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酸奶盒的故事》教育随笔

《幼儿园《酸奶盒的故事》教育随笔》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幼儿园《酸奶盒的故事》教育随笔

1、幼儿园《酸奶盒的故事》教育随笔

  在支持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做自己主人的理念的实践下,我们开放了环境。在美工区,减少了范画,取消了区域主题,减少了教师的直接介入,鼓励幼儿自主参与美工活动,根据需求自主探索过各种材料、制作自己的作品。可美工区越来越冷清。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丰富辅材,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如扣子、石子、瓶盖、各种果壳、各种豆类、小树枝、水果网、纸卷等;团小球,做小纸卷、撕小条;提供各种彩纸、各色小木棒、各色颜料和各种笔等。其次,丰富主材,一方面将小纸张变成大型的图形纸,如小树、喜洋洋、花瓶等;另一方面,提供真实的材料,如雨伞、风筝、蝴蝶翅膀等,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丰富的材料让美工区变得热闹,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材料,但一周后,美工区又冷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学期开始后,幼儿园每天上午提供了酸奶,放酸奶的大盒越来越多,孩子们会怎样玩呢?我很好奇。于是将酸奶盒放到了各个区域里,孩子们使用最多的是角色区与积木区,角色区里孩子们扮演快递员用酸奶盒送快递,积木区里孩子们用酸奶盒平铺做路,搭建停车场、小桥......可孩子们对积木的使用越来越少,有时几乎没有。积木区的价值是什么?是通过操作不同的形状的积木,通过搭高、平铺、拼搭了解不同形状,感知空间感、方位感,而这也是酸奶盒缺乏的。区域的创设,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要思考区域本身的价值与幼儿对此区域内材料使用情况,如果辅材代替主材,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过深思熟虑和孩子们交流,我们决定让积木区搬家,为酸奶盒创造出更宽阔的场地——酸奶盒区。

  曦哲在酸奶盒区拆开了一个酸奶盒对我说:“老师,我想做汽车。”一旁的优优说:“我想做一个可以坐进去的汽车。”听到我们的谈话,孩子们都围了过来,纷纷说着自己的想法:“汽车要有灯,还有后视镜”“还有标致呢,我爸的车就是雪铁龙”“老师,我想做坦克,可以打炮的”.......我们决定尝试制作汽车。孩子们在班中发现了一个大纸箱,决定用其做车头,又找来小瓶盖做车轮,车轮粘了满满的一排,左右对称的个数。洪林提出:“这是坦克,坦克有这么多轮子。”经过孩子们的改装和寻找材料,汽车变成了坦克车。

  宸宸固定坦克上的炮筒时,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我走到他身边说:“需要位帮忙吗?”基于我对小班幼儿的了解,当我提出要帮忙时他会将所有材料交给我由我完成,所以我也做好了替他完成的准备,但我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需要,你帮我扶着。”宸宸的回答让我既惊讶又感动,在孩子们玩着自己真正的游戏时,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做什么。

  第一个坦克车成功后,孩子意犹未尽,紧接着几天,孩子们又尝试着做了长颈鹿。长颈鹿是孩子们用牛奶箱制作的。牛奶箱的出现让他们的思路更加开放,他们开始寻找各种可用的材料,如饮料瓶、薯片桶、卫生纸卷....渐渐地,酸奶盒的朋友也多了起来,孩子们还为它们的家取了新名字“小盒子大创意”。

  在我准备将制作完成的长颈鹿收起来时,椒椒和慧慧提出还没有做完,说:“我们要给长颈鹿涂上黄色还有斑纹。”长颈鹿的出现让美工区变得热闹起来,四名女孩将长颈鹿身上涂满了黄色,又尝试用各种笔在长颈鹿的身上画圆圈、画线条,一会儿又找来了褐色的卡纸,撕成小片粘贴在长颈鹿的身上,贴完一整张纸后,又找来了扣子、羽毛、纸卷粘贴在它身上,尾巴上竟然是黑豆扣子的有序排列!孩子们讲解着:褐色的纸是它的斑纹,扣子和羽毛是它的头花,尾巴上也插着漂亮的小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做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坦克、飞机、长颈鹿、台灯......制作完成后,美工区的孩子们会热闹地装饰着它们,使用了各种材料。工具的是使用也不再是难点,孩子们在制作中尝试着不同的工具,并主动寻求帮助。

