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会“咬人”的电(健康教案设计)

《中班:会“咬人”的电(健康教案设计)》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会“咬人”的电(健康教案设计)

1、中班:会“咬人”的电(健康教案设计)

  中班:会“咬人”的电(健康)

  一、设计意图: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电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各种电器的使用,在家庭、幼儿园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安装了很多的插座。这些插座方便了电器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插座上黑黑的洞使他们忍不住伸进手去一探究竟。即使采取了较好的防范措施,但由于幼儿缺乏有关的用电常识,也可能对幼儿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帮助幼儿认识电线和电插座的危险非常重要。本活动借助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让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简单的安全用电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电线和插座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3、培养安全用电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三、活动准备:

  1、小老鼠、小羊、小狐狸图片各一张。

  2、《会“咬人”的电》视频。

  3、电线一段、电插座一个。

  4、“有电危险”标志。

  四、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

  出示小美羊图片,“这是我们的新朋友小美羊,它今天要出门去买东西,家里一个人也没有。”

  出示小老鼠图片,“这时,小老鼠偷偷的跑进了小美羊家里。请小朋友猜猜它是来干什么的?它在小美羊家里发现了什么东西?”

  2、播放《会“咬人”的电》视频,欣赏故事。

  (1)欣赏故事第一段,并进行提问。

  小老鼠发现了一个“宝贝”,这个“宝贝”是什么?

  这个“宝贝”能干什么?

  你见过这个“宝贝”吗?

  教师出示电插座,请幼儿观察并小结:电插座是用来插电的,里面带电。电视、台灯、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插上它就可以工作了,小朋友就能够看动画片,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就能洗衣服……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欣赏故事第二段,并进行提问。

  电插座可以碰吗?

  狐狸把手伸进电插座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小结:电插座是不可以随便碰的,尤其是不能把手伸进插座的插孔里,一旦碰到电,电就会“咬人”,就会像小狐狸一样。,危害小朋友的安全。所以,小朋友应该远离电插座,需要用它的时候请大人来帮忙。

  (3)欣赏故事第三段,请幼儿讨论交流:以后狐狸还会乱动电插座吗?

  3、出示电线,向幼儿介绍相关知识。

  (1)这是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电线,看看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这是电线,里面是铜线,能传电。用它把电器和电插座连起来,我们的电器就能使用了。外面的塑料是保护层,包裹着里面的铜线,可以使我们不被里面的“电”伤到。如果没了这层保护层,电就会传出来,不小心碰上它,它就会发脾气“咬人”,就会伤害到我们。

  4、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知道看见这种标志就要引起注意,就要远离,不能靠近。

2、中班安全活动教案:保护自己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教育幼儿不玩、不接近危险物品,不做危险的事。

  活动准备:

  小朋友玩危险品受伤的事例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分别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并请个别幼儿讲讲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做的对吗?

  二、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或事情是危险的?.

  教师总结:尖锐的利器(剪刀、小刀、针、牙签)水、火、电、气。

  三、寻找危险品将幼儿分成4组,分别在教室、院子、快思教案网午休室及各个角落寻找不安全物品及玩具,然后大家一一记录进行交流,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不安全的预见能力。

  四、通过讨论的方法了解应该怎样避免受伤

  1、鼓励幼儿讨论预防受伤的方法。

  2、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记住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向幼儿简单介绍受伤后的自救方法。

  六、安全游戏

  1、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在游乐器材前停留,向幼儿说明这些器材可能发生的危险及正确方法。

  2、请几位幼儿示范正确玩法。

  活动延伸:

  家园共同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及时阻止危险行为,增强安全意识。

  活动反思:

  1、因为生活中的不安全物品和不安全隐患太多,在这节课中不能面面俱到。

  2、在活动中,师幼互动有一定的不协调,教师应根据幼儿情况在调整教学。

  3、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教师还有待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班艺术名师教案设计:小老鼠和啤酒桶(音乐游戏)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音乐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欢快与幽默。

  2、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表现出小老鼠和啤酒桶的角色及游戏情境。

  3、通过分角色扮演小老鼠和啤酒桶,体验音乐与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二、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一共有几段,每段有什么不一样?

