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稻穗变谷粒》活动设计与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稻穗变谷粒》活动设计与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案《稻穗变谷粒》活动设计与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稻穗变谷粒》活动设计与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 稻穗变谷粒

  设计意图:

  建瓯地处闽北,依山傍水,有溪、有果园、竹林、稻田、、、、、土、石、沙、木、竹、笋、板栗、等是大自然赋予建瓯的自然材料,随手可见、随手可得。运用这些生活中所见、操作性强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幼儿可为、能为。《稻穗变谷粒》是我们《稻子飘香》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设计试图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使用不同工具打谷子的方法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为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埋下伏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种打稻谷的方法。

  2、体验自己动手打稻谷的乐趣和辛苦。

  3、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装谷子的盘子、装稻穗的大篮子、大脸盆若干。

  2、向家长收集竹子按摩器。

  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出示稻穗与稻谷)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小结:稻谷是一粒一粒的,稻穗有稻杆,是许多稻谷连在一起,一串串的。

  师: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幼儿自由猜测)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来研究这个问题,请你们边看幻灯片边想:农民伯伯用了什么方法

  二、分段观看PPT

  教师借助提问,巧妙引导幼儿分段观看农民打稻谷的发展史。

  第一种方法(PPT 1):大木梯

  师:他们把稻谷放在哪里打,稻谷打在哪里?

  第二种方法(PPT 2):大木桶

  师:这是什么?稻谷打在哪里?为什么要用大木桶呢?

  第三种方法(PPT 3):老式打谷机

  师:这是什么?农民伯伯是怎么使用的?

  第四种方法(PPT 4):新式收割机

  师:这是收割机,谁来说说它是怎样收割稻谷的?

  小组讨论:农民伯伯都用了哪些方法打稻谷?这些方法中,你认为那种最快最轻松?哪种最慢最吃力?

  小结:第一、第二种方法是人工一点一点用力的打,又慢又吃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脚踏收割机,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快多了,但还有些吃力,而全自动收割机,只需坐在车上,用手控制按钮,就可以大片大片收割稻谷,又快又省力。

  三、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稻谷

  师:老师这里也有些稻穗和工具,请你们动脑筋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一粒粒稻谷?打的时候还要注意1、不能打得到处都是2、要把稻穗上的谷子都打干净3、打完的稻草要放在篮子里。

  四、师生交流分享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觉?

  五、收拾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稻谷是幼儿熟悉又觉得神秘的一样东西,平时只知道它能碾成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教师将这样的材料引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日常事物和儿童心理的关注与了解。该活动设计特色主要体现:

  一、主动探索,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教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图片内容,自由选择工具,自主探索、交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幼儿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增长了知识,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二、指导策略层层递进。

  1、问题提出的层次性。

  从“稻穗和稻谷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你能用这些工具让稻穗变成稻谷吗?等,这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的逐一提出,犹如剥笋壳一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了活动的中心目标。

  2、活动环节的递进性。

  开始环节教师让幼儿自由猜测稻穗变谷粒的方法——幼儿观看比较收割机的发展史ppt,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发自己动手去操作探究的强烈欲望——幼儿亲身经历体验使用不同工具脱粒的方法。每个环节设计紧紧相扣,围绕目标展开,为幼儿获得完整经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要抓住教育契机去引导幼儿,使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3、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尝试实验,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4、通过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 ,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 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友请不要吃雪! 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雪不能吃 ,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极的发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 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反思: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4、大班科学教案《轮子变、变、变》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童车、滑板车、旱冰鞋、玩具车、婴儿车等若干。

  2、课件、自制轮胎车。

  活动过程

  一、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幼儿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小朋友,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小朋友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小朋友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幼儿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幼儿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 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 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

  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 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尽情发言。

  引导幼儿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幼儿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 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 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幼儿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轮子的演变过程,发挥幼儿的想象更好的开展延伸活动。

5、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碰一碰》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意图: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科学变化现象,想获取有关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碰一碰》就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一块磁铁,有时一碰就能被吸住,有时怎么碰都吸不住”的现象,我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具有幼儿探索性的活动,发现并能揭示磁铁的“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特征,建立有关磁铁原理的粗浅概率。

