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歌曲游戏活动《落叶》观摩课教学设计

《小班歌曲游戏活动《落叶》观摩课教学设计》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班歌曲游戏活动《落叶》观摩课教学设计

1、小班歌曲游戏活动《落叶》观摩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小班歌曲游戏《落叶》

  音乐分析:

  1、音乐情感:优柔的旋律,秋天树叶飘落的优美画面。

  2、音乐知识点:整曲分为三段,四四拍,乐句中三角铁的音色(叮声)次数表示树叶飘落下来的数量,间奏以唱名旋律出现。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出三角铁音色、并能用三角铁敲奏落叶的数目。

  2、在歌曲游戏中感受数落叶的快乐。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4、让幼儿体会游戏的乐趣,发展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户外观察落叶的情景,玩捡落叶的游戏

  2、三角铁人手一份

  3、钢琴、CD播放机、音乐光盘、挂图、树叶若干片

  活动队形:

  半圆、走圆圈(进场时的暖身活动)、宽松位置(情感表达及肢体拍奏落叶数目环节)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1、以《小松鼠进行曲》律动进场

  “我们一起去树林里玩游戏吧!”

  2、故事引导,情感表达

  “树林里有好多好多种树,有好小好小的树,好小好小的树长什么样子?我们把它的样子做出来(配上合适的钢琴声进行表演)。……你们知道风儿带什么来了吗?请看---”(师洒落叶)

  3、教师撒落叶,三角铁配合敲击。

  “当树叶飘落下来的时候有一个什么声音?”

  二、基本部分

  1、欣赏歌曲,听辨三角铁音色

  1)根据三角铁音色作出聆听的动作,初步听辨三角铁的音色。

  “听到几个叮声?有几片树叶飘落下来了?”

  2)再次完整欣赏整曲,听辨并用手指比划出落叶的数目。

  3)分段欣赏听辨,一一出示相应的树叶数目。

  每一句音乐完,教师用歌声问幼儿,幼儿用歌声回答出落叶的数目,教师在挂图中贴出相应的树叶图卡。

  “第一次掉了几片叶子,拿出你们的手指来数一数?……”

  2、肢体与乐器敲奏落叶的数目。

  1)肢体拍奏

  “我们听着音乐,用手在身体的各个地方把落叶的数目拍出来。”

  幼儿自己探索并听音乐拍奏落叶的数目。

  2)乐器敲奏

  (1)引导幼儿探索三角铁的音色及敲奏方法。

  (2)尝试看图卡敲奏出四组落叶的数目。

  (3)看指挥演奏,正确跟着歌曲敲出落叶的数目。

  三、结束活动

  “树叶飘落下来时的叮声很好听,它在空中飞舞时的样子也很好看。我们就学学树叶飘到别的地方去作游戏吧!”(幼儿学树叶飘落的样子,优美开心地离开活动室)。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边唱歌曲《落叶》边丢与捡相应数目的落叶;在第二课时中以两人为一组持铜碰钟互敲落叶数目。

2、小班音乐活动《切水果》观摩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感应2/4拍节奏。

  2、能听着琴声伴奏,演唱歌曲。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CD、播放机、水果卡片若干。

  2、经验准备:知道水果的流程:先洗干净,再削皮,最后切成块。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熟悉旋律,感应2/4拍节奏。

  2、活动难点:能跟随音乐节奏做“洗、削、切”水果的模仿律动。

  3指导要点:调动幼儿生活经验,通过“洗苹果”、“切苹果”等律动游戏,引导幼儿充分感应并大胆表现音乐。

  四、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它买了好多的水果,准备请大家吃,看看它都买了些什么水果?(教师依次出示卡片、苹果、香蕉,幼儿回答?)

  师:这些水果能直接吃吗?(引导幼儿说出先洗干净,再削皮,最后切成块。)

  2、学唱歌曲

  (1)动作,切水果。(模仿切水果个别动作)

  师:我们洗干净,削了皮要怎么做?

