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健康教案《我的手受伤了》教案反思

《小班健康教案《我的手受伤了》教案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班健康教案《我的手受伤了》教案反思

1、小班健康教案《我的手受伤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懂什么危险,什么东西不能碰,生活经验的缺乏使其不能预见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而且他们好奇、好动,总是喜欢去摸一摸,碰一碰,从而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容易使手受伤。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自护技能,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的手受伤了》。

  【活动目标】

  1、懂得爱护小手,不玩、不碰危险的东西。

  2、指导手受伤后简单的处理和保护方法。

  3、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4、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疼痛时不哭。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手受伤了怎么办》

  2、视频《手划伤了》和《手烫伤了》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唤起经验

  师:什么东西会把手划破?为什么?(玻璃片、针、铁钉、铁丝、剪刀等。因为这些东西很尖,很锋利。)

  二、手受伤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1.观察图片

  (1)这个小朋友的手怎样啦?(出血了)

  (2)好好的小手怎样会出血呢?(被东西划破了)

  2、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平时不玩剪刀、小刀、针、玻璃片、铁片等尖利的东西。)

  小结: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锋利的,如果我们去玩这些东西,就会把手划破,给自己带来危险和许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去玩这些东西,以免我们的手受伤,影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3、观看视频《手划伤了》,讨论怎样保护、处理受了伤的手。

  (1)如果手不留意被划破了,能不能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捂伤口?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会使伤口感染、化脓。)

  (2)手受伤了怎样办?(如果擦伤了皮,要先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要找医生处理。)

  (3)手包扎后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把伤手浸在水里,不能随便揭掉包布等。)

  小结:如果我们的小手已经受了伤,就更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使它快快恢复健康,为我们服务。

  4.观看视频《手烫伤了》

  师:手烫伤了应该怎么办呢?

  小结:除了热水以外,热油等许多东西会使我们的小手受伤了,我们一定要远离危险东西。当我们已经被烫伤的时候,应及时把手用凉水冲洗,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涂抹烫伤药膏。

  【活动延伸】

  每位幼儿与父母搜集其他有关安全问题的知识及处理方法,来园分享给同伴,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安全小技能。

  活动反思:

  引导孩子保护自己的手。幼儿经常在生活中不小心将自己的手碰伤,然后难受的或害怕的告诉成人自己的手破了,教师从幼儿生活中寻找教育内容,鼓励孩子爱护自己的小手,保护自己的小手。

2、小班健康公开课教案《受伤的小熊》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知道小熊受伤的原因。

  2、懂得一些运动器具的正确玩法,知道运动时要注意安全。

  3、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生病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小熊玩具。

  2、玩具圆圈。

  【活动过程】

  一、出示受伤的小熊,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贴满橡皮膏的玩具熊。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看!(从背后拿出小熊)它是谁呀?原来是一只小熊!

  师:哎呀!这只小熊怎么啦?

  师:这只小熊受伤了!

  师:看看小熊哪些地方受伤了?

  2、联系自己受伤的情景,说说自己受伤后的感觉。

  师:你有没有受过伤,受伤后,会有什么感觉?(很疼,会哭,流血等)

  3、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讲述,猜猜小熊受伤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小熊是怎么受伤的?(幼儿发言)

  二、欣赏故事,知道小熊受伤的原因。

  1、结合挂图幼儿完整倾听一遍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

  师:小熊到底是怎么受伤的,让我们听一听它的故事吧!

  2、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提问,引导幼儿模仿“接、扶、抓”等动作。

  师:故事结束啦!小熊的鼻子是怎么受伤的?

  师:当有皮球抛过来时,要用手去接,“接”怎么做呀?老师抛球过来了,你们要接住哦!(幼儿模仿接的动作)

  师:小朋友玩滚皮球游戏的时候还要注意小脚不要踩到球上,会很容易摔倒受伤的!

  师:小熊的屁股是怎么受伤的?

  师:玩滑滑梯的时候,小手要怎么样?要扶着扶手,“扶”怎么做呀?我们也来做一做!(幼儿模仿扶的动作)

  师:小熊的膝盖是怎么受伤的?

