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教案《变形超人》反思

《中班美术教案《变形超人》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美术教案《变形超人》反思

1、中班美术教案《变形超人》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将彩色水滴吹开、吹散,体验吹画创作的乐趣。

  2、根据图案大胆想象添画,创作变形超人的形象。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吹画材料:颜料、水粉纸。

  2、课件。

  3、表演道具:头饰半成品、打好结的方巾等。

  4、经验准备:课前丰富变形超人的科幻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

  二、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奇和趣;同时了解作品独特的创作方法。

  1、引导幼儿欣赏4幅作品。

  师:这里有几个中(X)班小朋友用颜料吹出来的变形超人,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在幼儿欣赏讲述后小结:(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这些变形超人有的有很多手臂、有的很多头发……,我们也来试一试。

  3、教师演示挤颜料过程。(提示幼儿水滴不大也不小。)

  三、幼儿尝试吹画,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吹画的基本要领,初步体验吹画的乐趣。

  1、鼓励幼儿交流初次尝试吹画的体验。

  (1)引导幼儿发现吹画时要对准水滴用力吹开。

  师:谁已经把水滴吹开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怎么吹的?吹给大家看看。

  (2)引导幼儿尝试将水滴向不同方向吹散。

  师: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朝不同方向吹出了变形超人的手臂和腿,怎么吹出来的呢?

  (通过幼儿个别示范,集体观察、讨论,发现可以转动纸、侧着头吹等方法向不同吹。)

  2、幼儿大胆体验吹画创作过程,(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并根据吹画画面想象添画。

  3、教师观察,适当指导。

  四、相互欣赏后集中评价,并扮演超人,跳超人舞结束活动。

  1、鼓励先完成作品的孩子到一旁将画粘贴成头饰,并带上披风扮演超人形象。

  2、幼儿相互欣赏,集中评价:你喜欢哪个变形超人?为什么?

  3、听音乐表演超人舞,退场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刚开始,我出示了川剧变脸的视频,幼儿观察到了视频中人物面部的不同变化,为活动打下了基础。在与同伴玩变脸游戏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并描述同伴的面部变化特点。尝试用夸张、变心的手法,创造面部的五官及轮廓。能根据要求与同伴玩变脸游戏,感受脸型、五官变化的乐趣。绘画效果较好。

2、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色块变形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借助报纸拖色的色块想象成不同的动物,发展幼儿想象力。

  2、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报纸、各色颜料、油画笔、大画纸、动物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绘画材料

  师:看一下今天的绘画材料有什么?

  师:报纸可以怎么画画呢?

  (二)幼儿探索绘画方法,教师总结提升技巧

  师:谁来试一下报纸是怎么画画的?“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还有什么方法?

  老师提升:小小报纸本领大,既能看来又能画,抓在手里揉一揉,再和颜料握握手,握完小手点点头,颜料不会到处流。

  转:报纸球转一转,大大的脑袋就出现;

  拖:报纸球拖一拖,变条小蛇爬山坡;

  点:报纸球点一点,就像恐龙在眨眼;

  扭:报纸球扭一扭,找出动物好朋友。

  (三)幼儿集体作画,教师巡回启发(音乐)

  (四)色块想象

  1、观察动物 经验铺垫

  师:小小色块真神奇,里面藏着小秘密,到底什么秘密呢?眼睛快快看这里!(动物PPT)。

  2、观察色块 发散想象

  师:好多小动物都藏到色块里了,大家快来把他找出来。

  3、自由表现 大胆创作

  师:现在我们要添画一些东西,让它看起来更像,你们觉得要添画什么?

  (五)作品展示 分享成果

  师:你的色块里面藏着什么小动物啊?用报纸球画画你感觉怎么样?