  孩子的发展源于日常点滴经验的积累。从案例中,老师从开始的愁到最后的惊讶,真实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力量,它带给了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与感动。孩子的力量来的绝非偶然或巧合,是整整一个月中,通过反思摆弄拼搭,对盒子的特性不断感知后获得经验,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在后期的制作中游刃有余,老师在教研最后,深深地感受到,不论是什么样的材料,孩子都需要有充分的的时间去熟悉和感知它们,不断获得经验,而这些经验都是他们日后创作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我们对于材料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研究仍然在路上。

2、幼儿园教育随笔《成长中的那些好戏》随笔

  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上演中各种各样的“好戏”,在这些好戏发生时,我们老师该如何“观戏”、“评戏”,让这些小演员们逐渐成长呢?一起来看看维尼班的这些好戏吧!

  早操回来,小朋友有的自主饮水,有的很快坐下准备上课了,这时传来了吵闹声:“你们要把椅子抬到那边去,这边不能坐”,“我就想坐这里,我不去那边”,“你们就是不能坐这边”,“我就要坐这边,不过去”。。。。。。几个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吵开了。我问道:“发生什么事情了?”。绵绵生气的指着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我们在和他们吵架”,我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吵架呢?”,绵绵和雨欣指着左边的座位说:“这边有7个小朋友,那边只有2个人,乐乐、清清和妍妍要坐那边,这样才好看,我们喊他们过去,他们又不听,所以我们吵架了”。生活即教材,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于是我向他们抛出了两个问题:“你们想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绵绵说:“我们想到了喊他们搬过去的方法,可是他们不愿意”,我继续问“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在逐步的引导下他们用了“石头剪刀布”、“一个一个询问”、“投票”、“说服”等方法解决了这次吵架,将左边的三个小朋友成功的调到了右边,将坐位调整成了他们想要的“对称”模样。

  矛盾是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吵架”的情节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自发生成的,在吵架刚开始时,我没有因为他们的“吵架”去制止他们,而是在一旁观察,在分析孩子的行为时,发现他们对坐位的“不对称”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在用语言表达上逻辑性不够,造成表达不清楚,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方法单一,缺乏经验,因此导致他们吵架,需要作为教师的我帮助他们梳理问题的关键和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于是,我决定利用这次他们自发生成的“吵架”,分析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幼儿自主思考的契机,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午餐时间,依依洗手出来端着餐走到自己的座位前,突然发现自己的椅子不见了,她看了一眼同桌的小朋友,说“你们谁抬了我的椅子”,其余小朋友都埋着头吃饭,没有一个人回答,她继续问道“你们谁抬了我的椅子?月儿,是你吗?”,月儿摇摇头说“不是”,依依接着问“宝宝,是你抬的吗?”,宝宝也摇头说“不是我”,依依对着旁边的佳鑫严肃的说“佳鑫,是你吗?你离我最近”,佳鑫将头抬起来看了看依依然后点了点头,接着他主动站起来,重新去抬椅子了,依依笑着把椅子挪到自己位置上,开始进餐。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依依遇见的问题,但却没有及时的给予帮助解决,而是将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依依,在这个案例中,依依遇见问题时,她没有第一时间向老师求助,而是先通过集体询问的方法找抬了自己椅子的小朋友,可是这个办法失败了,没有人承认自己抬了椅子,接着她采取了第二个办法“一个一个的询问”,当问了两个小朋友都失败后,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询问,还加上了自己的理由“你是离我最近的”,她认为可能是最近的小朋友抬了,这一次她问了身边的佳鑫,果然找到了抬自己椅子的小朋友,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在日长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她在第一个办法失败后,马上采用了第二办法,最后成功的解决了问题。因此,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见问题时,成人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幼儿充分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问题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丰富和运用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遇见的问题。

  这样的“好戏”每天都在幼儿园里上演,作为老师要正确的对待幼儿的这些“好戏”,每个问题的发生都是在为幼儿提供学习成长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契机,为幼儿提供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正确的评估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适时的进行引导,逐步提升幼儿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相关经验。

3、幼儿园教育随笔《幸福的劳动》随笔

  这是一篇大班教育随笔,幼儿园老师就像是一群孩子的保姆,工作是琐碎的,也是辛苦的。每天除了要带孩子们唱歌、绘画做游戏,还要照顾他们吃饭,睡觉,穿衣服,甚至包括上厕所提裤子,擦屁股,冲厕所。但是在你的每一次付出的背后,都有一群可爱的脸蛋在对你微笑。