  师:爬攀登架的时候,要抓紧攀登架,“抓”怎么做呀?(幼儿模仿抓的动作)

  三、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些运动器具的正确玩法,知道运动时要注意安全。

  1、教师出示玩具圆圈,讨论游戏玩法。

  师:小熊玩的玩具我们小朋友都玩过!幼儿园里还有许多小朋友们没玩过的玩具呢!出示玩具圆圈!

  师:玩具圆圈可以怎么玩?(幼儿发言)

  师:跳圈游戏的时候注意不要跳在圆圈上,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不能推,不能撞!。

  2、小结。

  师:我们玩任何玩具都要注意安全,这样才不会受伤,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保护自己,做一个能干的好宝宝!

  师:小熊受了伤!我们让它好好的休息,我们把它送回家吧!

  【活动结束】

  户外大型玩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初步产生了探索兴趣。然而,他们对身体器官的认识还很肤浅,保护自己的经验又比较缺乏,又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生活上的依赖,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也比较差。"橡皮膏小熊"这一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讲讲小熊受伤的原因,使幼儿了解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知道一些粗浅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我在活动中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其对活动的兴趣,我给玩具熊贴上了橡皮膏,让幼儿猜猜小熊身上的橡皮膏是怎么弄的,幼儿的兴趣特别大。活动中我运用了谈话法、经验感知法,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小熊和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运动?为什么会贴满橡皮膏?”展开讨论。通过倾听教师讲解、回答问题,让孩子们了解了故事情节,引发幼儿如何保护好自己。此外,我还借助图片,再现故事内容,让幼儿边看图片 边跟着老师讲述故事,如:学说安慰小熊的话“别哭别哭,贴上橡皮膏就不痛了。”在教师的带动下,孩子们边说边配上相应的动作。在做做、讲讲中,培养了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效果不错。在复述故事时,幼儿都能够说出故事中重复的词语.如“接”、“扶”、“抓紧”等,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弄伤自己。

  故事中的小熊好似幼儿的化身,幼儿耳濡目染。乐意去学习进步的小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亲自学习接球的动作、扶扶手、抓紧的动作,能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并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3、小班主题教案《我上小班啦》含反思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一周

  1.宝宝有礼貌(社会)

  2.点点爱上幼儿园(语言)

  3.小手真干净(健康)

  4.参观大班的画展(美术)

  5.拍手点头(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二周

  1.保健老师,你好(社会)

  2.我能,我会(语言)

  3.玩具找家(科学)

  4.神气的画笔(美术)

  5.亲亲(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三周

  1.我是xx组小朋友(社会)

  2.开火车(美术)

  3.你是我的好朋友(语言)

  4.我上幼儿园(音乐)

  5.我要上厕所(健康)

  1、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孩子会拼命挣扎,(个别孩子),情形很让家长心疼,其实,等家长一走,孩子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但是,家长会一天都心神不定,满脑子里是泪流满面的孩子,这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磨练,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独自飞翔,孩子入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家长不必心神不宁,应该泰然处之。

  2、下午接孩子时会出现几种情况:高高兴兴,悲喜交加,放声大哭等,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家长都应该把它视为正常,毕竟孩子离开家长在陌生环境里和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生活了一天,不容易,特别是看到家长会放声大哭的小朋友,家长可能会有误解:老师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4、小班健康优秀教案《受伤了该怎么办》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避免受伤。

  2、培养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3、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鼓励、培养小朋友不怕打针的勇敢精神。

  4、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受伤的事例图片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有关烧伤、烫伤、破伤的情况

  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不小心被烫伤、烧伤或者是摔到跌破、划破过呢?那是怎么样的呢?有什么感觉?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了解应该怎样避免受伤

  (1)教师鼓励幼儿讨论预防烧伤、烫伤、破伤的方法:小朋友有时候会不小心受伤,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受伤呢?(教师提供时间给幼儿结伴讨论,同时深入到幼儿的讨论当中,听听幼儿们说的有关情况是怎样的。)

  (2)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巩固记住平时生活中应记住的问题:

  中午老师在盛午饭的时候小朋友能不能靠近?

  能不能在教室里面跑跳呢?

  在平时能不能乱跑?

  玩耍得很过分呢?

  妈妈煮饭时能不能站在旁边呢?

  能不能玩火?

  能不能玩尖利的东西?

  3、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受伤后自救的方法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果大人不在身边,你或者别人受伤后,你该怎样做?

