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绘本教案《鼠小弟的背心》应彩云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绘本教案《鼠小弟的背心》应彩云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合理想象,找出动物体型与小背心的变化关系。
2、理解故事情节,学说句式“就是…,不过……”。
3、体验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养成乐观的心态。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5、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二、活动准备:课件PPT 、小动物图片每组6张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出示课件)师:今天,常老师带来一位新朋友——鼠小弟,请你和他打个招呼吧!妈妈送了一件礼物给鼠小弟,它已经穿在了身上,是什么呢?这是件什么样的小背心呢?(红色的,小小的,漂亮的)
(二)了解故事的开始与结尾部分,想象故事的中间情节。
1、课件(拖着长背心的鼠小弟)
师:呀!小背心怎么啦?鼠小弟的小背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发生了什么事让小背心变得这么大这么长呢?(幼儿第一次猜想)
我们一起来问问鼠小弟吧!(播放PPT,鼠小弟说:我的小背心变成这样都是他们造成的) (小鸭,小猴,马,)
3、小朋友猜猜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才会使小背心变得这么大、这么长呢?(鼓励幼儿第二次猜想)。
4、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播放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鼠小弟穿着这么漂亮的背心总不能在家里待着,他得要出去,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穿新背心的样子,于是就这样穿着新背心出门了。
1、课件(小鸭子与鼠小弟)
(1)它先遇到了谁?小鸭子会对鼠小弟怎么说?小鸭子穿上鼠小弟的小背心合适吗?为什么?
(2)小鸭子穿上小背心,虽觉得有点紧,但是还挺好看。看到小鸭子穿上背心这么高兴,鼠小弟也觉得(很高兴)。于是,这份快乐就随着这件小背心传到了小鸭子的身上。(幼儿用动作表示快乐的鸭子)
2、课件(小猴子与小鸭子)现在小鸭子多高兴呀,他觉得自己也更神气了,他也想穿着这件小背心让更多的人看看呢!就在这时,来了一只猴子。
(1)你们猜猜看,小猴子会跟小鸭子说些什么呢?
(2)小猴子穿上了小背心又会说什么?
3、课件(小猴子与马)
(1)马也来问小猴借背心穿。它穿上之后会说什么呢?
(2)鼠小弟看到了自己的小背心会怎么想呢?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如果你心爱的东西被弄坏了,你会怎么想?)
你们愿意帮助它吗?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 如果你是鼠小弟可以把坏了的背心变成什么让自己开心?
(四)、完整的欣赏PPT故事。
5、比较小动物的体型与背心的变化关系。
(1)一共有哪几个小动物来借小背心?
(2)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大)
(小动物一个比一个大,衣服也被他们越撑越大,越来越长)
(3)妈妈重新又织了一件小背心,你们猜猜看接下来还会有谁来借鼠小弟的背心?(幼儿根据规律进行想象)
(五)、创编故事。
(1)幼儿分组根据提供的动物(选三个)进行(从小到大)排序并续编故事,鼓励幼儿创编一个故事的结尾。
(2)每一组给故事编一个名字。
(3)邀请一组幼儿分享自己的故事。
(六)、结束。
小朋友讲得真棒,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们编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同伴一起分享呢?
我们可以把自己编的这个故事画下来做成绘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动反思:
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同时也为了不将幼儿的思路框死框牢,经过研讨,我们将第一个问题设置为“鼠小弟的背心着呢么了?”,在我的想象中,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一定有许多可以说的内容,比如他们可以说“背心变长变大了”,也可以说“很多动物朋友穿了小背心”等等,总之,在我的主观臆断中这应该是个很开放的问题,可是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意见,积极第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可是大部分孩子似乎没多大兴趣参与讨论,他们只是把我的问题当成一桩任务在完成,并没有出现我想象中你争我夺的场面,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甚至表现得无所适从。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活动后的教研中,杨老师的评析为我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鼠小弟的背心怎么了?”这个被我认为十分开放的问题,其实质并不开放,仔细想想,这更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果孩子要问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然后用提炼过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这样才算真正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像我一开始设想的那样回答问题,不就“偏题 ”了吗?也就是说,那些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的孩子反而说明了他们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理解了问题,所以面对这样一个超出他们表达能力范围的问题,当然不知从何下手了。
我们没想到的细节孩子们却想到了,而孩子们的想法却总是被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略。在设计活动时,我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时常将自己的主观猜测替代孩子的实际需求与想法。人们常说“教学互助”,我想这不仅指教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观念中去,“教”和“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老师将自己认为有益于幼儿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学习水平,为他们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思考,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迁就教师的想法和思路,这样才能使每一次活动充满快乐自主的氛围。
2、中班教案《鼠小弟的背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想象故事情节。
2、理解并会讲述故事的内容。
3、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幽默和趣味性。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电脑动画。
活动过程:
1、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想象故事情节。
线索一:了解故事的开始与结尾部分,想象故事的中间情节。
提问:鼠小弟穿了一件什么呀?
