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眼睛看一看”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眼睛看一看”反思》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眼睛看一看”反思

1、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眼睛看一看”反思

  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了解有关眼睛的常识,知道眼睛的主要功能。

  初步了解其特性。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教室中幼儿常见的物品3—5件,如:玩具、彩笔、积木、剪刀等。

  2、大块的布一块,桌子。

  3、镜子、手帕、玩具水果、果篮若干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幼儿熟悉的物品,让幼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称。

  2、游戏:变魔术。

  (1)请幼儿先看清楚桌上的物品,然后教师用布将桌上的物品盖住。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布覆盖住的物品之一抽出藏起,再请

  幼儿睁开眼睛,并将布缓缓打开。

  (3)请幼儿说说桌上少了什么物品。

  (4)待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后,可以增加或减少布内物品的数量再请幼儿猜;也可以请有兴趣的幼儿轮流上台担任“魔术师”。

  (5)请幼儿说说是怎么知道桌上少了或增加的物品。

  3、让幼儿拿镜子照照自己的眼睛和看看同伴的眼睛,说说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4、游戏:运水果。

  (1)请两位幼儿,其中一位幼儿用手帕(或眼罩)蒙住眼睛,使眼睛看不见,然后再请这两位幼儿到“果园”将两篮水果运回来。

  注意:教师必须密切注意蒙眼幼儿的安全。

  (2)待游戏结束后,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没有蒙上眼睛的幼儿可以又快又好地把水果运回来?

  5、讨论:说说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活动反思:

  通过有趣的游戏,幼儿知道眼睛对我们的重要性,并能在游戏中运用眼睛来完成任务。

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看得见的声音》反思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声音不仅能听到还能看到,声音是有力量的。

  2、技能目标:使用看得见的声音实验。

  3、情感目标:由探索声音力量,体验到自我学习的满足感和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抽象的、无形的,通过科学游戏把看得见的声音变得具体且直观。

  难点:把抽象无形的声音,通过材料及教具变成直观的具体科学实验。

  活动准备

  1、活动ppt、音乐、小音响。

  2、若干泡沫小球、纸屑、剪好的吸管圈、透明塑料盒。

  3、猜测记录表、铅笔。

  活动过程

  一、通过科学游戏知道声音是听得见的

  1.教师和幼儿一起进入活动室。

  2.玩听音乐找凳子游戏。

  游戏规则:小音箱发出声音,幼儿用耳朵听声音,声音停止就要快速的坐下来。幼儿用眼睛看,小男生找蓝色的凳子,小女生找黄色的凳子。

  3.得出结论

  声音是用耳朵听到的。

  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猜想声音是否看得见

  1.幼儿猜想声音是否看得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师:声音是能用小耳朵听得到的,那能用小眼睛看到吗?

  2.教师展示猜想表,幼儿观察猜想表。

  3.幼儿完成猜想表。师:请小朋友们把猜想结果用铅笔画在猜想表上。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且完成记录表

  1.教师介绍材料启发幼儿,幼儿触摸操作材料。师:这里有音响,扭动这个按钮就可以发出声音。这是透明的塑料盒里面装有泡沫小球、纸屑、剪成小圈的吸管。

  2.分组幼儿自主探究。幼儿透过亲身操作体验到声音的力量,能够观察、比较、分析操作材料(泡沫小球、纸屑、吸管)发生跳动。(有声音和没有声音造成材料跳舞)。师:请小朋友们把音响打开,找找声音能不能看到。

  3.幼儿完成记录表。师:小朋友们要是把声音找到了,请用笔把记录表填好吧。

  4.分享观察结果及记录。

  四、求证声音是看得见的,比较猜想与实验

  1.师幼共同完成看得见的声音实验。教师此时播放音乐,至使透明塑料盒里的操作材料跳舞。

  2.对比猜想与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师:通过小朋友的不断探索感知学习,我们发现声音不仅能用小耳朵听得到还能用小眼睛看得到。(过渡语)师:生活之中还有许多看得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五、活动延伸:看得见的声音-生活化的具体呈现播放呐喊喷泉,声音沙画等小视频。师: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不仅听得见还能看得见的声音,那请小朋友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好听看得见的声音吧。

  活动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生活化,探索化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声音的力量。幼儿实际尝试音响发出的声音让不同材料的碎物品跳动,进而培养幼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精神和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情感,并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索所带来的乐趣,也让大班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日常生活或周围事物中,时时隐藏着不同的科学主题,需要自己观察及探索。5-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我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发展幼儿的初步探究能力,幼儿通过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发现声音是看得见的。

3、幼儿园教学设计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一颗纽扣反思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内容,初步感知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扣眼数量),并知道纽扣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3.能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操作中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教具:PPT、动物穿衣服的大图

  2、学具:动物衣服的图片(上面有一颗扣子图片)人手一份、不同样子扣子的可粘贴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纽扣图片,讲述故事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和纽扣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有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看见前面有一个东西向他滚过来,捡起来一看,哦,原来是一颗纽扣。

  提问:咦,这是一颗什么样子的纽扣呀?谁能来说一说?(圆形的、白色的、上面有两个洞眼)

  嗯,观察得真仔细,那这颗扣子会是谁的呢?小老鼠决定去问问他的朋友们。二、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的颜色、形状、扣眼数量、大小的不同。

  (一)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的颜色不同。

  小老鼠在路上看见谁?(小狗)那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狗丢的吗?为什么?两颗纽扣哪里不一样?