  (2)教师总结:如果烧伤、烫伤,可以把伤口露在外面,用冷水冲洗,然后马上请大人帮忙等。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纲要》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有效探讨的引导者、个性发展的支持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 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儿不想、不能、不敢参与活动,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那么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猜猜猜”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现,个体、小组、集体的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热情,最后用我们来做“保健操”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有效探讨的引导者

  “支架学习”理论提倡: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来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学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成探讨过程的。首先通过问题:“如果小虫飞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么办?”“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再为后面“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获取安全的处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在隐性的引导中,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探讨,体验学习的快乐。

  3、个性发展的支持者

  《纲要》中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后,幼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有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以梳理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倾听不同幼儿的声音,支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4、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沙子掉眼睛里了”的事件处理中,我与幼儿一起参与判断、辩论,充分感受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也让幼儿在帮助、教导教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幼儿探讨“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有个别幼儿说理(如:医生是有丰富经验的、是专门给病人看病的……)比教师考虑的更全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确实,师幼互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经验与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

5、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我的手受伤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懂什么危险,什么东西不能碰,生活经验的缺乏使其不能预见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而且他们好奇、好动,总是喜欢去摸一摸,碰一碰,从而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容易使手受伤。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自护技能,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的手受伤了》。

  【活动目标】

  1、懂得爱护小手,不玩、不碰危险的东西。

  2、指导手受伤后简单的处理和保护方法。

  3、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4、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疼痛时不哭。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手受伤了怎么办》

  2、视频《手划伤了》和《手烫伤了》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唤起经验

  师:什么东西会把手划破?为什么?(玻璃片、针、铁钉、铁丝、剪刀等。因为这些东西很尖,很锋利。)

  二、手受伤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1.观察图片

  (1)这个小朋友的手怎样啦?(出血了)

  (2)好好的小手怎样会出血呢?(被东西划破了)

  2、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平时不玩剪刀、小刀、针、玻璃片、铁片等尖利的东西。)

  小结: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锋利的,如果我们去玩这些东西,就会把手划破,给自己带来危险和许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去玩这些东西,以免我们的手受伤,影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3、观看视频《手划伤了》,讨论怎样保护、处理受了伤的手。

  (1)如果手不留意被划破了,能不能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捂伤口?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会使伤口感染、化脓。)

  (2)手受伤了怎样办?(如果擦伤了皮,要先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要找医生处理。)

  (3)手包扎后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把伤手浸在水里,不能随便揭掉包布等。)

  小结:如果我们的小手已经受了伤,就更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使它快快恢复健康,为我们服务。

  4.观看视频《手烫伤了》

  师:手烫伤了应该怎么办呢?

  小结:除了热水以外,热油等许多东西会使我们的小手受伤了,我们一定要远离危险东西。当我们已经被烫伤的时候,应及时把手用凉水冲洗,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涂抹烫伤药膏。

  【活动延伸】

  每位幼儿与父母搜集其他有关安全问题的知识及处理方法,来园分享给同伴,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安全小技能。

  活动反思:

  引导孩子保护自己的手。幼儿经常在生活中不小心将自己的手碰伤,然后难受的或害怕的告诉成人自己的手破了,教师从幼儿生活中寻找教育内容,鼓励孩子爱护自己的小手,保护自己的小手。

6、教案范文《受伤了该怎么办》小班健康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避免受伤。

  2、培养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3、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疼痛时不哭。

  4、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受伤的事例图片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有关烧伤、烫伤、破伤的情况

  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不小心被烫伤、烧伤或者是摔到跌破、划破过呢?那是怎么样的呢?有什么感觉?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了解应该怎样避免受伤

  (1)教师鼓励幼儿讨论预防烧伤、烫伤、破伤的方法:小朋友有时候会不小心受伤,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受伤呢?(教师提供时间给幼儿结伴讨论,同时深入到幼儿的讨论当中,听听幼儿们说的有关情况是怎样的。)

  (2)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巩固记住平时生活中应记住的问题:

  中午老师在盛午饭的时候小朋友能不能靠近?

  能不能在教室里面跑跳呢?

  在平时能不能乱跑?

  玩耍得很过分呢?

  妈妈煮饭时能不能站在旁边呢?

  能不能玩火?

  能不能玩尖利的东西?

  3、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受伤后自救的方法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果大人不在身边,你或者别人受伤后,你该怎样做?

