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反思

1、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

  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数字卡 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

  一、从《拍手歌》导入

  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

  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 点数

  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 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 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2、中班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的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数字卡 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

  一、从《拍手歌》导入

  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

  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 点数

  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 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 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3、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

  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数字卡 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

  一、从《拍手歌》导入

  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

  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 点数

  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 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 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4、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8以及8以内数与量的对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7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2、认识数字8,初步理解8的实际意义。

  3、在情景化的活动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感知8以内的数。

  数字和图片、圆点的对应。

活动准备:

  1、《去郊游》音乐,《8的形成》PPT课件。

  2、每个座位上贴上1-7的数字。每人一张圆形卡片(上有不等数量星星、小红花的原型卡片)。

  3、圆点为5-8的蘑菇若干,上粘有数字5-8的小筐4个,小篮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吧!(幼儿随郊游音乐入场)

  二、复习7以内的数量

  1、游戏:找座位游戏规则: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挂了一个卡片,看,我的卡片上有什么?有几个?那我要去找数字几呢?(七个小星星就去找7号座位)请你数数你的卡片上有几个小星星或小红花就去找几号座位,好吗?)

  2、指导幼儿数数量找座位

  3、找到座位后,分别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并互相检查。

  (此环节以郊游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活动中的对号入座也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复习7以内数物的对应)

  三、学习活动:出示PPT,认识数字8.

  1、复习7以内的数量。

  请幼儿观看课件:请幼儿点数情景图中出现的事物,说一说用数字几来表示。

  2、认识数字8,理解8的实际意义。

  a) 操作课件:师:嗡嗡嗡!飞来了一群小蜜蜂,我们数一数有几只?(7只)瞧!又飞来1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蜂?(8只)原来有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8只蜜蜂。8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8)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

  b) 师: 现在一共师8只蜜蜂,用数字8来表示。8像什么?

  操作课件:依次出现8多花,8只皮球、8个苹果等等,请幼儿点数。

  小结啊:8能表示任何数量是8的物品。

  (此环节为新授知识,在复习7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数字8,了解8的实际意义。)

  四、游戏:采蘑菇

  1、请幼儿采8只蘑菇。(巩固数量8)(师:老师发现这里有很多的蘑菇,我们去采蘑菇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因为这里的小动物也很喜欢吃蘑菇,所以我们不能都捡走,要给它们留一些。那我们采几只呢?采8只,每个小朋友采8只蘑菇。)

  2、蘑菇分类。(根据小蘑菇上的圆点数量分类,同等数量的放在一起。)(此环节为练习对8的数与物的对应,复习5-8数字与圆点的匹配。)

  3、请个别幼儿检查,复习巩固8以内数量。

  五、活动结束:今天我们采了这么多的蘑菇,我们回家做蘑菇汤吧!幼儿排队随教师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是从幼儿实际出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孩子们学得快乐,我们教得也轻松。同时,在活动中适当的表扬、及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我觉得是每个活动必不可少的。每个活动过后,总有不足之处,而此次活动的最大不足就是细节考虑不够到位,如导入的律动不熟练,没有充分让幼儿体会到郊游的快乐气氛;量词的运用反复变换,易使幼儿混乱;在游戏分蘑菇时语言的组织不够准确,致使幼儿不清楚是不是要把小篮子里的蘑菇都分掉等。细节决定成败,以后我会多关注细节,让教学更有效。

教师评价:

  1、从目标达成来看,通过去郊游的一系列游戏活动,使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环环相扣,基本完成目标。

  2、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语言的有效引导,启发提问,倾听,观察,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知识点。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幼儿主体"的理念,老师做到了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如:让孩子看,让孩子找,让孩子说,让孩子数数,做到一一对应。

  3、整个活动教师的思路非常清楚,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比较到位,师幼互动起来。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始终,以幼儿的前期经验为基础,在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轻松学习。

  建议:教师语言的组织要进一步精炼,捡蘑菇的环节可以配上轻松的音乐,在分蘑菇先示范再请幼儿自己操作等。

5、中班数学优秀教案《9以内的数量》含反思

  一、 说教材

  正确判断9以内的数量,是中班下学期的内容,本活动要求幼儿对9以内的数量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正确说出总数,幼儿4--5岁,对数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手口致的点数,可为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数学方便打好基础,因此,我把这个活动内容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故事、观察、操作,使幼儿正确判断9以内的数量,并初步感知相邻数。

  2、思维拓展目标通过活动判断9以内的数量,体验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能按数量与数字匹配。

  二、 说准备

  为了这个教学活动的兴趣性、直观性及操作性,我准备了动物卡片,小鸟卡片,房子卡片,花朵,种子,铅笔等。

  三、 说教学

  方法这个活动,对象是中班幼儿,我们班幼儿年龄偏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坐不住、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些特点,我采取愉快式教学法,以情景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 说课程

  设计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4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1、讲故事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幼儿爱听、爱看的特点,我用故事《春姑娘来了》来吸引幼儿注意力。

  2、指导观察,判断数量。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卡片,让幼儿说说图中有什么不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3、运用故事转折,挑起矛盾,引出相邻数。

  4、运用操作,加深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判断,几数量与数字匹配。从而进一步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次活动通过这4个教学环节,既遵循了概念数学规律,又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在这个活动中,我整合了语言、常识、计算等领域,是一节完整的数学活动。

6、中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含反思

  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在手、口一致的的数数时,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我想让他们具体的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特别选择了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

  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数字卡 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