  师:这段音乐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故事的名字叫做“小老鼠和啤酒桶”下面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讲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分段放音乐进行欣赏并创编动作。

  师:夜深了,谁出来了?她是怎么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先学小老鼠)后来仙女施了魔法(再学啤酒桶,引导幼儿想象)

  师:没有被施魔法之前,啤酒桶是怎么样的?谁来学一学(教师适当引导),施了魔法之后啤酒桶有什么变化?(如果说不出来,再播放一遍。重点:啤酒桶笨重,先出胳膊,双脚叉开,头出来,再学啤酒桶跳舞)

  师:我们来一起学一学啤酒桶是怎么跳舞的。

  师:啤酒桶也学会了跳舞,现在它想和小老鼠一起跳舞,谁原意来演小老鼠,谁原意演啤酒桶?(选四个幼儿进行表演)

  师:天要亮了,仙女的魔法失灵了。啤酒桶会变成什么样子?表现啤酒桶回归原状的样子。小老鼠会变成什么样呢?想一想小老鼠喝了很多的啤酒后会怎样呢?(用动作分别表演)

  3、游戏表演

  师:老师现在想扮演仙女,谁原意扮演小老鼠和啤酒桶(先选啤酒桶,把头低下,小老鼠站在啤酒桶后面。音乐开始,从啤酒桶后面出来。)

  互换角色再进行表演。

  4、结束活动

  师:小老鼠和啤酒桶都玩累了,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以故事为载体,借助了孩子们所喜欢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感受音乐旋律的美。通过音乐欣赏让幼儿学会安静认真地倾听,并能在欣赏过程中想象音乐形象,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将音乐形象自主地表现出来。有效的强化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启发幼儿感受理解音乐,并让幼儿在活跃的气氛中大胆用肢体表现音乐形象。整个活动都以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串成一条主线,孩子们借助故事的情节发展很自然轻松地理解了音乐形象,愉快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4、小班活动“会唱歌的报纸朋友”公开课教案设计(重点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让报纸发出声音,感受音乐的快慢。

  2.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情绪愉快。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小纸箱两个快慢音乐

  活动过程:

  一、和报纸朋友玩游戏,感受乐趣。

  今天我们把报纸朋友顶在了——(幼儿说),我们和报纸朋友做游戏。

  1.顶在头顶上,转一转、蹲一蹲。

  2.把报纸夹在腿上,跳一跳。

  3.把报纸捧在手里,走一走。

  4.轻轻地捧着报纸朋友坐到座位上。

  二、让报纸发出声音,感受不同的音乐

  (一)慢的音乐

  把报纸朋友轻轻放在地上让它休息一会。

  报纸朋友不仅会玩游戏,还会唱歌呢,(张老师的报纸要唱歌喽),你们听:

  1.听撕纸声。(老师先撕两下再蹲下来撕,最后加上模仿声音)

  2.报纸唱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幼儿说,老师可配上动作

  3.张老师的报纸唱得真好听,你们的呢?

  动作加声音模仿

  4.拿起你的报纸一起来唱

  (二)快的音乐

  1.报纸变成什么了?还有呢?(幼儿多讲述一下)它会怎么唱呢?(沙、沙、沙、沙)

  你们看,张老师还会变魔术呢,象什么??

  2.花来表演啦:沙沙沙沙(幼儿模仿声音),举得高点,唱给我听听。

  3.报纸花儿会唱沙沙沙沙的歌,我们一起来唱唱歌(听音乐唱歌)

  4.报纸朋友聚在一起唱歌,我们会感觉声音响一点。轻轻地围到张老师旁边来(交代清楚)

  三、模仿报纸唱歌,再次感受音乐。

  回座位。

  1.报纸朋友累了,我们把它送回家吧。

  这是谁的家?这个呢?

  戴红花的报纸朋友在哪里?黄花的呢?我们把它们送到自己的家里吧。

  送好的小朋友,坐下来陪陪报纸朋友。

  2.围坐在中间

  报纸朋友要休息,我们把它刚才唱的歌唱给它听吧,唱得好听点

  你们唱的歌真好听,报纸朋友听着都睡着了,我们轻轻地再唱给它听,让它睡得更香

  四、结束活动。

  报纸朋友听着小朋友唱歌,它在梦里笑呢,我们别吵醒它,轻轻地跟它再见回教室吧,等它醒来,再和它做游戏。

5、中班:会“咬人”的电(健康活动教案设计)

  中班:会“咬人”的电(健康)