  (2)教师总结:如果烧伤、烫伤,可以把伤口露在外面,用冷水冲洗,然后马上请大人帮忙等。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纲要》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有效探讨的引导者、个性发展的支持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 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儿不想、不能、不敢参与活动,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那么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猜猜猜”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现,个体、小组、集体的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热情,最后用我们来做“保健操”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有效探讨的引导者

  “支架学习”理论提倡: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来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学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成探讨过程的。首先通过问题:“如果小虫飞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么办?”“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再为后面“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获取安全的处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在隐性的引导中,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探讨,体验学习的快乐。

  3、个性发展的支持者

  《纲要》中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后,幼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有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以梳理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倾听不同幼儿的声音,支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4、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沙子掉眼睛里了”的事件处理中,我与幼儿一起参与判断、辩论,充分感受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也让幼儿在帮助、教导教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幼儿探讨“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有个别幼儿说理(如:医生是有丰富经验的、是专门给病人看病的……)比教师考虑的更全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确实,师幼互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经验与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

7、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保护眼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眼睛的外观结构,知道眼睛的用途。

  2.学会保护眼睛,不做伤害眼睛的危险行为。

  3.培养爱眼护眼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眼睛,知道眼睛的用途。

  活动难点:不做伤害眼睛的危险行为,能够自觉保护眼睛。

  [活动准备]

  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

  1.游戏——观察颜色。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叫观察颜色。

  (1)出示红色圆形。提问:你看到这个圆圈中有什么颜色?(红

  色)

  (2)出示红色、绿色的圆形 。提问:你看到这个圆圈中有什么颜色?(红色、绿色)

  (3)出示红色、绿色和黄色的圆形。提问:那这个圆圈中又有什么颜色呢?(红色、绿色和黄色,你们的眼睛真厉害,可以看出三种颜色)

  (4)三种颜色放在一起,让你想起了什么呢?(原来是红绿灯)

  2.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刚刚是用什么来看到颜色的?(眼睛)

  二、出示眼睛的结构图片,了解眼睛外观结构

  1.出示眼睛结构图片

  师:这是我们的眼睛外部形状结构,眼睛上下有睫毛,有上睫毛和下睫毛;再往里一点有眼睑(也叫眼眶);眼睛里面是眼珠,这个黑黑的是瞳孔。这就是我们的眼睛。

  2.出示闭上眼睛的图片。

  教师: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不见东西的感觉。)

  教师小结:眼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三、观看视频,知道有伤害眼睛的危险行为

  1.播放完整视频。

  2.提问:视频里的姐姐怎么了,眼睛不舒服,她妈妈是怎么解决的?疫情期间,小朋友们居家生活,要学会爱护眼睛。

  3.判断对错。

  师:看了视频,我们知道一些爱护眼睛的方法,现在让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图片:趴着看书(错)、用手揉眼睛(错)、近距离看电视(错)、做眼保健操(对)

  四、小结

  结束语:希望小朋友们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学会爱护眼睛,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吧。

  [活动延伸]

  居家阅读和游戏用眼累了,可以做眼保健操。

  活动反思: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和鼓励在活动中变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并获得快乐,旨在培养和保持幼儿对健康活动的兴趣。教师也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让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培养其教学活动的兴趣。

8、小班健康公开课教案《受伤的小熊》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知道小熊受伤的原因。

  2、懂得一些运动器具的正确玩法,知道运动时要注意安全。

  3、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4、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1、小熊玩具。

  2、玩具圆圈。

  【活动过程】

  一、出示受伤的小熊,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贴满橡皮膏的玩具熊。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看!(从背后拿出小熊)它是谁呀?原来是一只小熊!

  师:哎呀!这只小熊怎么啦?

  师:这只小熊受伤了!

  师:看看小熊哪些地方受伤了?

  2、联系自己受伤的情景,说说自己受伤后的感觉。

  师:你有没有受过伤,受伤后,会有什么感觉?(很疼,会哭,流血等)

  3、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讲述,猜猜小熊受伤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小熊是怎么受伤的?(幼儿发言)

  二、欣赏故事,知道小熊受伤的原因。

  1、结合挂图幼儿完整倾听一遍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

  师:小熊到底是怎么受伤的,让我们听一听它的故事吧!

