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学设计《我喜欢的汽车》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我喜欢的汽车》》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我喜欢的汽车》

1、大班科学教学设计《我喜欢的汽车》

  设计意图

  有个幼儿带来了一本《小小车迷》的书,许多幼儿都被里面各种各样的汽车吸引住了,总听到他们聚在一起说:“哇!这辆车真漂亮!”更让我惊奇的是,幼儿对许多汽车的牌子都了解得十分清楚。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也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幼儿接触汽车的机会增多了,他们对探索汽车的兴趣也很浓。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对汽车有一个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活动一:我是小记者

  目的

  1.通过采访活动,让幼儿了解汽车的功能、用途及一些汽车的牌子。

  2.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1.记者证。

  2.采访纸,内容如下:

  ①你(喜欢)汽车吗?

  ②汽车有什么用?

  ③你家有汽车吗?

  ④你家的汽车是什么牌子的?

  过程

  1.我是小记者

  (1)教师:今天,我们都要来做小记者,主要是向人们了解一些汽车的情况。

  (2)讨论:如果你是小记者,你应该和别人怎样交谈?

  (3)记录小结采访用语:

  “你好,我是石梅幼儿园大班的×××,我是小记者,我想向你了解一些汽车的情况。”

  2.采访内容

  (1)教师:我们想向别人了解一些汽车的什么情况?

  (2)幼儿讨论,小结。

  (3)出示采访纸,具体集中采访以下四个内容:

  ①你(喜欢)汽车吗?

  ②汽车有什么用?

  ③你家有汽车吗?

  ④你家的汽车是什么牌子的?

  注:①~③个问题可请幼儿用绘画或做记号的方式记录在采访纸的旁边,第④个问题可请被采访人记录。

  3.采访活动

  幼儿在胸前戴上记者证,教师带领幼儿去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处采访,去马路上采访,去采访汽车市场的工作人员等。

  活动二:汽车的本领真大

  目的

  1.在采访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汽车、乘汽车等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汽车内外部的特征及用途。

  2.发展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准备

  1.汽车三辆,停放于幼儿园的操场上。

  2.幼儿成半圆形围坐于汽车周围。

  3.已进行过探索活动“省力的轮子”活动。

  过程

  1.讲述活动:汽车的本领真大

  教师:上次我们做了小记者,向人们了解了汽车有什么用,现在谁来告诉大家。

  小结:可以乘人,装东西,听音乐,去朋友家一会儿就到了,坐在里面很舒服,还可以睡觉,还可以兜风等等。

  2.观察汽车

  请幼儿分成三组,自由探索汽车。

  (1)汽车的外部特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探索实践,逐一说出汽车标志、车盖、车身、车门、后备箱和车轮的名称和作用,教师可作指导。

  讨论:为什么汽车的轮子是圆形的?

  引导幼儿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省力的轮子”来回答。

  提问:你这辆车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汽车?

  除了见过这种大众牌子的汽车,你还见过什么牌子的汽车?

  (2)汽车的内部构造。

  提问:汽车里有些什么呢?

  幼儿一一回答。

  教师主要请幼儿介绍方向盘、安全带、车椅的功能、作用。

  3.活动:乘汽车

  请一位驾驶员开汽车,幼儿有序地坐到车位上,系好安全带,体验乘汽车的快乐。

  活动三:我喜欢的汽车

  目的

  1.认识几种常见的汽车,并请幼儿选择喜欢的汽车。

  2.通过操作统计,了解幼儿喜欢的汽车的类型、颜色、牌子。

  准备

  1.吉普车、轿车、公共汽车、面包车的图片、文字及录像资料。

  2.各种颜色图片。

  3.各种汽车标志图。

  4.印章、蜡笔、纸、记号笔等材料若干。

  过程

  1.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

  了解它们外形的不同,知道它们各自的名称(教师逐一出示图片、文字卡,让幼儿掌握):

  (1)吉普车;

  (2)轿车;

  (3)公共汽车;

  (4)面包车。

  2.观看录像:各种各样的汽车

  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以上四种车的外形特征及功用。

  3.操作活动:我喜欢的汽车

  (1)我喜欢的汽车类型。

  教师将四种车的图片分别置于操作图板上。

  操作: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印章,在自己喜欢的汽车纸板上敲一个印章。

  统计:数一数,哪一种汽车的印章数最多。

  得出结论: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汽车。

  (2)我喜欢的汽车颜色。

  教师将红、黄、蓝、绿、白、黑、灰色图片分别置于操作板上。

  操作:请幼儿用颜色蜡笔在喜欢的颜色上画圈,如用红色蜡笔在红色图片下画一个圆。

  统计:数一数,每一种颜色都有几个人喜欢,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

  幼儿得出结论:我们最喜欢××颜色的汽车。

  (3)我喜欢的汽车牌子。

  出示汽车标志图,再次认识几种汽车的牌子,分别有:大众、别克、本田、丰田、宝马、富康、现代等。

  操作:用喜欢的记录方式在汽车标志图下记录。

  统计如上,得出结论:××牌子汽车是我们最喜欢的。

  4.完整总结。

  方法:将每一次操作的结果集中在一起,得出一个更完整的答案。

  结果:如我们最喜欢红色的宝马轿车。

  活动四:绘画“未来的汽车”

  目的

  1.通过绘画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能力和设计能力。

  2.提高幼儿合作绘画的能力。

  准备

  1.幼儿操作用纸若干。

  2.勾线笔、油画棒等。

  过程

  1.谈话:未来的汽车

  今天的汽车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你觉得未来的汽车还会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呢?

