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等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
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
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
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苏轼的词很多都有小序。
4.整首词即景生情,抓表现诗人情感、态度的词语,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前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徐”写作者面对自然风雨的从容和面对人生风雨的旷达乐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谁怕?”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既指眼前风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莫”“何妨”“谁怕”“任”四个词语,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丝丝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想而已。表达诗人“宠辱不惊”的人格境界和内心的平静。体现诗人面对人生苦难的超脱、豁达。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三、比较阅读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对比《定风波》,明显可以感觉到苏轼心境的变化,当初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到密州任知州,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面对西北紧张的边事,他因出猎这件小事得到鼓舞,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抱负还未实现,“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经历人生大起大落,苏轼看开一切荣辱得失,心境趋于佛系,从而笑看人生风雨。
作业:背诵此词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烟雨 旷达
无
斜阳 乐观
上面就是定风波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1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不求甚解教案一等奖2021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等奖
2、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
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
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
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苏轼的词很多都有小序。
4.整首词即景生情,抓表现诗人情感、态度的词语,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前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徐”写作者面对自然风雨的从容和面对人生风雨的旷达乐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谁怕?”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既指眼前风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莫”“何妨”“谁怕”“任”四个词语,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丝丝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想而已。表达诗人“宠辱不惊”的人格境界和内心的平静。体现诗人面对人生苦难的超脱、豁达。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三、比较阅读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对比《定风波》,明显可以感觉到苏轼心境的变化,当初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到密州任知州,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面对西北紧张的边事,他因出猎这件小事得到鼓舞,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抱负还未实现,“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经历人生大起大落,苏轼看开一切荣辱得失,心境趋于佛系,从而笑看人生风雨。
作业:背诵此词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烟雨 旷达
无
斜阳 乐观
上面就是定风波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1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不求甚解教案一等奖2021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等奖
3、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必然需要写教育设计。教育设计是系统设计和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遵循学习效果最好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那么,应该怎样写教育设计呢?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
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
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习《定风波》。板书: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三、背景穿插
(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
明确: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四、朗读指导
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
(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
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
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
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
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问:词人想归哪儿?
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
师投影: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妖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七、个性阅读
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
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习评价
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出题训练
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
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我干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习三。)
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
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教学反思】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以上这篇教案来来源于网络!
4、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写了词人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一件小事,展现了作者旷达的精神追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
1.教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
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
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板书:旷达)
明确: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
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够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明确:
“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拓展: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小结: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
作业: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词,因而重在朗读。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基调为切入点,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手绘图画”的环节,实现各学科的联结,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关注我们。
5、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是词牌名,又作定风波引、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我们即将学习的是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定风波教案。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定风波教案,一起来学习下!
定风波教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生活场景导入。
天气越来越热,下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
……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并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不过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如果像夏天的狂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一般都解读为是风急雨骤,因为这样更容易突出苏轼淡定、超脱的形象,其实我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3、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 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苏轼喝没喝酒,为何喝酒?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斜照”有没有深刻的含义?
苏轼爱喝酒,他的诗也可以为证,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欢饮达旦”“把酒问青天”到《赤壁赋》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临江仙 夜归临皋》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酒是苏轼生活中的一样必需品,甚至经常喝醉,但他的醉和一般人的酩酊大醉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这正是他豁达性格的体现,所以说此词并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前面的“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同样这的“斜照”也是既指自然界中阳光也指生活中的希望和顺境。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6、“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五、把握形象,再赏《定风波》:
1、尝试背诵并思考: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超然物外
镇定自若
不惧风雨
潇洒闲适
旷达乐观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六、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
2、虚实结合。
七、归纳主旨: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
八、当堂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九、结语: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请你再读读她的文字吧!
尝试写一段文字,可以是赏析,也可以是感悟……
欣赏张格的作文《归去 归去》
归去 归去
张格
看多了太多穿越小说,也会整天想象着回到有苏轼的那个朝代。与他相遇,做他的红颜,倾听他的豪情与豁达,呼吸着和他一样的空气,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我希望我用十年的时光去换,可否?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饮醉归,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批判痛恨,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好吧,我会陪你背叛全世界。
如果能和他相遇,带我去那片青翠可爱的橘子林好吗,“橘暗荷枯一夜霜,新芭绿林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后来,你们都不懂我为什么那么爱吃橘子,只因他爱橘子的香气,字字句句,满眼都是橘子,满心都是他。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坐在亭子里看月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只要能在他寂寞的时候,给他披上一件衣衫,或者给他续上一杯热茶,即使他心里看不见我,只要能给他一丝温暖,足矣足矣。
如果能和他相遇,在碧水青山间,在弄堂小巷前,在轻舟蓝天下。傍晚,是谁奏起了恒伊的《三弄》,乐曲动人却惊断了绿纱窗帘里离人的幽梦。新月如钩,愁烟布满江水上空。将要离去又不忍离去,明天会有落花和飞絮。望着他的背影,心疼着他的落寞,我会在这一直等他,等他走来,坚坚定定地抓紧他的手,我们就这样一直到老好不好。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想念他的一袭青衫,飘扬的味道,寂寥的眸子里,满是心酸,我知道他看透了,滚滚红尘,淋漓烟火,被他轻扬嘴角,一一瓦解。世间恐怕也没有第二个男子,如他这般,看淡一切。
秋风徐徐,湖上落雨潇潇。痴情的他还在为自己已故的爱人种松树,每一棵,都是一丝思念。如果她是他眼中的一滴泪,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哭,纵然有那么多不舍,那就让它随风归去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想像这样做他的心头爱,牵肠思。
一个人的日子里,一壶清酒,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修身以儒,他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养生以道,他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治心以佛,他以佛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他潇洒如春风细雨,青天白云,不致碍于物欲,不羁绊于得失,一袭青衣,竹杖芒鞋,笑对官场得失,坐看鸡虫争斗。
他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率性闲适,自成风流。一支竹管笔,指点山河,评论古今,干净优雅,韵致高迈。
但,更让千古士子倾倒的,是他豪迈中的多情,潇洒中的温柔,飘逸中的细腻。
苏轼,是苏轼的天赋成就了自己,笑傲江湖,淡对人生。
苏轼,更是蜀中山川风物孕育的奇子,胸襟如海,眼界超迈。
在梦中,先生沐风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十、作业:
默写这首词。
板书:
定风波
苏轼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6、定风波整体教案
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定风波整体教案。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定风波整体教案,一起来学习下!
