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统文化《相声反正话》大班语言教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相声反正话》大班语言教案》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幼儿园传统文化《相声反正话》大班语言教案

1、幼儿园传统文化《相声反正话》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喜欢听相声,感受相声的滑稽与幽默。

  2.尝试说相声、创编反正话。

  3.能区分相声表演和日常生活的不同,知道不能把表演中的言语用到日常生活。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学资源《反正话》(视频)

  2.与相声内容相对应的桌、椅、五官、花卉图片。

  活动过程:

  1.和幼儿学说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引发幼儿兴趣。

  2.观看教学资源《反正话》,学说相声反正话。

  (1)观看视频,请幼儿说一说听了相声什么感受。觉得哪个地方最有意思。

  小结:相声是带给人快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个叫逗哏,一个叫捧哏,最有趣的部分叫抖包袱。说相声的时候,演员自己不笑,要把观众逗笑。

  (2)教师和幼儿说相声。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扮逗哏角色,请幼儿试着接捧哏语言。

  (3)幼儿自由结伴,二人分工,看着图片学说反正话,并尝试把相声说完整。

  (4)请几组幼儿表演相声。教师提示幼儿尽量保持演员状态,不笑场。

  3.创编相声反正话,能区分表演和生活的不同。

  (1)请幼儿想一想,还有哪些可以说成反正话,把它编到相声中。

  (2)视情况请 1~2 组幼儿表演新创编的反正话。

  (3)教师请幼儿说一说,如果在生活中,有小朋友也这么和自己说话,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小结:生活不是表演,如果把相声表演中的包袱放在平时的对话中,小朋友可能不理解,会因此而生气。

  附:相声反正话

  甲:今天咱给大家说个相声 乙:好呀,咱说什么相声呀? 甲:就说反正话吧!

  乙:什么叫反正话?

  甲:我给你打个比方吧,我说桌子,你就说子桌。乙:好来,开始!

  甲:我椅子。

  乙:我子椅。甲:我脑袋。

  乙:我呆脑,我呆头呆脑的啊! 甲:我脑门子。

  乙:我没脑子! 甲:我眼眉。 乙:我没眼! 甲:我眼珠。

  乙:我猪眼,不像话啊! 甲:我鼻子。

  乙:我子鼻。 甲:我鼻梁子。

  乙:我量鼻子,我量他千吗啊! 甲:我嘴!

  乙:……我咬你! 甲:咬我干什么啊!

  乙:这一个字的怎么翻啊! 甲:那依您的意思呢?

  乙:得说字儿多的。

  甲:哦,字多一点,好了!我嘴里有牙。

  乙:我牙里有嘴,我成妖怪了!你换个词儿行不行啊。甲:别生气,咱们出城逛逛去,我逛花园。

  乙:我花园逛。 甲:我是牡丹花。乙:我是花牡丹。甲:我是芍药花。乙:我是花芍药。甲:我是茉莉花。乙:我是花茉莉。

  甲:我是狗尾巴花。

  乙:我是花尾巴狗,去你的。

2、幼儿园大班社会《百家姓》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单姓、复姓及百家姓的含义。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对姓氏的认识,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

  3.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萌发认识百家姓的兴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幼儿几姓氏卡片、教师姓名卡片,《百家姓》音乐、水彩笔。

  2.伟人、科学家、运动员等名人的图片,《我爱你中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姓氏,激发幼儿对姓氏的兴趣。

  (1)出示自己名字的卡片,使幼儿知道名字的第一个字是姓。提问:老师姓什么?名字中的哪个字是老师的姓?

  (2)出示幼儿姓氏卡片,让幼儿在其中找出自己的姓,在黑板上摆成一排引导幼儿读一读自己的姓。

  2.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找出同姓的人,初步了解百家姓的含义。

  (1)点数黑板上的姓氏并与幼儿人数作比较,引导幼儿发现有人同姓。提问:数一数黑板上有多少个姓?姓 x 的小朋友有几个?