  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合作绘画

  要求:

  (1)将汽车神奇的地方画出来。

  (2)设计一个你喜欢的汽车标志,画在汽车看得最清楚的地方,并给设计的标志取一个名字。

  (3)合作绘画时分工有序,如有的画车身,有的画车轮,有的画标志等。幼儿作画,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作画结果并布置墙饰

  (1)幼儿介绍:未来汽车的本领、汽车标志。

  (2)布置墙饰:未来的汽车。

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神秘的朋友—影子》教学设计

  一、活动名称:

  我神秘的朋友——影子(大班科学)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并认识影子,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感知影子变化的因素。

  2、尝试用影子玩一些游戏,如手影、踩影子、“影子变形记”等。

  3、激发对影子的好奇,培养自主探索以及和同伴共同探究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四、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他有一个神秘的外号,叫“黑衣人”,你们猜猜他可能是谁呢?

  2、播放课件PPT,欣赏动画故事。原来这个黑衣人就是我们的影子。

  3、播放到“手影”处,暂停,利用投影仪打到墙面上的光,请小朋友尝试“手影”。

  4、播放课件PPT至结束。

  5、提问:刚才看到故事里,我们的影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长短变化、位置变化、消失出现)

  故事中提到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影子的呢?(水、空气、风、玻璃……)你们觉得是因为什么呢?

  6、一起到户外去实践证实一下,看看我们的影子会不会发生这些变化,试试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影子呢。

  7、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或者合作将影子拼接起来让它发生变化。

3、幼儿园大班科学社会《同住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居住的地方。

  2.初步了解地球上的地貌。

  3.能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地球的感情。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地球、地貌相关实拍图若干;《同住地球一个家》歌曲及伴奏。

  活动过程:

  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

  ——一个大球真奇怪,不能拍也不能踢,我们都住在上面,每天都要踩着它。这个大球是什么球呢?

  小结:对,这个大球就是地球。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上。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地形地球仪,并讨论地形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

  1.出示地形地球仪图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地形地球仪。

  ——这是什么?(这是地形地球仪。因为地球很大很大,为了方便我们观察,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上有哪些颜色?哪个颜色最大最多?

  2.出示地形地球仪及相关地貌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

  ——地形地球仪上的蓝色/绿色/黄色、红棕色代表什么?

  小结:地球上有海洋、高山、平原、丘陵等各种各样不同的地貌。这些地貌在地形地球

  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为人类和动物安家。

  ——图片上是什么地貌?

  ——图片上有哪些动物?

  ——世界上所有的人类和动物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想想图片上的人和动物适合居住在哪里?我们来给他们安家吧。

  播放歌曲《同住地球一个家》,引导幼儿欣赏并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引导幼儿欣赏。

  ——这首歌唱的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地球。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吧。

  2.带领幼儿学唱歌曲。

  3.鼓励幼儿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思维敏捷,从故事到实际生活,孩子们都知道平常我们就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不乱扔垃圾、提倡低碳生活、多种树木和花草等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会美丽。

4、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垃圾找家》设计意图反思

  设计意图

  垃圾,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每一个人,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所以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应从娃娃抓起。从对幼儿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平时只知道垃圾应该放在垃圾桶,也有不能随便乱扔垃圾的意识,但对垃圾对地球造成的危害却不知,对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非常薄弱。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及习惯,并能按垃圾分类的要求做好垃圾分类,从小有环保意识、环保能力,于是设计了“垃圾找家”的社会活动,让幼儿结合生活、通过实践操作感知、认知关于垃圾分类过程需要掌握的知识。

  活动目标

  1.感知垃圾来源,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2.认识厦门市常用的四色垃圾桶及标志,知道四色垃圾桶回收不同垃圾,学习将圾分类。

  3.感知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认识四色垃圾桶及其功能并学会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

  活动准备自制四色垃圾桶(红、绿、橘黄、蓝)、包裹、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废电池、果皮、枯树叶、菜叶等人手一筐,正确垃圾分类图、环境污染PPT、垃圾分类小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提问:

  师:妈妈买东西经常都在哪里买?

  幼儿1:超市

  幼儿2:网上

  师:网上购买回来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

  幼儿1:取包裹

  幼儿2:拆包裹

  2.分组操作:拆包裹

  引导语:老师这边有一些包裹,想请小朋友来帮忙打开。

  幼儿:兴致勃勃的拆包裹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并从实际动手的层面上感知生活,为活动展开做铺垫。幼儿对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活动展开

  (一)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垃圾到哪里去?

  师:刚才开了那么多包裹,我们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可是剩下了很多什么东西呀?

  幼儿1:包装袋

  幼儿2:垃圾

  师:几个包裹就能造成这么多垃圾,那这些垃圾都会到哪里去呢?