  小结:小狗的纽扣的颜色是黄色的,和小老鼠捡到的不一样,纽扣不是小狗丢的。

  (二)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形状的不同。

  小老鼠又看见谁了?(小白兔)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白兔丢的吗?

  小结:小白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圆形的,纽扣不是小白丢的。

  (三)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扣眼数量不同。

  小老鼠这次见到了谁?(小猫)纽扣是小猫丢的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结:小猫的纽扣颜色、形状和小老鼠捡到的一样,可是纽扣上的洞洞数量不一样, 小猫的纽扣有 4 个洞洞,小老鼠的纽扣只有两个洞洞,纽扣也不是小猫丢的。

  (四)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大小不同。

  接下来小老鼠又遇到了谁?(大象和蜜蜂)纽扣是他们丢的吗?

  小结:大象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大,蜜蜂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小,都不是他们丢的。三、观察画面,感知发现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的纽扣相同。

  师:那纽扣到底是谁丢的呢?小老鼠回到家,发现了什么?(妈妈衣服上的纽扣丢了。)你们和小老鼠一起观察他手上的纽扣和妈妈身上的纽扣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一样?

  小结: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纽扣的颜色一样、形状一样、扣子上的洞洞数量一样、还有大小也一样,是妈妈的纽扣。

  四、操作感知,体验配对活动的乐趣。

  1.师:刚才我们帮小老鼠找到了丢扣子的人,小老鼠和老鼠妈妈可开心了。可是小老鼠的好朋友们的纽扣还没找到,他想请你们帮助他,给他的朋友找扣子。请你从盘子里找出一颗正确的纽扣补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根据需要介入指导。

  3.小组或个别幼儿分享操作作品。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都帮助小动物找到他们丢的纽扣了,你们真棒!老师这里还有一颗纽扣,我们一起出去找找是哪个小动物丢的吧。

  活动总结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绘本故事《一颗纽扣》的内容简单有趣,小老鼠找纽扣的故事情节更具有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加上活动中不是直接讲述绘本故事,而是将绘本中的动物呈现到小朋友眼前,更具直观性和操作性。

  绘本中的价值点和数的知识点巧妙衔接,让故事更好的为数学活动服务。同时结合《纲要》精神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幼儿把自己融入到游戏角色中,在游戏里活动中加深对故事的体验和理解,通过一颗纽扣引发幼儿不断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纽扣的不同特征,最后进行匹配,对幼儿的观察思考情感等能力有一定的发展。

4、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眼睛看一看”反思

  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了解有关眼睛的常识,知道眼睛的主要功能。

  初步了解其特性。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教室中幼儿常见的物品3—5件,如:玩具、彩笔、积木、剪刀等。

  2、大块的布一块,桌子。

  3、镜子、手帕、玩具水果、果篮若干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幼儿熟悉的物品,让幼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称。

  2、游戏:变魔术。

  (1)请幼儿先看清楚桌上的物品,然后教师用布将桌上的物品盖住。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布覆盖住的物品之一抽出藏起,再请

  幼儿睁开眼睛,并将布缓缓打开。

  (3)请幼儿说说桌上少了什么物品。

  (4)待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后,可以增加或减少布内物品的数量再请幼儿猜;也可以请有兴趣的幼儿轮流上台担任“魔术师”。

  (5)请幼儿说说是怎么知道桌上少了或增加的物品。

  3、让幼儿拿镜子照照自己的眼睛和看看同伴的眼睛,说说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4、游戏:运水果。

  (1)请两位幼儿,其中一位幼儿用手帕(或眼罩)蒙住眼睛,使眼睛看不见,然后再请这两位幼儿到“果园”将两篮水果运回来。

  注意:教师必须密切注意蒙眼幼儿的安全。

  (2)待游戏结束后,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没有蒙上眼睛的幼儿可以又快又好地把水果运回来?