  小结:一般来说,家中的爷爷、爸爸、哥哥、弟弟、姐姐、妹妺和自己是同姓的。

  (2)引导幼儿讨论:有相同姓氏的小朋友是不是自己的亲人? 小结:传说很久以前,中国同姓的人都是一家人。

  3.引导幼儿找一找不同的姓,进一步感受百家姓的含义。

  (1)请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姓氏,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教师将自己知道的其他姓氏写在白板上,请幼儿点数姓氏数量。

  (2)播放《百家姓》音乐,请幼儿阅读《我爱你中国》第 4 页,读一读《百家姓》

  中的前 20 个姓。提问:姓氏会传下去吗?传给谁?你还知道其他哪些姓?

  小结:《百家姓》里记载了 500 多个姓氏。我们的姓氏会传给子孙。

  4.了解单姓、复姓。激发幼儿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1)出示中国名人的图片,请幼儿说出他们的姓和名。

  (2)结合司马光的照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一个字的是单姓、两个字的是复姓。

  (3)请幼儿说说这些人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能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3、幼儿园传统文化《相声反正话》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喜欢听相声,感受相声的滑稽与幽默。

  2.尝试说相声、创编反正话。

  3.能区分相声表演和日常生活的不同,知道不能把表演中的言语用到日常生活。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学资源《反正话》(视频)

  2.与相声内容相对应的桌、椅、五官、花卉图片。

  活动过程:

  1.和幼儿学说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引发幼儿兴趣。

  2.观看教学资源《反正话》,学说相声反正话。

  (1)观看视频,请幼儿说一说听了相声什么感受。觉得哪个地方最有意思。

  小结:相声是带给人快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个叫逗哏,一个叫捧哏,最有趣的部分叫抖包袱。说相声的时候,演员自己不笑,要把观众逗笑。

  (2)教师和幼儿说相声。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扮逗哏角色,请幼儿试着接捧哏语言。

  (3)幼儿自由结伴,二人分工,看着图片学说反正话,并尝试把相声说完整。

  (4)请几组幼儿表演相声。教师提示幼儿尽量保持演员状态,不笑场。

  3.创编相声反正话,能区分表演和生活的不同。

  (1)请幼儿想一想,还有哪些可以说成反正话,把它编到相声中。

  (2)视情况请 1~2 组幼儿表演新创编的反正话。

  (3)教师请幼儿说一说,如果在生活中,有小朋友也这么和自己说话,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小结:生活不是表演,如果把相声表演中的包袱放在平时的对话中,小朋友可能不理解,会因此而生气。

  附:相声反正话

  甲:今天咱给大家说个相声 乙:好呀,咱说什么相声呀? 甲:就说反正话吧!

  乙:什么叫反正话?

  甲:我给你打个比方吧,我说桌子,你就说子桌。乙:好来,开始!

  甲:我椅子。

  乙:我子椅。甲:我脑袋。

  乙:我呆脑,我呆头呆脑的啊! 甲:我脑门子。

  乙:我没脑子! 甲:我眼眉。 乙:我没眼! 甲:我眼珠。

  乙:我猪眼,不像话啊! 甲:我鼻子。

  乙:我子鼻。 甲:我鼻梁子。

  乙:我量鼻子,我量他千吗啊! 甲:我嘴!

  乙:……我咬你! 甲:咬我干什么啊!

  乙:这一个字的怎么翻啊! 甲:那依您的意思呢?

  乙:得说字儿多的。

  甲:哦,字多一点,好了!我嘴里有牙。

  乙:我牙里有嘴,我成妖怪了!你换个词儿行不行啊。甲:别生气,咱们出城逛逛去,我逛花园。

  乙:我花园逛。 甲:我是牡丹花。乙:我是花牡丹。甲:我是芍药花。乙:我是花芍药。甲:我是茉莉花。乙:我是花茉莉。

  甲:我是狗尾巴花。

  乙:我是花尾巴狗,去你的。

4、幼儿园我身边的传统文化《传统游戏真好玩》大班体育游戏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几种常见传统游戏的玩法。