  幼儿1:放到垃圾桶

  幼儿2:送到废物回收站

  评析:这个问题引发幼儿感知每个人都是垃圾制造者,以及引发幼儿回忆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愿意分享。

  (二)观看环境污染PPT,感知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垃圾都去哪里了——观看环节污染PPT

  1.看完PPT,幼儿分组讨论:

  引导语:看了这个视频,小朋友有什么想法?

  (1)环境为什么会被污染?

  (2)环境污染对我们地球会有什么危害?

  分小组讨论,等一下各组派一个小朋友分享讨论结果。

  幼儿1:乱扔垃圾

  幼儿2:没有垃圾分类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幼儿3:环境被污染了我们地球上的东西就会生病。

  2.幼儿分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垃圾

  幼儿分享讨论结果:

  幼儿1:要减少垃圾、叫妈妈少网上购物

  幼儿2:要垃圾分类

  幼儿3:可以废物利用

  幼儿4:制造消除垃圾的机器

  小结:因为我们生活的需要,所以在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垃圾。如果垃圾没有合理控制、分类、回收或清除,那我们的地球将严重的受到污染,我们的地球将受到严重的危害,如:喝了被污染的水、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我们将会生病,森林、公园也将被破坏,我们将无法再生存在地球上。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将这种危害降到最低。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感知垃圾的存在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处理好垃圾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让幼儿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合理控制垃圾的产生、做好垃圾分类,从而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及分享如何控制垃圾。

  (三)认识四色垃圾桶及标志,知道四色垃圾桶回收不同垃圾。

  师:小朋友刚才讲了很多控制垃圾的方法,晚上回去就可以做到的是叫妈妈少网购,要减少垃圾,那有小朋友说要垃圾分类,那你们懂得将垃圾分类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1.出示各色垃圾桶,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及标志。

  讨论:为什么四个同的颜色和标志都不一样,他们有什么用处?

  幼儿1:可以将能利用的垃圾和不能利用的垃圾分开。

  幼儿2:吃剩的东西要另外放。

  幼儿3:有害的东西也要分开。

  小结:四个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不同的垃圾。就如桶上的标志表示的颜色:

  (1)绿色桶的标志有厨余垃圾的图案——回收厨余垃圾。

  (2)红色桶的标志有骷髅头的图案,说明是很可怕的危害物品——回收有害垃圾。

  (3)蓝色桶的标志有循环的图案,代表可以可以循环使用——可回收垃圾。

  (4)橘黄色桶的标志是没有循环的图案,代表既不可回收又不存在有害物质、也不是厨余垃圾的——其他垃圾。

  评析:通过此环节让幼儿认识不同颜色、标志的垃圾桶有不同的收纳作用,传递给幼儿知识性的东西,为幼儿在生活实践操作中做铺垫。幼儿认真观察垃圾桶上的标志并进行思考垃圾桶可能收放的相应垃圾,老师最后进行小结给予幼儿确定的答案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加深对垃圾桶用处及标志的理解。

  2.观看小视频,通过小视频加深幼儿了解垃圾分类

  师:看了小视频,老师要考考小朋友怎么将垃圾进行分类了,竞答开始:

  师:吃剩的饭菜、果皮?

  幼儿:绿色垃圾桶厨余垃圾。

  师: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

  幼儿:蓝色垃圾桶可回收利用的。

  师:废旧电池、碎玻璃?

  幼儿:红色垃圾桶有害垃圾。

  师:烟头、卫生纸、餐巾纸?

  幼儿:橘黄色垃圾桶其他垃圾。

  评析:此环节通过视频、提问,直观地让幼儿感知、加深了解垃圾的分类。幼儿如同参与竞赛活动,竞答相当激烈,这种方式幼儿很感兴趣,此方法不仅加速思维的运转,加强的幼儿的反应能力,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能够感受到挑战的成功更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没有答对的幼儿也来不及多思考就进入下一个问题了,在以后的活动可能也会在观察这环节更认真的观察。

  (四)操作:垃圾分类——实践操作,加深分类技能及垃圾分类意识。

  引导语:垃圾,随处可见,垃圾分类人人有责,让我们动手将身边的垃圾都送回家吧!

  1.幼儿人手一份垃圾进行分类。

  2.幼儿操作结束后出示正确的分类图,供幼儿验证自己的分类。

  三、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都帮垃圾找到家了,垃圾回家了,我们的小手也应该怎么样?

  幼儿:洗手。

  【活动延伸】

  1.回家后把我们今天学到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方法教给爸爸妈妈,让家人也参与到环保小卫士的队伍中来。

  2.组成“环保小分队”,检查班级、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情况。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并富有教育意义,通过制造垃圾、观看视频、垃圾分类操作,增强了幼儿环保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愿意表达,能积极和同伴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身边的垃圾。

  活动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如:个别小朋友自我约束力较差,好动不能很好地倾听同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不能参与到竞赛问答中,个别没有完全明白垃圾分类方法。如果最后的“垃圾分类”分类后幼儿参照正确图验证自己的分类结果环节换成幼儿间相互检查并在记录表上做记录,然后说出分得对不对,不对在哪里,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幼儿可能更有积极性去验证分类的结果。

