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学设计》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学设计

1、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学设计

  本课活动让幼儿在观察和比较中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以下是金牌幼教案网整理的幼小衔接教案内容。欢迎分享和收藏。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2)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3)“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2、中班科学活动《废品的回收》教学设计

  以下活动通过让幼儿了解生活垃圾回收的意义,理解标志和图示的意义,引导幼儿喜欢阅读知识类读本,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知识类读本,愿意参与环保行动,保护环境;

  2、知道生活垃圾回收的意义,理解标志和图示的意义;

  3、能够将垃圾进行分类。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废旧塑料瓶塑料袋实物、垃圾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主题垃圾,寻找处理方法。

  小朋友们看到地上有垃圾会怎么做?我们每天都会制造很多垃圾,应该怎样处理它们呢? 出示PPT(焚烧垃圾)

  提问:这种办法好不好?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出示PPT(埋进土里的垃圾)

  提问:这种办法有什么不好?

  总结:焚烧垃圾会产生有毒的烟雾,污染空气;埋进土里的垃圾则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为了减少污染,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知道回收的意义和可回收的垃圾。 提问:你知道会收是什么意思吗?

  答:回收就是把一些垃圾收集起来,做成新的东西。

  师:怎样把垃圾回收做成新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垃圾经过粉碎、融化、压缩等方法可以做成新的东西。 出示PPT(废旧的纸)

  提问: 1、这是什么?它会有哪些作用? 小结:回收的废纸可以做成新的纸箱或书本。

  2、(播放玻璃破碎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出示PPT(废旧的玻璃) 师:这里有一些废旧的玻璃,它们可以做成什么呢?

  小结:回收的玻璃或玻璃瓶可以成新的玻璃制品。

  出示PPT(废旧的金属) 师:这是一些废旧的金属,它可以做成什么呢?(煤气罐、汽车、轮船等)

  小结:原来回收的金属可以做成汽车和船舶的零件,还能做成新的罐子等等。

  出示PPT(塑料袋、塑料瓶)

  提问: 1、瞧,这是塑料袋和塑料瓶,猜猜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

  3、废旧的塑料还可以做成什么? 小结:回收的塑料用处更大,它们不仅可以做成新的塑料袋、玩具,还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 总结:废旧的纸、玻璃、金属和塑料都属于可回收的垃圾。

  (三)知道一些垃圾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再利用。 师:有些垃圾只要做些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再利用。

  例如:(出示PPT)请幼儿看图说一说。

  1、淘米剩下的水可以浇花。 2、喝光的牛奶盒可以用来做手工。 3、鸡蛋壳可以收集起来打碎作为植物的肥料。

  (四)知道减少垃圾的办法。 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知道减少垃圾的办法。

  师:在回收和利用垃圾的同时,我们还要减少垃圾的产生。

  1、不要浪费食物。 2、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 3、不要浪费纸张。

  PPT出示标志: 提问:这个标志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请幼儿动手操作: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标志,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箱,在它的旁边有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请小朋友看一看,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我们把它放进垃圾箱好吗?

  (五)结束部分。

  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有些垃圾经过简单的处理可以再利用的;在回收和利用垃圾的同时,我们还要减少垃圾的产生。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达人吧。

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树的秘密》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年轮与树龄之间的关系。

  2、初步知道人类保护树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年轮》实拍图3张,《一棵树的经历》故事图7张、故事音频

  活动过程

  出示树木年轮图片,以“猜猜树有多大年龄”的话题引发幼儿兴趣。

  ——这是什么?知道这棵树几岁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树几岁了?

  小结:树墩上一圈一圈的是树木的年轮,从年轮的圈数就知道树木有几岁了。年轮会告诉我们树木生长的秘密。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年轮的知识。

  ——你们看看这两个年轮的纹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年轮不仅告诉我们树木的年龄,还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 下,年轮密的是北方,疏的是南方。因为树干朝南的一面受阳光照射较多,生长较快,所以年轮比朝北的一面宽大一些。

  讲述故事《一棵树的经历》,让幼儿知道人类保护树对树的成长的重要性。

  1.讲述故事

  ——故事中的树经历了什么?最终它变成了什么?

  小结:故事中的树从种子发芽到长成大树,经历了开路、干旱的年份,也经历了风调雨顺的年份,最终被送进了造纸厂,变成了纸张。

  2.知道人类保护树对树的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要怎么保护树木朋友让他们健康生长呢?

  (不乱砍伐树木,小心森林大火,为树木除害虫等)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保护树木的相关资料,了解树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4、中班科学活动《纸花水中开》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纸有吸水性的特点,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知道纸花水中开的原理,想办法让自己的纸花在水中开的更快。

  3、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A4纸花、彩色卡纸纸花、盛水器皿、水、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通过出示实物并提问引起幼儿兴趣。找一朵喜欢的小花坐到它身边。

  师提问:这些花跟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

  这些纸花能像真花一样盛开吗?

  如果这些纸花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二、基本部分:

  (一)操作感知,交流讨论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首先是A4纸做的纸花。)

  你观察到了什么?

  2、教师提问:为什么纸花放在水中,会慢慢盛开呢?

  小结:原来纸宝宝把水吸到了它的身体里,花就开了。因为纸会吸水,这是纸的一个小秘密。

  (二)彩色卡纸与A4纸花进行对比实验,发现奥秘。

  1、刚才A4纸花在水中能盛开。老师还准备了彩色卡纸纸花,如果把这两种不同材质的纸同时放进水里,你觉得哪个会先盛开?猜测并实验。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验证实验结果。

  (三)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A4纸花开得快?