  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观察晴朗的天气下,观赏白云在蓝天下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调动幼儿的对借形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3、中班美术教案反思《葫芦藤》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葫芦藤的艺术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尝试用毛笔大胆运用线条进行葫芦藤的美术创作,体验自主表达、合作创作的乐趣。

  3、根据对画面的观察,发展视觉的敏锐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毛笔、墨水、图画纸、颜料、水、盆、皱纹纸条等

  2、葫芦藤的图片、葫芦生长过程的动画、齐白石的国画葫芦作品的PPT课件

  活动指导:

  一、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葫芦藤的特征。

  师:这是什么?葫芦藤长得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快思.教案网出处!葫芦藤是怎样长大的?它的藤都长得一样吗?哪里的藤长得粗?哪里的藤长得细?有几根藤缠绕在一起?藤上有些什么?

  二、玩一玩藤的游戏。

  一些幼儿当架子,一些幼儿拿着各种彩色的皱纹纸条当藤,在架子中穿来绕去,将手中的藤缠绕到架子上。让幼儿体验藤与架子的缠绕,藤与藤之间的缠绕。

  三、欣赏国画《葫芦》

  出示齐白石的葫芦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画的葫芦藤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粗的藤要怎样画?细的藤要怎样画?葫芦藤上长了什么?有些什么小动物会来葫芦藤上或藤下玩呢?

  四、我来画一画。

  四人一组,合作从不同的方向画出藤来,相互缠绕,并在藤上画出葫芦、叶、花、并想想还会有些谁在你的葫芦藤上或藤下玩。

  五、欣赏并讲一讲画了些什么?

  活动反思:

  幼儿最近用了几次毛笔创作,喜欢上了这种工具,于是我选了孩子们最爱的葫芦娃的葫芦藤作为创作对象,教师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的前提下创造适宜的审美情境,让幼儿欣赏葫芦的生长过程的动画和图片,提供富有表现力的工具和材料,引领幼儿多视角,多通道参与体验活动,让幼儿用纸条当藤,让幼儿体验藤与架子的缠绕,藤与藤之间的缠绕。从而形成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有效支持儿童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对水的掌握不够好,所以有些画面太湿而破了,我想可以用素描纸让幼儿画,效果可能更好。

4、中班美术教案反思《好吃的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画鱼的兴趣,能大胆地表现“好吃的鱼”。

  2、能用几何图和线条画出简单的鱼,并用色彩进行装饰。

  3、继续学用“短线排列”的方法涂色,并使幼儿在选择、调换颜色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一)材料:

  1、自制教学课件。

  2、玩具小猫、图画纸若干。(每张纸上画上一个煎盘,并用缝纫机在煎盘的四周扎一圈细密的小孔。)

  3、油画棒、勾线笔、彩纸条、胶水、剪刀等。

  4、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小叮当》背景音乐磁带。

  (二)知识:

  1、幼儿在家观察过家长烧鱼的方法。

  2、有过运用“短线排列”的方法涂色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起幼儿作画的兴趣:

  1、课件显示小猫,告诉幼儿:今天是小猫的生日,朋友们给它送来了很多礼物,是什么呢?

  2、屏幕显示各种各样的鱼,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这些鱼的造型。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鱼是什么样子的呢?(用三角形、半圆形、圆形、梯形和线条组合而成的)

  3、师继续讲述:小猫收到了这么多的鱼,心想,如果能把这些鱼烧成各种各样的味道,请朋友们一起来吃该有多好啊!可小猫不会烧鱼,怎么办?(启发幼儿动手帮小猫烧鱼)

  4、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鱼可以烧成什么味道的呢?(茄汁的、咖喱的、红烧的、糖醋的、葱油的……)

  (二)教师以烧鱼的形式,为幼儿做示范:

  1、教师介绍煎盘,准备烧鱼。

  师:说了那么多,老师都谗了!赶快准备烧鱼了,先拿出烧鱼用的炊具——煎盘。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⑴、先把鱼放入煎盘里。(在煎盘里画上一条鱼)

  ⑵、然后在鱼的周围浇一层油。(涂上一圈不规则的黄颜色)

  3、师生共同讨论:烧鱼的时候可以放些什么作料?

