“找了这么半天,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跳只舞吧!”(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要求:听到音乐响,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跳舞,音乐停止结束。)

  2、互换胸卡游戏;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1、活动刚开始通过一个故事导入,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复习了故事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图形。但不足的是故事只放了一遍,小班幼儿只讲一遍故事的话,他们对故事的情节还不是很熟悉,接着我又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致使大部分幼儿都眨巴眼睛看着我好像在向我求助。

  2、第二个环节是图形宝宝来做客,我在图形上画上眼睛、嘴巴、鼻子,是他们变得很可爱,看上去就像是真的娃娃。这样的话我一出示,孩子们的目光就全被我吸引了。接下来的活动就更容易开展了。另外,我还做了各种形状的“饼干”,在请图形宝宝吃饼干的情境中又加深了对图形的巩固。

  3、最后一个环节——请幼儿为图形宝宝做礼物,通过让幼儿想象图形宝宝会喜欢什么样的图形项链并请幼儿制作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小班幼儿终于有了一些实践性的了解,这也是我教师生涯中的有一点进步。

3、小班数学课教案反思《图形宝宝来做客》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辨别、区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能将同样的图形放在一起。

  2、培养幼儿到数学活动的兴趣。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

  2、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胸卡。

  3、一段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妈妈》(目的:复习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知)

  1、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引导幼儿说出名称。教师引导幼儿游戏:“图形妈妈来了,它们是谁?”

  2、帮图形妈妈找宝宝教师引导:“图形妈妈的宝宝们出去玩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妈妈找不到它们的宝宝了,怎么办?”(鼓励幼儿找)要求:每人找一个图形宝宝。

  3、感知图形特点教师引导:“你找到的是谁?请你轻轻的把它送回妈妈那里!”教师引导:“为什么把它送回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妈妈这儿?”(鼓励幼儿说出:它们一样,都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二、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胸卡,请幼儿自选教师提问:“你是什么宝宝?”(鼓励幼儿说出:我是xx宝宝)

  2、幼儿“找朋友”教师引导:“还有许多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在外面玩耍,请你快把它们找到。”

  (要求:只找和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看谁找的对又快。)

  三、游戏《好朋友来跳舞》(目的:通过游戏为图形分类)

  1、教师引导:“找了这么半天,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跳只舞吧!”(要求:听到音乐响,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跳舞,音乐停止结束。)

  2、互换胸卡游戏;自然结束。

  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1、活动刚开始通过一个故事导入,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复习了故事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图形。但不足的是故事只放了一遍,小班幼儿只讲一遍故事的话,他们对故事的情节还不是很熟悉,接着我又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致使大部分幼儿都眨巴眼睛看着我好像在向我求助。

  2、第二个环节是图形宝宝来做客,我在图形上画上眼睛、嘴巴、鼻子,是他们变得很可爱,(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看上去就像是真的娃娃。这样的话我一出示,孩子们的目光就全被我吸引了。接下来的活动就更容易开展了。另外,我还做了各种形状的“饼干”,在请图形宝宝吃饼干的情境中又加深了对图形的巩固。

  3、最后一个环节——请幼儿为图形宝宝做礼物,通过让幼儿想象图形宝宝会喜欢什么样的图形项链并请幼儿制作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小班幼儿终于有了一些实践性的了解,这也是我教师生涯中的有一点进步。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辨别、区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能将同样的图形放在一起。

  2、培养幼儿到数学活动的兴趣。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

  2、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胸卡。

  3、一段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妈妈》(目的:复习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知)

  1、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引导幼儿说出名称。教师引导幼儿游戏:“图形妈妈来了,它们是谁?”