  师:是的,要切。怎么切,看老师切。(教师示范模仿动作)

  (2)欣赏歌曲

  (3)分析歌曲

  师:老师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唱给宝贝们听,宝贝们在也可以跟老师小声唱。

  师:好听吗?宝贝们先跟老师来学学《切水果》这首歌曲的动作。(以此类推教动作)

  (4)教师范唱歌曲。

  (5)分段唱歌曲,用肢体,语词律动感应歌曲。

  师:宝贝们现在跟老师来唱第一句“切切切苹果”再加上动作一起来。(以此类推重复两遍)

  3、表演唱歌曲

  (1)轻声跟唱歌;

  (2)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3)听琴声伴奏,用好听声音边唱边做动作;

  (4)全体听音乐再次表演唱歌曲。

  师: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来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3、小班仿编歌曲《红苹果》观摩课教案及教学活动反思

  实施整合课程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新《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启蒙性”、“渗透性”的特点,这反映了新的幼儿教育课程整合观念的导向。

  《红苹果》是一首深受小班幼儿喜欢的歌曲,旋律简单活泼,幼儿经常哼唱。我根据本班幼儿喜欢仿唱的兴趣特点,将科学、语言、社会、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相融合,设计了整合活动“仿编歌曲——红苹果”。让幼儿利用自己熟悉喜欢的歌曲,进行歌词创编,并能对照旋律自己演唱出来。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歌词,并将创编歌词唱出新的歌曲。(知识技能目标)

  2、能分辨常见水果的不同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生长特点。(知识技能目标)

  3、能大胆演唱自己仿编的歌曲,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乐趣。(情感态度目标)

  4、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5、在活动中与同伴共舞,交流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歌曲《红苹果》。

  2、自制水果树四棵(每棵树上贴有可向后翻动的树冠若干,每个活动树冠上贴满某种水果许多)并分散放置于活动室。

  3、挂图两张(内容为藤上葡萄和藤上西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摘果子》进入活动室。

  [反思:小班幼儿具有易受环境感染的心理特点。于是,我选择幼儿喜欢表演的律动“摘果子”,开门见山地将他们引入仿编活动“红苹果”的情境中,看着布置成果园的活动室,他们仿佛置身于果园中,许多幼儿一进入活动室都不禁发出赞叹:“哇,有好多苹果!”、“还有很多香蕉!”……]

  2、复习歌曲

  指导幼儿在已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

  师:“你们摘到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很大、很红)

  师:“又大又红的苹果一定很甜很好吃,让我们一起用甜甜的好听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红苹果》。”

  [反思:改变以往一唱再唱、毫无目的的复习方式,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演唱,实现复习的真正意义:从会唱到把歌唱好。在复习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好听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演唱。在引导方式上,教师让幼儿用“唱”来表达出苹果香甜的味道,从而使演唱技能的教授形象生动化,幼儿唱起来自然声音甜美、表情生动。]

  二、创编部分

  1、幼儿尝试歌曲仿编

  (1)出示“梨树”(即翻动树冠,展示贴有黄梨子的树冠),让幼儿尝试将《红苹果》的歌曲改编为《黄梨子》之歌。

  师:“果树上长满了什么水果?”(梨子)

  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师:“想摘到好吃的梨子就要把歌曲《红苹果》改唱成《黄梨子》,小朋友快试试看。”(对于仿编成功的幼儿,教师即请他摘下“黄梨子”贴在身上以示鼓励。)

  [反思:用常见的黄梨子作为幼儿首次尝试创编歌词的切入点,让幼儿从最熟悉的水果寻找仿编灵感,为下一环节的仿编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仿编中,幼儿在教师指示梨树图及表演摘梨动作的支持下,通过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进行尝试,很快他们创编出了歌词:“树上许多黄梨子,一个一个摘下来……”。]

  (2)出示“荔枝树”,提高难度让幼儿继续进行仿编。

  [反思:在幼儿对仿编已有些许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荔枝与苹果、梨子果实生长方式的不同,让他们尝试进行更多歌词的创编,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仿编经验。在教师出示“荔枝树”时,部分幼儿迫不及待地张开小嘴唱了起来。在仿编的过程中,部分幼儿发现荔枝并不是一个个长在树上,而是一串串的,他们议论开了:“荔枝和梨子长得不一样。”、“有很多个荔枝长在一起。”……,就在这样一个置疑、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水果不同的生长形态,学会了量词“一串”,创编出了《红荔枝》之歌:“树上许多红荔枝,一串一串摘下来……”]