谁给鼠小弟织的小背心呀?
后来鼠小弟怎么了?小背心怎么了?
鼠小弟的小背心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师:鼠小弟的小背心会变成这样,是和这几个小动物有关。
线索二:播放电脑动画,提供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鼓励幼儿再次想象故事情节及人物对话。
提问:这几个小动物一个比一个怎么样?
为什么和它们有关呢?(教师再次鼓励幼儿猜想故事情节)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
线索三:教师播放故事情节一:小鸭子与鼠小弟之间的对话,启发幼儿猜想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提问:谁想穿鼠小弟的小背心?它对鼠小弟怎么说的?
小鸭子穿上鼠小弟的小背心合适吗?为什么?
谁能知道鼠小弟的小背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师:是不是小朋友们刚才所想、所说的那样?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2、教师完整播放电脑动画《鼠小弟的小背心》,中途引导幼儿说出角色对话。
提问:老师看见有很多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都笑了,为什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笑呢?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这个故事还没起名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的作者给故事起了一个什么名字?
(教师播放故事的名字,引导幼儿读一读)
3、播放电脑动画《鼠小弟的小背心》,师生共同讲述。
4、提供新的线索,发展图书的新内容。
师:妈妈又给鼠小弟织了一件小背心,鼠小弟还会把小背心借给别人吗?为什么?
反思:
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同时也为了不将幼儿的思路框死框牢,经过研讨,我们将第一个问题设置为“鼠小弟的背心着呢么了?”,在我的想象中,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一定有许多可以说的内容,比如他们可以说“背心变长变大了”,也可以说“很多动物朋友穿了小背心”等等,总之,在我的主观臆断中这应该是个很开放的问题,可是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意见,积极第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可是大部分孩子似乎没多大兴趣参与讨论,他们只是把我的问题当成一桩任务在完成,并没有出现我想象中你争我夺的场面,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甚至表现得无所适从。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活动后的教研中,杨老师的评析为我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鼠小弟的背心怎么了?”这个被我认为十分开放的问题,其实质并不开放,仔细想想,这更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果孩子要问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然后用提炼过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这样才算真正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像我一开始设想的那样回答问题,不就“偏题 ”了吗?也就是说,那些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的孩子反而说明了他们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理解了问题,所以面对这样一个超出他们表达能力范围的问题,当然不知从何下手了。
我们没想到的细节孩子们却想到了,而孩子们的想法却总是被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略。在设计活动时,我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时常将自己的主观猜测替代孩子的实际需求与想法。人们常说“教学互助”,我想这不仅指教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观念中去,“教”和“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老师将自己认为有益于幼儿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学习水平,为他们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思考,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迁就教师的想法和思路,这样才能使每一次活动充满快乐自主的氛围。
3、中班教案《鼠小弟的小背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想象故事情节。
2、理解并会讲述故事的内容。
3、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幽默和趣味性。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电脑动画。
活动过程:
1、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想象故事情节。
线索一:了解故事的开始与结尾部分,想象故事的中间情节。
提问:鼠小弟穿了一件什么呀?
谁给鼠小弟织的小背心呀?
后来鼠小弟怎么了?小背心怎么了?
鼠小弟的小背心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师:鼠小弟的小背心会变成这样,是和这几个小动物有关。
线索二:播放电脑动画,提供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鼓励幼儿再次想象故事情节及人物对话。
提问:这几个小动物一个比一个怎么样?
为什么和它们有关呢?(教师再次鼓励幼儿猜想故事情节)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
线索三:教师播放故事情节一:小鸭子与鼠小弟之间的对话,启发幼儿猜想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提问:谁想穿鼠小弟的小背心?它对鼠小弟怎么说的?
