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数字》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数字》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字对幼儿来说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我设计这堂以游戏为主的课,并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让幼儿了解数字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以激发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数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两行五列表格一张,藏有数字的表格一张。
2.数字排列图若干.
3.数字连线画、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想数字,激发兴趣
1. 出示空表格,让幼儿数数有几个格子。(10个)"小朋友你们喜欢捉迷藏吗?喜欢。今天有几个数字宝宝要和我们捉迷藏,你们想不想玩?(想)"
2.出示藏有数字的表格"你们看每个格子里都躲着一个不同的数字,它要小朋友的亮眼睛给找出来,谁来找一找。"
3.老师引导幼儿逐一寻找藏着的数字.
4.幼儿完整地读数字两遍。
二:用不同的方法给数字排队
1. 让小朋友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字。
"小朋友这10个数字中谁最大,谁最小?(9最大,0最小)"
2.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小到大排序"小朋友我们来给数字排排队,要求从小到大排,谁来排一排?"
3.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大到小排"刚才小朋友真能干,把数字从小到大排队,现在谁能它倒过来排一排?"
4.让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不同的排法"小朋友你们还想到什么排法吗?"老师出示几张排列图标,问幼儿像什么?
三: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的用处
1.让小朋友找出平时接触的数字"小朋友你们平时在家里或其它位子看到过,用到过这些数字吗?谁来讲一件。"
2.老师出示相关的数字实物"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是什么?上面有数字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吗?"小朋友逐一回答后老师总结(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比如说闹钟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位子的,比如说小朋友在幼儿园茶杯摆放的位子,书目录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数量多少的,比如说药瓶上的数字,饮料上的数字.)
四、玩一玩,体验数字的有趣
1.如果老师把数字用一种画画的方式画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2.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东西?(小鸡)找找小鸡身上有数字吗?看3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找一找(冰淇淋)我们再来看一个,这次数字娃娃多起来了,小朋友仔细找找。
3.用数字来画画竟然能画出这么多好玩的东西,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4.老师也用这些数字宝宝画了一幅画,不过,我每个数字只用了一次。
5 老师刚刚给小朋友看了这么多由数字画出来的画,你们喜欢吧?
6.小朋友们下课后你们自己也动手用这些有趣的数字宝宝来画一幅画好吗?
课后反思:
因刚接班不久对幼儿掌握数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我设计一节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课,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捉迷藏导入课题,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对数字也很有兴趣。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我选了个别幼儿操作,让其他幼儿的等待的时间过长,假如我把它改成每人操作,也许小朋友对数字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活中找数字时,准备材料不够充足,没能很好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连线画时有些幼儿找不到数字点,假如我把点改成彩色点,就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连线就更完美,也就会一下找到数字中的小动物了。
2、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数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有趣的数字
名称:
有趣的数字
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2、复习9以内的数字、数数,并区分6与9。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准备:
1、几何图形组合画三幅(还有小动物)。
2、幼儿每人一份数字卡片
3、每组提供白色纸条、浆糊、记号笔。
过程:
一、看图编电话号码。
(1)我们将要去春游了,我想邀请小动物一起去请大家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们?(幼儿泛讲)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最好呢?
(2)打电话要查电话号码,我们来查一查动物家的电话。
教师分别出示图形卡。(小猴、小熊、小兔)
师:这是小猴家的电话。让幼儿观察发现小猴家只有图形,没有号码。
(3)引导幼儿看图数数编号码。(三家全部观察后,人人翻译号码)(人手一份操作用具。可以用数字贴号码,也可用笔写号码)
请各组派代表在黑板上贴数字
集体念号码583469583496582734
验证号码的正确性,老师拨打电话。
二、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思考:这些号码都有6个数字,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
(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2)观察:在三个电话号码中有哪些是不一样的?
(小猴家的号码是有9、6,小熊家是6、9;小兔家没有这两个数子,有的是2、7)相同的是什么?
