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课教案《神奇的彩巾》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音乐课教案《神奇的彩巾》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听辨不同性质的音乐,并用彩巾表现相应的动作。
2、引导幼儿用语言讲述不同乐曲的性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喜庆秧歌的舞蹈VCD
2、录音机,磁带(进行曲、喜庆音乐、摇篮曲各一段)
3、绸带人手一跟根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踵趾小跑步进活动室。
2、复习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办家家〉
二、基本部分
1、欣赏喜庆音乐,激发幼儿用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欣赏VCD喜庆秧歌
(2)、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这首音乐听起来怎样?你有什么感觉?如果让你来跳,你会怎样跳?”
(3)、出示彩巾,让幼儿利用彩巾进行表演。
2、欣赏进行曲,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师:“我们在来听一听这一段音乐,你听了有什么感觉?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种音乐?”
(2)幼儿欣赏进行曲
(3)幼儿自由交谈:“这像什么音乐?他们在干什么?你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4)幼儿尝试用彩巾表演,力求用彩巾当作道具让幼儿想象、创造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性质及内容。
3、欣摇篮曲,启发幼儿创编动作表现音乐的性质。
(1)师:“老师还准备了一首音乐,我们来听一听”
(2)幼儿欣赏摇篮曲,引导幼儿将摇篮曲与进行曲进行比较。
(3)引导幼儿讲述:“这首音乐和刚才两首音乐有什么不同?;.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听了这首音乐你想干什么?
(4)启发幼儿想象可用哪些动作表现摇篮曲。鼓励幼儿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5)请幼儿用绸带表演给家长看。
4、将三段音乐连起来,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情感区别这三段音乐。
5、请家长来与幼儿一同表演,比一比谁能更快的区别音乐,谁跳的更好。
三、结束部分
1、欣赏舞蹈〈幼儿芭蕾组合舞〉
2、共同舞蹈〈小毛驴〉
活动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2、中班体育优质课教案《营救神奇宝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
3、体验成功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5、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活动准备】
1、营救行动示意图,录音机,录音带。
2、场地布置:一条河,一座山谷,火箭队基地,神奇宝贝绒偶或卡片若干(数目和幼儿相同),大雨篷。
3、幼儿人手一把小椅子。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每人拿一把小椅子进入场地。
1、“嗨,欢迎你们来到神奇宝贝训练师大本营,现在,让我们先开始训练师大热身!”
2、椅子操(配上音乐,模仿各种神奇宝贝):
头部运动(嗡嗡嗡,我是巴大蝴)→体侧运动(喵喵喵,我是招财猫)→体转运动(啾啾啾,我是皮卡丘)→腿部运动(嗷嗷嗷,我是喷火龙)→全身运动(呜呜呜,我是杰尼龟)→跳跃运动(呱呱呱,我是妙蛙花)→“耶!”从椅子上跳下地作欢呼状。
二、神奇宝贝训练师训练。
1、“神奇宝贝训练师不但要有聪明的头脑,也要有健康的体魄,看,今天我们来训练过小山。”
2、幼儿把椅子纵向排成小山,鼓励“小训练师”们勇敢地越过小山。
3、请幼儿说说你是怎么过小山的,如有的大步大步跨过去,有的扶着椅背过去。
鼓励幼儿再训练一次,成为合格的神奇宝贝训练师。
三、营救神奇宝贝。
1、播放录音。
“我是大真教授,不好了,神奇宝贝们都被火箭队抢走了,小小训练师们,赶快去把它们救出来吧!”
