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导学案一等奖

《《滕王阁序》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滕王阁序》导学案一等奖

1、《滕王阁序》导学案一等奖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小小说,通过写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写出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深爱文章结尾意蕴丰富,奶糖融入泥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真正的人间至爱是广阔无疆,无所不在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2.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3.真正培养学生走进文章语言,品味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选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句,赏析语言,感悟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离异母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爱无处不在的情感

2.同情文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母亲对小亮的至爱亲情

2.感悟文中体现的人间温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歌曲中进入课文情境):

(伴奏:世上只有妈妈好)世界上,有一种爱,细腻而温柔,是清晨上学时耳边殷切的叮咛;世界上,有一种爱,温馨而伟大,是夜半灯光下细密的针脚;世界上,有一种爱,无私而永恒,是坚强的臂弯撑起的广阔的蓝天这种爱,就是我们最可贵的母爱

二.自学大比拼(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 小师傅检查徒弟《学案》完成情况,后课代表汇报

2. 字音识记请两位同学为大家展读字音

三.读一个故事(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填写以下句式

甜甜的泥土, 的母亲, 的小亮

2. 请找出文章的线索,用几个动词将文章线索练成完整的故事

四.品人生百味(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1.体会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异的妈妈不能陪伴在小亮的身边,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

2.体会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学生跳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按

句式说话:读“”,我体会到 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赏析:我体会到一双热切的眼神在寻找她的孩子,直至人影疏散,这个画面使我们清晰的看到由期望到焦急再到失望的过程的母亲)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悟一番道理:(设计意图:理解文章主旨)

思考:“甜甜的泥土”为何是甜的?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奶糖母爱人间温情

六.绘一片佳境:(设计意图:展开丰富想象,活用描写方法,进一步感受人间真情)

如果你作为一名编剧,要为《甜甜的泥土》创作续集,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场景?请用200字描述一下

(注意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

七.尽一份孝心

请回去为你的至爱亲人做一件事,感恩他们的养育

八.板书设计:

送传分埋化

奶糖

甜甜的泥土

2、《滕王阁序》导学案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小小说,通过写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写出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深爱文章结尾意蕴丰富,奶糖融入泥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真正的人间至爱是广阔无疆,无所不在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2.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3.真正培养学生走进文章语言,品味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选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句,赏析语言,感悟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离异母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爱无处不在的情感

2.同情文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母亲对小亮的至爱亲情

2.感悟文中体现的人间温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歌曲中进入课文情境):

(伴奏:世上只有妈妈好)世界上,有一种爱,细腻而温柔,是清晨上学时耳边殷切的叮咛;世界上,有一种爱,温馨而伟大,是夜半灯光下细密的针脚;世界上,有一种爱,无私而永恒,是坚强的臂弯撑起的广阔的蓝天这种爱,就是我们最可贵的母爱

二.自学大比拼(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 小师傅检查徒弟《学案》完成情况,后课代表汇报

2. 字音识记请两位同学为大家展读字音

三.读一个故事(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填写以下句式

甜甜的泥土, 的母亲, 的小亮

2. 请找出文章的线索,用几个动词将文章线索练成完整的故事

四.品人生百味(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1.体会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异的妈妈不能陪伴在小亮的身边,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

2.体会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学生跳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按

句式说话:读“”,我体会到 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赏析:我体会到一双热切的眼神在寻找她的孩子,直至人影疏散,这个画面使我们清晰的看到由期望到焦急再到失望的过程的母亲)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悟一番道理:(设计意图:理解文章主旨)

思考:“甜甜的泥土”为何是甜的?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奶糖母爱人间温情

六.绘一片佳境:(设计意图:展开丰富想象,活用描写方法,进一步感受人间真情)

如果你作为一名编剧,要为《甜甜的泥土》创作续集,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场景?请用200字描述一下

(注意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

七.尽一份孝心

请回去为你的至爱亲人做一件事,感恩他们的养育

八.板书设计:

送传分埋化

奶糖

甜甜的泥土

3、《滕王阁序》导学案

《滕王阁序》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3)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意义;背诵精彩语段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古汉字字典

五、近年高考相关知识点及试题: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试题:三、(12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来源:Ks5u.com]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唔为尔新其糯。”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千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乎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敝衣敝:破旧

B.女角遽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4、《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准确背诵默写经典词句

3.体味所用典故的妙处

【知识链结】

一、背景知识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二、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初唐四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文体:

序:作文文体一种,大致有三种:书序、赠序、宴集序。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唐魏征《隋书序》等;赠序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任华《送宗判官滑台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据以上定义,《滕王阁序》应是一篇宴集序。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预习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翼轸()襟()三江鹤汀()凫()渚()川泽纡()孤鹜()樽()迥()南溟()胜筵()梓()泽瓯()越

棨戟()遥临懿()范襜()帏暂驻潦()水

俨()骖騑()绣闼()雕甍()舳()

5、《滕王阁序》导学案(第二课时)

5《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课文结构,第1段)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结构。