  一、设计意图: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电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各种电器的使用,在家庭、幼儿园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安装了很多的插座。这些插座方便了电器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插座上黑黑的洞使他们忍不住伸进手去一探究竟。即使采取了较好的防范措施,但由于幼儿缺乏有关的用电常识,也可能对幼儿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帮助幼儿认识电线和电插座的危险非常重要。本活动借助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让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简单的安全用电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电线和插座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3、培养安全用电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三、活动准备:

  1、小老鼠、小羊、小狐狸图片各一张。

  2、《会“咬人”的电》视频。

  3、电线一段、电插座一个。

  4、“有电危险”标志。

  四、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

  出示小美羊图片,“这是我们的新朋友小美羊,它今天要出门去买东西,家里一个人也没有。”

  出示小老鼠图片,“这时,小老鼠偷偷的跑进了小美羊家里。请小朋友猜猜它是来干什么的?它在小美羊家里发现了什么东西?”

  2、播放《会“咬人”的电》视频,欣赏故事。

  (1)欣赏故事第一段,并进行提问。

  小老鼠发现了一个“宝贝”,这个“宝贝”是什么?

  这个“宝贝”能干什么?

  你见过这个“宝贝”吗?

  教师出示电插座,请幼儿观察并小结:电插座是用来插电的,里面带电。电视、台灯、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插上它就可以工作了,小朋友就能够看动画片,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就能洗衣服……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欣赏故事第二段,并进行提问。

  电插座可以碰吗?

  狐狸把手伸进电插座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小结:电插座是不可以随便碰的,尤其是不能把手伸进插座的插孔里,一旦碰到电,电就会“咬人”,就会像小狐狸一样。,危害小朋友的安全。所以,小朋友应该远离电插座,需要用它的时候请大人来帮忙。

  (3)欣赏故事第三段,请幼儿讨论交流:以后狐狸还会乱动电插座吗?

  3、出示电线,向幼儿介绍相关知识。

  (1)这是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电线,看看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这是电线,里面是铜线,能传电。用它把电器和电插座连起来,我们的电器就能使用了。外面的塑料是保护层,包裹着里面的铜线,可以使我们不被里面的“电”伤到。如果没了这层保护层,电就会传出来,不小心碰上它,它就会发脾气“咬人”,就会伤害到我们。

  4、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知道看见这种标志就要引起注意,就要远离,不能靠近。

6、活动教案及反思名称:胖与瘦(中班健康)

  设计意图:

  新的学期一开始,我们发现经过一个月的假期,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的变化很大,我们高兴地对有的小朋友说:“恭喜你,你长胖了。”而对另一些孩子我们则皱皱眉头说:“你怎么又胖了,你怎么又瘦了?”于是,到底是胖好还是瘦好成为近期孩子们关注的话题。分析我班幼儿的身体成长状况,就能发现存在许多”参差不齐”,有的很胖,有的很瘦。幼儿在饮食方面也存在挑食现象,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并且到了晚上或双休日还喜欢以“自己的喜好”来填饱肚子,例如吃肯德基、麦当劳、饮料、冰淇淋等。家长也常因娇惯而满足幼儿的各种要求。

  大班幼儿需要了解自身的的身体状况、关注自己的成长、树立自我保育意识。因此我预设了本次的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意识到太胖和太瘦都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二、学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初步了解自身成长的需要,知道如何调整自己行为有利于健康。

  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四、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根据“学前幼儿体重标准表”为本班幼儿测量体重。

  2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表格各一,并根据幼儿体重情况制作三种颜色的圆点卡片。

  3 多媒体课件“来当营养师”

  4 “健康棋”六套,各种食品的卡片若干(活动前请幼儿画好)

  活动过程:

  (一)大胆表达,各抒己见

  幼儿将自己有关胖好还是瘦好的想法在集体中展示、扩散,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实例说服同伴。

  过程:幼儿各抒己见,运用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在幼儿的意见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教师出示“学前幼儿体重标准测量表”,知道胖瘦有一定的标准,太胖和太瘦都不健康。

  (二)了解自身,对症下药

  (1)出示红、绿、黄三种颜色的表格,请幼儿根据手中圆点的颜色寻找自己在表中的位置,(红色表示偏瘦,黄色表示偏胖,绿色表示正常)从而了解自身以及本班幼儿成长的状况。