  当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突然来到幼儿园,跟我诉说着小学的见闻和成长时,我是那么的激动,又是那么的幸福。原来曾经的辛苦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有人一直在用行动回应着我们。

  当已经毕业的家长群,在感恩节那天,晒出孩子的学科成绩,并对老师们说:“谢谢老师在幼儿园的辛勤指导”。我是那么的激动,又是那么的幸福,原来我曾经的挑灯夜战,不是没有结果。原来背后的一群家长也在默默关注着。在你低头给她们穿鞋子的时候,有人会认真的看着你的脸,并对你开心的说“老师,我好喜欢你”,并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在你守候一中午的午睡时,有人会睁开眼,对你幸福的说到:“老师,我今天中午睡的好香好香哦”。

  当你看到一幅幅绘画展在室外;当一个个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统一的口号出操时;当一个一个孩子喊着马妈妈、马妈妈幼儿园也有一个好妈妈。;我想我当时的内心是激动的,是开心的,是幸福的。是的,我们平时很辛苦,也很认真。但这不是独角戏,你有一大群的可爱的小粉丝,他们用爱的眼神望着你。他们努力的想要记住你的每一句话,他们努力的做好你要求的每一个动作。

  不仅如此,他们还关心着你的每时每刻,帮你端小椅子,提醒你喝水。一天没见到你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向你汇报重要的新闻,还迫不及待地关心你。这几天去哪了?有没有想念他们……

  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这么在乎你,那是因为我们用爱的眼睛在守望着他们,因为我们用心在呵护着他们。还有什么比这还温暖,还有什么比这更难得。

  我用我的爱和智慧,感染着这群可爱的,这群聪明可爱的孩子又用天真和快乐围绕着你。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原来我一直在这样幸福劳动着。

  然而有的家长对幼儿园不了解,对老师不信任,家长工作方面还会出现各种问题,各种挑战。我是耳闻目睹,作为幼教集团中的每位老师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热情,以顾全大局的思想去和家长做好沟通。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幼教集团的教育理念。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作为幼教集团中的一员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个孩子!

  我希望幼儿园里的每位老师都要把严谨的师德师风教育常记在心。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4、幼儿园教育随笔范文《一名幼教的故事》

  正文

  谈到“师德”这个话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谈不上什么高尚的品格和师德精神,有的只是近五年如一日的一份真诚、一份执著、一份坚守和付出后的期许感动。在此,就与老师们一道分享我工作中曾经的一次感动,那就是孩子轻轻的一声问候:“老师,你困吗?”

  记得那天中午,我值午睡,像往常一样照顾好孩子们吃过午饭,一切收拾完整就叫孩子们睡觉了。在我的督促、鼓励和帮助下,孩子们一会儿就按要求陆续睡下了,但有几个孩子却始终睡不好,时不时地又传出他们稀稀疏疏的讲话声,我就在他们的床边来回地走动,一会儿给这个孩子盖盖被子,一会儿又走到那个孩子身边摸摸他的额头,慢慢地很难入睡的那几个孩子也进入了梦乡。

  这时,我才放心地拿起一本书坐到一个孩子身边看了起来。时间在悄悄地溜走,孩子们的鼾声不断,不知不觉我也在这里坐了近半个多小时,我正准备起身看看孩子们时,一个声音突然从我后边传来:“老师,你不困吗?”我回过头去,原来是刘芮帆小朋友,她那小小的脸上,一双机灵的眼睛关切地看着我,好像在等着我的回答。我小声地告诉她:“老师也有点困啊,可要陪着你们睡觉,不陪着你们,老师担心你们睡不好啊。”“老师,你来我这里边睡一会儿吧。”。

  这小机灵说着就要起身掀被子,我连忙告诉她:“谢谢你哈,老师不睡,你们好好地睡好就可以了好吗?”她好像很明白似的眨眨眼睛,又翻过身去乖乖地睡着了。 那一刻,我听着孩子们甜美的鼾声和呢喃梦呓,回想着刚才孩子梦醒时那稚气的一声问候。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思绪也随着蔓延开来。