  活动目标:

  1、对磁铁感兴趣,发现磁铁只能吸住铁制品的特征。

  2、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按一定的标准(是否能吸引)进行分类。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磁性现象、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探索的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让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磁铁的特征。

  活动难点:

  幼儿初步懂得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道理。

  活动准备:

  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曲别针、螺丝、塑料吸管、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

  活动过程:

  1、自由玩,观察发现磁铁的特性:

  (1)、给每位幼儿一块磁铁,告诉幼儿可以用磁铁和自己想碰的东西碰一碰,看看能发现什么。

  (2)、请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3)、教师出示备好的盘子里面装的各种材料,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哪些东西能吸起来,哪些东西吸不起来。

  (4)幼儿拿一块磁铁先去吸铁制品、再去吸塑料吸管、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5)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猜测,进一步发现磁铁只能吸引铁制品的特征。

  小结:当磁铁吸引铁制品时(曲别针、螺丝、铁片)就会产生吸引力,当磁铁吸引木制品时(塑料吸管、木制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就会相互产生推力。

  2、学习用磁铁将物品分类。

  (1)、请幼儿用磁铁吸一吸盘子里的东西,把能吸住的东西放到一起,不能被吸住的东西放到一起。

  (2)、老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的结果。

  3、经验迁移

  精拣铁屑,给每位幼儿分发一个纸盒,让幼儿看看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每个盒子装了一部分大米,在大米里面装上各种铁制品和木制品),提醒幼儿看看米里面有些什么?自己想办法将铁屑又快又干净的剔除掉。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磁铁吸住了曲别针、铁片、螺丝、、、、、、。

  4、出示笔、纸若干

  出示大记录笔,幼儿讲述实验结果,老师记录,获得磁铁只能吸住铁制品的感性经验。

  活动延伸:

  1、老师引导幼儿用自己手中的磁铁在室内进行玩碰一碰的游戏,看一看哪些东西是被磁铁吸引的,哪些东西不能被磁铁所吸引。

  2、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幼儿寻找关于铁制品的物体。

  活动反思:

  “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磁性原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率,我为了帮助孩子们能理解这一抽象概率,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磁铁的特征,然后归纳出“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磁性原理,发展了幼儿的思维逻辑能力,第三、四环节是通过幼儿根据以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运用,进一步加强幼儿对磁性原理的理解,更好的解决活动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我有目的的引导下和幼儿的亲身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获得了有关“同性相互吸引、异性相互排斥”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让幼儿有了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6、大班科学活动优质课教案《奇妙的杯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7、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稻穗变谷粒》活动设计与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 稻穗变谷粒

  设计意图:

  建瓯地处闽北,依山傍水,有溪、有果园、竹林、稻田、、、、、土、石、沙、木、竹、笋、板栗、等是大自然赋予建瓯的自然材料,随手可见、随手可得。运用这些生活中所见、操作性强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幼儿可为、能为。《稻穗变谷粒》是我们《稻子飘香》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设计试图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使用不同工具打谷子的方法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为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埋下伏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种打稻谷的方法。

  2、体验自己动手打稻谷的乐趣和辛苦。

  3、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装谷子的盘子、装稻穗的大篮子、大脸盆若干。

  2、向家长收集竹子按摩器。

  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出示稻穗与稻谷)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小结:稻谷是一粒一粒的,稻穗有稻杆,是许多稻谷连在一起,一串串的。

  师: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幼儿自由猜测)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来研究这个问题,请你们边看幻灯片边想:农民伯伯用了什么方法

  二、分段观看PPT

  教师借助提问,巧妙引导幼儿分段观看农民打稻谷的发展史。

  第一种方法(PPT 1):大木梯

  师:他们把稻谷放在哪里打,稻谷打在哪里?

  第二种方法(PPT 2):大木桶

  师:这是什么?稻谷打在哪里?为什么要用大木桶呢?

  第三种方法(PPT 3):老式打谷机

  师:这是什么?农民伯伯是怎么使用的?

  第四种方法(PPT 4):新式收割机

  师:这是收割机,谁来说说它是怎样收割稻谷的?

  小组讨论:农民伯伯都用了哪些方法打稻谷?这些方法中,你认为那种最快最轻松?哪种最慢最吃力?