2、研究行动路线。
出示行动示意图(第一幅:椅子纵向排列成连绵起伏的小山;第二幅:一条小河,河上是椅子横排成小桥;第三幅:一座山谷,两排小椅子间隔排列,上面覆盖着厚雨篷;第四幅:每个幼儿手拿一个神奇宝贝。)
请幼儿说说应该如何行动。
3、正式行动。
幼儿端着小椅子,合作排成小山,越过小山;幼儿来到小河边,合作排成小桥,走过小桥;幼儿来到山谷前,合作排成相对的两排,老师协助把雨篷搭在上面,变成黑暗隧道,鼓励幼儿钻过隧道;幼儿来到火箭队基地,救出神奇宝贝。
【活动结束】
听音乐和神奇宝贝们一起跳《欢乐舞》,做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教学活动,我充分认识到在体育课中,要在“引导幼儿探索动作、相互交流,掌握动作要领”上下功夫,让孩子在探索中,互相学习中提高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能善于充分利用空间、大胆利用材料,教师的讲解要精炼、透彻,把握好幼儿活动的密度和强度,一节体育活动才能真正的使幼儿体质逐渐增强、动作发展更完善。
3、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神奇的铁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铁画工艺在造型、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美学知识。
2、能用自己的小手和想象力通过画、拧等动作制作一幅小型铁画。
3、积极动手操作,乐意尝试制作简单的铁画,并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为芜湖铁画感到自豪。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铁画作品PPT、打铁的小视频。
2.记号笔和白纸每人一份。彩色细铁丝每人2根。剪刀每人一把。
3.透明胶带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神奇的画,小朋友们想不想看一看?
幼:想。
教师出示铁画作品《迎客松》:看,这就是老师带来的画!
(二)铁画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铁画《迎客松》、《梅花》、《双马》等铁画。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画上画的是什么?
师:擦亮你们的小眼睛,看一看,这幅画上都有哪些颜色呀?
师:请小朋友们摸一摸,它和我们平时看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简单介绍铁画师:"这幅迎客松呀,叫做铁画,是我们芜湖独有的。它是用铁做的,跟其他的画不一样哦。它是工人师傅们经过捶炼、打磨、焊接、喷漆制成的。待漆干后再将它钉到白色的底板上,这样一幅铁画才算完成。下面我们看一看铁画是如何制成的!"3.师幼一起欣赏小视频,观看铁画的制作过程。
(三)教师示范制作过程
1.教师征求幼儿意见,选择一个制作对象例如花(或其他草、动物之类的)。
2.画一画:在白纸上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画出轮廓。
3.做一做:教师示范如何按照自己的画来拧铁丝。(需强调安全)
4.拼一拼:将成型的铁丝拼接在一起,制成铁画的基本轮廓。
5.填一填:教师示范如何添加背景图案(征求幼儿意见)和落款,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背景,制成自己的小铁画。
(四)幼儿绘画制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幼儿操作的同时,范画不能展示,要隐藏,不被幼儿模仿,防止禁锢他们的想象)
师:下面我们请小朋友创作一幅自己的铁画。
根据幼儿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尽量让每位幼儿自己创造表达。
(五)教师评价幼儿作品,师幼共同欣赏成果。
1.教师选择操作较好的或有新意的幼儿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幼儿一起欣赏。
2.张贴每位幼儿的作品,布置"我们的铁画",让幼儿互相参观评价。
教学反思:
1.活动准备不充分,首先在材料准备方面,忘记给每组幼儿分发记号笔和剪刀,在幼儿操作之后,才发现弥补,是一大疏忽。其次是教学环节中,教师示范"画一画"环节的遗忘,从而衍生出两种铁画制作方法,是又一大疏忽之处。
2.集体教学中,师幼互动相对较少,教师知识讲授为主,幼儿参与课堂交流的较少,幼儿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也很小很小。教师可以在选择制作对象上,争取幼儿的意见,等等,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度。
3.铁丝制作技法的欠缺,如折、扭等。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铁丝的制作方法,和简单易懂的语言指导,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指导幼儿的作用。
4.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的评价语、鼓励语较贫乏。教师只用了"好"、"非常好"、"棒"之类幼儿熟悉的评价语来评价幼儿的作品,显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幼儿对教师的表扬也反应不明显。教师可以拍照鼓励等方法具体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4、中班科学课教案《神奇的车轴》含反思
【设计意图】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就是把学生的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手和脑一块干”。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主张让儿童去想,去思考,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
我们班在进行“省力的轮子”这一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汽车轮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初步了解了轮子省力省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作用后,在一次观察轮子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了与轮子互为一体的车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光有轮子车子可不可以开呢?于是“车轮中那根细长棍子有哪些作用”成了本阶段孩子讨论的焦点。确实,车轴是与车轮互为一体的,有车轮的地方必有车轴,可我们了解的一直是轮子有如何如何的作用,车轴使轮子相互连接,使车体平稳向前的作用一直是忽略不计的。本次活动由幼儿的提问生成,在探讨轮子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实验,了解车轴与车轮互为一体,促进滚动的作用。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一)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二)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三)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一)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二)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5、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神奇的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2、学习文明礼貌用语“请、对不起、你好、谢谢、再见!”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准备小故事一个、挂图四张、音乐磁带一盒、歌表演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讲故事《“对不起”真神奇!》
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滑梯。;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只见小朋友们个个玩的非常高兴,只有方方和婷婷坐在一边不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好奇的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婷婷委屈的说:“方方踩了我的脚也不说声对不起!”一句小小的“对不起”这么重要吗?老师要试一试。“方方,你是踩了她的脚吗?”方方点了点头,并主动向婷婷道了歉,果然,婷婷不生气了,一对朋友又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玩了。“对不起”真神奇!