  (3)幼儿分组进行仿编活动。

  教师展示四棵“果树”上的水果(未编唱过的水果),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仿编的水果并站在相应的“果树”下进行仿编活动。

  [反思:小组活动能弥补集中活动过于整齐划一的不足,给每位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空间。活动室中分散在四周的“水果树”,自然地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实现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两种形式的巧妙整合,从而改变了集体仿编、统一齐唱的传统方式,尊重了幼儿个体的喜好,满足了他们自由选择、自主仿编的需求。]

  (4)引导幼儿学习仿编长在藤上的水果。

  师:“水果都是长在树上的吗?”

  师:“你见过哪些水果是长在藤上的呢?”(葡萄、西瓜……)

  师:“我们试着把它们编到歌曲里吧。”(藤上许多紫葡萄,一串一串摘下来……)

  [反思:在已有的仿编经验上让幼儿尝试对歌曲内容进行更大空间的歌词创编,从而积累更丰富的仿编经验,并从中体验演唱自创歌曲的快乐。幼儿受不同图片的启发,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跃跃欲试,大胆自信地将水果的不同生长方式编成歌词并快乐地唱出了《紫葡萄》、《绿西瓜》之歌……。]

  三、结束部分

  分享游戏——摘果子

  鼓励幼儿到自己喜欢的果树下进行仿编活动,并进行“采摘”,提示幼儿将自己“采摘”的“水果”送给同伴、老师等自己喜欢的人。

  [反思:借助仿编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成功与喜悦,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交往、分享的快乐。许多幼儿还在不同的“水果树”下仿编了不同的水果歌,“摘”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他们快乐地唱着、快乐地摘着、快乐地分享着……]

  四、活动延伸

  1、可将水果歌编成其他内容的歌曲,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仿编各种蔬果歌,从而教育幼儿多吃蔬果,做个健康宝宝。

  2、结合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仿编的歌曲内容,展示幼儿的作品后,将其装订成册,给画册起名为《我们的歌曲——好吃的水果》,把它放在音乐角供幼儿自由演唱。

  五、活动反思:

  1、幼儿将自己仿编的歌曲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演唱,每个人所唱的都不是教师教授的歌曲,而是他们自己编的歌,幼儿从中体验到的创造与快乐,带给幼儿的将是成长中的勇气与自信,这也是幼儿艺术教育所追求的整合目标之所在。

  2、在活动中,自然而贴切地融合了幼儿对水果的观察、比较、点数、描述、表达、演唱、情感以及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有效地引发幼儿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仿编的乐趣。活动并未按领域进行,却将各领域自然而有机地相互包含,这充分体现了新《纲要》倡导的“课程整合观”。

  3、每一课程单元内的活动都会从某一点切入,侧重某一个或者两个领域的内容,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促进幼儿发展的因素应当是全面而有效的。在此次活动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获得了有关科学、语言、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

  附:幼儿仿编举例:

  歌曲:红苹果歌曲:大萝卜

  1=C4/41=C4/4

  55365535536553

  树 上 许 多 红 苹 果,地 上 许 多 大 萝 卜,

  13532211353221

  一 个 一 个 摘 下 来,一 个 一 个 拔 出 来,

  55365535536553

  我 们 喜 欢 红 苹 果,我 们 喜 欢 吃 萝 卜,

  1353221‖1353221‖

  多 吃 苹 果 身 体 好。多 吃 萝 卜 身 体 好。

4、小班歌曲游戏活动《落叶》观摩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小班歌曲游戏《落叶》

  音乐分析:

  1、音乐情感:优柔的旋律,秋天树叶飘落的优美画面。

  2、音乐知识点:整曲分为三段,四四拍,乐句中三角铁的音色(叮声)次数表示树叶飘落下来的数量,间奏以唱名旋律出现。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出三角铁音色、并能用三角铁敲奏落叶的数目。

  2、在歌曲游戏中感受数落叶的快乐。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4、让幼儿体会游戏的乐趣,发展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户外观察落叶的情景,玩捡落叶的游戏

  2、三角铁人手一份

  3、钢琴、CD播放机、音乐光盘、挂图、树叶若干片

  活动队形:

  半圆、走圆圈(进场时的暖身活动)、宽松位置(情感表达及肢体拍奏落叶数目环节)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1、以《小松鼠进行曲》律动进场

  “我们一起去树林里玩游戏吧!”