  一、从《拍手歌》导入

  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

  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 点数

  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 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 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7、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判断10以内的数量》含反思

  目的要求:

  1、初步理解单数和双数的意义,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复习巩固对1-10序数的认识。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10面小红旗、数字卡片各一套,1-10的圆点卡片一套(圆点均匀两两排列)、1-10的数字卡片各一套,小事子各10颗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小红旗任意几面,小朋友很快说出其数量。

  2、教师出示任意数字卡片,小朋友能击出相应次数的掌声。

  3、教师出示任意一圆点卡片,教师能踏出相应次数的脚步声。

  二、学习区分单、双数。

  1、用磁性小棋子在黑板上贴出六行棋子,分别贴出1个、2个、3个、4个、5个、6个,启发小朋友说出各行棋子的数量,并请一名小朋友在各行的下面写出相应的数字。

  (1)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把各行的棋子两两排队?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2)引导小朋友观察并说出:"哪些数两两排队后剩下一个?"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哪些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余?"小结:两两排队后,有一个单独的,表示这些棋子数量的数叫单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下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

  3、全体小朋友操作小石子。

  教师分别报出7、8、9、10这几个数,小朋友按每次所报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小石子,然后进行两两排队。引导小朋友说出7、8、9、10是单数还是双数。

  4、出示1-10的圆点卡片,按顺序排列。

  引导小朋友观察、分析、讨论说说10以内数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练习区分单、双数。

  1、小朋友操作1-10的数字卡,按单数、双数分成两组,比比看谁分得快。

  2、教师指出(或说出)任一数,小朋友口头回答是单数还是双数。

  3、教师报单、双数,小朋友举出任一单(双)数的数字卡。

  4、玩"抱单躲双"的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小朋友判断该数为单数或双数。是单数则双手遮住脸部,头自然下垂作躲避状;是双数则双手在胸前抱住。

  四、欣赏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称钩称东西,"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10"像鸡蛋做蛋糕。

  六、活动延伸:

  玩"翻纸牌"游戏。将1--10的数字卡片和圆点卡片扣在桌子上,两个小朋友玩,开始各自分别认清单数一方或双数一方,然后轮流翻牌,翻出的数字或圆点数量为单(双)数的,牌为主方,牌多一方为胜。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刚开始,我用了分礼物导入,先让幼儿对10以内的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8、幼儿园中班数学《7以内数量的守恒》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因此本次活动以天鹅家族舞会为情景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数量守恒的概念,通过操作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中加深理解,使幼儿对守恒有初步的概念。

  二、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的守恒。

  2、观察、比较发现物体的变化,提高观察比较能力。

  3、喜欢参与不同类型的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教具:天鹅图片

  学具:第一组—蘑菇钉(根据数量钉蘑菇钉,体现大小、颜色、排列方式不同)

  第二组—粘贴泡泡(根据数量贴泡泡,体现大小、颜色、排列方式不同)

  第三组—画项链(根据数量添画珠子,体现大小、形状不同)

  第四组—根据数量写数字(小鱼不同造型,幼儿记录数量,体现排列方式)

  四、活动重、难点:

  能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的守恒。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今天天鹅家族举行花样游泳比赛,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你们开心吗?

  (二)、基础部分

  1、观察每组天鹅的不同,通过目测、点数、一一对应、重叠等方法感知颜色、大小、排列方式发生改变,但数量不变。

  第一次观察:两队天鹅大小不同,数量都是5只。

  重点提问:

  (1)第一组天鹅要出场了,好漂亮的天鹅,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两队天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天鹅大小不同、排列的疏密关系不同)

  (2)这两队天鹅有相同的地方么?(颜色、数量相同)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数量都是5?(引出点数、一一对应等方法)

  (3)教师小结:这两队天鹅虽然大小不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5只。5可以用什么表示?(引出数字和点卡)

  第二次观察:两队天鹅颜色不同,数量都是6只。

  ——教师:刚才是第一组天鹅,现在第二组天鹅就要出场了,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看看会不会难倒你们。

  重点提问:

  (1)这一组天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不同)

  (2)有什么是相同的呢?(大小、数量相同)这次你们又是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引出重叠、目测等方法)

  (3)教师小结:这两队天鹅虽然颜色不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6只。我们还是可以用数字6和点卡来表示。

  第三次观察:两队天鹅大小、颜色、排列队形都不同,数量都是7只。

  ——教师:最后出场的是天鹅家族的第三组成员,它们想获得第一名,所以又增加了难度,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千万不要被它们难倒。

  重点提问:

  (1)这一组天鹅变化可真大,小朋友们你们看出来了么?两队天鹅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排列方式)

  (2)什么是相同的?(数量相同)一起进行点数。

  (3)教师小结:这一组天鹅可真漂亮,它们虽然大小、颜色、排列方式都不相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7。(请幼儿对应贴数字7与点卡)

  2、分组操作活动,用不同方法感知数量守恒。

  一是教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等量不等长两组图形比较数量;第二组是等长不等量两组图形。先请幼儿猜测,哪个多?哪个少?再讨论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进行验证,对幼儿进行提升。

  (三)、结束部分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小朋友们知道了相同数量的物品,不会因为大小、颜色、排列方式的不同而改变数量,小朋友一会回去把今天学到的这个知识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好吗?

  (四)、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在区角请幼儿练习。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能从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量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整个环节以天鹅家族舞会为主导贯穿整节课,各环节层层递进,加深难度,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体性。在分组环节中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他们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量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