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一等奖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本领,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2、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本领,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资助学习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这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的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呢?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个寓言,看看他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个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文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字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的《刻舟求剑》这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明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点播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划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失去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马?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使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课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那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化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2、在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的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联系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根在狐狸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字是什么意思?(假借)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段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狐狸”两个字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子要写得左窄右宽。“违”是半包围结构,写时应该从内到外。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4、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
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
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选取的寓言故事,依旧是篇幅短小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而这样的竞赛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认真思考、专注聆听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巩固,并能结合其余小组同学的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
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苗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
5、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教材简说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 )”跟“串( )”、“锄( )”跟“助( )”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 )”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 ”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为他不懂得禾苗生长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6、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掩耳盗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三、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7、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8、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导学教案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
一、温馨寄语: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你会更优秀!
二、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亡羊补牢”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学法指导:(1、读懂故事 2、明白道理 3、联系生活用一用)
四、知识链接:
“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自主学习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借助拼音把生字生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忆生字。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1、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1、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3、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四、课堂小结
像文中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五、课堂检测
1、比一比,组词。
悔( )叼( )屈( )隆( )
梅( )叨( )窟( )窿( )
2、“亡羊补牢”中“亡”是指 ,“牢”是指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六、课后反思
9、《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温馨寄语: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你会更优秀!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理解“南辕北辙”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1、读懂故事 2、明白道理 3、联系生活用一用)
一、自主学习
1、试着读懂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借助拼音读生字、新词,并将课文读通顺。
3、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4、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细读他们的对话。
二、合作探究:
1、车下的人说的话,车上的朋友听明白了吗?为什么?
2、“盘缠多”、“好把式”能帮助车上的朋友很快到达楚国吗?为什么?
3、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体会所明白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
从这则寓言中我明白了( )。
四、扩展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并读一读
pánchán yìngyào wángyángbǔláo
( )( )( )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注意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1)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2)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3、《南辕北辙》告诉我们:
六、课后反思
9、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坐井观天、亡羊补牢)教案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通过小鸟与青蛙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只看到井口大的天,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寓言,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坐井观天》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坐井观天”的成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二、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2.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寓言两则井河口渴
①小声自由读,把带拼音的字读准。
②老师检查,指名认读生字。
③你怎么记住这些字?把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④采取多种方式检查认读效果。
(2)指导写字。
①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真观察,注意书写。
重点指导:
沿: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渴、喝”两个字右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偏旁不同,可引导学生用会意的方法识记。口渴了需要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③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再读课文。(出示挂图)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读句子(投影)。
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
(4)到底谁错了?
①讨论。
(小鸟是对的,青蛙是错的。)
(5)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小鸟说大话?
①讨论理解。
②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教师引导学生说几句大话。)
③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教师引导学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整天坐井观天,认识的天空只有井口大。)
(6)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2.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①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信、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②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③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五、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如果青蛙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来可能发生什么事?
(3)最后谈谈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个故事:
通过生动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六、作业
读编青蛙跳出井口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亡羊补牢》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①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故事?
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想好了,同桌互说互听。
3.检查学习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正音。
沿:yán不读yàn。
渴、喝声母不同,渴(kě)
养:窿、坊是后鼻音。
悔:(huǐ)是“h,,不是“f”。
多音字:“圈”羊圈juàn)圆圈(quān)
(2)自由读,开火车读,找出句子测读。
4.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的字生字卡片。
认真观察,注意指导。
丢:与“去”要区别。
叼:最后一笔是。
补:是“*”字旁,不能少一点。
(2)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题目的意思
(1)提问:“亡”是什么意思”“牢”指什么?
(2)说说题目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能提到课文中的内容即可。
2.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养羊人几次丢养?(两次)
(2)什么原因丢羊?(羊圈破了个窟窿)
(3)街坊怎么劝他的?
①指名读街坊的话。
②指导朗读:要怎么读才能体现街坊劝他的诚意呢?
(要用关心的语气读)
全班齐读。
(4)养羊人是怎么说的?要怎么读?
(不以为然的口气,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全班齐读。
(5)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说,为什么用“又”字?
②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为了不丢羊,你认为最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2.如果你是养羊人,应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3.你想跟那个养羊人说什么?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0、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