  请个别幼儿上前,尝试自己制作作料并贴在鱼的边上或身上,如绿色的葱段、红色的辣椒、黄色的姜片,还可以添画一些作料,如咖啡色的酱油等。

  4、最后,

  教师提醒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用短线排列的方法给鱼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背景音乐):

  1、要求幼儿尽量把鱼画大些(不超出“煎盘”)。

  2、启发幼儿选用一些与咖喱的、红烧的、糖醋的、葱油的及其他作料相似的颜色,把鱼烧得又香又美。

  3、对个别运用短线排列法涂色有困难的幼儿,做个别辅导。

  4、提醒幼儿最后撕去煎盘周围的纸边。

  (四)评价活动:

  1、请幼儿将各自的煎盘放在铺好桌布的桌子上,教师抱着玩具小猫和幼儿一起围坐在桌子旁以品尝鱼味的形式评价作品。

  师:哇!小朋友烧了那么多好吃的鱼,(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我们和小猫一起来看一看、尝一尝,比一比谁烧得鱼又香又美。

  2、对大胆造型、配色鲜艳以及构图独特的幼儿多做鼓励,也可用大家提建议的方法,帮助个别幼儿丰富画面内容。

  活动延伸

  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在煎盘里,除了可以烧鱼,还可以烧些什么?让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画下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反思:

  《好吃的鱼》是一节美术课,其中内容比较多,有画的,撕的,贴的。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画鱼的兴趣,能大胆地表现“好吃的鱼”。

  2、能用几何图和线条画出简单的鱼,并用色彩进行装饰。

  3、继续学用“短线排列”的方法涂色,并使幼儿在选择、调换颜色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

  本节课一开始就以一只小猫导入话题,“今天是小猫的生日,朋友们送来了很多的礼物。”(许多小鱼)“但是小猫不会煮鱼啊,想请小朋友帮忙煮一下。”小朋友们听了以后,很兴奋,并且很快进入了角色。分别都讲了多种煮鱼的方法,有水煮鱼、红烧鱼、清蒸鱼等等。我就开始讲解其中一种做鱼的方法,小朋友们听的很认真,幼儿进行操作时,都按步骤来做,而且做的很认真,但我发现,在幼儿操作的时候。

5、中班优秀美术教案《变形超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将彩色水滴吹开、吹散,体验吹画创作的乐趣。

  2、根据图案大胆想象添画,创作变形超人的形象。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吹画材料:颜料、水粉纸。

  2、课件。

  3、表演道具:头饰半成品、打好结的方巾等。

  4、经验准备:课前丰富变形超人的科幻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

  二、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奇和趣;同时了解作品独特的创作方法。

  1、引导幼儿欣赏4幅作品。

  师:这里有几个中(X)班小朋友用颜料吹出来的变形超人,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在幼儿欣赏讲述后小结:(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这些变形超人有的有很多手臂、有的很多头发……,我们也来试一试。

  3、教师演示挤颜料过程。(提示幼儿水滴不大也不小。)

  三、幼儿尝试吹画,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吹画的基本要领,初步体验吹画的乐趣。

  1、鼓励幼儿交流初次尝试吹画的体验。

  (1)引导幼儿发现吹画时要对准水滴用力吹开。

  师:谁已经把水滴吹开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怎么吹的?吹给大家看看。

  (2)引导幼儿尝试将水滴向不同方向吹散。

  师: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朝不同方向吹出了变形超人的手臂和腿,怎么吹出来的呢?

  (通过幼儿个别示范,集体观察、讨论,发现可以转动纸、侧着头吹等方法向不同吹。)

  2、幼儿大胆体验吹画创作过程,(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并根据吹画画面想象添画。

  3、教师观察,适当指导。

  四、相互欣赏后集中评价,并扮演超人,跳超人舞结束活动。

  1、鼓励先完成作品的孩子到一旁将画粘贴成头饰,并带上披风扮演超人形象。

  2、幼儿相互欣赏,集中评价:你喜欢哪个变形超人?为什么?