2、识记“棨戟、懿、襜……”等7个生字的读音。

3、理解段中“襟、带、雾、腾、起”活用词的意义或用法

4、疏通文意,知道句子所写的内容。

【学习重点】弄清课文结构,识记词的活用。

【学习难点】理解句子所写内容

【学法】自主阅读、合作翻译、练习巩固

【复习导入】

1、作家作品: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阎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2、文体: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文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全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骈文第二个特点是讲究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其三是讲究用典。

3、“序”——文体的一种。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6、《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7、滕王阁序导学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滕王阁序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滕王阁序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滕王阁序导学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自学指导】

1.注音

瓯 (ōu) 越 翼轸(zhěn) 懿 (yì) 范 襜帷(chān) 骖騑(cānfeī) 雕甍(méng) 舸 (gě) 舰 潦水(1ǎ0) 孤骛(wù) 彭蠡(Iǐ)

2.古今异义

时维 (古义:语气词;今义:维护 维持) 九月

3.一词多义

引 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引而不发(动词,拉弓)

引兵出战(动词,率领)

左右欲引相如(动词,拉)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带领)

属 序属三秋(动词,适值)

吾属今为之虏矣(名词,类、等、辈)

屈原属草稿来定(动词,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嘱咐、嘱托)

4.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穷岛屿之萦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曲折回环的景致)

山原旷其盈视(动列活用作名词,视野)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即“知何”)

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应为“于崇阿访风景”)

(2)省略句

响穷彭蠡之滨(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响穷于彭蠡之滨”,

6.作者作品

王勃(650-676)唐代史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诗与文均负盛名,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__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__ 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使本文具有声势浩荡、景象万千的特色?

作者以华美的语言、悦耳的音响、艳丽的色彩作为材料,描绘滕王阁的地理环境、建筑特包、宴会盛况及自我感受,表现主题,使本文具有声势浩荡、景象万千的特色。

(1)语言:形象(例如,写滕王阁的气氛“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精确(例如,写登上滕王阁后的视野,对近景、中景、远景的描写就十分精确);富于感情色彩(激昂、豪迈)。句式在整齐的基础上变化,在变化中达到完整化(以四六句为主,三字句和七字句间杂),韵律协调,节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人。

(2)色彩:作者运用多彩的文笔,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描绘秋时风光,意境开阔,读后使人心旷神怡。例如.“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3)音响:在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秋日的奇景,还听到了船民飘逸清幽的渔歌和飞雁的悲呜,例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

总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滕王阁,是一座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直体的楼阁,说明作者在写作上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3.第二段中秋静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寓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已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给人以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4.第二段描述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下气象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章节奏加快,表明心潮起伏。文章集众美于一体,表现了滕王阁及与会人物之美,精神视野极其开阔。而其中“雁阵惊寒”时时在点明季节时令,时时在暗示人生悲剧意义的一面,时时在阐释人生无常的哲理。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翼轸(zhěn) 瓯越(ōu) 懿范(yí) 骖騑(cān)

B崇阿(ā) 凫渚(fú) 绣闼(tà) 雕甍(hóng)

C舸舰(gě) 序属(zhǔ) 鼎食(dǐng) 檐帷(chān)

D.台隍(huáng) 流丹(dǎn) 潦水(liá0) 暂驻(zàn)

2.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枕夷夏之交(倚,据) 俊采星驰(人才)

B潦水(蓄积的雨水) 序属三秋(属于)

C披绣闼(披上) 云销雨霁(雨过天晴)

D.彩彻区明(颜色) 下临无地(从高处往下探望)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顺流而东行

C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D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和杨炯,人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最为杰出。

B王勃,字子安,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C《滕王阁序》是王勃赴交趾探亲,路过南昌遇到当地名士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时,即兴创作的。

D《滕王阁序》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二段写景,点明举行宴会的时间和地点,描绘滕王阁的高峻以及登楼所见的景物,由远及近进行描绘。

【课外练习】

阅读理解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垒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占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祜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 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桐,则对曰:“土工洊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节)

注释:①李全:南宋叛臣。 ②乡用:重用。 ③洊(Jiǎn):再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遇槐严(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谴责)

C斩以徇师(示众) D麾妇人出(挥手使……离去)

2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董槐年轻时,喜欢淡论军事,把自己比做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很生气,以为董愧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语言运用】

请运用“诚信”与“变通”这组词语,仿照例句写两句话。

例句: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课堂练习】1 C 2 A 3 C 4D

【课外练习】l B(责:要求) 2 B(“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与B项中“请以战喻”中的“以”相同) 3C(不是董槐跟在几个人后面,而是使几个人跟随他) 4(1)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2)士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3)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衣帽坐着。

【语言运用】略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滕王阁序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8、《兰亭集序》导学案

下面这篇《兰亭集序》导学案是由小编分享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的重难点

1, 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 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我们如何看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 课文导入

