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好玩的纸筒》》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好玩的纸筒》
一、活动名称:好玩的纸筒
二、 活动目标:
1、 能积极尝试,创造性的想出多种让不同物品通过纸筒的方法。
2、 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
3、 在玩纸筒的同时体验团体合作带来的快感和成功感。
4、 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三、 活动准备:
报纸做得纸筒若干;辅助材料(各种玩具、泡沫板、纸、海绵、丝袜等)
四、 活动过程:
1、 引发兴趣。(出示纸筒。)
出示纸筒,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得?它可以怎样玩?”你们说的玩法很多,但是,赵老师觉得这些玩法,对与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有点太简单啦,今天赵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玩一种有挑战性的玩法,让纸筒和玩具一起玩,小朋友们,想挑战吗?
2、 让幼儿探索让玩具通过纸筒的方法。
1)第一次尝试引导语:这是一根管子,这是一个玩具,我想让它从管子的这头进去,从另一头出来,老师准备了不同的物品,看谁想的办法多,看谁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玩完以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1) 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操作情况。
(2) 询问个别幼儿的想法。
2) 交流讨论。创设“纸筒大玩家”一号聊天室,请幼儿大胆的表述、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
3)第二次尝试引导语:所有的东西都能穿过纸筒吗?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试一次,把不能穿过纸筒的东西找出来,看谁找的多。
4)创设“纸筒大玩家”二号聊天室,请幼儿大胆的表述、交流自己的发现。
5)第三次尝试引导语:它们真的就不能穿过纸筒吗?我希望小朋友再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想出办法,让不能变成能,我相信小朋友一定行的,来,我们都去试一下。
3、“超级纸筒大运转”
1) 引导语:出示大纸筒,刚才你们玩的小纸筒只能和小玩具一起玩,我的大纸筒可以把小朋友装进去,下面就请小朋友和大纸筒一起玩一玩吧。
2)出示超级大纸筒,把小朋友分成4组,4人合作让纸筒动起来。
3)比赛:“纸筒大运转”。
4)交流讨论。开设“纸筒大运转”聊天室,请幼儿大胆的表述、交流自己对比赛结果的看法。初步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结束活动。
2、幼儿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好玩的扑克——叠高反思
科学活动:好玩的扑克——叠高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扑克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分类、排序、比大小、接龙、游戏、等)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三)合作探索“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1、提出探索任务。
2、出示图文结合的比赛规则图,引导幼儿认读,明确游戏规则:
(1)四人一队,分成:红队、黄队、蓝队、绿队。
(2)可以用不同形状的卡纸。(也可以不用)
(3)时间:五分钟。
(4)最高最稳的获得金牌。
2、幼儿自由组合比赛“扑克搭高方法”。
3、幼儿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4、教师给搭得最高的一组颁发金奖。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培养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科学探索活动是达到此目标的最佳集中教育活动,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探索、记录、交流、自我调整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了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在活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用大班幼儿最兴趣的竞赛方式,激发幼儿将之前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大胆地运用和表现出来,这样又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建构和运用经验的平台,让他们能在经验和能力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结,对于个人的能力锻炼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发展作业。
3、大班体育活动优秀教案附反思——好玩的溜溜布
活动来源:
我园组织了幼儿体质的测查,测查的项目有20米跑、立定跳远、单足立、串珠、拍球、投沙包。在前5项测查中我园幼儿达标率都在80%以上,唯有投沙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总结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幼儿上肢力量较小,(不会用力)或出手角度不对。针对这个情况,根据新《纲要》体育活动的总目标中指出“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幼儿的运动潜能,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我设计了这节以提高幼儿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为主的体育活动。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2、培养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良好品质。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4、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4条不同宽度不同颜色的溜溜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简短谈话,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随机玩游戏《跟我一起做》,达到集体活动准备的效果;
教师领操,语言提示:动作活泼、有力。
二、 基本部分
通过神秘的方式引出游戏的材料-溜溜布,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
游戏一,大风小风:
玩法:
(1)整合原有经验,激发活动兴趣。让所有幼儿拉着溜溜布的两边,然后想象像什么,可以怎么和它做游戏?