  3、听音乐表演超人舞,退场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刚开始,我出示了川剧变脸的视频,幼儿观察到了视频中人物面部的不同变化,为活动打下了基础。在与同伴玩变脸游戏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并描述同伴的面部变化特点。尝试用夸张、变心的手法,创造面部的五官及轮廓。能根据要求与同伴玩变脸游戏,感受脸型、五官变化的乐趣。绘画效果较好。

6、中班美术教育教案《“拉拉”变形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纸的折叠变化创作不同的“拉拉”小人,感受人物比例变化带来的夸张效果。

  2、乐意体验在折痕内画画的乐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范例2张、人手白粉蓝各色纸3张、勾线笔人手一支、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理解“顶天立地”

  1、师:小朋友喜欢画画吗?你最喜欢画什么?

  2、师:今天老师让小朋友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孩子,他叫“拉拉”。拉拉最喜欢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因为他很想快快长大。

  3、出示范画,观察范例。

  师:给小朋友一点时间,观察一下拉拉的模样和大小,你要是观察好了就请举手。

  师:现在请小朋友在箩筐里拿一张白色的纸,(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一支记号笔,把“拉拉”画在白纸上,记住,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哦。

  4、幼儿作画,观察是否符合要求。

  师:检查一下你画得是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拉拉”?

  二、在教师折过的纸上画“拉拉”,发现画面造型与纸张折叠的关系

  1、出示粉色纸,请幼儿说说,跟刚才的那张纸有什么区别?

  2、请幼儿选择粉色纸,在有折痕的纸上画“拉拉”。

  教师提出要求

  ●不能打开有折痕的纸

  ●画面饱满,“顶天立地”

  3、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

  ●师:你发现了什么?拉拉的哪个部位断开了?为什么会断开?

  ●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答:折痕上的)

  ●有什么办法能把断开的部位链接起来?这一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4、引导幼儿打开自己的作品,连接断开部分,感受变形乐趣。

  小结:画在折线上的部位在打开后都会变长,(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所以如果想要把拉拉的哪个部位变长,就要把那个部位画在折线上。

  三、第三次的尝试自己折纸后作画

  1、师:如果让你再变一次,你会让拉拉的哪个部位变?

  2、教师交代要求

  ●取蓝色纸每人一张

  ●自己根据想要变形的部位进行折纸

  ●打开连接后,能在折痕部位内添加有趣的画面效果。

  3、幼儿组内相互交流,发现。

  4、出示几张幼儿作品,进行赏析,从部位变化、变形效果、添加画面入手。

  5、全体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后,最后一张作品进行展示。

  活动延伸:

  1、出示一张横折2次的“拉拉”,让幼儿猜这一次“拉拉”的哪些部位会变?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7、中班优秀美术教案《西瓜变形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不同造型的西瓜皮进行联想。

  2.记录自己的想象,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添画。

  3.大胆作画,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绘本《蚂蚁和西瓜》、ppt图片、音乐。

  2.卡纸、水彩笔、水彩笔。

  3.幼儿已有西瓜的绘画经验。

  重点:利用西瓜的造型进行联想。

  难点:大胆想像西瓜的形象,进行做画。

  【活动过程】

  一、欣赏绘本《蚂蚁和西瓜》,引起幼儿绘画兴趣。

  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蚂蚁和西瓜》的故事吧!

  师:可没想到啊,小蚂蚁把剩下的大西瓜皮当成了一个西瓜大滑梯。瞧!大家玩得多开心啊!

  二、出示范画,引导孩子欣赏作品。

  1.出示范画,引导孩子欣赏作品。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呢!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西瓜船)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现西瓜的造型。

  师:(逐一出示图片)西瓜皮都变了些什么?(幼儿观察并讲述)

  三、绘画创作。

  1.鼓励幼儿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西瓜造型。

  师:西瓜皮变变变,请你把自己想变的东西画出来吧!

  2.教师交待绘画要求。

  3.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地在纸上进行添画。

  四、总结评价。

  1.教师请个别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绘画作品。

  2.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说说:(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你最喜欢的绘画作品,并说出原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按一定的顺序画西瓜,画出半圆形切片西瓜。在提出绘画要求的环节,要求太多,与讲解示范重复,没有突出要求重点。指导重难点不突出,在点画西瓜籽可以用棉签,这样幼儿衣服、手指不容易脏,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