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音乐游戏教案:小鱼水中游

《幼教音乐游戏教案:小鱼水中游》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幼教音乐游戏教案:小鱼水中游

1、幼教音乐游戏教案:小鱼水中游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节的提示下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动作。

  2、能认真观察视频,迁移并创编小鱼游、吹泡泡等动作。

  3、在活动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好,对音乐感兴趣。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自制胸饰(鲨鱼、小鱼) 、音乐《糖果仙子舞曲》、小鱼游的视频、“石头”、“海草”等背景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小鱼游的视频。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游的?

  (二)、欣赏AB段音乐,创编小鱼游、吹泡泡等动作。

  1、欣赏AB段音乐。

  师: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鱼宝宝,它们喜欢游泳、吹泡泡,生活得很开心。这里有一段音乐说的就是这群可爱的鱼宝宝,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创编AB段动作。

  (1) 创编游泳的动作。

  ①师:音乐里的小鱼是怎么游泳的?谁会用动作做一做?

  ②师:还有谁和他游得不一样?

  ③师:还可以怎么做?

  (2) 创编吐泡泡的动作。

  师:你们知道,小鱼是怎么吐泡泡的吗?请你们用动作表示一下。

  (3) 创编打招呼的动作。

  ①师:我们是怎么打招呼的?小鱼可以用什么动作跟朋友打招呼呢?

  ②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打招呼呢?

  3、随音乐练习AB段动作。

  ①师:我们把小鱼游、小鱼吹泡泡、小鱼和朋友打招呼的动作一起跟着音乐做一做。

  教师给每位幼儿贴上小鱼的胸饰并带领他们随AB段音乐做动作。A段音乐——反复做“小鱼游”、“小鱼吹泡泡”的动作,B段音乐——做“和朋友打招呼”的动作。

  ②师:这一次,小鱼要到大海里去游泳了,小鱼该注意什么啊?

  ③幼儿散点站立,随AB段音乐做动作。

  A段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反复做“小鱼游”“小鱼吹泡泡”的动作。

  B段音乐:全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游到“大海”里,随后用各种动作和好朋友打招呼。

  (三)、学习C段游戏

  音乐间奏,教师用“嘘”声提示幼儿注意音乐的变化,“鲨鱼”上场。

  师:鲨鱼来了,我们该怎么办?躲到什么地方鲨鱼看不见?

  教师指引幼儿游到安全的地方——海草下,石头旁边躲起来。

  (四)、结束活动

  师:“小鱼们”,我们再跟着音乐一起到“大海”里玩一玩吧!

  完整游戏一次。

2、中班科学教案反思:户外建构区域活动:学习统计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搭建小屋,体会建构的乐趣。

  2. 学习初步的统计方法。

  3. 在活动中学习分工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团队的力量。

  4.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 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围合、构建小屋的建构方法

  难点:学习初步的统计方法。

  活动准备

  各种建构积木,感体统材料,废旧纸盒小组计划表,幼儿观察记录表,背景音乐,材料照片,彩笔,幼儿区域卡片,胶带座

  活动过程

  1.任务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认识小屋的组成。

  (1)观看各种小屋的照片,了解小屋的基本构造。

  (2)讨论搭建一座小屋有哪几部分组成(地基、墙体、房顶)

  2.幼儿游戏计划---从设计、选材、分工来进行游戏活动的计划。

  幼儿自由分组(1,2,3三组),每组商量各组搭建小屋的样子以及搭建所需的材料,进行分工(画设计图,材料记录,拿取材料)。

  3.幼儿自主活动---幼儿根据计划进行搭建,同时要对搭建进行统计。

  (1)每组幼儿开始合作搭建小屋,教师做观察记录,记录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2)每组幼儿在计划书中画出本组幼儿搭建小屋的样子,并且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统计。

  4.回顾与分享、交流---幼儿用图画的方式对搭建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分享交流。

  每队幼儿画下搭建的样子,同时集体欣赏每个组不同小屋的样子,并互相分享搭建小屋的经验,。

  4. 收拾与整理,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班户外建构区域活动——我的小屋,是在班级幼儿科学区域教学活动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活动,我班幼儿在班级科学区域活动时,就喜欢用各种材料进行“小屋”的创作,因此让我创设了此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参观、讲解、分组、选材料、自由建构、记录表格、作品呈现、分享交流、最后收拾整理,整个活动环节都很流畅,活动过程中幼儿投入都很积极踊跃,状态较好,但是并不是每个活动都是完美的,因此我对自己的本次区域活动也做了如下反思。