小鸭子穿上鼠小弟的小背心合适吗?为什么?
谁能知道鼠小弟的小背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师:是不是小朋友们刚才所想、所说的那样?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2、教师完整播放电脑动画《鼠小弟的小背心》,中途引导幼儿说出角色对话。
提问:老师看见有很多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都笑了,为什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笑呢?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这个故事还没起名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的作者给故事起了一个什么名字?
(教师播放故事的名字,引导幼儿读一读)
3、播放电脑动画《鼠小弟的小背心》,师生共同讲述。
4、提供新的线索,发展图书的新内容。
师:妈妈又给鼠小弟织了一件小背心,鼠小弟还会把小背心借给别人吗?为什么?
反思:
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同时也为了不将幼儿的思路框死框牢,经过研讨,我们将第一个问题设置为“鼠小弟的背心着呢么了?”,在我的想象中,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一定有许多可以说的内容,比如他们可以说“背心变长变大了”,也可以说“很多动物朋友穿了小背心”等等,总之,在我的主观臆断中这应该是个很开放的问题,可是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意见,积极第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可是大部分孩子似乎没多大兴趣参与讨论,他们只是把我的问题当成一桩任务在完成,并没有出现我想象中你争我夺的场面,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甚至表现得无所适从。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活动后的教研中,杨老师的评析为我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鼠小弟的背心怎么了?”这个被我认为十分开放的问题,其实质并不开放,仔细想想,这更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果孩子要问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然后用提炼过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这样才算真正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像我一开始设想的那样回答问题,不就“偏题 ”了吗?也就是说,那些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的孩子反而说明了他们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理解了问题,所以面对这样一个超出他们表达能力范围的问题,当然不知从何下手了。
我们没想到的细节孩子们却想到了,而孩子们的想法却总是被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略。在设计活动时,我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时常将自己的主观猜测替代孩子的实际需求与想法。人们常说“教学互助”,我想这不仅指教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观念中去,“教”和“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老师将自己认为有益于幼儿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学习水平,为他们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思考,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迁就教师的想法和思路,这样才能使每一次活动充满快乐自主的氛围。
4、幼儿园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小班语言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鼠小弟的小背心》是一本构思精巧的绘本,故事性强,线索单纯,结构紧凑。从主人公鼠小弟,到它的朋友们鸭子、猴子、海狮乃至大象,穿背心的动物越来越大、小背心越来越紧,但他们都会说一句:“有点紧,不过挺好看的!”绘本的文字简单,重复中有变化,而一次次的反复,不断地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绘本画面简单干净,却又不失生动,每一幅画都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和喜欢,也很容易被他们记住。
我班幼儿平均年龄在4岁左右,刚升入中班的他们喜欢阅读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也能通过观察画面的变化,捕捉到部分信息,对物体的外部特征的关注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观察画面细节变化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重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小动物穿小背心的有趣画面。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绘本内容,能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知不同的小动物穿小背心的感受,了解小背心变化的原因。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绘本内容,感知不同的小动物穿小背心的感受,了解小背心变化的原因。
活动准备:
PPT+小朋友的小背心一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共同体验穿小朋友的小背心的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小背心让小朋友试穿,自己也试穿,是为了让幼儿初步感知小背心的小和自己的大,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师:这是谁的小背心啊?小背心真漂亮,我好喜欢呀!你们喜欢吗?谁想来试穿一下?(小朋友来试——有点紧)我可以穿一下吗?(不行,你太大了,小背心太小了)我试一下吧!(哎呀,好紧呀!)但是很好看吧!还是脱了吧,这个小背心太紧了!
2.教师引出绘本,并向幼儿介绍
师:鼠小弟也有这么一件漂亮的小背心,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今天,EVA就把这本书给大家带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封面)这本书的名字叫《鼠小弟的小背心》,这本书叫什么呀?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1)精读第一页:
(设计意图:教师想让幼儿在模仿鼠小弟的得意时,感知鼠小弟对小背心的喜欢,为后面小背心被穿坏了鼠小弟的心理感受做好铺垫。)
师:鼠小弟的小背心是什么颜色的?他穿着小背心合适不?(不大不小,正合适!)
师: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来,请小朋友们站起来,学一学鼠小弟!