  2、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提问,引导幼儿模仿“接、扶、抓”等动作。

  师:故事结束啦!小熊的鼻子是怎么受伤的?

  师:当有皮球抛过来时,要用手去接,“接”怎么做呀?老师抛球过来了,你们要接住哦!(幼儿模仿接的动作)

  师:小朋友玩滚皮球游戏的时候还要注意小脚不要踩到球上,会很容易摔倒受伤的!

  师:小熊的屁股是怎么受伤的?

  师:玩滑滑梯的时候,小手要怎么样?要扶着扶手,“扶”怎么做呀?我们也来做一做!(幼儿模仿扶的动作)

  师:小熊的膝盖是怎么受伤的?

  师:爬攀登架的时候,要抓紧攀登架,“抓”怎么做呀?(幼儿模仿抓的动作)

  三、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些运动器具的正确玩法,知道运动时要注意安全。

  1、教师出示玩具圆圈,讨论游戏玩法。

  师:小熊玩的玩具我们小朋友都玩过!幼儿园里还有许多小朋友们没玩过的玩具呢!出示玩具圆圈!

  师:玩具圆圈可以怎么玩?(幼儿发言)

  师:跳圈游戏的时候注意不要跳在圆圈上,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不能推,不能撞!。

  2、小结。

  师:我们玩任何玩具都要注意安全,这样才不会受伤,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保护自己,做一个能干的好宝宝!

  师:小熊受了伤!我们让它好好的休息,我们把它送回家吧!

  【活动结束】

  户外大型玩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初步产生了探索兴趣。然而,他们对身体器官的认识还很肤浅,保护自己的经验又比较缺乏,又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生活上的依赖,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也比较差。"橡皮膏小熊"这一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讲讲小熊受伤的原因,使幼儿了解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知道一些粗浅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我在活动中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其对活动的兴趣,我给玩具熊贴上了橡皮膏,让幼儿猜猜小熊身上的橡皮膏是怎么弄的,幼儿的兴趣特别大。活动中我运用了谈话法、经验感知法,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小熊和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运动?为什么会贴满橡皮膏?”展开讨论。通过倾听教师讲解、回答问题,让孩子们了解了故事情节,引发幼儿如何保护好自己。此外,我还借助图片,再现故事内容,让幼儿边看图片 边跟着老师讲述故事,如:学说安慰小熊的话“别哭别哭,贴上橡皮膏就不痛了。”在教师的带动下,孩子们边说边配上相应的动作。在做做、讲讲中,培养了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效果不错。在复述故事时,幼儿都能够说出故事中重复的词语.如“接”、“扶”、“抓紧”等,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弄伤自己。

  故事中的小熊好似幼儿的化身,幼儿耳濡目染。乐意去学习进步的小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亲自学习接球的动作、扶扶手、抓紧的动作,能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并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9、小班健康教案《有用的鼻子》优秀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鼻子的作用。

  2、学习擤鼻涕的方法。

  3、培养幼儿爱护鼻子的意识。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5、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

  1、香油、酒、醋、香水

  2、纸巾若干、垃圾桶

  三、活动过程

  1、利用赠“小礼物”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贡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好多小礼物,我们一起去闻闻到底是什么?”(幼儿操作教师进行引导)

  师:(招呼小朋友就坐)“小朋友,贡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幼:(根据自己闻到的说出名称)香油、酒、香水……

  2、交流谈话引导幼儿认知鼻子的作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一:“用小鼻子闻到的”

  师:“你呢?你……”幼儿自由回答。

  师:“原来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味,那你的小鼻子还闻到过什么气味?”

  幼:“喷香的饭菜,厕所的臭味……”

  师:“小鼻子本领真大呀!小鼻子能闻味,还能干什么?”

  引导幼儿闭上小嘴巴,捏捏小鼻子,吸气—呼气—吸气。

  师:“哎?小鼻子刚才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鼻子在呼吸。

  师小结:原来小鼻子还能呼吸呢!

  3、利用故事引导幼儿保护鼻子。

  小猪鲁鲁也有一个小鼻子,它的鼻子是翘翘的,而且也有两个鼻孔。可是鲁鲁有个坏毛病,常常要挖鼻孔。猪妈妈告诉他这样很不讲卫生,细菌都跑到鼻孔里去了。一天,鲁鲁一个人玩感到真没趣,就拿起一个小豆子正要往鼻子里面塞,猪妈妈看到了(出示挂图)着急地大声说:“鲁鲁你不能这样做啊!……”

  师:“猪妈妈为什么非常着急,不让鲁鲁这么做?”

