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三篇情感真挚的文章,用线画出文章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2. 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作者把“感动”表达出来的方法。
3. 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写一个感动人的作文片段。
阅读一:《人生的作业》
周日的中午,我吃完饭,匆匆看了一眼外婆。她正独自坐在院里盯着花儿发呆,想必又在想念逝去的外公。我原想走进院子陪陪她,可又想到了那一沓沓未完成的作业,于是便照应了一声:“外婆,我写作业了,有什么事儿就叫我。”随后,又折回房间,继续在作业中“战天斗地”。
正为一道数学题纠结的时候,却听见了敲门声,一看是外婆。她说道:“丫头,我出去透透气。”想到外婆快九十岁了,平时很少一个人出去,我有些不放心:“外婆,您就在院子里走走,要不然爸妈会担心的。”“不碍事,我就在小区里转转,以前和你外公一块儿能走到城南呢!”我看到外婆的眼眸里闪过一抹伤痛,又带有一丝恳求的神情,只好妥协:“那您别走远了。”外婆连声应着,笑着出门了。而我,又埋进了满书桌的作业里。
写完作业,伸了个懒腰,抬头看到时钟都五点了。两点、三点、四点、五点!都四个小时了,外婆怎么还没回来!我赶紧拿起钥匙,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在小区里焦急地走着,四处张望,眼光扫过每一张老人的脸,却不见外婆。“唉,怎么办?要不是作业太多,也不会让外婆一个人出门呀!”我惊慌失措,懊悔不已。
忽然,我瞥到了桥上一抹熟悉的身影。我眯起眼睛使劲地扫描,果然是外婆。有些佝偻的背,一根外公生前常用的拐杖支撑着有些颤抖的双腿,她慢慢走近了。她那模糊的身影竟与外公有些重合,我拭去眼中的水雾,小跑上前去搀扶她。外婆看到我很惊喜,举起手里的糖葫芦:“看,丫头,你最喜欢的。”看着鲜艳欲滴的红糖汁缓缓流下,我努力扬了扬有些僵硬的嘴角,接过糖葫芦就咬了一口:“真甜!”外婆笑得开了花。红糖化开了,嘴里却有一股从未有过的酸,酸过心里,酸到鼻头,酸得我只想掉眼泪。
扶着外婆,她渐渐把重量倚在我的胳臂上。我很开心能成为外婆的又一根“拐杖”,紧紧地握着她有些粗糙、枯瘦却温暖的手,让我蓦然感到了一股责任。我掏出面巾纸给外婆擦去汗渍。“丫头真好。”她悄悄握紧我的手。在她有些温润的眼里,闪烁着欣慰、信任、感动……我有些不好意思了,红着脸转过头看着迎风舞动的杨柳……不知不觉中,我的身板挺得更直。
2、《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三篇情感真挚的文章,用线画出文章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2. 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作者把“感动”表达出来的方法。
3. 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写一个感动人的作文片段。
阅读一:《人生的作业》
周日的中午,我吃完饭,匆匆看了一眼外婆。她正独自坐在院里盯着花儿发呆,想必又在想念逝去的外公。我原想走进院子陪陪她,可又想到了那一沓沓未完成的作业,于是便照应了一声:“外婆,我写作业了,有什么事儿就叫我。”随后,又折回房间,继续在作业中“战天斗地”。
正为一道数学题纠结的时候,却听见了敲门声,一看是外婆。她说道:“丫头,我出去透透气。”想到外婆快九十岁了,平时很少一个人出去,我有些不放心:“外婆,您就在院子里走走,要不然爸妈会担心的。”“不碍事,我就在小区里转转,以前和你外公一块儿能走到城南呢!”我看到外婆的眼眸里闪过一抹伤痛,又带有一丝恳求的神情,只好妥协:“那您别走远了。”外婆连声应着,笑着出门了。而我,又埋进了满书桌的作业里。
写完作业,伸了个懒腰,抬头看到时钟都五点了。两点、三点、四点、五点!都四个小时了,外婆怎么还没回来!我赶紧拿起钥匙,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在小区里焦急地走着,四处张望,眼光扫过每一张老人的脸,却不见外婆。“唉,怎么办?要不是作业太多,也不会让外婆一个人出门呀!”我惊慌失措,懊悔不已。
忽然,我瞥到了桥上一抹熟悉的身影。我眯起眼睛使劲地扫描,果然是外婆。有些佝偻的背,一根外公生前常用的拐杖支撑着有些颤抖的双腿,她慢慢走近了。她那模糊的身影竟与外公有些重合,我拭去眼中的水雾,小跑上前去搀扶她。外婆看到我很惊喜,举起手里的糖葫芦:“看,丫头,你最喜欢的。”看着鲜艳欲滴的红糖汁缓缓流下,我努力扬了扬有些僵硬的嘴角,接过糖葫芦就咬了一口:“真甜!”外婆笑得开了花。红糖化开了,嘴里却有一股从未有过的酸,酸过心里,酸到鼻头,酸得我只想掉眼泪。
扶着外婆,她渐渐把重量倚在我的胳臂上。我很开心能成为外婆的又一根“拐杖”,紧紧地握着她有些粗糙、枯瘦却温暖的手,让我蓦然感到了一股责任。我掏出面巾纸给外婆擦去汗渍。“丫头真好。”她悄悄握紧我的手。在她有些温润的眼里,闪烁着欣慰、信任、感动……我有些不好意思了,红着脸转过头看着迎风舞动的杨柳……不知不觉中,我的身板挺得更直。
3、《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导学案
课 题 | 乡愁 | |