(哟,你学得真像,得意洋洋的!多神气呀,多开心呀!)
师:鼠小弟得意洋洋的告诉大家 “瞧,这是妈妈给我织的小背心,多好看呀!”
(2)精读小鸭子:
师:鼠小弟穿着漂亮的小背心开开心心的去找小伙伴玩了,路上碰见了小鸭子!
师:小鸭子拉着鼠小弟的小背心,他想干什么呀?小鸭子为什么想穿?
小鸭子看见了鼠小弟的小背心,心里可羡慕了!他对鼠小弟说:“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嗯!好啊!你试试吧!”小背心穿在小鸭子身上。小鸭子可开心了,可是他说:“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
师:小鸭子为什么会觉得有点紧?(和鼠小弟比,谁的身材大?)
师:原来小鸭子的身体比鼠小弟的身体大了大了一些!
(3)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阅读后面的部分:
(设计意图:教师想通过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阅读,仔细观察画面,初步感知绘本内容。)
接下来呀,发生了很有趣的事,要请小朋友自己去看看!可要仔细看哦,待会儿要告诉老师你看见“有谁穿过小背心?小背心变成什么样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阅读后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好笑的?那幅画面让你觉得很搞笑??
师:你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有谁穿过小背心?)小背心变成什么样了?
(追问:为什么大象穿了,小背心会变大?你看到还有哪些动物穿过小背心呢?小背心最后变什么样了?)
师:真的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师幼共读绘本,精读部分页面,理解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该环节,教师想通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穿上小背心的有趣画面,观察小动物穿上小背心的感觉,找出小背心变化的原因。)
(1)讲述第一页:
妈妈精心为鼠小弟做了一件漂亮的小背心,鼠小弟穿着不大不小正合适,鼠小弟好喜欢呀,瞧,他得意洋洋的,多神气呀!鼠小弟穿着漂亮的小背心开开心心的去找小伙伴玩了!路上碰见了小鸭子!
(2)阅读小鸭子:
小鸭子看见了鼠小弟的小背心,心里可羡慕了!他拉着鼠小弟的小背心说:“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嗯!好啊!你试试吧!”小背心穿在小鸭子身上。小鸭子可开心了,可是他说:“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
师:原来小鸭子的身体比鼠小弟的身体大了大了一些!
(3)精读小猴子:
师:路上又碰见了谁?(小猴子),小猴子看见漂亮的小背心,也特别喜欢,瞧,他在干什么?他对小鸭子说:(停3秒)“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嗯!好啊!你试试吧!”小鸭子答应了。小猴子穿上小背心,瞧,它的表情是怎样的?(皱眉头、咧牙齿),动作是怎样的?(肩膀向后拉)!他为什么会这样?(有点紧!)对了,小猴子说: “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
师:为什么小猴子也觉得有点紧?(原来小猴子的身体比鼠小弟的身体大了一些)
(4)阅读海狮:
海狮看见漂亮的小背心,也超级喜欢,他对小猴子说:(怎么说的?)“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嗯!好啊!你试试吧!”小猴子答应了。
海狮也穿上小背心感觉怎样呢?
师:海狮穿上小背心,觉得有点紧,但是他也很开心。 海狮说: “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为什么有点紧呀?原来,海狮的身体也比鼠小弟大一些!
(5)阅读狮子,重点观察第二幅!
师:谁来了?哎呀,大狮子也想穿这件漂亮的小背心吗?大狮子能穿吗?为什么不能穿?
可海狮答应了,“嗯,好吧!您试一下吧!”
师:大狮子穿上小背心,他的表情是怎样的?他的动作是怎样的?学一学!他为什么会这样?大狮子说:“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大狮子为什么会觉得有些紧!原来大狮子的身体比鼠小弟也大一些!
(6)阅读大马
师:喲,大马也来了,大马看到狮子穿小背心很有意思,很想穿,它说“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嗯!好啊!你试试吧!”狮子子答应了。
师:大马穿上小背心,大马也说:“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原来大马的身体也比小老鼠大!
(7)精读大象
师:这是谁呀?大象是怎么样的?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大象吗?
(大大的,高高的,胖胖的,又肥又大、又高又大……)
师:大象用鼻子拉着小背心,他想干嘛?他也想穿呀?大象这么大,能穿吗?大象穿上小背心,会是怎么样?