(2)进行上下起伏蹲起、跳跃等动作的游戏。如大波浪、小波浪;小风、大风等,听口令学习集体协调活动。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语言提示,参与游戏。
次数:游戏三次
游戏二,海底隧道:
玩法:利用溜溜布设置情景,让一组幼儿做柱子撑起一条海底隧道,进行海底探险游戏,练习绕障碍物跑。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语言提示,参与游戏。
次数:两次后交换另一组进行游戏
游戏三,飞渡“铁”索桥:
玩法:幼儿利用上肢的力量拖动溜溜布使身体向前滑行。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语言提示,指导动作方法,并帮助力量小的幼儿协调用力。
时间:4分钟
游戏四,捞鱼:
玩法:利用溜溜布拉成一张鱼网,幼儿做小鱼,当鱼网上面的鱼时,小鱼要尝试从鱼网下钻过,当网下面的鱼时,小鱼要尝试从鱼网上跳过,知道躲避危险,提高动作的灵敏性。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提示注意安全,规定活动范围,参与游戏。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游戏《大气球》
(2)小结。
四、活动延伸
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练习上肢力量?
活动反思:
这次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新颖、针对性强。教师针对本班幼儿体能测查后投掷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设计的4条布条(长10米、宽0.5米),布条色彩鲜艳,孩子们非常喜爱。教师利用孩子接触到布条后的自然动作——摸一摸、抖一抖,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创设情景,设置障碍,发展以钻、爬、跳、仰面攀登的动作,从 “大海浪、小海浪”——“海底隧道”——“飞渡铁索桥”——“捕鱼”游戏设计循序渐进,使幼儿在轻松快乐中提高了抖、S跑、跨跳、和各种各样爬的技能技巧,巧妙的锻炼了幼儿的上肢力量和身体的灵活性,发展了创造能力:培养了幼儿机智果断、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实现了活动目标。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提高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4、幼儿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扑克——叠高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扑克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分类、排序、比大小、接龙、游戏、等)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三)合作探索“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1、提出探索任务。
2、出示图文结合的比赛规则图,引导幼儿认读,明确游戏规则:
(1)四人一队,分成:红队、黄队、蓝队、绿队。
(2)可以用不同形状的卡纸。(也可以不用)
(3)时间:五分钟。
(4)最高最稳的获得金牌。
2、幼儿自由组合比赛“扑克搭高方法”。
3、幼儿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4、教师给搭得最高的一组颁发金奖。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培养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科学探索活动是达到此目标的最佳集中教育活动,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探索、记录、交流、自我调整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了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在活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用大班幼儿最兴趣的竞赛方式,激发幼儿将之前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大胆地运用和表现出来,这样又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建构和运用经验的平台,让他们能在经验和能力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结,对于个人的能力锻炼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发展作业。
5、大班综合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丰富的表情》
活动构思:
人类的感情细腻深刻,表情丰富多彩。一方面,幼儿很小的时候对成人的表情就特别敏感,大班的孩子对他人表情的变化更加敏感,有的幼儿在看到他人某一种表情时会感到特别好玩,故意让对方再现这一表情,他们开始“研究”表情了。另一方面,在幼儿园几年的集体生活中,幼儿和同伴之间发生了无数喜怒哀乐的故事,他们对表情和心情的关系很自然的建立了一定的关联。在这一前提下,如何让幼儿进一步体验表情和心情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促进心理建康呢?因此,在进行《特别的我》这一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开展了这一系列活动。
活动目标:
1、体验人的面部表情(主要是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和人的心情的关系。
2、能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人物的各种表情(笑、惊、惧、哭、怒、愁等)。
3、对与表情、神态相关的成语感兴趣,产生认读、理解的愿望。
4、知道人人都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初步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6、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小镜子人手一面、水彩笔、废旧报纸、绘画纸;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
1、对比观察人笑和哭时的不同表情。
(1)老师讲个笑话,请孩子观察教师和小朋友大笑或微笑时的表情。请幼儿说说老师或小朋友大笑或微笑的时候,眉毛、眼睛、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幼儿哭的相片。请幼儿说说哭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3)幼儿和教师一起小结两种表情的不同。
笑时,眉毛扬起,眼睛弯弯的,嘴角上翘。
哭时,两眉呈八字形,眼角下垂,嘴角下垂。