  2、帮图形妈妈找宝宝教师引导:“图形妈妈的宝宝们出去玩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妈妈找不到它们的宝宝了,怎么办?”(鼓励幼儿找)要求:每人找一个图形宝宝。

  3、感知图形特点教师引导:“你找到的是谁?请你轻轻的把它送回妈妈那里!”教师引导:“为什么把它送回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妈妈这儿?”(鼓励幼儿说出:它们一样,都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二、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胸卡,请幼儿自选教师提问:“你是什么宝宝?”(鼓励幼儿说出:我是xx宝宝)

  2、幼儿“找朋友”教师引导:“还有许多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在外面玩耍,请你快把它们找到。”

  (要求:只找和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看谁找的对又快。)

  三、游戏《好朋友来跳舞》(目的:通过游戏为图形分类)

  1、教师引导:“找了这么半天,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跳只舞吧!”(要求:听到音乐响,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跳舞,音乐停止结束。)

  2、互换胸卡游戏;自然结束。

  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1、活动刚开始通过一个故事导入,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复习了故事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图形。但不足的是故事只放了一遍,小班幼儿只讲一遍故事的话,他们对故事的情节还不是很熟悉,接着我又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致使大部分幼儿都眨巴眼睛看着我好像在向我求助。

  2、第二个环节是图形宝宝来做客,我在图形上画上眼睛、嘴巴、鼻子,是他们变得很可爱,(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看上去就像是真的娃娃。这样的话我一出示,孩子们的目光就全被我吸引了。接下来的活动就更容易开展了。另外,我还做了各种形状的“饼干”,在请图形宝宝吃饼干的情境中又加深了对图形的巩固。

  3、最后一个环节——请幼儿为图形宝宝做礼物,通过让幼儿想象图形宝宝会喜欢什么样的图形项链并请幼儿制作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小班幼儿终于有了一些实践性的了解,这也是我教师生涯中的有一点进步。

4、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去数字宝宝家做客》含反思

  教学目标:

  1、乐意参与3以内的数数活动,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体验去朋友家做客的快乐。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布置家的场景:物品按数量1、2、3一组分散放于三个柜中。1——3数字宝宝图片(粘于椅子上)2、水果一篮3、歌曲:看朋友、找朋友

  教学过程:

  1、带礼物去数字宝宝家做客交代:今天去看朋友,但要带什么礼物去呢?

  模仿开汽车,边唱歌:看朋友,到数字宝宝家。

  敲门,进去,和数字宝宝打招呼。

  个别提问:你在和谁打招呼?

  2、送礼物(1)思考:应该怎么送礼物,数字宝宝才高兴?

  要求:你送的水果个数要正好是数字宝宝表示的意思。

  幼儿选择礼物给数宝宝讨论:老师送的礼物对吗?互相检查。

  (2)参观数字宝宝的家。你觉得数字宝宝的家怎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东西摆放)有几个柜子?看看柜里的东西,你发现什么?

  交换数字宝宝朋友,把水果放好。

  3、回赠礼物师:1、2、3数字中你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打过招呼,带上数字宝宝去选它送给你的礼物。

  个别介绍,互相检查。

  4、听音游戏听到几下声音,就请几宝宝出来。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找朋友”舞。

  5、和数字宝宝再见,开汽车回。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3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图形宝宝来做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

  (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对抽象的图形理解不感兴趣,幼儿如果单纯的认知图形而不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为他们创设情境,让幼儿在亲自体验中认知、掌握。

6、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去猫妈妈家做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练习按物体大小、颜色、数量间隔排序,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排序的方法。

  2、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帮助别人以及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小猫的家,已经做好的门帘一份。

  2、各种操作材料:木珠、花片、吸管、纸圈、彩色回形针、线、胶水等。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按物体大小、颜色、数量间隔排序。

  难点: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间隔排列方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

  师:宝宝们,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去猫妈妈家做客,我们一起乘火车去,好吗?请幼儿间隔排列做车厢,提出要求:车厢要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来排列。

  在孩子拼车厢时老师不时的提醒: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后面是谁呀?让幼儿初步感知弟弟妹妹的间隔排列。

  二、游戏:做客

  1、按门铃。

  (1)师:小猫家到了,我们一起来按门铃,按三声好吗?叮咚!叮咚!叮咚!

  和猫妈妈相互问好。

  2、欣赏讨论。

  (1)师:猫妈妈,你在干什么呀?(猫妈妈:我在做漂亮的门帘。)

  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妈妈做的门帘吧!<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你们看看猫妈妈的门帘是怎么穿的?