  一、自我“教”的反思

  在本次区域活动中,我把大多数时间交给了幼儿自己,在活动开始、结束我占用了大概5分钟左右的时间,其余的时间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个别指导来完成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自己反思了几点问题:1、幼儿自由分组虽然我未干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就发现三组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在后面活动中团队合作上的分歧,造成了我后来想参与但是已经来不及的结果;2、在准备材料上的介绍欠考虑,介绍不充分,造成了后面活动中幼儿选择材料上的不均衡和记录表上的不清晰;3、前期幼儿经验准备工作不充分,在活动观察过程中,发现幼儿“小屋”的搭建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我及时进行了参与指导,还是发现幼儿的知识技能的构建不好,造成了活动中有一组幼儿的“小屋”并未能完成;4、重过程轻分享,活动分享交流部分完成不好,幼儿的观察记录表完成不到位。

  二、幼儿“学”的反思

  本次活动非常受幼儿的喜欢,15名幼儿在活动中“玩”的都很开心,但需要反思的有三点:1、幼儿在分组环节非常的开心,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活动,但是这样的结果也导致有个别幼儿受到了冷落;2、因本次建构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搭建小屋,但是在活动中发现幼儿在选用建构材料上都很单一,如:一组幼儿就只用了木质建构材料,二组幼儿就只用了纸箱,后来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才选择了其它材料的加入,三组幼儿虽然选择了多种材料建构,但是最终的作品呈现上并不成功;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能力差异性较突出,个别幼儿的建构能力较好,在整个团队中就起到了领头、出主意、建构的作用,导致了部分幼儿就听从、顺意,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三、如何改进

  对于幼儿来说,这节活动很受幼儿喜欢,让幼儿在开心的“玩、游戏”中就提高自己的一些能力,对于老师来说,这节活动从教案书写——备课——活动材料的准备——教学实施,整个活动的环节都很流畅,顺利,但是通过本次建构活动也让自己在以后的建构活动中有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改进方面:1、区域建构活动虽然把更多的“权利”交给了幼儿自己,但是老师也要有实际的考虑,比如在幼儿的决定出来以后如果存在问题,老师还是要及时的干预,做出调整;2、老师的课堂观察至关重要,老师的身份就是一个“旁观者”,但是发现幼儿出现偏离预定方向,远离预期目标时,要及时出来指导,参与;3、教学环节的把控老师一定要清楚,不能忽视分享交流环节,因为该环节可以较好的锻炼幼儿口语表达、交往、自我反省的能力。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反思,也让自己的教学专业、技能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我会坚持这样的好习惯,让自己不断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3、幼师幼教中班体育游戏教案:小猴玩纸棒反思

  体育游戏小猴玩纸棒

  活动目标

  1.学会助跑跨跳的动作,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2.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3.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准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头饰、球及纸棒(纸棒分为红、绿两种)以备游戏使用。

  活动建议

  一、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一)老师扮演猴王,带领幼儿共同探索纸棒的多种玩法。孩子们跟着“猴王”一起来做多种热身动作。

  组织幼儿把纸棒连成两行,摆成“小河”。跟着“猴王”跨过“小河”到“河对岸”摘果子(可选择不同的路径),摘得果子原路返回,

  游戏结束。

  (二)不论选择哪个路径,都要将这个路径上的“小河”跨越而过。

  (三)幼儿要按顺序进行游戏,不能争抢。

  (四)必须动作正确地助跑跨跳。

  (五)每次只能摘 1 个果子。

  二、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一)路径设置:第 1 组:轮胎架起竹梯、用纸棒摆放一条“小河”(50 厘米)、一堆果子。第 2 组:走木桩、用纸棒摆放一条“小河”(60 厘米)、一堆果子。第 3 组:轮胎堆成的小山、用纸棒摆放一条“小河”(70 厘米)、一堆果子。

  (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动作的完成质量,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随时调整“小河”的宽度。

  教学反思: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4、幼儿园数学公开课教案:分小鱼

  目标:

  1.学习4以内的组成,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量分成不同的子集。

  2.愿意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准备:

  1.图片:4条小鱼,两个金鱼缸,磁性黑板,4的组成记录纸,《幼儿画册》,笔。

  2.幼儿操作材料:每人4条小鱼。

  过程:

  1.学习唱数到50.