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教学设计反思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一天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我悄悄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正在将奶粉桶、薯片罐、积木等物品在地上滚来滚去并讨论它们滚动的路线,感觉要举行一场比赛,一争高低的局面……孩子们的举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发动孩子共同收集材料,从孩子的身边、孩子的生活中产生了本次活动——滚滚乐,旨在让幼儿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与形状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创造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路线是不同的。

  3.能发现物体的滚动与路线之间的关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泡沫积木、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八宝粥筒、奶粉罐、纸杯、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木棍。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过对物品滚动的相关经验,了解可以滚动的物品的特征(它的身上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

  一、开始部分

  出示操作材料,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玩一玩,滚一滚吧!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巩固对可以滚动的物体特征的了解

  教师:孩子们,请拿好你们的东西找个位置坐下来,让我来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会滚动的东西?

  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幼儿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的样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身上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就会滚动,摸摸看,你手里的东西哪儿是圆的?相互之间交换着摸摸,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

  (一)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游戏:滚进球门。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滚进球门》,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谁来配合我?示范:两个人面对面分别站在横线上,一人做球门,另一个人把东西放在线上,瞄准球门,轻轻一推。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哪些东西不能滚进球门呢?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他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分类。

  (1)、集体交流分类: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圆点上,谁来说说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把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真奇怪?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

  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不能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 。我们把一头大圆一头小圆,滚动时会转一个圈的物体叫做“圆锥台”。

  “为什么保圆柱形积木、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两头圆大小一样,上下一样粗,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 我们把上下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身体上下一样粗像根柱子的物体叫做“圆柱”。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皮球它到处是圆的,能滚进球门,它除了可以直直的滚动,还可以向那些方向滚动?因为它的身体到处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球体”。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两小朋友先站在起点线上,用小木棍分别来赶圆柱体小猪和球体小猪,然后走“s”形绕过小树,在从两边回到这里。比比看哪只小猪最灵活。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

  师小结: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原来物体的滚动不仅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幼儿园里、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滚动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看,还有那些东西可以滚动,他滚动路线是怎样的?

  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实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正是源于我们观察到幼儿区域活动中对物体滚动现象的兴趣,从而生成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从自由探索——合作操作--交流讨论”等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再到解决问题,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创造力。从活动目标来看,活动目的具体,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需求。在幼儿的积极探索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下,预设的目标也基本完成。从活动设计上看,活动环节安排合理,通过游戏环节环环巷口,层层递进,始终围绕着一个字“滚”,引导幼儿自主操作、观察发现、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首先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引导幼儿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路线是不同的;接着再通过游戏“滚小猪”,发现物体的滚动路线与形状之间的关系。从现场的教学效果来看,预设的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在师幼的积极配合下,预设的目标也基本完成。在活动中,闪现出了几个亮点,首先是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了许多生活用品、玩具,如:奶粉罐、牛奶盒、薯片盒等等。在最后的操作环节,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供不同层次的幼儿自由选择,可操作性强,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摆弄中发现,在操作中表达,在玩耍中想像,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使他们在开放的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游戏是本次活动的又一亮点。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我们设计了多个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先是在游戏中寻找会滚动的物体,之后在游戏中体验不同形状的物品滚动的路线不同,在各游戏环节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学,自主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因此,此次活动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施和巩固。第三,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心理环境,活动中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鼓励激发每个孩子大胆参与尝试。激励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观察、思考,这也正稳合了《指南》的精神:以关怀、接纳、宽容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但是,我在活动中没有关注到所有幼儿的表现,师生互动较好,但生生互动得不够好。活动中,操作材料虽然丰富,但也只是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探索价值还不够,如果还能再添加一些更深一层的游戏,促使幼儿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一环节会更加完美。

6、大班主题展示活动教学设计及反思《我喜欢的桥》

  活动内容:我喜欢的桥

  设计意图:

  “老师温度计在哪儿?”被黄婧这么一问,我心里咯噔一下。走廊里的温度计已经换了一个地方,在全班孩子跟前都已经说过了,为什么还有孩子这么问呢?这让我也想到了,我们和桥交朋友已经近两个月了,我们收集了全国各地的桥,了解了桥的特征(建造材料、造型)和用途。相当多的资料信息和孩子们的活动瞬间都展示在走廊,不会也不知表达吧?为更好了解孩子们对这一主题的掌握情况及帮助孩子们作一个总结梳理并有个提升的目的故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主旨是:整合主题环境,对孩子学习过的知识、技能,以说我喜欢的桥、个人秀我喜欢的桥、分组秀我喜欢的桥的方式进行梳理及帮助提升。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将区域融入活动与五大领域目标整合,突出对大班孩子能力的培养目标——大胆、大方、协商、合作,把我们孩子最拿手的一面展示在集体跟前,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一、活动目标:

  1、在谈话交流活动中进一步了解桥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

  2、乐意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大方表达对桥的喜爱。

  3、尝试合作创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二、活动准备:

  1、“我喜欢的桥”调查表人手一份、小图片或照片(各种桥)、制作示意图2份、8开厚白纸8张供幼儿展示的桥图片;助教家长2人、图表一张;照相机;秀场标志5份(画架);投票纸张37份。