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

1,作者简介

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兰亭集序》的相关背景

A、兰亭: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从浙江绍兴城向西南,约20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林中有一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B、《兰亭集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他们这些人围坐在小溪边,然后把一个酒杯放在水流中,如果这个酒杯随着水流流在谁的面前不动了,谁就饮酒作诗。后来他们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在醉酒的状态下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C、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三,朗读课文

四,带领同学梳理课文。

除了逐段的翻译全文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讲解字词的用法和特殊的句式。

1,着重讲解的知识要点: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

“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

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2)“修禊事也”: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4)“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7)“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以下参阅钱钟书《管锥编》

“一死生与齐彭觞”: 语出《庄子•齐物论》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庄子认为寿命长短相对,故而否定了寿夭的区别,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区别。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2,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

(一)字词活用

【少】少长咸集

: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齐】齐彭殇为妄作

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二)一词多用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五,思考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从整体上把这篇课文的字词和相关的知识点梳理了一遍,因而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了,下节课我们讲从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着手,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下去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哪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并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第二课时

六, 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1, 提出问题:上节课课后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大家下去之后思考了没有,现在我们接着学习和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A.请同学们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B 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找出相关例证。

明确: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来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来概括,第三段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

3.具体讲解。通过我们上面对这篇课文思想情感的总体把握,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一)第一段

老师先朗读第一段,让同学们思考何为乐。

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信可乐也”,何为乐呢?每个人都又自己的见解,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幸福的看法。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可见在王实甫的眼中,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人民的安居乐业就是他的快乐。那么本文作者的乐趣又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在第一段中又哪些时间是描写时间和天气的。一起回答(学生回答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宜人爽目的天气的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大家再找一下文中描写地点和环境的句子又哪些呢?(同学回答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这个环境清秀的地方集会,可谓是具备了”地利”的条件,这是作者乐的第二个原因。

现在已经有了天时,地利,还缺一个的,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了。大家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场景的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长须幽情)。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名士,故人坐在一起,饮酒作诗,畅叙幽情,可谓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真是可以成为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而有之,作者想要不乐都很难啊。

(二)第二段

点同学起来朗读第二段,其他的同学在下面思考,作者是如何由乐转为痛的,作者为何而痛,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来。(朗读课文)

( 点同学起来回答文中表达作者悲痛原因的句子,在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行归纳总结)痛的原因

A人生短暂:“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B世事无常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C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三)第三段

请大家齐读第三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从文中的相关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难体会出,在这里作者的悲是指向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这种悲并不是属于作者一个人的悲哀,正如文中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是具有千古同悲的特点的,。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和曹操的“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感慨就是对千古同悲的回音。

七, 总结回顾

这篇文章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作者在清丽的环境和其乐融融的场景中,着重写一乐字,然后由乐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段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个悲字做结。虽然情感色彩迥然不同,但是前后过渡却协调自然,可见作者行文的高妙。

八,板书设计

天时

乐 地利 信可乐也 乐

人和 尽

人生短暂之痛 悲

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死生亦大矣

生死难测之痛 来

古人 千古同悲

悲 今人

后人

至于作者这种乐尽悲来的思想情感和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又是如何看待,要作何评价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由自己的不同的见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着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下。

九,针对上节课遗留的问题,提出相关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发同学的思考。

根据上面对作者情感的分析,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吗?请陈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发言,讨论

老师明确:

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第二种观点:不是悲观的。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蒙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她性格豁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章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十,结语

对王羲之的人生情感和价值观,我们都由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书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后人迄今为止都没有超越的。作为成长在新社会的朝气蓬勃的一代,当我们遭遇生活偶尔的不如意和挫折的时候,我们除了嘴里叫喊着郁闷和去大哭一场大吃一顿“化悲痛为食欲”外,我们是否该从王羲之的身上学到点什么呢?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9、《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序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色。

2、 了解兰亭宴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3、 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教学重点 :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 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A]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二 作者介绍 [A]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三 写作背景

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 预习提示[A]

生字:

癸( )丑 修楔( ) 流觞( ) 游目骋( )怀 趣( )舍万殊 齐彭殇( ) 会稽( ) 感慨系之( ) 曾不知老之将至( )

通假字:趣舍万殊( )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列坐其次()

③信可乐也 ()④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⑦不能喻之于怀()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⑨齐彭殇为妄作()

五 品读课文

1在文中找处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B]

2从文中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B]

3作者感到痛苦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B]

4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C]

六当堂检测

1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5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10、《兰亭集序》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的传奇轶事,理解“序”这种文体;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识记第一、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悠远的文思,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识记第一、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识记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而关于他的传奇轶事也有很多,比如书后31页的几则小故事。下面你来翻译一下第一则小故事,并积累难点字词

Xi郗子弟:子侄坦腹食:露着肚子吃饭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有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十余公里。

三、文学常识

1、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分为书序(自序、他序、代序、序、跋)和赠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分为书序和赠序。

《兰亭集序》为(书序、自序、前序)

《兰亭集跋》(孙绰著)为(后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并体察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几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