  (1)练习一个一个拍手数到50.速度由慢到快。

  (2)花样数数到50.每数到有数字5和10时嘴巴不出声,用拍手表示。如1、2、3、4、拍手、6、7、8、9、拍手、11、12、13、14、拍手……

  2.游戏“分小鱼”。

  (1)出示小雨和鱼缸,理解两份的含义。提问:这里有几条小鱼?有几个鱼缸?想一想,3条小鱼分在两个鱼缸里,可以怎么分?引导幼儿说出3可以分成1和2.。

  (2)讨论:如果是4条鱼可以怎么分呢?

  (3)幼儿操作材料:尝试把4条小鱼分成2份不同的方法,并记录在纸上。

  (4)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分发,教师用笔将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

  (5)教师带领幼儿把4的三种分法全部念几遍。

  3.幼儿做相关练习。

  (1)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做“分一分,填一填”的练习。

  (2)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操作结果讲给旁边幼儿听,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5、幼儿园练习“走”的游戏教案:游戏名称:“小老鼠过河”

  游戏目的:

  通过游戏,让幼儿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提高排队走能力。

  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增强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游戏的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游戏准备: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当作“小河”幼儿每人一个布绳。

  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1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分别组成路纵队“站在”平行线一侧。

  2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幼儿每人腰系一根布绳(留长一端作为老鼠的尾巴)扮演小老鼠。

  3游戏前除排头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依次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

  4游戏时,当小老鼠听到老鼠妈妈说:“小老鼠,我们排队出去玩吧”时,小老鼠一个跟着一个走向“河对岸”(另一侧的平行线)

  5游戏可重复进行。

  游戏建议:

  1初学者为保证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可要求幼儿一定要拉住前面幼儿腰间的绳子,且走路时不要太快。

  2待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让幼儿不抓绳子,一个跟着一个走,并提醒幼儿走路时抬头,挺胸。

6、幼教音乐游戏活动优秀教案:小鱼水中游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节的提示下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动作。

  2、能认真观察视频,迁移并创编小鱼游、吹泡泡等动作。

  3、在活动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好,对音乐感兴趣。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自制胸饰(鲨鱼、小鱼) 、音乐《糖果仙子舞曲》、小鱼游的视频、“石头”、“海草”等背景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小鱼游的视频。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游的?

  (二)、欣赏AB段音乐,创编小鱼游、吹泡泡等动作。

  1、欣赏AB段音乐。

  师: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鱼宝宝,它们喜欢游泳、吹泡泡,生活得很开心。这里有一段音乐说的就是这群可爱的鱼宝宝,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创编AB段动作。

  (1) 创编游泳的动作。

  ①师:音乐里的小鱼是怎么游泳的?谁会用动作做一做?

  ②师:还有谁和他游得不一样?

  ③师:还可以怎么做?

  (2) 创编吐泡泡的动作。

  师:你们知道,小鱼是怎么吐泡泡的吗?请你们用动作表示一下。

  (3) 创编打招呼的动作。

  ①师:我们是怎么打招呼的?小鱼可以用什么动作跟朋友打招呼呢?

  ②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打招呼呢?

  3、随音乐练习AB段动作。

  ①师:我们把小鱼游、小鱼吹泡泡、小鱼和朋友打招呼的动作一起跟着音乐做一做。

  教师给每位幼儿贴上小鱼的胸饰并带领他们随AB段音乐做动作。A段音乐——反复做“小鱼游”、“小鱼吹泡泡”的动作,B段音乐——做“和朋友打招呼”的动作。

  ②师:这一次,小鱼要到大海里去游泳了,小鱼该注意什么啊?

  ③幼儿散点站立,随AB段音乐做动作。

  A段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反复做“小鱼游”“小鱼吹泡泡”的动作。

  B段音乐:全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游到“大海”里,随后用各种动作和好朋友打招呼。

  (三)、学习C段游戏

  音乐间奏,教师用“嘘”声提示幼儿注意音乐的变化,“鲨鱼”上场。

  师:鲨鱼来了,我们该怎么办?躲到什么地方鲨鱼看不见?