  师:“小猪鲁鲁听了妈妈的话,忙把小豆子收了起来。还有哪些小东西不能塞到鼻子里?哪个小朋友想告诉小猪鲁鲁?”

  4 、实践操作指导幼儿学习擦鼻涕。

  师:“小猪鲁鲁感冒了,鼻涕直往外流,怎么办?

  “擦一擦……”

  师:“那应该用什么擦?”

  “手帕、毛巾、纸巾……”

  师:“怎样擦呢?老师先做给小朋友看看(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小纸巾捂住鼻子,先按住一边的鼻孔,轻轻擤另一侧的鼻涕;“一、二、三” ,再按住另一侧鼻孔,轻轻一擤,最后擦净鼻孔周围的鼻涕。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巾,每个小朋友拿一块跟老师一起做给小猪看看吧!擦完鼻涕的纸巾应该放到哪里呢?” 引导幼儿说出并发现垃圾桶。

  师幼一起练习擦鼻涕。

  师:“放完纸巾的小朋友到老师这儿来和小鼻子做游戏喽!”

  5、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了解鼻子的朋友。

  师:“好宝宝,我问你,你的鼻子在哪里?”

  幼:“贡老师,告诉你,我的鼻子在这里”幼儿边说边指出。引导幼儿再来一边等待所有幼儿都围过来。

  师:“小鼻子旁边都有那些好朋友?”(眼睛、嘴巴、耳朵……)那我们再一起问候小鼻子的朋友吧!“……

  6、延伸活动,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以猜谜导入活动,引导幼儿了解鼻子的简单结构。接着通过闻气味、捏鼻子体会鼻子的作用。同时插入擦鼻涕的方法,针对部分不会擦鼻涕的幼儿进行隔壁指导,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擦鼻涕的方法。

  掌握保护鼻子的方法是活动的重点。通过讲故事,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中,使幼儿初步意识到一些不良习惯造成的危害。

  不足之处:

  我讲述的比较多,对幼儿的引导有所欠缺,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10、健康活动《芸芸小脚受伤了》小班安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懂得安全乘坐自行车的重要意义。

  2、学习乘坐自行车的正确方法。

  3、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活动准备:

  1、教师自绘《芸芸小脚受伤了》图片(一)、(二)。

  2、自行车一辆、放在自行车上用的儿童座椅两张。(一张是放在前杠上的,一张是放在后架上的)。

  活动过程:

  1、看图片,讨论芸芸小脚受伤的原因。

  (1)、小朋友,你们每天坐什么车来上幼儿园?

  (2)、有一位小朋友叫芸芸,他也是坐妈妈的自行车上幼儿园的。可是有一天他却没有到幼儿园,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幼儿看图片)

  (3)、看图片(一):芸芸的脚怎么了?

  看图片(二):为什么会被轮子卡住?脚受伤了会给自己带来哪些不便?

  小结:

  南南是因为两手没有抓住扶把,两脚没有踩住踏板,坐在车上乱动才把脚卡在轮子里受伤了。脚受伤了就不能走路、不能做操、也不能玩游戏了。

  2、请幼儿看挂图《芸芸小脚受伤了》,并进行讨论。让幼儿学习如何安全地坐自行车,并教会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师推出自行车,取出两个座椅装好。

  怎样坐在自行车上就不会有危险呢?我们的脚应怎么放?手应放在哪里?身体应怎样?能不能坐在车上睡觉?能不能坐在车的前杠上?