  2、范例:幼儿制作好的桥、画好的桥、幼儿操作用的硬纸板(4份)、透明胶、毛线、剪刀(人手)、记号笔等。

  3、科学区《纸桥》工作及记录表8份。

  4、旅游帽8顶、随身扩音、小旗。

  三、活动指导:

  (一)说说“我喜欢的桥”

  (1)(幼儿取出调查表)与同组同伴交流“我喜欢的桥调查表”。

  (2)师生共同交流、分享调查的结果: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操作图表。

  (3)运用调查表将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小结。

  T:在日常生活中,桥的种类很多造型也各不一样喜欢的人也不一样,我们大致把桥按建造材料来分有木桥、石桥、铁桥等,按造型来分有拱形桥等、斜拉桥等。桥的用处很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有的桥可以做成工艺品给人欣赏,有的桥造在河江、湖、海面上;;有的桥造在山涧上可以;有的桥造在城市中可以缓解交通阻塞;有的桥浮在水面上可以快速建造和节约资金;总之,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二)运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我喜欢的桥”:

  1、个人秀秀“我喜欢的桥”:

  过渡语:刚才我们都用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欢的桥。那么,还可以怎样表达自己对桥的喜欢呢?接下来,有五位小朋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秀出自己对桥的喜欢,首先有请沈果。

  (1)画桥秀

  (2)纸桥秀:

  (3)手工“桥”秀:个别幼儿介绍亲子制作的桥,引导幼儿欣赏、了解制作过程:你喜欢这吗?为什么?A、观察交流制作:由哪些材料制作而成,怎样制作的;

  (4)小导游说桥秀:

  (5)变桥秀:

  过渡语:想成为想秀得比他们更好吗?那就请跟她们到这5个秀场去秀一秀吧!提出注意事项:1、会看秀场示意图,帮助理解。

  2、分组秀秀“我喜欢的桥”:

  (1)、幼儿自由组合分组:

  (2)、教师指导:

  A、提醒幼儿组合好同伴准备操作;引导幼儿看示意图并提醒协商、分工合作。

  B、手工秀:重点商量分工合作,幼儿会观察桥示意图,商量一下谁负责做桥面、桥墩、栏杆及固定。

  C、画桥秀:引导幼儿观察运用双线画出立体的桥。

  D、纸桥秀:感受桥面的承受力,并会记录实验结果。

  E、变桥秀:引导借用桌椅尝试用肢体搭建桥。

  F、说桥秀:引导幼儿轮流当导游秀一秀,比比谁说的好。

  3、幼儿整理材料。

  4、分享交流。

  让幼儿说一说,评一评,师给以表扬和鼓励,使幼儿体验成功感。

  以精彩瞬间回放方式让幼儿说一说、评一评;

  小朋友,你们觉得谁秀得好呢?

  (2)评自己活动小组的人,将他的号数写在纸条上。

  活动延伸:展示自己喜欢的桥的方式还很多,下个阶段我们还可以到建构室去展示。

  活动反思:

  不足之处:

  教师在大表记录的时候在说建造材料处应该先归类,再梳理。孩子们的表达部分没发挥好,声音小了,说的积极性不高了,在平常的语言活动中可不是这样的呀!活动之后我与孩子们做了个别交谈,有的说我不会认有的字,有的说我说不来,有的说我不敢。原来多数孩子是在读调查表时遇见了困难,可我巡回时孩子们都在说呀,站起来独立地说怎么就就不行了呢?我想还是自己的引导方式出现了问题。先将孩子们喜欢的桥的图片在活动前和孩子们一同整理、分类出来,再在本次活动中不用调查表讲述,直接看大图表中的桥的图片选择讲述,我想我们的孩子说的会更加的连贯、大胆的。

7、大班科学教学设计《我喜欢的汽车》

  设计意图

  有个幼儿带来了一本《小小车迷》的书,许多幼儿都被里面各种各样的汽车吸引住了,总听到他们聚在一起说:“哇!这辆车真漂亮!”更让我惊奇的是,幼儿对许多汽车的牌子都了解得十分清楚。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也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幼儿接触汽车的机会增多了,他们对探索汽车的兴趣也很浓。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对汽车有一个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活动一:我是小记者

  目的

  1.通过采访活动,让幼儿了解汽车的功能、用途及一些汽车的牌子。

  2.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1.记者证。

  2.采访纸,内容如下:

  ①你(喜欢)汽车吗?

  ②汽车有什么用?

  ③你家有汽车吗?

  ④你家的汽车是什么牌子的?

  过程

  1.我是小记者

  (1)教师:今天,我们都要来做小记者,主要是向人们了解一些汽车的情况。

  (2)讨论:如果你是小记者,你应该和别人怎样交谈?

  (3)记录小结采访用语:

  “你好,我是石梅幼儿园大班的×××,我是小记者,我想向你了解一些汽车的情况。”

  2.采访内容

  (1)教师:我们想向别人了解一些汽车的什么情况?

  (2)幼儿讨论,小结。

  (3)出示采访纸,具体集中采访以下四个内容:

  ①你(喜欢)汽车吗?

  ②汽车有什么用?

  ③你家有汽车吗?

  ④你家的汽车是什么牌子的?