  教师指引幼儿游到安全的地方——海草下,石头旁边躲起来。

  (四)、结束活动

  师:“小鱼们”,我们再跟着音乐一起到“大海”里玩一玩吧!

  完整游戏一次。

7、奥尔夫音乐活动教案展示:儿谣游戏:《小蚂蚁》

  活动目标:

  一、在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二、认识昆虫,并根据语词做四种动力表现。

  三、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四、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儿谣游戏,里面蕴含的节奏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整首儿谣有四段。每段有四句,每句有四拍。

  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儿谣做四种动力的表现。

  难点:在活动中学习小蚂蚁与他人合作,并能体验合作的快乐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搬、推、拉、堆), 即让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四种动力。

  2、通过活动中的搬运游戏、传递积木、搭建舞台等等环节,让孩子充分地体验了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队形及乐器的摆放:

  队形:半圆形、圆形、竖排

  乐器的摆放:放置围好的半圆形的凳子底下。

  活动准备:

  木质乐器:木鱼、响板、蛙鸣筒

  材料准备:昆虫图片、小积木、音乐CD、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律动表现,昆虫步伐。

  1、认识昆虫(三对足的)

  2、律动

  师:播放各式音乐曲风。

  幼:以各种昆虫的姿势爬、飞、走。

  二、故事引导。

  故事: 秋天将要举办昆虫选美大赛,六只脚以上的小动物都可以来参加比赛。可是选美大会需要在一个舞台上进行,所以勤奋的小蚂蚁自愿担任搭建舞台的工作。

  三、语词游戏,肢体表现搬/推/拉/堆。

  1)根据语词做动作,暗示四种动力搬、推、拉、堆 (动力)

  2)两人一组协力搬运。

  3)跟着儿谣敲念拍子,最后进行简单的舞台搭建工作。(拍子)

  四、搬运游戏

  1、不同方位传递积木(左右、跨下、头顶)

  2、探索不同的搬运方式。

  五、配器敲奏,认识木质乐器。

  1、确定哪些乐器是用木头做的。

  2、配合语词敲奏儿谣节奏。

  六、游戏书。

  1、找找哪些是昆虫?(三对脚)。

  2、请用蜡笔圈选出来。

8、幼儿园科学教案:鱼儿水中游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从而知道水有浮力。

  2、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利用语言向人表达。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事物的奥妙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4、初步了解潜水艇的设计原理。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音乐、课件。

  2、脸盆每组一个,木块、泡沫、铁钉、玻璃球、气球等。

  活动过程: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出发了。”

  欣赏歌曲《鱼儿水中游》

  2、观察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鱼儿外观和游动形态

  师:小鱼儿长得怎么样?

  你看见小鱼儿游动时哪些部位在动呀?演一演吧。

  启发式提问: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来游去,既可以沉下去又可以浮起来呢?幼儿开动脑筋,表达各自的看法。

  3、师幼尝试活动,探索浮力的作用。

  幼儿分组自由试一试,将各种材料(树叶、木头等)放入水中

  (1)教师引导性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请幼儿尝试讨论(为什么?)

  (3)集体得出结论:水有浮力

  教师试一试

  (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铁钉、石头等)

  引导性问题: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水的浮力能让我手中的这些东西浮起来吗?

  (2)、师幼尝试,出现争议:引导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3)、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木块、树叶相对较轻,所以能浮起来;可是铁钉、石头相对较重,所以它们要下沉。

  4、探究为何能鱼儿自由上下浮动

  (1)、出示课件

  师:小鱼儿之所以可以在海水里自由的游戏来游戏去,一方面是因为水有浮力,另一方面因为小鱼儿肚子里有个神奇的器官宝贝,这个宝贝可以改变鱼儿在水中的相对重量,知道它是什么吗?

  (2)、认识鱼膘

  师:这个鱼膘一会大一会小,可是会产生神奇的力量的,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不信我们来做个科学小实验吧~

  (3)、气球装珠子集体实验

  问题1:没有吹气的气球装上珠子一放入水中就会怎么样?