  2、故事引导,情感表达

  “树林里有好多好多种树,有好小好小的树,好小好小的树长什么样子?我们把它的样子做出来(配上合适的钢琴声进行表演)。……你们知道风儿带什么来了吗?请看---”(师洒落叶)

  3、教师撒落叶,三角铁配合敲击。

  “当树叶飘落下来的时候有一个什么声音?”

  二、基本部分

  1、欣赏歌曲,听辨三角铁音色

  1)根据三角铁音色作出聆听的动作,初步听辨三角铁的音色。

  “听到几个叮声?有几片树叶飘落下来了?”

  2)再次完整欣赏整曲,听辨并用手指比划出落叶的数目。

  3)分段欣赏听辨,一一出示相应的树叶数目。

  每一句音乐完,教师用歌声问幼儿,幼儿用歌声回答出落叶的数目,教师在挂图中贴出相应的树叶图卡。

  “第一次掉了几片叶子,拿出你们的手指来数一数?……”

  2、肢体与乐器敲奏落叶的数目。

  1)肢体拍奏

  “我们听着音乐,用手在身体的各个地方把落叶的数目拍出来。”

  幼儿自己探索并听音乐拍奏落叶的数目。

  2)乐器敲奏

  (1)引导幼儿探索三角铁的音色及敲奏方法。

  (2)尝试看图卡敲奏出四组落叶的数目。

  (3)看指挥演奏,正确跟着歌曲敲出落叶的数目。

  三、结束活动

  “树叶飘落下来时的叮声很好听,它在空中飞舞时的样子也很好看。我们就学学树叶飘到别的地方去作游戏吧!”(幼儿学树叶飘落的样子,优美开心地离开活动室)。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边唱歌曲《落叶》边丢与捡相应数目的落叶;在第二课时中以两人为一组持铜碰钟互敲落叶数目。

5、小班歌曲游戏《赏花》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分析:

  1、音乐情感:快板部分欢快、跳跃,慢板部分优美缓慢。

  2、音乐知识点:整曲是ABAB曲式,分两段,每段都是由快板到慢板过度。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动作及游戏活动感应拍子的快慢。

  2、体验歌曲游戏的乐趣。

  3、感受春天百花齐放的意境美,初步认识杜鹃花、玫瑰花等常见花卉。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带幼儿散步,认识幼儿园里常见花卉(龙船花、菊花、喇叭花等)

  2、各色手套、呼啦圈人手一份。

  3、挂图P3、CD播放器、音乐光碟;各种朔料花(玫瑰花、杜鹃花、菊花、喇叭花等)。

  活动队形:半圆、圆形(花朵与蝴蝶游戏)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应歌曲拍子的快慢。

  教学难点:能伴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快和慢。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1、故事引导:

  “美丽春神姐姐来了,她将彩带一扬,花园里的百花都绽开了美丽的花朵,我们变成小鸟飞去花园里玩吧。”

  2、听音律动:

  (1)随钢琴旋律变化做相应鸟飞动作。

  (2)听音分快慢节奏向花儿问好。

6、小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大和小》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四、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反思: 有些幼儿是不按老师的要求来钓最大和最小的鱼的,而是随心所欲胡乱钓的,只要他钓到了就开心得不得了。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反思:这个环节幼儿很感兴趣,纷纷用手当望远镜找教室里的大和小,比如,老师坐的椅子大大,我坐的椅子小小;老师喝水的口杯大,我喝水的口杯小。在玩超级比一比游戏时,幼儿的兴趣更加高涨,个别孩子特别会说,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反思:幼儿对故事较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在分享照片“小时候的我”时,孩子们特别的兴奋,个个都在那比手划脚的,但在要求幼儿说出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大小变化时,孩子不是很会表达。用肢体表现某部位的变化,孩子也不太会。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反思:游戏吹气球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就相对比较难一些,毕竟他的力气没有那么大,根本没办法把气球变大;在讨论用什么方法把气球变小时,很多孩子都说把气放掉就小了,而不会说出要借助外力的方法。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反思:幼儿通过亲身尝试,知道了食物变大变小的各种方法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五、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活动反思: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7、小班游戏活动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彩纸飘飘》