  2.发展弹跳、奔跑等动作技能及协调性。

  3.体验与同伴一起玩传统游戏的快乐。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活动准备:

  皮筋、翻绳、铁环、尾巴。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观察传统体育游戏图片,分别交代游戏玩法。

  翻花绳:两人一组,一人先翻出花样,另一人来接绳,保证绳子不松开。看谁翻得花样多。

  跳皮筋:用小椅子或请小朋友将皮筋撑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几名幼儿在皮筋上边朗通儿歌边跳,儿歌如《城门几丈高》《马莲开花》等。让幼儿自由探索皮筋的多种跳法(单脚跳、双脚跳、双脚交替跳、叉花跳等)。

  滚铁环: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并控制铁环方向,可直走、拐弯。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

  揪尾巴:每人身后别着一根“尾巴”,幼儿在一定范围内互追,以揪到别人尾巴多而自己尾巴保存好的幼儿为胜。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器械,请会玩的幼儿进行示范。

  3.教师讲解每种器械应注意的问题和操作技巧,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

  4.请幼儿自选器械到相应场地玩耍,教师分组指导。

  5.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游戏种类。

5、幼儿园大班语言《中国汉字》身边的传统文化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字。

  2.在字、图、形的配对游戏中,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产生进一步探索汉字的兴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学资源《仓颉造字》(课件),教学挂图《仓额造字》。

  2.能活动的小木偶,汉字及与其对应的图片,象形文字卡片。

  3.请幼儿与父母一起进行象形字的相关调查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交流与父母一起进行的象形字调查的结果,丰富幼儿的经验。

  2.引导幼儿观察汉字“日、木、山、水”的图画部分和象形字,猜一猜,认一认, 说说这些汉字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图案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叫作甲骨文。在很久以前, 没有笔和纸,人们就在石头上、骨头上、乌龟壳上刻画图案来记录事情,这些图案就是当时的文字。

  3.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

  (1)观看视频,倾听故事《仓颉造字》

  (2)共同讨论: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仓颉为什么要造字?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小结:甲骨文是中国的象形文字,是我国古人造出来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过来的,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4.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拼摆汉字,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1)木偶的身体会“写字”。

  教师分别用木偶摆成“大”“上”等汉字,引导幼儿猜猜看摆的是什么字。

  (2)我的身体会“写字”。

  教师出示常见字的字卡,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来,如“中”“下”等。分组游戏,引导幼儿几人一组合作摆出不同的汉字。拼得像,让大家能看出来的,就算成功。

  附故事:仓颉造字

  仓颉是一位古人,在黄帝手下专门管理动物数目和粮食多少,他做事很认真。古时候,人们用刻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随着社会发展,动物、食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不断增加,时间一长,连仓顿自己也很难区分大小、形状不同的绳结和刻木的含义了。仓颉想找个好办法,但怎么也想不出来,于是就出门走走散散。仓颉走到一个路ロ时, 看见三个打猎的老人正在为走哪条路而争辨。一个老人说往东走有羚羊;一个老人说往

  北走有鹿群;一个老人说往西走有两只老虎。仓颉觉得很奇怪,就问老人们:“你们怎么知道前面有什么猎物呢?”老人们指着地上的脚印说:“这里有猎物的脚年啊!”原来,三位老人发现了不同的动物脚印。这时仓颉突然想到个脚印可以代表一种动物,那种待号也可以用来表示一种东西啊!仓颉高兴地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各种事物。他接照各种东西的形状,中在家创造符号并把这些特号称作“字”。比如:太阳的符号就是照着太阳的样子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上一点;月亮的符号就是照着月牙儿的样子画出来的。仓颉创造了许多字,记住了全部的东西。黄帝见仓颉造出了字,就命令他到各个部落去教字。从此,字越来越多,运用得越来越广。

6、幼儿园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活动《捏面人》大班音乐教案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通过以下活动引导幼儿掌握歌曲的不同节奏,学习用京韵演唱歌曲。培养幼儿产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掌握歌曲的不同节奏,学习用京韵演唱歌曲。

  2.感受说唱的表现形式,能即兴在念白的部分创编歌词。

  3.体验边唱边表演京剧的乐趣,产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建立京剧相关知识的经验。

  2.教师自备“捏面人的老爷爷”微视频,白纸、彩笔,音乐 CD。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对老爷爷捏面人的兴趣,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捏面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1)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对捏面人这一民间艺术产生兴趣。提问:老爷谷在干什么?你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儿?