  注:①~③个问题可请幼儿用绘画或做记号的方式记录在采访纸的旁边,第④个问题可请被采访人记录。

  3.采访活动

  幼儿在胸前戴上记者证,教师带领幼儿去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处采访,去马路上采访,去采访汽车市场的工作人员等。

  活动二:汽车的本领真大

  目的

  1.在采访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汽车、乘汽车等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汽车内外部的特征及用途。

  2.发展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准备

  1.汽车三辆,停放于幼儿园的操场上。

  2.幼儿成半圆形围坐于汽车周围。

  3.已进行过探索活动“省力的轮子”活动。

  过程

  1.讲述活动:汽车的本领真大

  教师:上次我们做了小记者,向人们了解了汽车有什么用,现在谁来告诉大家。

  小结:可以乘人,装东西,听音乐,去朋友家一会儿就到了,坐在里面很舒服,还可以睡觉,还可以兜风等等。

  2.观察汽车

  请幼儿分成三组,自由探索汽车。

  (1)汽车的外部特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探索实践,逐一说出汽车标志、车盖、车身、车门、后备箱和车轮的名称和作用,教师可作指导。

  讨论:为什么汽车的轮子是圆形的?

  引导幼儿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省力的轮子”来回答。

  提问:你这辆车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汽车?

  除了见过这种大众牌子的汽车,你还见过什么牌子的汽车?

  (2)汽车的内部构造。

  提问:汽车里有些什么呢?

  幼儿一一回答。

  教师主要请幼儿介绍方向盘、安全带、车椅的功能、作用。

  3.活动:乘汽车

  请一位驾驶员开汽车,幼儿有序地坐到车位上,系好安全带,体验乘汽车的快乐。

  活动三:我喜欢的汽车

  目的

  1.认识几种常见的汽车,并请幼儿选择喜欢的汽车。

  2.通过操作统计,了解幼儿喜欢的汽车的类型、颜色、牌子。

  准备

  1.吉普车、轿车、公共汽车、面包车的图片、文字及录像资料。

  2.各种颜色图片。

  3.各种汽车标志图。

  4.印章、蜡笔、纸、记号笔等材料若干。

  过程

  1.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

  了解它们外形的不同,知道它们各自的名称(教师逐一出示图片、文字卡,让幼儿掌握):

  (1)吉普车;

  (2)轿车;

  (3)公共汽车;

  (4)面包车。

  2.观看录像:各种各样的汽车

  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以上四种车的外形特征及功用。

  3.操作活动:我喜欢的汽车

  (1)我喜欢的汽车类型。

  教师将四种车的图片分别置于操作图板上。

  操作: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印章,在自己喜欢的汽车纸板上敲一个印章。

  统计:数一数,哪一种汽车的印章数最多。

  得出结论: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汽车。

  (2)我喜欢的汽车颜色。

  教师将红、黄、蓝、绿、白、黑、灰色图片分别置于操作板上。

  操作:请幼儿用颜色蜡笔在喜欢的颜色上画圈,如用红色蜡笔在红色图片下画一个圆。

  统计:数一数,每一种颜色都有几个人喜欢,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

  幼儿得出结论:我们最喜欢××颜色的汽车。

  (3)我喜欢的汽车牌子。

  出示汽车标志图,再次认识几种汽车的牌子,分别有:大众、别克、本田、丰田、宝马、富康、现代等。

  操作:用喜欢的记录方式在汽车标志图下记录。

  统计如上,得出结论:××牌子汽车是我们最喜欢的。

  4.完整总结。

  方法:将每一次操作的结果集中在一起,得出一个更完整的答案。

  结果:如我们最喜欢红色的宝马轿车。

  活动四:绘画“未来的汽车”

  目的

  1.通过绘画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能力和设计能力。

  2.提高幼儿合作绘画的能力。

  准备

  1.幼儿操作用纸若干。

  2.勾线笔、油画棒等。

  过程

  1.谈话:未来的汽车

  今天的汽车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你觉得未来的汽车还会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呢?

  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合作绘画

  要求:

  (1)将汽车神奇的地方画出来。

  (2)设计一个你喜欢的汽车标志,画在汽车看得最清楚的地方,并给设计的标志取一个名字。

  (3)合作绘画时分工有序,如有的画车身,有的画车轮,有的画标志等。幼儿作画,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作画结果并布置墙饰

  (1)幼儿介绍:未来汽车的本领、汽车标志。

  (2)布置墙饰:未来的汽车。

8、大班科学教案《我家的绿精灵》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识家中常见的植物.

  2. 感觉照顾植物的乐趣.

  3. 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 幼儿用书我家的植物

  2. 挂图我家的植物

  3. 班级里栽种的各种植物.