  5、讨论:说说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活动反思:

  通过有趣的游戏,幼儿知道眼睛对我们的重要性,并能在游戏中运用眼睛来完成任务。

5、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怎么就“凹”“凸”了呢》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解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凸凹透镜。凸透镜是表面向上突起,凹透镜是表面陷下去的。

  2.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凸透镜可以放大东西,凹透镜可以使大的东西缩小。

  3.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现生活中的凸凹透镜。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1 .让幼儿用手的触觉感知凸凹透镜与日常平面镜不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并且善于引导。

  2.幼儿能够正确用凸凹透镜观察实物,并发现不同。

  3.在科学活动中的教具数量,质量要满足幼儿需要,且幼儿秩序也难以维持。活动准备 PPT 《照镜子》舞蹈视频 透镜材料

  活动过程

  1.开场部分

  ①教师打招呼。师:“小朋友,大家上午好”幼:“老师好”师:“你们是哪个班的小朋友啊”幼:“大 x 班”师:“大 x 班的小朋友啊,大班的小朋友明年是不是要上小学了啊,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老师呢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堂非常有趣的课,但是那大班小朋友能不能让老师今天看一下,我们大班小朋友到底有没有要成为小学生的样子,好不好。我的名字叫做*,你可以叫我*老师。在进行今天的课程呢,我们先来热一下身,动起来。

  ②播放视频。课前律动——《照镜子》(播放之间进行指导,哎,这个小朋友跳的非常

  好,我们要向她学习。之后说大家跳的都非常好,老师很开心和大家在一起)

  2.基本部分

  ①提问视频。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刚才跳的这个舞它讲的是什么事情啊。幼:照镜

  子。师:,照镜子,小朋友们喜欢照镜子嘛,看来大家可都是爱美的宝宝啊。细心的小朋友可

  以告诉老师,视频里还说了什么,照镜子里的自己是怎么样的。幼:视频里说镜子里的我笑她也笑。老师也拿来了一枚镜子,传看一下。(教师拿出镜子让幼儿观察是不是这样的,并传看。)

  师:小朋友们,镜子里的人是不是和自己一模一样,一样大小啊。

  ②播放视频。但是老师要讲一个魔术镜,他和我们平常的镜子可不一样哦!我们平常的镜子可以照出和我们自己一模一样的一样大小的,但是这个魔术镜可是不一样有魔法的哦!小朋友们的小眼睛看通过接下来的视频快来看一下它是什么。(视频里小松鼠送给米小兔的镜子是什么,叫透镜。)那这几个镜子有什么魔法呢,老师问米小兔借了过来。小朋友们来观察它有什么魔法。

  ③幼儿自主观察凹透镜。小朋友们可以观察一下,触摸一下,哎,这个镜子和我们平常的镜子有什么区别呢。它中间陷了一下,这像什么,像大坑。(观察之后,让幼儿说一下感受)小朋友们只观察到了它的表面,但是没有发现它真的法术哦!我请一个特别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看它有什么法术。这个透镜变小了。科学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凸透镜。这个透镜中间陷下去的是凹透镜,它可以把东西变小。

  ④观察凸透镜。米小兔带了两枚镜子,让我们看一下另一面神奇的镜子是什么。这一次请小朋友们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镜子,看能发现它的魔法不能。请大家按着排队顺序来观察一下。摸摸它有什么感受。观察它是凸的。再用它看一下我们的手指,好神奇,手指变大了,镜子能这样嘛!科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凸透镜。

  ⑤做游戏。哎,老师发现我们班既然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它观察很多小的东西。有没有小朋友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的。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找昆虫宝宝》。这个游戏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一天中午,昆虫妈妈去找小昆虫回家吃饭,但是看见自己的宝宝们和其他昆虫宝宝玩在了一起,小昆虫实在太小了,妈妈一下子找不到小宝宝了,小朋友们快来帮帮昆虫妈妈吧。请小朋友围着我,看到这些是妈妈,请小朋友用这些工具把小

  朋友的妈妈照出来。一个一个来哦。 小朋友们真棒,都找对了。给自己鼓个掌。(拿起凸凹透镜再认识)小朋友们,其实凸凹透镜并不难见,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小朋友们可以说一下你们可以想到的有哪些嘛。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看一下接下来的视频。

  ⑥播放视频。小朋友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凸透镜,有哪些是凹透镜呢。(放大镜,近视镜)

  3.结束部分

  ①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爷爷奶奶的老花镜是凸透镜可以把爷爷奶奶看的报纸和书变大。而我们的眼镜一般是凹透镜,老师的就是,可以把字变小。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可以制作。老师就用水制作一个透镜,瓶子装了水,把它变成一个透镜,但是这是什么透镜呢,老师卖个关子。小朋友们下去自己也看一下装了水的杯子是什么透镜,它可以使东西放大还是放小,请小朋友观察后,然后告诉自己班上的老师,小朋友们回家可以和家里分享今天多学点东西,小朋友们再见!