师:哇,大象居然穿上了,是什么样的呀?为什么他的前脚不放下来呢?(原来大象的身体太大了,小背心太紧了!)小背心变成什么样了呀?
虽然小背心被拉得又细又长,都嵌进大象的肉里去了,但是他的表情……
大象也说:“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
3.阅读第14页:
师: 大象身上穿的是谁的小背心啊?鼠小弟回来了!你看,鼠小弟和大象!怎样的?(一个特别大,一个特别小!)鼠小弟看到妈妈精心给自己做的漂亮的背心被大象穿上了,他大声的说:“哎呀,我的小背心”(很担忧,很心疼,很着急!)
4.阅读第15页,总结小背心变大的原因。
师:大象不好意思的脱下小背心,还给了鼠小弟。可小背心已经变成这样了,你知道小背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师:你知道有谁穿过鼠小弟的小背心呢?(鸭子、猴子、海狮、狮子、大马、大象。)
师:你发现这些小动物的一个秘密没有?(他们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高!)所以小背心就被他们撑的又长又大。
5. 帮鼠小弟找回快乐!
师:鼠小弟大方的把自己漂亮的小背心给大家分享,让大家快乐!可是看到心爱的小背心变成了这样,又长又大,再也不能穿了,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啊?(心里很伤心、很难过。)我们小朋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鼠小弟开心呢?(鼠小弟就是喜欢这一件小背心,妈妈给他织的,他舍不得扔掉!)
师:小朋友真会关心、帮助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大象看见鼠小弟那么难过,它也想了一个好办法哄鼠小弟开心,它的办法和你们不一样噢! 你瞧!是什么办法啊?
阅读最后一页:
师:小背心呢?原来大象把小背心挂在自己的鼻子上,做了一个秋千送给鼠小弟,现在的鼠小弟荡着秋千可开心啦!
(四)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提示幼儿图书在图书吧,引导意犹未尽的他们在自由活动时翻阅。)
师:这本书可真有趣,小朋友一定还想看看,那待会儿老师把他放到图书吧里,还想看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孩子们兴趣盎然中结束了,有以下几点好的方面:
1.选材较好。绘本语言简单重复,情节连续而不断地递进,深受孩子欢迎,他们喜欢鼠小弟的天真、善良、热情,也喜欢书中每一个从小到大的动物形象。
2.该绘本的教育价值比较多,比如分享、比如爱惜自己的物品、比如不浪费身边的东西,帮助朋友快乐……,教师在抓住了核心教育价值以外,也让孩子感受和体验了本作品要带给孩子的更多更好的东西。
3.教师善于引导孩子夸张的模仿动物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让他们充分体验绘本中不同的小动物穿小背心的感受。
4.活动中,教师提问精炼,并把思考和表达的机会留给了孩子,让孩子充分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
1.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回应显得不够精练。
2.部分精读画面,教师为了给更多的孩子表达的机会,所以节奏比较慢,此类情况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和别人不一样”,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小编转载整理,只为分享优秀教育理念,促进幼教行业健康发展。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的付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谢谢!
5、幼儿园中班绘本公开课教案《鼠小弟的背心》应彩云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合理想象,找出动物体型与小背心的变化关系。
2、理解故事情节,学说句式“就是…,不过……”。
3、体验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养成乐观的心态。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5、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二、活动准备:课件PPT 、小动物图片每组6张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出示课件)师:今天,常老师带来一位新朋友——鼠小弟,请你和他打个招呼吧!妈妈送了一件礼物给鼠小弟,它已经穿在了身上,是什么呢?这是件什么样的小背心呢?(红色的,小小的,漂亮的)
(二)了解故事的开始与结尾部分,想象故事的中间情节。
1、课件(拖着长背心的鼠小弟)
师:呀!小背心怎么啦?鼠小弟的小背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发生了什么事让小背心变得这么大这么长呢?(幼儿第一次猜想)
我们一起来问问鼠小弟吧!(播放PPT,鼠小弟说:我的小背心变成这样都是他们造成的) (小鸭,小猴,马,)
3、小朋友猜猜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才会使小背心变得这么大、这么长呢?(鼓励幼儿第二次猜想)。
4、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播放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鼠小弟穿着这么漂亮的背心总不能在家里待着,他得要出去,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穿新背心的样子,于是就这样穿着新背心出门了。
1、课件(小鸭子与鼠小弟)
(1)它先遇到了谁?小鸭子会对鼠小弟怎么说?小鸭子穿上鼠小弟的小背心合适吗?为什么?