教师一边小结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两种不同的表情。
2、幼儿人手一面镜子,观察自己不同的表情(笑、哭、生气、惊讶、悲愁等),并及时画出来。教师适时指导。
教师可提供几个场景,帮助个别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表现该种表情。
比如:你正在搭建高楼,忽然一个小朋友把你的高楼弄塌了。这时候你很---生气(提醒幼儿看看自己或别人的表情)。
你知道吗?我们这么大的小朋友一般只能认识几百个字,可是有一个小朋友他能认识三四千个字,他不仅能看一般的书报,而且能读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听了我讲的这个故事,你心里感到怎么样?吃惊。(提醒幼儿看看自己或别人的表情)
3、展评作品。
(1)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的作品。
(2)幼儿相互赏评。
[延伸活动]
区域活动:
交谈区——不高兴时怎么办?(该活动也可以进行集体活动)
活动经验:知道人人都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初步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活动材料:图画故事《丁丁的一天》、情景图《怎么办》、办法统计纸若干。
教师指导:
教师介入以问题或事例引导幼儿阅读、思考。重点引导幼儿明白要讲道理不能耍赖、学习用一定的方式排解、发泄消极情绪(如与知己交流、艺术转移、不伤害他人的其他方式的发泄等)。
阅读区——表情成语集锦
活动经验:
1、感受、体验人的情绪变化和面部表情的关系。
2、对表情情感成语感兴趣,产生认读、理解的愿望。
活动材料:教师自制图画书《丰富的表情》、表情成语集锦(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表情成语故事、字卡、镜子六面。
活动规模:4-6人。
教师指导:
1、幼儿能否结伴学习、充分交流,遇到困难能否主动寻求同伴或老师的帮助。
2、幼儿能否认读或理解常见的表情成语。如怒发冲冠、喜气洋洋。
亲子作业:
1、人物表情书或人物表情故事书。
2、亲子搜集:好玩的漫画表情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这一系列活动很感兴趣。一方面,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人类丰富的表情,了解表情成语故事;另一方面,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重要的是要学会控制、调节情绪,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去伤害他人。
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对自制的表情书和漫画表情更是百看不厌,津津乐道。
任何一个活动,其活动目标有深有浅,有窄有广,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个活动开展的比较深又比较广,仅仅靠一次活动是难以达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达成更深更广的目标,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
6、大班综合活动公开课优秀教案——《好玩的纸筒》
一、活动名称:好玩的纸筒
二、 活动目标:
1、 能积极尝试,创造性的想出多种让不同物品通过纸筒的方法。
2、 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
3、 在玩纸筒的同时体验团体合作带来的快感和成功感。
4、 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三、 活动准备:
报纸做得纸筒若干;辅助材料(各种玩具、泡沫板、纸、海绵、丝袜等)
四、 活动过程:
1、 引发兴趣。(出示纸筒。)
出示纸筒,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得?它可以怎样玩?”你们说的玩法很多,但是,赵老师觉得这些玩法,对与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有点太简单啦,今天赵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玩一种有挑战性的玩法,让纸筒和玩具一起玩,小朋友们,想挑战吗?
2、 让幼儿探索让玩具通过纸筒的方法。
1)第一次尝试引导语:这是一根管子,这是一个玩具,我想让它从管子的这头进去,从另一头出来,老师准备了不同的物品,看谁想的办法多,看谁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玩完以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1) 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操作情况。
(2) 询问个别幼儿的想法。
2) 交流讨论。创设“纸筒大玩家”一号聊天室,请幼儿大胆的表述、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
3)第二次尝试引导语:所有的东西都能穿过纸筒吗?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试一次,把不能穿过纸筒的东西找出来,看谁找的多。
4)创设“纸筒大玩家”二号聊天室,请幼儿大胆的表述、交流自己的发现。
5)第三次尝试引导语:它们真的就不能穿过纸筒吗?我希望小朋友再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想出办法,让不能变成能,我相信小朋友一定行的,来,我们都去试一下。
3、“超级纸筒大运转”
1) 引导语:出示大纸筒,刚才你们玩的小纸筒只能和小玩具一起玩,我的大纸筒可以把小朋友装进去,下面就请小朋友和大纸筒一起玩一玩吧。
2)出示超级大纸筒,把小朋友分成4组,4人合作让纸筒动起来。
3)比赛:“纸筒大运转”。
4)交流讨论。开设“纸筒大运转”聊天室,请幼儿大胆的表述、交流自己对比赛结果的看法。初步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结束活动。
7、幼儿情境活动——大班音乐游戏活动公开课教案《老鼠画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看看,画画,唱唱等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愿望,初步学会歌曲《老鼠画猫》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活动准备:
1.画有猫轮廓的纸若干张,黑笔人手一支;
2.猫头饰,大老鼠头饰各一个,小老鼠头饰与幼儿相等`;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创设情景表演《小老鼠上灯台》,引出新歌曲。
1、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带领小老鼠去找食物,老鼠大队前进!播放音乐《小老鼠上灯台》。
2.遇到了一只凶狠的大野猫(另一老师饰),使老鼠们的觅食行动受到了阻碍, 猫趾高气昂地走了。
3.为新歌的画面,埋下伏笔。鼠妈妈:“哎呀呀,好痛!我可怜的孩子们被吓坏了吧?该死的野猫,眼睛要是再小点就不会发现我们了,看,这是被猫爪子抓的,要是猫的爪子再少一点,该多好啊!”
