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全国一等奖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全国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全国一等奖

1、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全国一等奖

杨利伟作为我国飞天第一人,在2003年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往太空。那么他在天空一日的历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空一日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感悟课文内容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说明

一、视频情景导入

同学们看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视频,一定很兴奋吧。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继续学习《太空一日》,看看杨利伟做为我们中华民族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提问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航天第一人的一些事迹。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杨利伟的生平事迹。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生难字词

(1)找朋友

炽  热    轮  廓     俯  瞰        遨  游

严  谨     烧  灼     五脏六腑     千钧一发

(2)词义

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én):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wú yú):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文中指太空飞行处于失重状态时产生倒悬的错觉。

三、自主学习

1.指导朗读

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的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一篇文章后,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1)浏览应采取默读方式。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阅读速度。(2)浏览的主要目的是要从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吸收,注意力应该高度集中。(3)段落的起句、结句、小标题等一般是浏览应注意的目标。

2.整体感知

用浏览法自主阅读本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几步?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四、合作探究。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我是朗读者。

观看朗读者视频激趣。让学生选三个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读)

播放音乐,指名学生美读。

六、感悟升华。

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七、课堂小练笔。

播放感动中国的视频

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八、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假如杨利伟来我们学校,你想采访哪些有意义的问题呢?请写到作业本上。

视频导入更加直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视频插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氛围。

视频激趣,让学生进入情境,利于写作。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上面就是太空一日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全国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2021 怀念母亲教案一等奖

台阶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台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案2021 反对党八股教案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课时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案设计一等奖

2、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全国

杨利伟作为我国飞天第一人,在2003年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往太空。那么他在天空一日的历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空一日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感悟课文内容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说明

一、视频情景导入

同学们看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视频,一定很兴奋吧。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继续学习《太空一日》,看看杨利伟做为我们中华民族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提问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航天第一人的一些事迹。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杨利伟的生平事迹。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生难字词

(1)找朋友

炽  热    轮  廓     俯  瞰        遨  游

严  谨     烧  灼     五脏六腑     千钧一发

(2)词义

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én):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wú yú):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文中指太空飞行处于失重状态时产生倒悬的错觉。

三、自主学习

1.指导朗读

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的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一篇文章后,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1)浏览应采取默读方式。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阅读速度。(2)浏览的主要目的是要从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吸收,注意力应该高度集中。(3)段落的起句、结句、小标题等一般是浏览应注意的目标。

2.整体感知

用浏览法自主阅读本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几步?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四、合作探究。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我是朗读者。

观看朗读者视频激趣。让学生选三个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读)

播放音乐,指名学生美读。

六、感悟升华。

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七、课堂小练笔。

播放感动中国的视频

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八、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假如杨利伟来我们学校,你想采访哪些有意义的问题呢?请写到作业本上。

视频导入更加直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视频插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氛围。

视频激趣,让学生进入情境,利于写作。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上面就是太空一日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全国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2021 怀念母亲教案一等奖

台阶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台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案2021 反对党八股教案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课时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案设计一等奖

3、《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的背景。(重点)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重点)

教学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屈原呵壁问天……人类用口耳相传诉说着对神秘太空的向往。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行过程中他又遇到哪些惊险呢?今天就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版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四、字词检测

1.正字正音

弧形()炽热()轮廓()俯瞰()

模拟()遨游()严谨()稠密()概率()

瞬间()烧灼()千钧重负()

2.词语解释

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模拟:模仿;仿照。

严谨:严密谨慎。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五、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六、课文精读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意外情况 心理活动 举动

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痛苦 顽强忍受

顶住

失重状态下“本末倒置”的错觉 靠意志克服 眼睛闭着猛想

听到神秘敲击声 别害怕 趴听看找

过载 没有紧张

舷窗玻璃出现裂缝 紧张惊慌

抛伞时飞船剧烈晃荡 不用紧张,很正常 拽按下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纪教育网】

七、体会下面语句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例: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在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时,联想到美国航天飞机出事的原因,内心非常紧张的心情。

点拨:心理描写的基本含义:指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点拨:心理描写答题方法:结合语境,抓住心理描写的关键词语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题模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里(精神、心情)

1、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几乎难以承受。”非常真切地描述了作者当时因飞船共振而承受的极度强烈的痛苦,又体现出作为航天员的他超出常人的顽强意志。

2、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运用层层衬托手法,真切的描写了归航途中遇到险情时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极度紧张的心理活动

结合课文品味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俯瞰我国的首都北京,包含着杨利伟对祖国、对战友与亲人的热爱。

八、归纳总结

以小标题的形式展现了作者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叙述,既展示了中国高超的航天技术,又表现了中国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忠于祖国、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严谨科学忠于祖国临危不惧

十、 布置作业

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下周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

4、《太空一日》表格式教案

课题 第六单元22.《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教学方法 速读品味

教学资源 ppt

5、《太空一日》教案表格式

《太空一日》 新授课 七年级备课组 2课时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作的方法,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以及临危不惧的品质。

教学重点 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6、《太空一日》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太空一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空一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电视或者各种媒体上关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报道也比较详细,他们应该有所了解。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著名的般天英雄杨利伟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在太空一日生活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般天的知识?