(2)小鸭子穿上小背心,虽觉得有点紧,但是还挺好看。看到小鸭子穿上背心这么高兴,鼠小弟也觉得(很高兴)。于是,这份快乐就随着这件小背心传到了小鸭子的身上。(幼儿用动作表示快乐的鸭子)
2、课件(小猴子与小鸭子)现在小鸭子多高兴呀,他觉得自己也更神气了,他也想穿着这件小背心让更多的人看看呢!就在这时,来了一只猴子。
(1)你们猜猜看,小猴子会跟小鸭子说些什么呢?
(2)小猴子穿上了小背心又会说什么?
3、课件(小猴子与马)
(1)马也来问小猴借背心穿。它穿上之后会说什么呢?
(2)鼠小弟看到了自己的小背心会怎么想呢?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如果你心爱的东西被弄坏了,你会怎么想?)
你们愿意帮助它吗?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 如果你是鼠小弟可以把坏了的背心变成什么让自己开心?
(四)、完整的欣赏PPT故事。
5、比较小动物的体型与背心的变化关系。
(1)一共有哪几个小动物来借小背心?
(2)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大)
(小动物一个比一个大,衣服也被他们越撑越大,越来越长)
(3)妈妈重新又织了一件小背心,你们猜猜看接下来还会有谁来借鼠小弟的背心?(幼儿根据规律进行想象)
(五)、创编故事。
(1)幼儿分组根据提供的动物(选三个)进行(从小到大)排序并续编故事,鼓励幼儿创编一个故事的结尾。
(2)每一组给故事编一个名字。
(3)邀请一组幼儿分享自己的故事。
(六)、结束。
小朋友讲得真棒,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们编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同伴一起分享呢?
我们可以把自己编的这个故事画下来做成绘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动反思:
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同时也为了不将幼儿的思路框死框牢,经过研讨,我们将第一个问题设置为“鼠小弟的背心着呢么了?”,在我的想象中,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一定有许多可以说的内容,比如他们可以说“背心变长变大了”,也可以说“很多动物朋友穿了小背心”等等,总之,在我的主观臆断中这应该是个很开放的问题,可是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意见,积极第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可是大部分孩子似乎没多大兴趣参与讨论,他们只是把我的问题当成一桩任务在完成,并没有出现我想象中你争我夺的场面,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甚至表现得无所适从。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活动后的教研中,杨老师的评析为我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鼠小弟的背心怎么了?”这个被我认为十分开放的问题,其实质并不开放,仔细想想,这更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果孩子要问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然后用提炼过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这样才算真正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像我一开始设想的那样回答问题,不就“偏题 ”了吗?也就是说,那些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的孩子反而说明了他们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理解了问题,所以面对这样一个超出他们表达能力范围的问题,当然不知从何下手了。
我们没想到的细节孩子们却想到了,而孩子们的想法却总是被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略。在设计活动时,我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时常将自己的主观猜测替代孩子的实际需求与想法。人们常说“教学互助”,我想这不仅指教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观念中去,“教”和“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老师将自己认为有益于幼儿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学习水平,为他们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思考,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迁就教师的想法和思路,这样才能使每一次活动充满快乐自主的氛围。
6、中班语言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说说画面内容,学学做做鼠小弟的动作,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 理解故事内容,学会语句:“要是我也有。。。。。。”
3.乐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感知鼠小弟与海狮的合作精神,体验朋友间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视频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红彤彤的苹果多可爱,看了都想吃的,你们想吃吗?不光你们想吃,看,还有谁也想吃的?可是苹果树这么高,在树底下的鼠小弟会怎么想呢?(幼儿)
2.师:那我们来看看,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看到小鸟叼走了一个苹果,想吃的鼠小弟会怎么想呢?(幼儿)那我们来看看,鼠小弟会怎么做呢?(幼儿)你怎么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飞?那你能不能说说他的心里话呢?(要是我也能飞该有多好啊?)我们一起来一边学鼠小弟飞一边想:我要是能飞该有多好啊?