  小结:

  当我们坐自行车时,应把脚放在踏板上,两手抓住扶把,身体不能来回的转动或摇晃,不在车上睡觉,不坐在前杠上,这样坐车就不会有危险了。

  活动反思:

  《幼儿教育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活动,满足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要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1、教案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教案《有趣的平衡板》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阶段幼儿的平衡能力还较弱,平衡板是发展此项运动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体育器械。小班的孩子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本设计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培养幼儿平衡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在体育活动中能自主活动,大胆探索平衡板的多种新玩法,发展平衡能力及爬、走等基本技能。

  2.探索平衡板和球结合的多种玩法,提高动作的灵巧性、协调性,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愉快。

  3.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6.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7.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平衡板、球各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以故事形式引导幼儿做准备运动。

  教师:春天来了,小燕子飞来了(上肢运动——两臂在体侧上下摆动),多开心。飞到树林里,许多小树被春姑娘吹得摆呀摆的(体转——身体左右、前后转动),真带劲。小燕子飞到公园里,看到许多小朋友在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真好玩(下蹲运动),有趣极了。

  小燕子飞到动物园里,看到许多大象,大象的鼻子长又长(腹背运动——身体前屈学长鼻子大象走),像老爷爷拄着拐杖往前行。小燕子飞到幼儿园里,看到许多小朋友在玩皮球(跳跃运动),它们也学着跳上跳下。

  小燕子还看到爷爷奶奶在做运动(捶捶背、敲敲腿、拍拍屁股),轻松轻松。

  准备活动可视具体情况重复一次。

  二、基本部分

  1.探索平衡板的多种新玩法。

  (1)幼儿自主探索。

  (2)教师小结,请个别幼儿介绍、示范自己的新玩法。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做了尝试,老师看到有很多小朋友想出了很多种新的玩法,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刚刚是怎么玩的?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些新的玩法,好吗?(请幼儿介绍、示范自己的玩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3)幼儿用新玩法玩游戏(游戏交换两次)。

  幼儿自由分成三组玩:

  ①站在两张平衡板上走(两张合拼增加宽度再接长)。

  ②在平衡板的反面上走(平衡板反面有弧型,增加了难度)。

  ③在平衡板的反面上爬。

  2.探索平衡板和球结合的多种玩法。

  (1)幼儿自主探索。

  师:皮球也想玩了,我们也请它跟我们一起玩好吗?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球和板,想想这两种玩具可以怎么玩。

  (2)小结,请幼儿示范自己的玩法。

  师:你们真聪明,还可以把球和平衡板当成朋友一起玩,想出那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请一个小老师上来示范一下(幼儿示范)。

  (3)重点练习板上抛接球、板上运球、趴在板上推球。

  ①板上抛接球:双手抱球站在平衡板上,把球向上抛出,等球下落时马上把球接住。

  ②板上运球:把平衡板一个接一个地连成小路,中间相距30厘米,幼儿抱球从平衡板上走过,把球投入筐中。

  ③趴在板上推球:两人一组,趴在平衡板上,相距一米左右进行推接球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我们把球放在平衡板上,手扶住平衡板的两边不碰到球,把它们都送回家吧,好吗?看谁的球一直都不会掉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新纲要健康领域指导要点指出“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这个健康活动后以“一物多玩”为切入口,让孩子们在主动探索平衡板的多种玩法,发展孩子平衡力和走、跑、跨、跳等多种动作技能,并引导孩子合作玩,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并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创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遇事沉着冷静、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以及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12、幼师教案小班健康教案《我要喝水》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此次活动针对小班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的幼儿并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需要幼儿老师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意识。入园之前,也许他们并没有好的喝水习惯和意识,然而良好的喝水习惯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设计本次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活动目标:

  1. 知道人每天都需要喝水,多喝水,身体好。

  2. 懂得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会主动去喝水。

  3. 让幼儿知道喝水有益于身体健康。

  4. 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 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6.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7.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一盆长势很好的康乃馨、一盆枯萎的康乃馨;有关起床后、锻炼后,游戏后喝水的视频;《乌鸦喝水》故事视频。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什么时候需要喝水。

  1、播放《乌鸦喝水》小故事边提问:小乌鸦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引出话题,原来呀小乌鸦是口渴了,才会想办法找水喝,那小朋友们,你们什么时候会喝水呢?

  2、播放人们在起床后、锻炼之后,小朋友们在游戏之后喝水的短片,提问:为什么起床后,锻炼后,游戏之后喝水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教师总结:起床之后喝水,有助于清理肠道的垃圾;锻炼时,身体会出许多汗,流失很多水分,所以得补充水;小朋友做游戏也会出汗,也会口渴,所以得喝水。

  3、提问,我们还在什么时候需要喝水呢?