  师引导幼儿发现窗帘是按物体大小、颜色、数量间隔排序方法。

  (2)猫妈妈:小猫宝宝的房间还没有装上门帘呢,谁来帮帮我呀?

  师:猫妈妈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一起帮妙妈妈想想办法,把这些漂亮的材料间隔排列做成门帘,好吗?谁想出的办法和猫妈妈不一样的,猫妈妈有礼物给你们哦!

  3、幼儿操作。

  A:幼儿尝试着用各种材料,用间隔模式排序的方法进行排序活动。

  在操作时鼓励幼儿用语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来。如:一个红色的一个绿色的等等。

  B: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模式排列方法,老师根据幼儿各个不同发展水平进行指导。

  4、装门帘。

  师:小猫宝宝的窗帘做好了,我们一起帮它挂起来吧。

  将幼儿做成的门帘挂起来,集体欣赏、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5、游戏:钻门帘。

  师: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让我们再做成车厢开火车回家吧。

  师:刚才我们来的时候是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这样排列的,现在我们变一种方法做火车的车厢,好吗?

  鼓励幼儿想出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四个弟弟四个妹妹等不同的排序方法

  游戏进行两次后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运用有限的数、量、形方面的知识,进行一番系统、连贯的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规律”的东西。排序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简单的判断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7、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去小猫家做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2、了解简单的做客礼仪,乐意帮助别人,并与人友善的交往。

  活动准备:

  1、场景:小猫的家;书信一封。

  2、操作材料:衣服人手至少一份,纽扣、蘑菇若干,浆糊每桌一瓶。

  3、兔跳音乐磁带。录音机一架。小兔胸饰每人一个,1―4的数字卡片一份,写有1―4的箱子各一只,1―4的数字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了解做客礼仪。

  1、谈话:妈妈今天带你们去小猫家做客,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

  2、兔跳入场。

  (二)在游戏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1、去小猫家。

  (敲门)请问小猫在家吗?小猫不在家,哦。它给我们留了一封信,(展信、读信):小猫请我们帮助她钉纽扣,小兔们你们愿意帮忙吗?(进屋)

  2、给衣服钉上相应数量的纽扣。

  (1) 示范讲解钉纽扣,

  (2) 学习4以内的数数。

  (3) 幼儿自由分散操作,

  (4) 教师巡回指导。

  (5) 幼儿相互交流衣服

  (6) 纽扣的颗数。

  3、按纽扣的数量进行分类摆放。

  1)将衣服分别按数量摆放到相应数字的箱子里, 进行包装。

  2)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点评。

  4、数数自己衣服上有几颗纽扣。

  5、根据数字采蘑菇

  今天,小兔们真能干,小猫还给我们准备了每人一份点心,是什么呢?"来;自.屈;老师;教.案;原来是蘑菇,这一下妈妈要来考考你们,看哪只兔子最厉害,没有拿错自己的点心,自己是数字几,你就采几朵蘑菇。

  1) 按自己的数字采蘑菇。

  2) 教师幼儿一起检查。

  6、活动结束(带着自己采的蘑菇一起回家吃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8、小班数学教案《做客教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习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带圆点的蘑菇形房顶用1―5的点卡表示;贴有小动物的房间,分别为五种不同的动物;大子两颗。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糖”、糖纸、数字卡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啊?”(小猪)“有几只小猪在家?”(3只)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 小动物。

  (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的房子盖好了,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并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ХХ家的呢?”

  小结:小狗的房间里住着一只小狗,门牌号应该是1。(类推)

  (三) 游戏“包糖果”――练习按数取物

  1.教师掷有点卡的 子,幼儿根据点卡数量取出相应数 量的糖纸,边拿边说:一个点我拿一张糖纸。(重复游戏)

  2. 教师掷有数字的 子,幼儿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并边拿边说。

  3.幼儿自由“包糖果”,把糖果送给自己想送的小动物。

  小结:有几只小动物就包几颗糖果。

  教学反思:

  3岁半到4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