5、幼儿园《酸奶盒的故事》教育随笔

  在支持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做自己主人的理念的实践下,我们开放了环境。在美工区,减少了范画,取消了区域主题,减少了教师的直接介入,鼓励幼儿自主参与美工活动,根据需求自主探索过各种材料、制作自己的作品。可美工区越来越冷清。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丰富辅材,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如扣子、石子、瓶盖、各种果壳、各种豆类、小树枝、水果网、纸卷等;团小球,做小纸卷、撕小条;提供各种彩纸、各色小木棒、各色颜料和各种笔等。其次,丰富主材,一方面将小纸张变成大型的图形纸,如小树、喜洋洋、花瓶等;另一方面,提供真实的材料,如雨伞、风筝、蝴蝶翅膀等,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丰富的材料让美工区变得热闹,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材料,但一周后,美工区又冷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学期开始后,幼儿园每天上午提供了酸奶,放酸奶的大盒越来越多,孩子们会怎样玩呢?我很好奇。于是将酸奶盒放到了各个区域里,孩子们使用最多的是角色区与积木区,角色区里孩子们扮演快递员用酸奶盒送快递,积木区里孩子们用酸奶盒平铺做路,搭建停车场、小桥......可孩子们对积木的使用越来越少,有时几乎没有。积木区的价值是什么?是通过操作不同的形状的积木,通过搭高、平铺、拼搭了解不同形状,感知空间感、方位感,而这也是酸奶盒缺乏的。区域的创设,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要思考区域本身的价值与幼儿对此区域内材料使用情况,如果辅材代替主材,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过深思熟虑和孩子们交流,我们决定让积木区搬家,为酸奶盒创造出更宽阔的场地——酸奶盒区。

  曦哲在酸奶盒区拆开了一个酸奶盒对我说:“老师,我想做汽车。”一旁的优优说:“我想做一个可以坐进去的汽车。”听到我们的谈话,孩子们都围了过来,纷纷说着自己的想法:“汽车要有灯,还有后视镜”“还有标致呢,我爸的车就是雪铁龙”“老师,我想做坦克,可以打炮的”.......我们决定尝试制作汽车。孩子们在班中发现了一个大纸箱,决定用其做车头,又找来小瓶盖做车轮,车轮粘了满满的一排,左右对称的个数。洪林提出:“这是坦克,坦克有这么多轮子。”经过孩子们的改装和寻找材料,汽车变成了坦克车。

  宸宸固定坦克上的炮筒时,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我走到他身边说:“需要位帮忙吗?”基于我对小班幼儿的了解,当我提出要帮忙时他会将所有材料交给我由我完成,所以我也做好了替他完成的准备,但我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需要,你帮我扶着。”宸宸的回答让我既惊讶又感动,在孩子们玩着自己真正的游戏时,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做什么。

  第一个坦克车成功后,孩子意犹未尽,紧接着几天,孩子们又尝试着做了长颈鹿。长颈鹿是孩子们用牛奶箱制作的。牛奶箱的出现让他们的思路更加开放,他们开始寻找各种可用的材料,如饮料瓶、薯片桶、卫生纸卷....渐渐地,酸奶盒的朋友也多了起来,孩子们还为它们的家取了新名字“小盒子大创意”。

  在我准备将制作完成的长颈鹿收起来时,椒椒和慧慧提出还没有做完,说:“我们要给长颈鹿涂上黄色还有斑纹。”长颈鹿的出现让美工区变得热闹起来,四名女孩将长颈鹿身上涂满了黄色,又尝试用各种笔在长颈鹿的身上画圆圈、画线条,一会儿又找来了褐色的卡纸,撕成小片粘贴在长颈鹿的身上,贴完一整张纸后,又找来了扣子、羽毛、纸卷粘贴在它身上,尾巴上竟然是黑豆扣子的有序排列!孩子们讲解着:褐色的纸是它的斑纹,扣子和羽毛是它的头花,尾巴上也插着漂亮的小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做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坦克、飞机、长颈鹿、台灯......制作完成后,美工区的孩子们会热闹地装饰着它们,使用了各种材料。工具的是使用也不再是难点,孩子们在制作中尝试着不同的工具,并主动寻求帮助。

  孩子的发展源于日常点滴经验的积累。从案例中,老师从开始的愁到最后的惊讶,真实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力量,它带给了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与感动。孩子的力量来的绝非偶然或巧合,是整整一个月中,通过反思摆弄拼搭,对盒子的特性不断感知后获得经验,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在后期的制作中游刃有余,老师在教研最后,深深地感受到,不论是什么样的材料,孩子都需要有充分的的时间去熟悉和感知它们,不断获得经验,而这些经验都是他们日后创作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我们对于材料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研究仍然在路上。