  老师小结:外出游玩时;口渴时;感冒、发烧,拉肚子时等等。

  二、通过实验观察,懂得水对身体的重要性。

  观察教室里的两盆康乃馨,提问: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你更喜欢那盆呢,为什么?老师总结:小朋友们都喜欢开满鲜花的这一盆,因为它漂亮,而另外一盆快要枯死了,叶子都黄了,没有一个花骨朵,为什么两盆都是康乃馨,长得不一样呢?(鼓励大家大胆发言)

  老师小结:因为,老师经常给长势很好的这盆花浇水,而已经很久没有给另外一盆花浇过水了,原来花也是会口渴的,如果长期不喝水,它就会枯萎,干死,小朋友们也一样,如果身体缺水,你们就不能够健康成长,你们想健健康康的成长吗?

  三、知道水是最好的饮料。

  展示各种饮料和白开水,提问:你们口渴呢,最想喝哪一个呢?为什么?

  有的说饮料,因为甜甜的,很好喝:有的说白开水,因为最解渴。

  老师小结:其实,水是最好的饮料,其他的饮料中都含有许多的糖分和添加剂,这些物质不利于小朋友的健康成长,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平时要多喝水,身体才会棒棒的。

  四、游戏活动:和老师一起喝水吧。

  老师说了好多好多话,口好渴呀,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喝水吗?看谁喝水有“咕咚咕咚”的声音

  活动反思:

  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本次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喝水意识,但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得靠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故事引入,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一系列的提问,和故事紧密联系,是幼儿的回答启发于故事,又回归于故事。通过视频短片,人们都在喝水,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时候要喝水呢?而不仅仅是口渴的时候。我充分利用了教室的资源,其中一盆花枯萎好久了,可能并不是只因为没有浇水,但幼儿能够完全相信,是因为没有浇水。在第三个环节中,有小朋友问我,牛奶,豆浆是不是饮料呢?纯牛奶,豆浆小朋友可以喝,但也不能喝太多,不然会导致营养过胜。整个活动,小朋友能够大胆发言,了解喝水的重要性,会主动要水喝,知道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但生活中还得我们的家长坚持督促幼儿良好喝水习惯的养成。

13、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药片宝宝的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药物,知道生病时才吃药。

  2.学会在成人的指导下吃药,自己不随意拿药吃。

  3.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生病时才吃药,自己不随意拿药吃。

  活动难点:认识一些药物,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药片,引出主题

  1.教师(出示一些药):这些是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教师:这些都是药,当我们生病时,它们能帮助我们恢复健康。今天老师请来药片宝宝,来听听药片宝宝的话。

  二、观看视频了解药片,并知道小朋友不能随意拿药吃

  1.引出药片宝宝,并以药片的口吻与幼儿交谈。

  引导语: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药片宝宝,你们在哪里见过我?

  我常常出现在医院、药店里,医生和生病的小朋友需要我,病毒、细菌都不喜欢我,但是你们不能随便乱吃我,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现在请小朋友们观看图片。

  2.观看图片,了解图片内容。

  3.提问:

  (1)视频里的男孩为什么会肚子疼?(他把药片当糖果吃,乱吃很多药片会伤害身体,甚至会出现生病危险)

  (2)当我们在家看见不认识的物品应该怎么做?(询问大人不能乱吃,同时大人收纳好的药品,小朋友不能随便拿取)

  (3)认识常见药物(有胶囊状和片状的药、有开水冲服的冲剂、玻璃瓶里的口服液、大瓶子里的止咳糖浆,还有喷雾等等,这些药可以缓解病情,促进身体痊愈)

  三、安全对错小游戏

  看完药片宝宝的视频,现在让我来考考你们吧!

  1.全全趁着家人不在,把药当糖吃。(错)

  2.妮妮觉得琵琶糖浆很好吃,每次都多吃一点。(错)

  3.安安生病 ,在有医生的指导下,定时定量吃药。(对)

  四、小结

  药片宝宝:小朋友们,要记住我说的话,不要随意拿药吃,祝你们有个健康的身体。

  [活动延伸]提醒家长在家也叮嘱孩幼儿药物不可以随便拿来吃,避免幼儿因误食而导致危险。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教育一直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孩子们自我意识薄弱,对任何的事物都充满的好奇心,不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所以我在班里和孩子们开展了一个健康活动:《药片宝宝的话》,活动主要让孩子们要懂得药片不能随便吃,吃错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知道在成人的指导下服药,不随便吃药,并培养小朋友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