  小结:第一、第二种方法是人工一点一点用力的打,又慢又吃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脚踏收割机,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快多了,但还有些吃力,而全自动收割机,只需坐在车上,用手控制按钮,就可以大片大片收割稻谷,又快又省力。

  三、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稻谷

  师:老师这里也有些稻穗和工具,请你们动脑筋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一粒粒稻谷?打的时候还要注意1、不能打得到处都是2、要把稻穗上的谷子都打干净3、打完的稻草要放在篮子里。

  四、师生交流分享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觉?

  五、收拾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稻谷是幼儿熟悉又觉得神秘的一样东西,平时只知道它能碾成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教师将这样的材料引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日常事物和儿童心理的关注与了解。该活动设计特色主要体现:

  一、主动探索,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教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图片内容,自由选择工具,自主探索、交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幼儿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增长了知识,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二、指导策略层层递进。

  1、问题提出的层次性。

  从“稻穗和稻谷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你能用这些工具让稻穗变成稻谷吗?等,这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的逐一提出,犹如剥笋壳一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了活动的中心目标。

  2、活动环节的递进性。

  开始环节教师让幼儿自由猜测稻穗变谷粒的方法——幼儿观看比较收割机的发展史ppt,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发自己动手去操作探究的强烈欲望——幼儿亲身经历体验使用不同工具脱粒的方法。每个环节设计紧紧相扣,围绕目标展开,为幼儿获得完整经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要抓住教育契机去引导幼儿,使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8、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滚动》活动设计及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乐于探究,初步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能够清楚地描述物体滚动的路线并用适宜的符号表示。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对生活中能滚动的物体和物体滚动的现象有所了解,使其具有一定的让物体滚动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材质相同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若干套,木制小山洞六个(用绿纸加以装饰),自制“压路机”(含有三种基本形体)或其他用具,纸盒六个,在黑板上画好代表三种形体的符号,记录表(集体、个人),铅笔,橡皮,即时贴等。

  3.活动最好分组进行,每组12人,两人一小组。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三种形体的特征

  (二)猜想和验证三种形体的滚动路线

  1.教师创设“打敌人”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猜想和验证三种“武器”的滚动路线

  2.教师与幼儿共同比较分析:哪种“武器”最好用

  3.教师引导幼儿再讨论尝试:另外两种“武器”能打到敌人吗

  (三)分享交流,总结提升

  (四)萌发运用经验制作的愿望

  (五)延伸活动

  提供各种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制玩具,迁移运用相关经验。

  个人反思:

  回顾这一活动的产生过程,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幼儿对活动感兴趣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样的关键经验。

  《滚动》的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我想让幼儿通过探索,重点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在最初的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在生活中收集了大量可以滚动的物体,让他们尽情地游戏,并期望他们能够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的路线不同。结果,由于这些物体大多有较为漂亮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幼儿对于物体形状产认识,因此,也影响了他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与它们的滚动路线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尝试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决定选择薯片桶、纸杯、圆锥体积木三种具有明显不同的形状的物体,让幼儿尝试。这个活动在另一组幼儿中进行。使幼儿要采用不同的力度才能击中目标,无形中使幼儿对于物体滚动路线的认识增加了难度。第三次尝试,鉴于前两次出现的问题,我想,如果能采用相同材料制成的典型形状一进行观察,幼儿一定可以较为清晰地建立起不同形状的物体和滚动路线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请木工师傅采用质地相同的木头,借鉴较为典型的生活物品的形状,做成了各种粗细、高矮都不同的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的积木。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圆锥体。通过尝试,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对于不同形状的积木,在大小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幼儿无法很好地对不同形状物体的滚动路线进行观察。第四次尝试时,针对这一问题,我又请木工师傅做成了同底、同高的积木,分三个一组进行观察与探究。孩子们发现,同底、同高的积木,两头一样大的圆柱体滚动路线是直线;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台体滚动路线是弯线;一头大、一头尖的圆锥体滚动路线为圆圈。按照圆柱体、圆台体、圆锥体的顺序,其滚动路线是越来越弯。

  有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使我终于找准了适合幼儿当前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的科学活动的关键经验与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