二.学习新歌曲《老鼠画猫》
1、 初步感受旋律:
⑴鼠妈妈:看来这儿并不安全,咱们还是搬家吧!跟真妈妈(歌曲旋律起)
⑵鼠妈妈:小老鼠咱们搬了一天的家,很累了,赶快休息一下,美美的睡上一觉吧!
⑶鼠妈妈(惊讶状):“咦,我刚才做了一个很美的梦,梦见刚才那只讨厌的大野猫它变了,你们猜猜看,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小老鼠”们议论纷纷,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⑷鼠妈妈:乖宝宝,你们的心思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想让野猫的眼睛变得小小的,爪子呢,也没有了┄┄那就让妈妈将梦中的老鼠画给你们看吧!(变慢速唱歌边将猫的样子给画出来)
⑸幼儿跟随老师按照画面清唱歌曲一遍。
2、 理解、熟悉歌词:
⑴鼠妈妈:从歌词与画面中发现大野猫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眼睛要变得小小的,腿变得短短的,胡子要往上翘?┄┄(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⑵鼠妈妈:那你们喜欢这样的猫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画这样的猫吧!要求:4人一组,根据音乐歌词,合作画猫。(音乐旋律起)
⑶边检查画面,边再次演唱歌曲
鼠妈妈:现在我要检查你们画的老鼠是不是我所喜欢的。共同用歌声检查自己的画。
⑷拿着自己的画,随乐一起表演唱
三、结束部分
一声猫叫——鼠妈妈:妈妈告诉你们我们梦想的猫是不存在的,真的猫还是要来的,我们还是悄悄搬家吧!(《小老鼠上灯台》的音乐声中结束)
反思:
动画片《猫和老鼠》是一部深受幼儿喜爱的片子。故事讲述了黑猫汤姆受尽老鼠杰利欺负的事情,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每次都使孩子们笑得前仰后翻,它们的形象也从此深入孩子们的心中。我觉得《老鼠画猫》这首歌曲无论是从形象,还是从风格上来看,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我改变了以往老师唱孩子学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歌曲丰富的画面且让幼儿通过操作想象及自身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幼儿在边演示操作、边画、边唱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这首难度较大的歌曲。这种以弱战强,以智取胜的诙谐生动的反串角色的表演,使幼儿的兴趣和好胜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第一,以游戏活动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比较枯燥,需反复练习。为避免这一弊端,我首先用游戏《猫和老鼠》导入活动来吸引幼儿,产生愉悦激发兴趣,接着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引出“怪猫”,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猫怪在哪儿,在看图和学唱环节中,我不急于告诉幼儿歌词内容和演唱方法,而是引导幼儿去观察、讨论、寻找,使本是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需要。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就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了。
第二,幼儿理解、记忆歌词中巧妙地结合图片。
歌曲《老鼠画猫》歌词诙谐幽默、形象鲜明,幼儿感兴趣。这首歌歌词有一定的顺序性,但歌词之间没有鲜明的前后关系,幼儿易把歌词内容记颠倒。我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了一些小图片,如小老鼠、笔、小眼睛、小爪、短腿、翘胡子等。活动中我根据歌词依次出示小图片,引导幼儿边看边朗诵歌词。
第三,各个环节衔接自然、逐层递进,活动结构严谨、紧凑。
这首歌曲节奏较快,旋律起伏大,且有滑音、说唱形式等演唱技能的要求。能抓住重点,分解难度,层层深入。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先引导幼儿自然地唱这首歌,再加入滑音的唱法,然后再指导幼儿运用说唱形式进行演唱,符合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又能适时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不断激发幼儿新的学习欲望,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不足: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新颖有效的教学活动手段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音乐活动的独特魅力与优势,既要选择那些形象、生动、寓意含蓄、结构优美、幽默风趣的作品。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平等的、民主的、尊重幼儿的教育观念去选择方法、运用方法。
1、导入游戏中的猫的扮演不够凶猛,如果扮演得更凶猛些幼儿能深刻地体会猫的可怕
2、我的表情和动作如能更加夸张和显示歌曲的幽默就更好。
3、在活动设计上应该更加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