  (2)集体讨论怎样才能使自己既不胖也不瘦,身体更健康。

  (3)“对症下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当营养师”为不同情况的孩子“开处方”。

  (三)分组游戏活动,经验梳理

  (1)棋盘竞赛:幼儿通过竞赛性游戏,在下棋过程中获得有关健康生活的经验。

  (2)自助餐 :幼儿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挑选一份营养合理的美餐。

  活动延续:

  幼儿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关注自己的身体特点,坚持健康饮食和锻炼,并把有关 的信息带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继续鼓励幼儿搜集资料,研究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

  教学反思:

  互动是本次活动的特色,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幼儿之间的互动有情感的交流,也有知识经验的分享,更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提升。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被他人接受和认同。他们通过互动,一一展示胖、瘦的优缺点,从正反两方面讨论、思考健康的意义,懂得了日常生活与健康的密切联系。

  教师在活动中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但这种"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进"。教师借助主持人身份不仅可以灵活调控活动节奏和气氛,而且可以充分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并能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

7、幼儿园音乐活动优秀教案:我的身体会唱歌(中班)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

  2.能按简单的节奏发出声音。

  3.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4.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5.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跟唱歌曲,提高学新歌的兴趣。

  6.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准备:(手、脚、嘴巴、肩、牙齿、特殊的声音、脸)身体部位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我的身体会唱歌,能用不同的身体部位唱歌。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仔细听一听,听完了这首音乐你想要做什么?

  2.我们可以用小手来唱歌,为了小手能拍出更好听的声音,老师还给你们准备好了节奏谱,(出示××××节奏图)谁能有节奏的让小手来唱歌?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小手还可以拍哪里?我们跟着音乐来拍手、拍肩等等。

  3.那你身上还有哪里也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你能不能有节奏的做一做?这次我们增加一点难度,看,这个节奏怎么拍?(出示××节奏谱)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有节奏拍拍小腿,跺跺小脚。

  4.现在就让我们用身体来唱歌吧!老师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节奏用身体发出声音。

  5.你们觉得这样用身体唱歌方便吗?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身体唱出好听的声音呢?幼儿根据身体的标记做不同的身体动作。

  二、同伴合作让好朋友的身体唱歌。

  1.我们自己的身体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们想让好朋友的身体发出好听的声音吗?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好朋友的身体发出声音呢?(敲背,交叉拍腿,对拍手)

  2.幼儿听音乐合作让朋友的身体唱歌。

  3.原来我们的身体好多地方都能唱歌,这是什么?谁能用身体上的嘴巴发出奇怪又有趣的声音呢?

  三、各种各样的声音

  1.原来,声音无处不在。除了我们的身体会唱歌,其他东西也有很好听的声音,看,这是什么?火车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也来做小火车,一个跟着一个走。

  2.念自编的儿歌,走出场。

  儿歌:我们的身体真有趣,我们的身体会唱歌。小小手,拍拍拍,拍肩拍手拍屁股。小小脚,跺跺跺,左跺右跺交替跺。小嘴巴,真能干,吃饭唱歌都很棒。我们的身体会唱歌,我们的身体本领大。

8、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设计:我的身体会唱歌(中班)反思

  目标:

  1.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

  2.能按简单的节奏发出声音。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手、脚、嘴巴、肩、牙齿、特殊的声音、脸)身体部位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我的身体会唱歌,能用不同的身体部位唱歌。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仔细听一听,听完了这首音乐你想要做什么?

  2.我们可以用小手来唱歌,为了小手能拍出更好听的声音,老师还给你们准备好了节奏谱,(出示××××节奏图)谁能有节奏的让小手来唱歌?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小手还可以拍哪里?我们跟着音乐来拍手、拍肩等等。

  3.那你身上还有哪里也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你能不能有节奏的做一做?这次我们增加一点难度,看,这个节奏怎么拍?(出示××节奏谱)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有节奏拍拍小腿,跺跺小脚。

  4.现在就让我们用身体来唱歌吧!老师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节奏用身体发出声音。

  5.你们觉得这样用身体唱歌方便吗?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身体唱出好听的声音呢?幼儿根据身体的标记做不同的身体动作。

  二、同伴合作让好朋友的身体唱歌。

  1.我们自己的身体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们想让好朋友的身体发出好听的声音吗?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好朋友的身体发出声音呢?(敲背,交叉拍腿,对拍手)

  2.幼儿听音乐合作让朋友的身体唱歌。

  3.原来我们的身体好多地方都能唱歌,这是什么?谁能用身体上的嘴巴发出奇怪又有趣的声音呢?