(三个号码都是六位数,前两位数都有5、8)
(3)区分6和9
问:老师也常把6和9搞错,请你们帮助我记住它。
(让幼儿说出6的圆圈在下面,9的圆圈在上面。)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数字23456789
三、交流所收集的电话号码
增强幼儿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
(1)请幼儿大声地读自己带来的电话号码。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
(2)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
(上海地区的家庭电话是8位数的,手机是11位数的;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
四、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
(1)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我们用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
提示:可以用贴数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笔写。有意识地请几个孩子上来念所编的号码。
(2)教师巡视后提出新的要求。提示幼儿是否每个数字都用了,数一数你编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五、延伸活动:把小朋友编的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中,我认为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内容生活化。这次活动的内容、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最后的创造活动也是服务于生活。2、活动环境宽松化。在活动中,我注重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对孩子的发现、创造性的设想,以及疑问等都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探索氛围。3、材料投放科学化。为了实现活动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方便幼儿自由选择等目标,活动中,我投放的材料种类虽不多,但同类材料的数量却很丰富,这样既能避免幼儿争抢,又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另外,在材料的摆放和空间安排上,我也做了设计,以便于幼儿更好的观察探索。
3、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硬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硬币小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硬币和小纸条若干、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每天是怎样来幼儿园的?"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视频,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你们看看这辆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向前倾倒了呢?"
2、教师给幼儿展示实验。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答案就在这个实验当中。"
(2)操作过程:出示硬币和纸条
①手握成拳状;
②将纸条放在拳心上;
③在纸条的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3)实验暂停,让幼儿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教师:"将硬币放在纸条的一端,另一只手握成拳,在将纸条和硬币放在拳心的位置(指给幼儿看),如果老师用力拉纸条的这一端,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硬币会怎么样?"(对幼儿的猜想给予鼓励)
(4)继续实验,另一只手拉住纸条的另一端,迅速的拉出,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硬币还在老师的拳头上呢。"(可以再演示一遍)
(5)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个别幼儿上前试试,成功与否没关系,"咦?为什么他的硬币掉在地上了,老师的硬币没有掉在地上呢?""老师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结果:只有快快的、稳稳的向外拉,才能让硬币不掉下来。
3、总结:当硬币下面的纸条快速的抽出去之后,硬币还是稳稳地呆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这个就叫做"惯性"。我们刚才看的公交车突然刹车,人们就向前倾倒的原因就是"惯性"。
4、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多次尝试,教师给予指导。
5、操作结束,送硬币宝宝回家。
三、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玩荡秋千、快跑等游戏,进一步感受惯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4、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叶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教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教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教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情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可以吃的叶子。
教师:叶子可以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教师: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活动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教学反思:
这次的活动,是孩子们秋游吃桔子发现叶子而引发的,通过今天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出,幼儿对此活动也很感兴趣,表现得非常活跃。也是从今天来看,孩子们的兴趣还远远不止是老师所想到的这些,而是更多、更加广泛。
5、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对几何图形有着浓厚的兴趣。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并掌握有关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满足幼儿探索发现、尝试创作的欲望,符合大班的年龄特点。
6、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昆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7、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数学有趣的数字》含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而幼儿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容易接受。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中班数学--《有趣的数字》。这一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复习巩固1-8这8个数字的认识,而且要引导幼儿能够按照物体的大小排序排列并正确感知和判断8以内的数量。幼儿的思维有着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而数却是抽象的概念,由于受幼儿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单一的图片加上老师的讲解等,往往不易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理解和掌握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制作了白板课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巩固对8以内数字的认识,感知8以内的数量关系。
2.感知数字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3.积极、愉快参与寻找、辨认数字与感知数量游戏。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点击画面,谈话导入。
师:今天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想去吗?(想去)不过进去后可要用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哦,在他的新家里藏着很多的数字朋友,看看你能找到它吗?"
二、通过展示课件"亮亮的新家",集体复习认识8以内的数字。
1.课件出示:亮亮的新家(1-8的数字隐藏在房间中)
2.观察、发现、寻找数字。
操作提示:幼儿说出一数字,教师点击相应的数字图标,使数字由原来的颜色变成黑色。
3.课件出示:亮亮的新家(黑暗的家)师:"哎呀,停电了,快快找找数字都跑到哪里去了?"(操作提示:教师用聚光灯功能,寻找数字)找到5个数字后,请幼儿从身边操作盒中找出相应的数字贴在操作板的前5格上。
师:刚才看到这个房间里都有哪些数字呢?请你把它们找出来贴在你的操作纸上。
4.课件出示:亮亮的新家。(房间内有数字3.4.5.6.8)教师进行验证。
5.引导幼儿观察、操作,补贴少的的数字(1.2.7)师:"咦,怎么这里只有5个数字呀?还少了哪些数字?"幼儿自己操作,在操作纸的后3格贴上相应的数字。(操作提示:幼儿介绍,教师根据幼儿介绍用白板笔从我的资源里拖出已经放置好的数字1.2.7)
三、幼儿操作:为数字排队,课件验证。
1.教师语言提示,布置任务。
师:"看看这些数字的排队方法你喜欢吗?那应该怎样排才对呢?"