  活动流程

  展示挂图→ 思考问题→ 照顾植物→ 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展示挂图

  请幼儿看幼儿用书我家的植物的画面,教师给幼儿一一讲解展示挂图我家的植物

  二.思考问题

  看到了图上的许多种植物后,请幼儿思考以下问题

  ─哪些植物会发出香味你们家里有能发出香味的植物吗这些植物让你想到什么有趣的事

  ─哪些植物的叶子有多种颜色你家有吗是些什么颜色的叶子呢

  ─哪些植物会攀爬这些植物学会开花吗开什么颜色的花呢

  ─哪些植物常在房间.客厅里看到呢

  三. 照顾植物

  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照顾植物

  ─修整枯掉的叶子或过长的枝叶。

  ─整株拔起生病的植物,更换土壤、晒晒太阳。

  ─当土壤表面干了的时候,就需要给植物浇浇水,直到喷底有水漏出来为止。

  ─开花的植物放在阳光下,观叶的植物一星期1-2次太阳即可。

  四、活动延伸:

  学习孵豆芽的方法并观察豆芽成长的过程。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

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的配方》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 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 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 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10、教学设计大班科学《彩色的陀螺》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引导幼儿探索陀螺的制作方法。

  2.通过制作陀螺,让幼儿从中体会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彩色陀螺或幼儿自带各式陀螺。

  2.牙签、竹签、各种形状的纸片、铅笔、剪刀、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1.玩彩色陀螺

  (1)幼儿自由玩陀螺,观察陀螺转动时色彩的变化。

  (2)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是怎样转的?转动时色彩的变化?

  (3)集中交流,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探索制作方法

  (1)讨论:陀螺怎么制做呢?

  (2)师幼共同总结制作步骤(选取稍硬的纸片,在纸片上进行装饰,井均匀涂色,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一个洞 .再把竹签插入洞内。

  3.设计制作。

  (1)讨论:你准备做一个什么形状的陀螺?

  (2)幼儿第一次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试着玩一玩自己做好的陀螺。

  (3)讨论:为什么有的幼儿制作的陀螺不会转动?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4)讨论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重、难点。

  4.再次设计制作彩色陀螺。

  (1)幼儿第二次动手制作,鼓励幼儿运用颜色大胆装饰,画出不同图案,涂色均匀。

  (2)再次玩一玩自己做好的陀螺。

  5.陀螺旋转比赛

  (1)幼儿操作自己的陀螺进行比赛。

  (2)思考:怎么有的陀螺转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呢?还有的陀螺不是圆的为什么也能转动呢?为什么静止时能看到多色,转动时看不见?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陀螺力与平衡的关系。

  活动延伸

  提供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用的陀螺,供幼儿体育活动时用。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培养他们热爱探索、学会探索,我把主题活动《彩色陀螺》它是手工,但更多意义上是以科学活动为主线来进行的。把它定为“彩色纸陀螺”作为科学纸趣艺术教学活动的一个内容来作为公共课活动,“制作会转动的纸彩色陀螺”环节中渗透着一些科学知识,这样又有科学方面的探索,既有艺术方面的装饰纸陀螺的色彩美。又把我园的“纸趣”艺术在科学领域中有效的体现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二得。在活动中我把较硬的圆形纸制作成彩色陀螺贯穿到整个活动中。重难点是探索影响纸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11、幼儿园大班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2.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3.通过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了解妈妈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生命由来PPT、小枕头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1)师:阿姨跟我说我是快递送来的,叔叔跟我说我是在河里钓上来的,舅舅又说我那么调皮应该是像孙悟空一样石头爆出来的,小朋友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2)请幼儿互相说说自己的猜测,讨论“我”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2.播放PPT,让幼儿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1)让幼儿初步知道精子和卵子。

  (2)师:原来我们就是那个小圆球慢慢长成的小宝宝呀!

  (3)小宝宝躺在什么地方?(解释“子宫” )

  (4)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什么名?(胎儿)

  (5)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吃东西吗?

  小结:脐带是母体孕育婴儿时母体和婴儿交流物资的通道,

  婴儿在出生之前所需要的所有营养都是通过脐带来运送的。

  (6)请幼儿猜想:“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都做了些什么?”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用动作加以表现。

  (7)胎儿在肚子里呆了多长时间才出来?

  3.扮演游戏:学做妈妈。

  (1)玩法:请小朋友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上一个小枕头,然后自由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蹲下系鞋带、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等动作,感受妈妈怀孕的艰辛。

  (2)请幼儿交流自己的体会,讨论如何报答妈妈?

  我们应该对妈妈说声“谢谢妈妈”,让我们把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送给我们的好妈妈。

  活动延伸

  教师朗诵《妈妈的话》

  附诗歌《妈妈的话》

  我的宝宝

  当你带天使般纯真的笑

  悄悄来到我身旁

  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每分每刻细细将你打量

  总有看不够的疯狂

  你的眉毛稀少

  你的睫毛长长

  你的黑发

  漫过的小小耳廓

  那样稚嫩 小巧

  捧着你的脸蛋儿

  不敢将你轻轻触摸

  生怕细细小小的动作

  把你的甜梦

  无情袭扰

  我的宝宝

  是谁将你带到我身旁

  再苦再难的日子

  也是一种甜蜜的忧伤

  我的宝宝

  当你牙牙学语

  妈妈只想

  只想教你学会

  智慧与善良

  它将陪伴你

  健康快乐地成长

  直至成为一棵

  顶天立地的栋梁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1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伴随二胎政策的放开,幼儿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孕妇,看到园里部分怀孕老师大班孩子也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小宝宝长得什么样?怎么生出来?是弟弟还是妹妹?小宝宝能听见我说话吗?等等问题问个没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刨根问底”。