  三、各种各样的声音

  1.原来,声音无处不在。除了我们的身体会唱歌,其他东西也有很好听的声音,看,这是什么?火车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也来做小火车,一个跟着一个走。

  2.念自编的儿歌,走出场。

  儿歌:我们的身体真有趣,我们的身体会唱歌。小小手,拍拍拍,拍肩拍手拍屁股。小小脚,跺跺跺,左跺右跺交替跺。小嘴巴,真能干,吃饭唱歌都很棒。我们的身体会唱歌,我们的身体本领大。

  活动反思:

  从活动的内容上看: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感受这个活动的乐趣。幼儿在活动中,也能大胆想象,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来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体验到用身体发出声音的乐趣。

  从活动的改变上看:我让孩子以一定的节奏XX XX | X X | X — |来发出声音。幼儿在尝试熟练了之后,对有节奏地发出声音的兴趣很大,这对于幼儿的节奏感,也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听音乐发出声音这个环节中,幼儿能够根据听到音乐发出声音,并且也会有节奏地根据音乐的快慢来发出声音,可见,上一环节的节奏,也让幼儿在这个环节中,用身体根据音乐来发出声音,更加有方向性,给他们一种节奏的习惯。

9、中班绘本阅读教案:好饿的小蛇(袜偶)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夸张有趣的故事情节。

  2.仔细观察画面,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

  3.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尝试用袜子偶表演故事。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乐意观看表演,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桌子、绘本PPT、小蛇袜偶每人一只、

  “食物”—鹅卵石、小轮子每人一套,小棒、圆片、半圆等较多数量每组一盆。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木偶片段,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阅读理解绘本。

  三、用袜偶表演绘本。

10、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及反思:好朋友(中班)

  设计意图:

  儿歌《好朋友》形式较一致,语言较多重复,易于幼儿记忆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易于理解,通过幼儿的学习能感知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思索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关联的,扩散了幼儿的思维,然而在最后一句的问答,“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说:‘不对,我的朋友是森林、蓝天、白云,还有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一个转折打断了幼儿的惯性思维,引发幼儿重新思考,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1、幼儿能复述儿歌内容,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扩散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类的情感。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1、操作材料:茶壶、水杯,桌子、椅子,笔、纸,钥匙、锁,围巾、手套。

  2、教具:鸟笼、小鸟,蓝天、白天,大森林和绿草地的背景图。

  3、同操作材料相同的图片5组,汉字“好朋友”。

  活动过程:1、幼儿分组操作(将操作材料分组摆放好,供幼儿操作)

  2、教师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入儿歌内容。

  提问:你们刚才玩了什么,怎么玩的?

  听,你们听到没有,有一对好朋友在说悄悄话,我听到了,茶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水杯说:“对。”

  (幼儿被老师带入了情景,专注的倾听)

  我们听到谁在说话,说什么?(教师边请幼儿回答,出示边图片、汉字)

  水壶为什么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那你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有哪几对好朋友也经常在一起,他们会说什么呢?

  幼儿1:围巾和手套是朋友。(教师提醒:那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

  幼儿1完整自己的句型:围巾对手套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手套说:“对。”

  幼儿2:笔对纸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纸说:“对。”

  (教师赞赏幼儿2,并请其他幼儿一起重复他的语言,逐步引导幼儿用儿歌的语言表述)

  3、教师讲述儿歌第一段,幼儿完整的学习。

  教师:有那么多好朋友在说悄悄话,

  茶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水杯说:“对。”

  围巾对手套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手套说:“对。”

  桌子对椅子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椅子说:“对。”

  锁对钥匙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钥匙说:“对。”

  笔对纸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纸说:“对。”

  4、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扩散性的想象。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这么对好朋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经常在一起。(幼儿自由讨论)

  幼儿独立回答,引导幼儿用儿歌的语言表述。(教师用简笔画记录)

  幼儿1:插头对插座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插座说:“对。”

  幼儿2:牙膏对牙刷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牙刷说:“对。”

  幼儿3:太阳对天空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天空说:“对。”