  《活动背景》

  撕纸片是小班孩子比较初级的手工活动。让不太有目的的撕纸活动在一个游戏的情景中进行,是本活动的设计思想。活动在想象的情景中开始,在玩耍中撕纸,利用已有的环境积累有关色彩和数的经验,是一个体现整合意识的活动。当然,活动是以本班孩子的原有经验为前提的,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相当的“1”和“许多”的数经验,那么,在活动实施时,老师就可以让孩子在数数中完成“捡纸片”的游戏。如此,可以变化多样。

  【活动目标】

  1、在撕撕玩玩彩纸中,感受彩纸的色彩和数量不同。

  2、在想象中,体会快乐的情绪。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红、黄、绿、蓝等彩色纸条若干;塑料小筐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一、彩纸像什么

  1、(出示彩纸条)这是什么?(五颜六色的纸条)你们看看这像什么?(抖动纸条:像花、像烟火等)

  ——让孩子在自由的想象中,充满激情地进入活动。

  2、(拿一张纸条边撕边示范)我把纸条变成了什么?我把一张纸条变成这么多的小纸片。

  ——这是示范,动作要清晰。

  3、我们在过节和高兴的时候,就把它撒在空中。(把准备好的彩色小纸片撒向空中)哦,过节啦,好高兴啊。

  ——激起幼儿玩耍的兴致。

  二、撕纸条

  1、你们想高兴吗?你们想过节吗?桌上有这些彩色纸条,你去把它变成小纸条,越小越可以飘起来,看。

  ——激发幼儿撕纸的愿望。

  2、幼儿撕纸,老师指导撕纸,小纸片放在塑料小筐里。

  三、过什么节

  做完了吗?我们来过节吧,过什么节呢?(好,过节)来,一起来往上抛,过节啦!啊,过节真开心啊!

  ——在玩耍中,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

  四、找颜色纸片

  1、你们看,地上都是小纸片。(举起红色小纸片)你找出这种颜色的小纸片,找到了吗?这是什么颜色啊?(同样的方法找黄、蓝、绿)

  2、请你找红色的纸片。(听语言指令找颜色纸片)

  ——小年龄孩子的认知特点是先对照实物后,才能说出名称。

  五、一片和许多片

  (把手上的任何一种颜色的纸片放在筐里)看,你们手上的一片纸片,放在一起变成多少纸片?(可以反复)

  ——感受“1和许多”,积累相应的经验。

  六、什么东西是这个颜色

  这是黄纸片,什么东西是黄色的?(大胆发散的,得到同颜色的纸娃玩)送你一个黄宝宝。

  ——认识的颜色与孩子的生活相联系。

  这里还有许多颜色宝宝,我们明天再玩吧。

  【活动反思】

  五颜六色的彩纸本身就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撕彩纸更和谈们的心意,在游戏的同时积累了知识经验,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撕纸活动小班上学期已经接触过,孩子们也比较喜欢。今天我准备的是上节课我们玩过的彩色纸条,便于孩子们撕成小的纸片。活动开始,老师先演示把纸条变成纸片,引起幼儿兴趣,当孩子们看到老师撕纸片时,已经按捺不住要自己来试试,我把纸条分发到他们手中看得出他们的兴奋,但多数孩子还是耐心的听完老师的要求在动手操作。满地的碎纸片琳琅满目,我要求孩子们挑出相关的颜色,寻找相关的数量,在看看、找找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主动学习、轻松掌握。就连新插班的孩子都忘记了刚入园的不适应,与大家一同欢笑,一起完成任务,活动在大家兴高采烈的气氛中结束,还有好多孩子意犹未尽,我答应他们下节课再玩。

  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相信孩子们的主动性是很容易就能被调动起来的,而我们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这也是对家长负责,对孩子负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