  引导幼儿探究发现自己的成长,自己身体的变化,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可以进一步满足他们渴望成长的需要,满足他们获得自信与成就感的需要。若要了解自己的成长,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本活动《我从哪里来》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带领孩子们去探秘胎儿孕育成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伟大及珍贵,感受自己的独特,自信快乐的成长。

  一、活动名称:我从哪里来(明天版大班下册科学领域)

  二、活动目标

  1.感受生命成长的独一无二,萌发成长自信心。

  2.了解胎儿孕育及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

  3.能将胎儿在子宫内发育代表性阶段过程正确排序。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对生命成长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三、重难点

  重点:了解胎儿孕育及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

  难点:能将胎儿在子宫内发育代表性阶段过程正确排序。

  四、活动准备

  孕妇助教、胎心监测仪一台、课件、幼儿绘本。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提问:宝贝们,你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绘本,了解“我从哪里来”。

  幼儿自主阅读绘本,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语: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准备了一个绘本,请小朋友们安静、认真的阅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借助绘本,知道“我从哪里来”。

  1.自由分享,回顾内容。

  提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结合阅读经验,自由分享。教师将幼儿分享到的内容显示在课件上。

  2.借助课件,梳理过程。

  指导语:我们看着大屏幕按照“我从哪里来”的顺序完整说一遍。

  幼儿完整叙述。

  3.观看视频,完整欣赏。

  师幼完整欣赏绘本《我从哪里来》。

  故事:爸爸和妈妈相爱了,亲密的在一起。爸爸非常爱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叫精子,妈妈也非常的爱爸爸,也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叫卵子。这两份礼物见面后会紧紧的抱在一起,它们拥抱得那么紧,以至最后慢慢地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整体,一颗“爱的种子”——我们就是那颗“小种子”。“小种子”游啊游啊,游过一个长廊到了一座非常漂亮像宫殿一样的房子住了下来,这个房子名叫子宫。很快小种子在子宫里发芽了,一天天的在长大,等长到9个月妈妈的子宫装不下我们的时候,妈妈就会打开子宫的大门,我们在妈妈和医生的帮助下,勇敢、努力地爬出一个隧道,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从此以后,我将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四)孕妇配合,探索胎儿发育顺序。

  指导语:“爱的种子”在妈妈的子宫里是怎样一点点发芽长大呢?他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非常神秘的客人,她的子宫里正好住着一个在长大的宝宝。

  1.测听胎心,激发探究欲望。

  提问:这位老师的子宫里面真的住着一个小宝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办法能听到宝宝在妈妈子宫子里的声音?

  师幼配合测听胎心,感受胎儿发育的神奇,愿意继续探索胎儿发育的顺序。

  小结:这是宝宝心跳的声音,为了能健康的与我们相见,宝宝的心脏每分每秒都在非常用力的跳动,这时宝宝在妈妈子宫里正在努力地生长呢。

  2. 探索胎儿发育顺序。

  (1)观看胎儿发育视频。

  提问: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九个月是怎么一点点长大的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游戏排序,巩固经验。

  指导语:观看完视频后我们了解了宝宝在妈妈子宫里九个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小朋友分为三组来将胎儿发育变化的图片进行排序。

  规则:幼儿分为三组,根据观看视频的经验将胎儿发育变化的图片,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并试着讲述图片内容。

  图片内容:胎儿在妈妈子宫里一点点长大的,第一张:1个月的时候胎儿才刚刚住在妈妈的子宫里,看起来像个“小海马”;第二张:3个月开始利用脐带吸收氧气和营养,这时候胎儿的五官和四肢都开始发育了;第三张:5个月的时候胎儿的心跳十分活跃,这时候胎儿在羊水里像宇航员在太空船一样轻飘飘地来回动;第四张:7、8个月的时候胎儿就长得更大更强壮了,在妈妈肚子里开始感受到外面的光和声音了;第五张:等长到9个月妈妈子宫装不下的时候,这时候胎儿头朝下,进入妈妈的骨盆准备出生了。

  小结:每一个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九个月都是这样发育的,都是从一个小小的胎芽逐渐发育成长为一个健康婴儿来到家人身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生命,是大家心爱的宝贝。大家都因你的出生而感到幸福。

  (五)观看图片,萌发幼儿自信成长。

  1.出示幼儿刚出生时照片,对比刚出生时与现在照片的不同。

  提问:快看,又有些小宝贝来到我们身边,看看有你吗?找找哪张照片是你?

  翻转照片验证幼儿找的是否正确。

  2.观察对比,感受长大后每个人的不同。

  指导语: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长得很像,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妈妈会一眼认出我们来的,因为在妈妈的眼里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一天天长大了,现在你们长得怎么样,还像吗?哪儿不一样?除了长相你还有哪些地方和大家不一样?

  幼儿观察自己长相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以及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本领、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

  小结:虽然每个人在妈妈肚子里成长都是一样的,但是出生后我们渐渐长大,我们的长相、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学到的本领就越来越不一样了。希望小朋友从现在起就要勇于探索,大胆表现,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最好的自己。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