2.幼儿在操作纸上重新排队,教师巡回观察。
3.幼儿介绍操作结果。(操作提示: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用白板笔拖动数字至相应的方框中,若幼儿说得不对,则数字在拖到方框时自动弹回原位)
4.课件展示:点数匹配。
师:现在我们给这几个数字送上巧克力,它们可以拿到几个呢?
操作提示:幼儿介绍,教师点击黄色竖条,在黄色竖条内会出示相应的咖啡色圆点,并通过白板笔拖动每个咖啡色圆点,达到点数确认数量的目的。
5.通过课件的观察,引导幼儿发现数字的排列顺序(从小到大)师:看看这一排巧克力,你发现了什么?操作提示:教师从我的资源里拖出已经放置好的大小标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的这些数字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那么除了从小到大的排序,还可以怎样排呢?(操作提示:幼儿介绍,教师从我的资源中拖出排列好的数字从大到小)
四、在分组的竞赛游戏中,帮助幼儿巩固对数量和排序的理解。
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展板,介绍游戏规则。
1.复习对数物匹配的理解。
操作提示:寻找少了的数字,并且匹配相应的物品。
2.巩固对数字排列的认识。
操作提示:已经排列好的数字,找一找少了的数字。
3.教师进行一一验证,发奖。使每个幼儿感受数字游戏带来的乐趣。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8、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转动》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转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摄像机、电视机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幼儿观看VCD,进一步感知生活中转动的运用。
(六)延伸活动:是谁把转动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9、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有趣的数字》含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字对幼儿来说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我设计这堂以游戏为主的课,并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让幼儿了解数字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以激发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数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两行五列表格一张,藏有数字的表格一张。
2.数字排列图若干.
3.数字连线画、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想数字,激发兴趣
1. 出示空表格,让幼儿数数有几个格子。(10个)"小朋友你们喜欢捉迷藏吗?喜欢。今天有几个数字宝宝要和我们捉迷藏,你们想不想玩?(想)"
2.出示藏有数字的表格"你们看每个格子里都躲着一个不同的数字,它要小朋友的亮眼睛给找出来,谁来找一找。"
3.老师引导幼儿逐一寻找藏着的数字.
4.幼儿完整地读数字两遍。
二:用不同的方法给数字排队
1. 让小朋友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字。
"小朋友这10个数字中谁最大,谁最小?(9最大,0最小)"
2.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小到大排序"小朋友我们来给数字排排队,要求从小到大排,谁来排一排?"
3.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大到小排"刚才小朋友真能干,把数字从小到大排队,现在谁能它倒过来排一排?"
4.让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不同的排法"小朋友你们还想到什么排法吗?"老师出示几张排列图标,问幼儿像什么?
三: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的用处
1.让小朋友找出平时接触的数字"小朋友你们平时在家里或其它位子看到过,用到过这些数字吗?谁来讲一件。"
2.老师出示相关的数字实物"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是什么?上面有数字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吗?"小朋友逐一回答后老师总结(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比如说闹钟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位子的,比如说小朋友在幼儿园茶杯摆放的位子,书目录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数量多少的,比如说药瓶上的数字,饮料上的数字.)
四、玩一玩,体验数字的有趣
1.如果老师把数字用一种画画的方式画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2.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东西?(小鸡)找找小鸡身上有数字吗?看3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找一找(冰淇淋)我们再来看一个,这次数字娃娃多起来了,小朋友仔细找找。
3.用数字来画画竟然能画出这么多好玩的东西,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4.老师也用这些数字宝宝画了一幅画,不过,我每个数字只用了一次。
5 老师刚刚给小朋友看了这么多由数字画出来的画,你们喜欢吧?
6.小朋友们下课后你们自己也动手用这些有趣的数字宝宝来画一幅画好吗?
课后反思:
因刚接班不久对幼儿掌握数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我设计一节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课,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捉迷藏导入课题,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对数字也很有兴趣。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我选了个别幼儿操作,让其他幼儿的等待的时间过长,假如我把它改成每人操作,也许小朋友对数字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活中找数字时,准备材料不够充足,没能很好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连线画时有些幼儿找不到数字点,假如我把点改成彩色点,就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连线就更完美,也就会一下找到数字中的小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