3.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谁也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小猴摘走了一个苹果,鼠小弟又会怎么想呢?(幼儿)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幼儿)你觉得鼠小弟是怎么爬树的呢?为什么要贴着树,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鼠小弟在非常努力的爬树?那你能不能来学一学鼠小弟努力的样子呢。(请单个)鼠小弟一边努力的爬树,一边心理会怎么想啊?我们一起来学学看(幼儿一起一边学爬树,一边说:要是我也会爬树,该有多好啊)
4.师:可是他在怎么努力爬也摘不到苹果的,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两幅图一起出现)请你仔细看看这两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启发幼儿讲)(大象用长鼻子卷走了一个苹果,鼠小弟看见了。。。。。。)
我们一起来学学鼠小弟,一边拉一边说:要是我也有个长鼻子该有多好啊?
小结:尽管鼠小弟将自己的鼻子拉得又红又疼手都拉酸了,可是鼻子能够够到苹果吗?
5.师:咦,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小老鼠是怎么做的?(幼儿,想学犀牛去撞苹果树,让苹果掉下来)可是结果,自己撞得头昏眼花的,苹果有没有掉下来啊?(没有)
6.师:到现在为止,鼠小弟已经尝试用了几种方法摘苹果啦?(学小鸟飞,学猴子爬,学大象,学犀牛)而且都非常的努力,为什么鼠小弟这么努力的去做了,却都不能成功呢?
小结:原来,鼠小弟很小,力量也很小,简单的趣模仿别人,肯定是不行的。
7.师:看着树上的苹果越来越少,想吃的鼠小弟心情怎么样啊?(幼儿)那你们快来帮帮鼠小弟啊,究竟用什么办法就可以吃到树上的苹果了呢?(幼儿讨论)
8.师:你们帮鼠小弟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我们来看看鼠小弟究竟有没有吃到苹果呢?这时谁来了?(海狮)你觉得他们两在干什么?(说话)那海狮会对鼠小弟说什么呢?鼠小弟又会对海狮说什么呢?(幼儿自由说)
老师说:鼠小弟对海狮说:你会飞吗?。。。。海狮对鼠小弟说:这些我都不会,不过我有一个本领。。。。)你们来说说看,海狮的本领是什么呢?那海狮这个本领有什么用呢?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跟你们讲的一样呢?
9.师:海狮利用会顶球的本领,把鼠小弟顶到了苹果树上,鼠小弟终于吃到苹果了,心里怎么样啊?(美滋滋的)
10.小结:瞧鼠小弟一个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因为有了朋友的帮助,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终于解决了问题,那我们小朋友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做不了的,需要别人帮忙,共同克服困难,解决事情的呢?
总结:原来,有朋友帮助,与别人合作,可以解决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情。那我们现在出去找找,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两个人合作共同完成的。
活动反思: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本书内容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个愉快的故事中,孩子们翻开一页一页的图画,和许多的动物交朋友,每个动物都有它可爱之处,孩子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去猜测,下一页上场会是谁呢?鼠小弟吃到苹果了吗?怎样能吃到呢?小小的悬念牵引着孩子们一页一页翻开过去。故事采用了重复的结构方式,故事的画面也生动便于幼儿能理解画面的内容,这样的绘本是非常适合孩子阅读的。在选材设定后,从活动的设计中,一反面针对绘本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根据中班幼儿发展水平采用一些策略并根据具体的实施进行反思:
1、从本次教学活动中,选材较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目标还是基本的达成,活动的层级性也较为的清晰。
2、故事的结尾事先在幼儿第一次的自由阅读中先是用夹子夹好,没有公布的。在看完前半部分后,让幼儿猜测,再进一步引导让幼儿根据海狮的特点进一步的猜想,当出示结果,看到画面鼠小弟被海狮高高地抛到空中的画面时,孩子们发出了满足的笑声,噢,原来如此。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充分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而且也能有效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3、 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也考虑了层次性的,一共有六个动物出场的画面,前两个是我完整讲述,第三个是讲一半,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讲述,后面是尝试让幼儿完整的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效果较好,但在今天的教学中,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的语言讲述能力了解不多,因而也出现了部分孩子不是能积极的在集体面前讲述。回答问题的孩子比较的局限,孩子的积极性也没能完全的调动上,和我在本园的试教中有些差距。在教学过程中也较急。这也为以后借班上课中积累经验,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及时地调整,适当的进行引导。