  4.活动延伸

  ①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装水,看会放大还是缩小,观察是什么透镜。

  ②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透镜,回家分享经验。

  活动总结

  1.科学活动中,教师言语指导一定要准确,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错误。

  2.游戏活动更能引导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兴趣。

  3.活动延伸更可以多样化,并且可以针对此设计一个单元活动,使幼儿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凹凸透镜。

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碰 一 碰

  设计意图 :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科学变化现象,想获取有关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碰一碰》就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一块磁铁,有时一碰就能被吸住,有时怎么碰都吸不住”的现象,我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具有幼儿探索性的活动,发现并能揭示磁铁的“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特征,建立有关磁铁原理的粗浅概率。

  活动目标:

  1、对磁铁感兴趣,发现磁铁只能吸住铁制品的特征。

  2、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按一定的标准(是否能吸引)进行分类。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磁性现象、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探索的结果。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点:

  让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磁铁的特征。

  活动难点:

  幼儿初步懂得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道理。

  活动准备:

  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曲别针、螺丝、塑料吸管、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

  活动过程:

  1、自由玩,观察发现磁铁的特性:

  (1)、给每位幼儿一块磁铁,告诉幼儿可以用磁铁和自己想碰的东西碰一碰,看看能发现什么。

  (2)、请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3)、教师出示备好的盘子里面装的各种材料,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哪些东西能吸起来,哪些东西吸不起来。

  (4)幼儿拿一块磁铁先去吸铁制品、再去吸塑料吸管、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5)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猜测,进一步发现磁铁只能吸引铁制品的特征。

  小结:当磁铁吸引铁制品时(曲别针、螺丝、铁片)就会产生吸引力,当磁铁吸引木制品时(塑料吸管、木制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就会相互产生推力。2、学习用磁铁将物品分类。

  (1)、请幼儿用磁铁吸一吸盘子里的东西,把能吸住的东西放到一起,不能被吸住的东西放到一起。

  (2)、老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的结果。

  3、经验迁移

  精拣铁屑,给每位幼儿分发一个纸盒,让幼儿看看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每个

  盒子装了一部分大米,在大米里面装上各种铁制品和木制品),提醒幼儿看看米里面有些什么?自己想办法将铁屑又快又干净的剔除掉。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磁铁吸住了曲别针、铁片、螺丝、、、、、、。

  4、出示笔、纸若干

  出示大记录笔,幼儿讲述实验结果,老师记录,获得磁铁只能吸住铁制品的感性经验。

  活动延伸:

  1、老师引导幼儿用自己手中的磁铁在室内进行玩碰一碰的游戏,看一看哪些东西是被磁铁吸引的,哪些东西不能被磁铁所吸引。

  2、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幼儿寻找关于铁制品的物体。

  活动反思:

  “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磁性原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率,我为了帮助孩子们能理解这一抽象概率,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磁铁的特征,然后归纳出“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磁性原理,发展了幼儿的思维逻辑能力,第三、四环节是通过幼儿根据以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运用,进一步加强幼儿对磁性原理的理解,更好的解决活动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我有目的的引导下和幼儿的亲身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获得了有关“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让幼儿有了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7、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看看周围有什么》反思

  活动目标:

  1.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工作人员。

  2.让幼儿知道参观时要排好队,有秩序不能随便讲话。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6.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幼儿园的各个班级。

  知识准备: 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类玩具导入。

  1.出示玩具。 师:看!这是什么?大家认识吗?

  师:那请小朋友把眼睛捂上,现在你能看见什么? 2. 引导幼儿了解眼睛能看东西。

  师: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现在能看见东西?你是用什么看见这些东西的?

  3. 小结:原来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东西。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

  1.引导用眼睛幼儿观察教室。

  师:请小朋友用眼睛看看,自己看到教室里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进一步仔细观察,

  师:说一说自己还发现教室里比以前多了些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

  3. 出示幼儿讲述的画面,并总结。

  师:我们的桌子是长方形的,黄色的;电视机是长方形的,黑色的。

  三、出示课件,保护眼睛 1.老师提问 师:小朋友,我们的小眼睛能看到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小眼睛重要吗?那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谁有什么保护眼睛的好办法?

  2.出示画面,引导幼儿保护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眼睛的呢。

  师: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我们要休息一下,不要用东西去指眼睛,眼睛进了东西不要用手擦,要清洗严重的要去医院救治。

  四、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场地和楼道中分别找一找、看一看。

  1.幼儿在看完后,共同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摸一摸自己做看到的东西,猜一猜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活动反思:

  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科学发现室、图书室、游泳室、音体室、电脑室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幼儿园设施的了解。在“看看教室里有什么”的环节中,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都踊跃想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以我就请了许多幼儿来说说,但是发现幼儿的知识经验较有限,对颜色、形状、特征,不能清楚的说正确。在第四环节,我带来幼儿到走廊里找找还有什么,然后回到教室,先让幼儿和同伴交流,在请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看到了什么,促进了幼儿的讲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