  问题2:将气球里吹满气你又发现了什么?

  问题3:放了气之后气球又会怎么样?

  (4)、结论

  教师引导:我们人是靠肺呼吸,而鱼儿是靠腮呼吸,当小鱼儿身上的腮用力呼吸空气时,它的鱼膘象小气球一样涨气,鱼儿就会升到水面,而当鱼儿想下游时,它就用力的将鱼膘中的空气排出,这时,鱼儿的体重就会加重而沉到下面。

  科学的世界多奇妙呀!

  5、播放音乐,学鱼儿游。

  延伸:生活中你还会看哪些浮沉的东西?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9、中班音乐活动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小鱼的梦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连续的方法唱衬词部分,用‘啦’进行伴唱。

  2.尝试创编简单的歌表演动作。

  3.感受表现三拍子歌曲的甜美意境。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5.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准备:

  1.幼儿初步学会歌曲。

  2.自制小鱼头饰若干,池塘水草若干。

  3.场地布置:《小鱼的梦》池塘。

  活动过程:

  1.教师在音乐声中用甜美的睡醒姿势导入课题,

  (教师说出梦境内容并提出问题)。

  2.切入课题,人会做梦,我们来看看小鱼做了什么梦?

  3.欣赏并复习歌曲《小鱼的梦》。

  4.幼儿随琴声演唱歌曲一遍。

  5.学习新的演唱方法,引导幼儿用“啦“进行演唱以及伴唱方法。

  6.让幼儿分角色,(水草,小鱼宝宝)进行伴唱及演唱。

  7幼儿创编舞蹈动作——教师根据幼儿创编的动作进行小结。

  8.音乐游戏《小鱼的梦》。

  把水草宝宝、小鱼宝宝带入已布置好的池塘,进行角色游戏。

  9.游戏分角色交替几遍,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小鱼的梦》是一首甜美静溢的歌曲,幼儿用书画面作了形象化表现,渲染二色调表现了歌曲的梦幻感,我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启发幼儿表达自己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引导幼儿表达自己敌对画面的理解。引导幼儿记忆和理解歌词的含义,让幼儿用“唔”声来伴唱,在讲解伴唱概念,引导幼儿分组合作演唱,成为幼儿创编了《小鱼的梦》游戏,幼儿特别喜欢也特有趣,特别是找伙伴亲吻的表演动作,孩子特别喜欢也表现的非常可爱。

10、幼教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设计:中国传统戏曲

  【教材分析】

  我国有一种艺术之最---京剧,它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末、丑四大行。本次活动通过视频引起幼儿的直观感受,同时幼儿在自主选择表演过程中,能更加深刻的体验京剧的魅力。

  【活动目标】

  1.了解京剧中老生、花旦、丑角的外形及特征。

  2.能进行模仿和表演,体验京剧带来的乐趣。

  3.萌发对京剧的喜爱和做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老生、花旦、丑角的录像片段及图片。经验准备:幼儿已有欣赏听京剧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花旦剧照,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见过吗?他与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演员们穿着这种特殊的服

  装,带上好看的道具,边唱边做动作,这就叫戏曲,我们看的这种叫京剧。

  2.幼儿看录像,体验欣赏、模仿京剧的乐趣。

  (1)幼儿欣赏老生的片段及唱腔,观察老生的服装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2)幼儿模仿老生的表演

  教师小结:脸上有长长的胡须,腰间佩玉环,脚穿厚底鞋,走路四方步的老爷爷,在京剧里叫老生。

  (3)欣赏花旦片段

  提问:你们喜欢她吗?为什么?仔细看看花旦的打扮是什么样的?

  小结:在京剧里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花旦,这长长的袖子叫水袖。

  (4)幼儿模仿花旦表演,感受花旦的唱腔和表演

  (5)欣赏丑角片段,模仿丑角表演

  小结:有白鼻梁,带小丑帽,表演起来动作很滑稽,在京剧里是丑角。

  3.介绍京剧

  我们认识了京剧中的三个角色,京剧是我国的国剧,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很多外国人也喜欢京剧。

  4.通过模仿表演,巩固对三个角色的认识幼儿自主选择模仿表演。

  5.幼儿回家给父母尝试表演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