预设1:我希望了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2:我希望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预设3:我希望了解在太空会遇到一些什么。

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去进行一场关于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教师引导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为了便于大家顺畅阅读,我们先订正一些字的.音,扫清阅读障碍(幻灯片出示字音,师生订正),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旅行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尝试概括作者主要为我们在太空的哪些事件。

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见闻?

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

a、起飞的感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c、神秘的敲击声。

D、惊心动魄的归途。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 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导语设计

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 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 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 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 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 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 轮廓 模拟 遨游 严谨 稠密 瞬间 概率 烧灼

五脏六腑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2. 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 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三 :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 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

(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学四 :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大屏幕展示神舟五号发射、回收等几段精彩视频。

小组合作,同桌交流。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提取或概括。

采用小标题的作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另外,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

教师可适当提示,所举例子要能突出“严谨”“科学”。

可结合学习、生活上的实例谈感受。

所提的问题要围绕航天话题,注意文明、礼貌用语。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 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 蕴藏的思想感情。

3. 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8、十月一日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道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全国人民都喜气洋洋庆祝祖国的生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十”“月”“日”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会正确书写。

3、学会基本笔画横折钩,会说笔画名称,会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看图说话,知道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全国人民都喜气洋洋庆祝祖国的生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会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玉、瓜、米、大、果、多、竹、子、一、五、木、禾、土。

2、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一、丨、丿、乀、亅。可指名说,也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说。

二、看图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图上画着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各民族的小朋友唱歌跳舞,庆祝国庆节。)

3、谁知道我们的国家叫什么名字?

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0月1日是我们国家的生日,我们叫它国庆节。教师领说:“十月一日是国庆节。”

这一天,全国人民特别高兴,人们敲锣打鼓,唱啊跳啊,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三、拼拼读读。

提醒学生这3个生字的音节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正确。

四、字词教学。

启发学生自己看课堂作业 本上的笔画笔顺分析,识记字形。

十:在什么字中看到过?(“土”下面一横去掉就是“十”。)应该怎么写?

五、书写指导。

十:注意先横,横在横中线上,再写竖,竖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月”“日”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会正确书写。

2、学会基本笔画横折钩,会说笔画名称,会书写。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二、字词教学。

1、教学新笔画横折钩,带学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2、启发学生自己看课堂作业 本上的笔画笔顺分析,识记字形。

月:横折钩这个新笔画要多说几遍。

日:“日”与“月”比较,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3、指导学生看课堂作业 本上“日”和“月”的汉字演变图,知道这两个象形字是如何演变过来的。(这是弹性题,不一定要做。)

三、书写指导。

月:告诉学生,第一笔是竖撇,要写得长些。横折钩的横不能写得太长,要不,成了胖月亮了。里面有两横,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日:里面的一横在横中线稍上面一些,下面一横是封口横。

四、巩固练习。

1、口头组词。

月:九月、一个月、月亮。

日:日子、星期日、今日、明日。

2、可做“找朋友”游戏。

五、作业 指导

第3题,让学生会说“一月一日是元旦”,或“~月一日是一年的第一天”、“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最后一句日、月自己填人,可以有多种说法:可以是法定纪念日,如“五月一日是劳动节”、“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也可以是个人纪念日,如:“二月五日是我的生日。”“八月十日是奶奶的生日。”

9、五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一日公开课教案

一、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是一则新闻,文章中的表层意思学生不难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文中一些数字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以及部分句子的含义,需要加以引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唱歌曲导入,解释课题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吗?我们共同唱一下这首歌好不好?

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教师:写作消息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迅速及时;二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消息没有固定的写法,但从结构上说,它常常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四个部分。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3)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4)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交流同时把说明中国变化之大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教师:看到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学生: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学习写法

教师:这篇课文都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数字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数字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找出文章中几处比较方法的使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的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七、课堂练习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身边发生的一个变化。

八、作业安排

上网查找资料: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变化怎样?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

九、附录

1、调查资料

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2、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改革开放 变化巨大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新闻的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紧紧围绕重点去读、去画、去讨论,同时又做到课外向课内延伸、课内向课外拓展,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10、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国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 卢森堡43,940

2.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3.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4.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9、延伸:

●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新闻《我家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