6、幼儿园教育随笔《睡前故事幼儿讲》

  以前午睡前的故事都是由保育员老师讲给小朋友们听的。为了训练我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胆量,经班上三位老师商量后决定,本学期(大班下学期)的午睡前故事由小朋友来讲,按花名册上的排列顺序轮流讲,每个幼儿都必须讲,轮完了再从头轮。从此以后,我们就把讲午睡前故事的“专利”让给了幼儿。每天中午睡前故事时间,保育员老师根据幼儿所讲故事内容的长短,安排3—5个幼儿,大约讲20至25分钟(12:00—12:25)。

  刚开始的时候,小朋友们觉得新鲜,兴致很高,感觉效果还挺不错的。可是进行了几天后,问题出来了:1.小朋友讲的故事雷同的多;2.有的讲的故事太短;3.讲的故事多数是大家熟悉的;4.有的小朋友前一天晚上根本没有准备,第二天轮到自己讲时胡乱编一通,毫无逻辑性;5.小朋友们渐渐对听睡前故事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和兴趣,当别的小朋友在讲故事时,他们不想听就讲小话。小朋友讲的故事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三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对策:1.对班上的幼儿提出要求:前一天小朋友已讲过的故事,准备第二天中午讲的幼儿就不能再讲了,避免重复;2.通过班级微信群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和老师,在前一天晚上花点时间给幼儿讲一个故事,故事要求长度适中(5分钟以内可以讲完),内容新颖(不讲那些幼儿已经耳熟能详的,比如小猫钓鱼、白雪公主、三只小猪盖房子等);3.最好照着儿童故事书或者绘本讲,如果家里没有该类书的,下午放学接幼儿时就从班上带一本绘本回去讲给孩子听,第二天再让孩子带着来园,中午睡前照着讲。

  经过采取以上对策,在家长和幼儿的积极配合下,不好的现象转变了,小朋友们又对听、讲午睡前故事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从开学到现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班的“睡前故事幼儿讲”仍在继续!相信会一直坚持下去……

7、幼儿园简短教育随笔范文《豆苗的故事》

  小朋友大部分都不爱吃蔬菜,通过种豆苗让幼儿收货自己种的菜,当豆面出现在餐桌上被小朋友一扫而过,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活动中探索、感受和体验“生活即教育”。一起来看看幼儿园简短教育随笔范文《豆苗的故事》

  “生活即教育”,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活动中探索、感受和体验,感受“一家人”的互帮互助,相互学习,这是我们混龄班所特有的。

  绿色菜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都不太喜欢,而今天我们做的鸡蛋炒豆苗却被大家一抢而光,就连比较挑食的乐乐也吃地津津有味。

  时间回到几周前,一次活动时当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认识豆子时,孩子们对着豆子说:”老师,这长的怎么这么像石头呢?它能发芽吗?“单单凭借我们说教孩子是不能够理解的。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观察豆子了解它的外形特点,将饱满的豆子挑出来并用水泡起来,由于天气较冷所以豆子发芽也比较慢,孩子们每天都要跑过去瞅上几眼,突然有一天Ethan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豆子上长出一个小尖尖。“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豆子发芽了,紧接着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了发芽的豆子宝宝,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豆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细心地照顾着小豆苗,哥哥姐姐们带着弟弟妹妹们每天定时给豆子喷水,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豆苗的变化。一天正在喷水时溜溜指着一颗豆子说:“老师,这颗怎么没发芽呢?”我没有着急地去解释,而是让溜溜仔细地观察了这颗豆子和其它豆子的区别,很快溜溜发现这颗豆子坏了,并喃喃自语到:“原来豆子坏了是不能够发芽的。”“溜溜急忙对乐乐说:”坏了的豆子是不会发芽的,咱们把它夹出来吧!“哥哥的角色马上变成了小老师的角色。

  周末的时候孩子们经过商量轮流将豆苗带回家照顾。周一早上天气很冷,源源并没有把豆苗带回班上,问及原因才知道源源是担心早上太冷会冻着豆苗,他让妈妈在中午暖和的时候再将豆苗送过来。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豆苗一天天地长高了,一天当我把盘子端起来准备让小朋友换水时,果果说:“哇,豆苗长胡子了!”我一看,原来是豆苗密密麻麻的根。什么是根?为什么会有根?大家相互讨论着,随机教育不用那么刻意便习得我们想要的。