  小结:A4纸的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很快就开了。彩色卡纸和A4纸相比吸水性弱,水宝宝进入它的身体里就慢,所以彩色卡纸纸花会慢慢的开。

  这是因为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这是纸的第二个秘密。

  三、结束部分:

  想一想:为什么不论什么纸花都能在水中盛开,这里面又有什么小秘密呢?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不同材质的纸花,区域活动时间动手操作发现开的最快的纸花是哪一朵,它的材质又是什么?

  活动反思:

  1、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与艺术领域老师进行沟通,帮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纸花,这样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的兴趣会更大,同时对毛细原理有更深体会,而且在随后的延伸中不论什么材质的纸,孩子都会自觉制作纸花进行探究,真正的将活动经验与生活联系进行提升。

  2、本节活动的课时安排可以层层递进,让幼儿爱上探索,同时开放提问,让幼儿自己现发现自问自想自己动手寻找问题答案。

5、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比高矮》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

  (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2)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3)“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案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7、中班科学活动《多种多样的电话》教学设计

  电话是人们常见和常用的通讯工具,本课让幼儿了解电话种类的同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了解电话与人类的关系,让他们学习正确、礼貌的使用电话通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电话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讨论,感知多种多样的电话、及其功能。

  2、了解电话与人类的关系,知道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会礼貌的打电话。

  3、懂得随意拨打电话的危害。

  二、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电话有多种多样的,从而让幼儿对电话有个全新的认识,并知道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幼儿认识、感知电话的分类,了解电话除了通话还有其他的作用。

  三、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PPT课件、搜集多种多样的电话,如磁卡电话、可视电话、无线电话、按键电话、子母机、手机等。

  知识的准备:对常见的电话拨打时的一些常识有所了解,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有的电话。

  四、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一)通过幼儿的实际感知,引导幼儿自由交流。

  最近在我们幼儿园里举行了一次电话展览,里面有多种多样的电话,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去摸一摸这些电话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等会老师还要让你找出你最喜欢的电话。

  (二)认知活动。

  了解电话的种类。

  1、小朋友看一看,这里都有什么电话,那些颜色,什么形状,等一下告诉老师。

  2、比较电话相同和不同处。(如:按键、话筒、听筒、形状、颜色、天线、投币孔、插卡孔等)

  3、利用实物和图片来介绍投币电话和IC卡电话。并在后面为幼儿介绍传真电话,录音电话,可视电话等。

  (三)游戏:把电话送回家(电话分类)。

  请幼儿根据不同的种类,把电话送到各自的“家中”。如:磁卡电话可放在标有磁卡电话的标志篮中,也可以按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比一比看谁又对又快。

  (四)交流活动:总结电话的作用,了解一些特殊的电话。

  提问:这些多种多样的电话都有什么用呢,请小朋友相互交流?

  除了通话还有什么用?

  (聊天、听音乐、传递信息、上网、记时、计算、记事、游戏、照相、免提、重播等),教师从中挑一两样重点介绍。

  (五)学习正确,礼貌的使用电话通话。

  1、提问:电话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可是怎样打电话呢?

  (先了解对方电话号码,拿起话筒后在拨号,通话要有礼貌,通话结束后要把电话放好。)

  2、幼儿一对一尝试用不同电话机接打电话。

  (六)欣赏,了解接打电话应注意的问题,如有陌生人打来电话或有人病重,家里发生危险时应怎样处理,让幼儿懂得随意乱拨电话号码,尤其一些特殊的公共电话号码,是会带来大麻烦的。

  活动延伸:

  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机电话,要求鼓励幼儿要有创新意识。

8、中班科学活动《水的心情》教学设计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活动中让幼儿在闻一闻、尝一尝的活动中感知水的特性。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激发他们愿意大胆尝试。如果您正需要学习教案的编写,希望整理的教案可以帮到您。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培养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三、活动准备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PPT课件。

  2、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4、水宝宝图片一张。

  四、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一)教师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啊?(出示水宝宝图片)

  教师: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动

  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教师分别在盛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里放进彩色雪花片,请幼儿猜一猜水里有什么?牛奶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得见里面的东西,牛奶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原来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水,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

  探索活动Ⅱ

  1、盛水活动

  请幼儿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1) 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铁、塑料品等分别放在自己的水杯中,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2) 请幼儿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4) 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3、扩散性思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被水溶解吗?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水和保护水的洁净。)

9、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

  以下是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的小朋友慢慢开始学使用筷子了,本课将带孩子们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鼓励幼儿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筷子人手一双,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师: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夹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师教学筷子握法

  师: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

  ①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师: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师: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幼:蘸颜料画画、筷子叫乒乓球、搭房子......

  5、结束活动。

10、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学设计

  本课活动让幼儿在观察和比较中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以下是金牌幼教案网整理的幼小衔接教案内容。欢迎分享和收藏。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2)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3)“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11、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研修教案和课后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高矮。

  2、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入场处悬挂的小铃铛。

  2、幼儿准备:画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树的练习纸。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四、活动过程:

  1、体验高矮。

  (1)带幼儿入场。(幼儿依次从入场悬挂的小铃铛下走过)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小铃铛响了,有的人走过的时候小铃铛没有响呢?”

  (3)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碰到了小铃铛。有的矮,就没有碰到小铃铛。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爱?

  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比高矮(再对调位置进行比较)。引导讨论,两个人比高矮应该怎么比才是正确的?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2)请三个幼儿排队(从高到矮),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请幼儿为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涂三种不同的颜色。

  (4)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来还是矮。”游戏反复进行2-3次。

  要求幼儿每次找的对象不一样,游戏后请幼儿说说比的结果。要求用语言正确表达:“我和xx一样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

  4、延伸活动:

  到操场上去找任何一种物体与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和大树比,树高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较。

  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我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我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