  小结:捏面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只有很少的民间艺人会捏面人儿。

  (2)演唱歌曲前半部分,请幼儿欣赏,初步感知本段歌曲的旋律。提问:你想让老爷爷捏点啥?

  2.创设请老爷爷捏面人的情境,引导幼儿以仿编的形式自主学习歌曲的念白。

  (1)启发幼儿思考:你们想让老爷爷捏点啥?

  (2)教师示范第 1 句: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引导幼儿感受并学习:“x.xx|xxx|xx|x-”的节奏。

  (3)幼儿根据第 1 句的节奏探索后面几句念白。

  (4)幼儿完整念白,正确说出“x.xx|xxx|xx|x-”的节奏。

  3.幼儿欣赏、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京韵特点。

  (1)教师完整演唱,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京韵特色。提问:这首歌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像哪一种戏曲?

  (2)师幼对唱,引导幼儿在对唱中进一步感受歌曲前半部分的旋律特点。

  (3)幼儿尝试完整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京韵特点。引导幼儿说说歌曲中哪一句最有京韵特点。

  (4)幼儿集体完整演唱歌曲,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歌曲的京韵特点。

  4.鼓励幼儿通过表演唱,进一步体验边唱边表演京剧的乐趣。

  (1)引导幼儿为念白部分创编表演动作,体验边唱边表演的乐趣。

  (2)幼儿对唱游戏,大胆用动作和声音表现歌曲的京韵特点。

  5.启发幼儿创编念白部分的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1)引导幼儿思考:老爷爷捏的面人你们喜欢吗?你还想让老爷爷捏什么? 引导幼儿用“x.xx|xxx|xx|x-”的节奏创编歌词。

  (2)请幼儿自由讨论:捏一个什么干什么?

  (3)引导幼儿替换创编的念白部分的歌词并完整演唱歌曲。

7、幼儿园我身边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大班社会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

  2.学习包粽子的技能。

  3.体验包粽子的乐趣,感受端午节的浓厚民俗氛围。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请幼儿事先调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完成调查表。

  2.《端午节》课件。

  3.粽叶、泡好的米、枣、细线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谈,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组织幼儿交流调查结果,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讲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那天为端午节。

  (2)交流调查表: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3)组织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端午节时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节日体验活动:包粽子。

  (1)组织幼儿一起开展包粽子活动,提醒幼儿用米不要太多,粽叶要把米和枣包紧, 然后用绳子捆扎结实。。

  (2)也可以组织幼儿用长方形纸折粽子,折成六棱形并进行装饰。

  4.节日分享:将包好的粽子与父母一起分享, 也可以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分享活动。

  附故事:《端午节来历》

  有一个楚国人叫屈原,楚怀王见他聪明能干,很看中他,便封他为三闾大夫。

  屈原当上三闾大夫后,和他一起做官的人嫉妒他,就在楚怀王的面前说他的坏话。楚怀王便慢慢的讨厌他了。后来楚怀王死了,他的儿子听了坏蛋的话,就把屈原赶出楚国的京城。

  不久楚国和秦国打仗,秦国把楚国的京城强占了。屈原看到楚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 自己又没法出力,心里很痛苦,写了很多诗,然后就跳进汨罗江里自杀了。

  屈原跳江后,楚国的老百姓怕鱼虾咬坏屈原的遗体,就用竹筒装上米丢进江里去喂鱼虾,又划着小船沿江寻找他的遗体。

  从那以后,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自杀的日子,许多地方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