  幼儿4:电脑对鼠标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鼠标说:“对。”

  5、引出儿歌最后一段,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

  教师:生活中有那么多好朋友,小鸟也来找朋友,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会说什么呢?为什么?小鸟的朋友会是谁?(引发幼儿思考)

  幼儿1:小鸟说对,因为我爷爷家的小鸟就在鸟笼里。

  幼儿2:小鸟说“不对。”因为小鸟不想在鸟笼里,它喜欢飞。(教师:“那你认为小鸟的朋友是谁?” )

  幼儿2:小鸟的朋友是天空。

  幼儿3:小鸟的朋友是树上的鸟窝。(幼儿在自由的争论)

  教师出示背景图,完整的讲述最后一段。

  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小鸟说:“不对,我的朋友是森林、蓝天、白云,还有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小结:小鸟的朋友是爱鸟的孩子,我们也要做爱鸟的孩子,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小鸟和我们大家的家园,这样,小鸟也会是我们的好朋友。

  幼儿1:不要乱丢垃圾。

  幼儿2:不要把树砍掉。

  6、请幼儿为儿歌取名字。

  幼儿1: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幼儿2:朋友。

  幼儿3:好朋友。

  7、跟着音乐《两只小鸟》做律动。

  儿歌:好朋友

  茶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水杯说:“对。”

  围巾对手套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手套说:“对。”

  桌子对椅子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椅子说:“对。”

  锁对钥匙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钥匙说:“对。”

  笔对纸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纸说:“对。”

  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小鸟说:“不对,我的朋友是森林、蓝天、白云,还有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

  反思:

  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和动手动脑的机会,以物品拟人化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但幼儿对茶壶、水杯、锁、钥匙等较感兴趣,对笔、纸、围巾、手套不是很感兴趣,我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准备一些较有新意的,激发幼儿的兴趣,改变一下儿歌的内容。在学习儿歌内容中利用图片加深幼儿对于作品的理解,并加入了汉字,将口头语与书面语结合,培养幼儿对于汉字的兴趣,但在给儿歌取名字这个环节中,其实有几个名字都很好,因为我只准备了汉字“好朋友”,所以其他幼儿有点失望,我应该及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来,这样就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最后一段中以全球最关心的问题——环境保护为切入口,将作品的的句式做了改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并把语言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幼儿注意力集中,也很感兴趣,在活动结束后应加上活动延伸:收集一些资料反映环境的恶化,让幼儿深入的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1、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中班公开课教学设计:家乡的秋叶(诗歌)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2、在情境中,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落叶、捡落叶。

  2、配乐诗歌的光盘。

  活动过程:

  一、回忆捡秋叶

  师:前几天我们草坪上捡了许多树叶,想一想,它们都有些什么 颜色?幼儿:黄的、红的、绿的。

  师:地上这些树叶从哪里来的?幼儿:树上

  师:你们想知道树上的树叶是怎样落到地上的吗?

  二、欣赏诗歌《秋叶》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秋叶》一遍。

  2、提问:诗歌的题目叫什么?

  秋叶是跟着谁离开家门的? 他们在干什么?

  三、表演诗歌《秋叶》

  1、教师启发幼儿想象:“假如我是一片秋叶”用身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来扮演秋叶,想一想,做一做,“假如我是一片秋叶”

  你怎么来表现呢?

  2、教师朗诵诗歌《秋叶》幼儿自由想象创编动作。

  3、教师请个别幼儿表演个别动作,拓展孩子们想象空间。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真不错,“转转转,转上天;摇摇摇,摇下地。”这句诗歌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师:秋叶开始在树妈妈那里,树妈妈长的很高,秋叶也长的很高,我们想 一想,站在什么地方会高一些?幼儿:椅子上

  师:秋叶随着秋风飘来飘去,我们在这个教室里只要是空的地方都可以去,不过秋叶与秋叶之间不要相碰,保持一定的距离。

  师:看一看,哪片秋叶转上天了,(用脚踮起来)哪片秋叶摇下地了,(蹲在地上)

  3、角色表演:教师扮演秋风,幼儿扮演秋叶,完整地进行诗歌表演。

  四、活动小结

  诗歌:秋叶

  秋天的树叶

  秋风吹,树枝摇。

  红叶黄叶往下掉。

  片片飞来像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