(二)、提问。师:小朋友,你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
二、深入主题。
(一)、观看挂图四幅。
1、玩积木时荣荣不小心把实实的积木弄到了。
2、喝水时鹏鹏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婧婧的身上。
3、吃饭时龙龙不小心把饭汤弄到笛笛的手上了。
4、睡觉时文文不小心蹬到了策策的身上了。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边看边说边讨论,幼儿积极发言。
(二)、欣赏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三、表演示范
(一)、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进行歌表演练习。
(二)、小朋友可以把生活、学习活动中的事情编成歌词表演。
四、主题扩展学习文明礼貌用语“请、对不起、你好、谢谢、再见!”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讲的真好,相信大家都会成为好朋友的!来,我们一起来跳支舞——《好朋友》
教后反思:
活动中,我让幼儿看图片讲述故事情节,孩子们能大概说出故事的意思。针对平时生活中也像故事中的冬冬、新新一样自私的孩子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其中陆芯怡小朋友她学了以后,马上明白了小朋友们之间要有爱,要互相谦让,要礼貌用语,还有李雨馨、刘欣愉等小朋友们都马上跟我有了回应,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6、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活动反思:
中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7、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神奇的彩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听辨不同性质的音乐,并用彩巾表现相应的动作。
2、引导幼儿用语言讲述不同乐曲的性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喜庆秧歌的舞蹈VCD
2、录音机,磁带(进行曲、喜庆音乐、摇篮曲各一段)
3、绸带人手一跟根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踵趾小跑步进活动室。
2、复习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办家家〉
二、基本部分
1、欣赏喜庆音乐,激发幼儿用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欣赏VCD喜庆秧歌
(2)、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这首音乐听起来怎样?你有什么感觉?如果让你来跳,你会怎样跳?”
(3)、出示彩巾,让幼儿利用彩巾进行表演。
2、欣赏进行曲,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师:“我们在来听一听这一段音乐,你听了有什么感觉?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种音乐?”
(2)幼儿欣赏进行曲
(3)幼儿自由交谈:“这像什么音乐?他们在干什么?你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4)幼儿尝试用彩巾表演,力求用彩巾当作道具让幼儿想象、创造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性质及内容。
3、欣摇篮曲,启发幼儿创编动作表现音乐的性质。
(1)师:“老师还准备了一首音乐,我们来听一听”
(2)幼儿欣赏摇篮曲,引导幼儿将摇篮曲与进行曲进行比较。
(3)引导幼儿讲述:“这首音乐和刚才两首音乐有什么不同?;.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听了这首音乐你想干什么?
(4)启发幼儿想象可用哪些动作表现摇篮曲。鼓励幼儿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5)请幼儿用绸带表演给家长看。
4、将三段音乐连起来,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情感区别这三段音乐。
5、请家长来与幼儿一同表演,比一比谁能更快的区别音乐,谁跳的更好。
三、结束部分
1、欣赏舞蹈〈幼儿芭蕾组合舞〉
2、共同舞蹈〈小毛驴〉
活动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