定风波整体教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课程分析】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在赏析这首词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坎坷路上,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坎坷的境遇。这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语文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但学生表现自己的热情还不够,所以,组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设置在通过以情激情和恰当的问题诱导,使他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高二的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过他的几篇作品,相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会太大。但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人生阅历尚浅,对人生逆境与困难的认识不足,缺乏磨难意识的教育。从学生的人格教育与长远发展考虑,有必要以典型的人物的美好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设计思路】
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源于教师是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点与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致的。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进步。探究式学习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因此,在课堂中要始终贯穿着“观察-思维-迁移”三个层次要素的依次展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本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以“整体感悟、鉴赏探讨、拓展运用”三个认知层次为线索的学习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始终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用带有感情反复的“诵读”触发学生的体验,整体感悟词作意境;然后从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结合文本,诱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由表及里的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同时在原来讨论的基础上,引入几段体现苏轼对我们产生影响的高考作文片段,进一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并进行写作练习和知识拓展迁移。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3、以创作反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
回忆所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哪些名句反映了他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以此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简要实录:
学生先是分小组讨论了一会儿,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谈出自己所知道的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的名句。
多媒体展示:任尔东南西北风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回首想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课件投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同年,他还创作了闻名于世的两赋一词。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设计意图:
所谓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
简要实录:
学生都对苏轼的生平与思想比较了解,在老师诱导时不时有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的苏轼的事情,如东坡多次被贬谪,还有东坡肉,东坡在西湖的政绩等。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1、反复诵读:
课件投影:
定风波
苏 轼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整体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7、《定风波》教案
使用教材
构想
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本课学习的两首词中的有些情感就比较复杂,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课的两首词作同创作于他被贬黄州期间,其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本课应有意联系以往所学的内容,以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兴学生背诵情况
二、 知识积累
字词正音
同行( )吟啸( ) 一蓑( )烟雨
字词释义
芒鞋 草鞋
吟啸 吟咏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心态
料峭 形容微寒
三、 诵读指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信息筛选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合作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讨论明确: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教 学 流 成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讨论明确:
⑴ 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
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六、艺术手法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3、以小喻大,言外无穷
七、 作业 背诵本首词,完成练习册本课作业
8、《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
能力目标: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上课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在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下大雨了,生产队的人都纷纷拿起劳动工具跑着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知青他抗着锄头不紧不慢的在雨里踱着。旁边的人喊他快跑,他说:“急什么?前面没有雨吗?”别人都跑他为什么不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看看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风雨中是如何面对的?板书:定风波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1、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三个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
指名一名学生诵读。(3分钟)
2、教师指导:“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
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
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 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3、听这首词想象风雨中的行者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漫画式的一个老者,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重点探究、拓展
1、太复杂了,不好读。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小结:
这让我想到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联系写作背景谈。)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传说他被贬黄州除了党派之争还和他评判王安石的诗有关。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多媒体展示苏轼在贬谪黄州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例:
——《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四、探讨交流:如果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归”?我想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风雨: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归?尽心,静心,真心,诚心。
(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归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请各小组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他人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小结: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定风波》。
结束语: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因:风雨
归
果:心
教学反思: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9、《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课题 定风波 课型 第几
课时
课时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
使用教材
构想 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本课学习的两首词中的有些情感就比较复杂,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课的两首词作同创作于他被贬黄州期间,其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本课应有意联系以往所学的内容,以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教 学 流 程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兴学生背诵情况
二、 知识积累
字词正音
同行( )吟啸( ) 一蓑( )烟雨
字词释义
芒鞋 草鞋
吟啸 吟咏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心态
料峭 形容微寒
三、 诵读指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信息筛选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合作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讨论明确: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教 学 流 成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讨论明确:
⑴ 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
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六、艺术手法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3、以小喻大,言外无穷
七、 作业 背诵本首词,完成练习册本课作业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