4、 多媒体的设计、运用、经济、高效、服从教学的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看,在今天的教学中还是较体现了媒体教学的优势的。在对媒体的设计中不是仅做为一本大书用,在设计中采用了链接的手段,在幼儿说到哪一个画面在课件中能很快地呈现。在讲述故事中,根据已有自己的水平PPT的制作采用了“动画”的手段,使画面能更直接的向幼儿反映出每一个动物取苹果的过程,也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较强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5、 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是与阅读活动靠的较为的密切,因而导致出今天活动中的问题,首先是在图本的准备上,由于数量有限,我采用了两人一本的方式,效果不是很理想,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互相的干扰对方。不能给孩子一个阅读的条件。而且自身对领域了解的不透彻,导致了活动语言教学和阅读教学有些混在一起。在张老师的指导中,阅读活动要求图文相结合,而在今天的活动中,没有突出这一点。这也是自身的专业技能上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学习。
6、 在教学中,同行们也提出了在故事讲述后,可以提炼一些情感,让幼儿明白“只要想办法,人小也没关系。”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也会在本园进行尝试教学。反思实践再反思使自己能够更快的成长。
7、幼儿园中班语言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线索,理解背心的变形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2.仔细观察图片,感受故事的情趣,了解快乐的方法。
3.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人数12——14人(大个子、小个子)、红绿粘纸若干
活动流程:
一.引发兴趣(出示ppt)
● 今天带来了一本书。书里面有一个朋友,看看,这个朋友是谁?
● 你看看它是怎样的一只老鼠?
小结:这是一只老鼠弟弟,我们叫它鼠小弟。
二.分段讲述故事(出示ppt)
● 讲述故事至“猴子来了以后,也穿上了小背心。”
小结:对了,鸭子矮,猴子高。(出示两个字:矮、高)
三.游戏推进,帮助理解
● 两个孩子比身高
孩子们,请你去找一个朋友,比一比,谁高?谁矮?好吗?高的孩子贴红色粘纸,矮的孩子贴绿色粘纸.
---幼儿分散游戏
----集中幼儿,请两组孩子说说:“我和xxx比身高了,xxx高,我比她矮”
----想办法矮个子变高,高个子变矮
● 继续讲述故事至“海狮子来了以后,也穿上了小背心”
小结:是的,海狮也说:“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吧。”
● 刚才是猴子高,鸭子矮,海狮来了以后,那现在谁高,谁矮呢?
小结:现在海狮高,猴子矮了。(出现高、矮两字)
● 三个孩子比身高
---请三个孩子来试试比身高,矮个子站这里,高个子站这里,我们看看你们会排吗?
● 五个孩子比身高
-----三个孩子会排了,那5个孩子排队,行吗?
-----请5个孩子上来排队比身高,大家一起来看看。
● 所有的孩子比身高
小结:3个孩子会排,5个孩子会排,所有的孩子就有点难了,不行了吧。所以要看看自己,也要看看别人,回到教室里再去试试这个游戏,好吗?
四.继续故事讲述((出示ppt)
● 小老鼠怎么了?你怎么知道鼠小弟又开心起来呢?
● 没错,怎么一件不能穿的小背心,会给鼠小弟带来什么开心的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五.延伸
----孩子们,如果以后你们也能把一件难过的、伤心的事变成一件开心的事,你们就会变得比较快乐。你们说是吗?
活动反思:
《鼠小弟的小背心》是一本无论在构思上还是画风上都带有明显荒诞风格的图画书。它的乐趣就在于读者可以一边读,一边猜推结尾是怎样一个结局,还有图画中特别幽默的是动物的表情,就说鼠小弟吧,你看它穿着小背心站在那里:“挺好看吧”时,多神气啊,可当它拖着被动物们拉长了的背心,泪流满面地伤心远去时,又是多么沮丧啊。同时,把鼠小弟高兴、惊讶、悲伤的表情,巧妙地穿插到了绿、红、黑单纯的色彩与构图以及登场的动物们的表情与小背心的变化之中。此外,结尾的意外性中所流露出来的幽默与悲伤,让幼儿兴趣浓厚。我选择这个活动主要原因是故事情节贴近幼儿心灵的语言,充满幽默,受孩子的喜爱,其中蕴涵的幽默、礼貌用语也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感受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