  眼看着豆苗就可以吃了,怎么吃呢?大家激烈地讨论着,煮着吃、炒着吃、做饼吃……最终大家决定将松柳煮着吃,将豌豆苗炒着吃。商量完后大家分工合作,图图家庭负责剪,蜜枣家庭负责洗,芮而家庭负责挑……这时,只见金豆把一个豆苗摘的光秃秃的只剩下杆了,开心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把黄叶子都摘了。”芮而姐姐看到后耐心地给金豆示范着。这边诺诺像个小大人一样正指导着乐乐切豆苗呢!在大家的默契合作下,香喷喷的豆苗鸡蛋很快炒好了。

  老大美鑫认真地给每位小朋友分着,还不时地叮嘱着弟弟妹妹注意安全。这时的我站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便利用这个很好的机会给孩子们讲了绿色蔬菜的营养,鼓励孩子们要多吃绿菜。

  同样的生活活动,大大小小在同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却又是不同的,混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开放性活动中获取不同收获的

8、幼儿园优质教育随笔范文《融雪的故事》

  下雪是冬天常见的气象,,头上飞舞着雪花,脚下踩着厚厚的雪花。今天的集体活动刚好是音乐活动《雪花》,活动结束后小朋友问我雪花能不能吃,于是小编开展了一次融雪小实验,与幼儿一起探索雪花到底能不能吃

  期待已久的雪终于落下来了,早晨入园,头上飞舞着雪花,脚下踩着厚厚的雪花,孩子们都乐坏了。

  今天的集体活动刚好是音乐活动《雪花》,活动结束后,王钰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雪花能不能吃呀?”“雪花能吃吗?老师也想知道答案呢?我们一起来先做个实验吧”。

  我们一起找来了盆子和小铲,来到户外铲了一大盆雪花,回到到活动室,区域角“碗碗香”刚好有一个电磁炉,我们一起把白白的雪倒进了小铝锅,点火加热,孩子们都静悄悄地满怀期待的围在炉子周围,想亲眼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开始还是满满一大锅雪花,不一会儿,高高耸起的雪花慢慢地落下去、落下去、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大锅水,孩子们不由自主都凑上去看,雪花在炉子的加热下最后变成了一锅浑浊的水,有的小朋友说:“好神奇啊,雪花变成水了、雪花变成水了”接着有小朋友说:“这水好像不干净呢”“是呀,这水和我们喝的水不一样……”

  我没说话继续加热,慢慢的雪水开始咕嘟咕嘟冒起泡来,接下来水面上蒸气腾腾,水蒸汽一直往上飘,小朋友都好奇的说:“快来看,雪水变成白雾了”。我说:“那叫水蒸汽”。“水蒸气、水蒸气……”

  我不说话,让炉子继续加热,慢慢的水越来越少,咕嘟声变成了呲呲声,最后一直到水烧干,我关掉炉火,拿起锅子,让每个小朋友看看锅底中的残留物质,“哇塞都是泥沙”“还有小石子”“还有小鸟粪便”“好脏啊”……

  忽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你看:“窗户上都是水道道呢”大家抬望去头,只见窗户上水柱像栏杆一样,一道道接一道道,纵横交错留下来……一个小朋友说:“那是刚才的水蒸气变的”“是呀肯定是水蒸气变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都在讨论着。

  我问:“王雨,我们的雪花哪里去了呢?”王雨肯定地说:“都变成水啦”。我又问:“我们的水呢?”“都变成水蒸气了”。我接问:“水蒸气呢”“都变成水啦”。这绕口令一样的问答,大家都笑了。最后我说:“王雨,你现在说说雪花能吃吗?”王雨摇摇头说:“雪花不能吃,雪花里面不干净,有泥沙还有有鸟粪”。王雨说完大家都笑了。

  一场雪一个问题引发了一个小实验,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固体的雪花在加热的情况下一步步变成液体的水、液体的水一步步变成汽体的水蒸汽、水蒸气遇到窗玻璃又回到液体水的变化工程和循环规律,最后得出了“雪花不能吃”这个结论。

  一日生活皆课程,扑捉教育契机,顺应孩子兴趣,支持、引导、帮助孩子去实践探索,孩子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答案、获得发展,正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智慧所在、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