教学目标 |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教学重点 和难点 |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集 体 备 课 | 二次备课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 ||
教后记 |
4、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 宋 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5、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导学案(含答案)
写 作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运用描写,突出个性。
2.展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重点:在写作中如何将人物个性写得生动感人,又合情合理。
预习导学
1.人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观察时要仔细把握,认真比较,反复思考,然后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个性。
2.全班进行一次人物素描比赛。各人选出班上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这位同学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写成的文章,让大家猜想写的是哪位同学。
合作探究
问题一:选出本班一位同学作为观察对象,写出他的个性特点,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看看他们根据你的描写猜的是谁。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她是谁呢?请你们听好哦!那个人呢,大眼睛,不挺的鼻子,散黑弯曲的头发,双眼皮。对了,还带了一副眼镜。外表坚强,实际内心脆弱。
她喜欢童话故事,同时还热爱武侠卡通。她的性格和我一样,好胜。我们因为这个特点经常吵架。不知度过多少个春秋才会改变呢?有一次,忘带涂改液,向她借。那时,我们有误会,可当时急得热锅上的蚂蚁,没办法,我以为她会帮我的,可谁知道我那天真的想法被打破了,哎!想想还是及早消除误会为好。虽然,她有着种种缺点,可她本性是好的,她的英语很棒。这点我要向她学习。
问题二:准备一本日记本,坚持写日记。可以记一天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段,也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记下一天生活的内容,可以记一次初识的同学或相处多年的朋友,还可以三言两语写出对生活的感受。
示例一:
2010年4月17日 星期一 晴
曾经坚持写过日记的我,今天想再坚持写下去。
日记里记下了我的快乐,我的苦恼。这段时间我不开心,情绪波动很大。因为我常常想起我内心的那个人。他突然得病离我而去,一想起他我会泪流满面。
今天下午没上课,坐在电脑前,我想写点我们以前的故事,怎么又心酸得哭了。哎,眼泪怎么就止不住了,还是明天写了。
示例二:
2010年7月18日
今天中午回家吃饭,看到妈妈在太阳下烧去世人用的纸钱,想起了我的哥哥和朋友,还有几天是哥哥去世六年的祭日。
我和妈妈的心情都很沉重。妈妈在讲哥哥以前的故事。哥哥去世后,妈妈是靠信耶稣来支撑自己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支柱真的会垮的。昨天给老爸过了生日,他真的很不容易。愿老爸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问题三: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的颁奖词就是对这些人物个性高度凝练的概括。下列几个备选人物,你能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他(们)的个性吗?
1.科学泰斗——钱伟长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追求、爱国、淡泊名利
2.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诚信、奉献、坚持
3.舟曲之子——王伟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忘我、无私、大爱
问题四:你知道关于人物个性的名言吗?请收集几则供自己借鉴。
1.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宋·朱熹
2.性格只不过是长期形成的习惯而已——海拉里特斯
3.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绪儒斯
4.如同性格的唯一基础那样,深邃的真诚也是才能的唯一基础——爱默生
5.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问题五:假如班级有一次评选优秀的机会,你如何介绍自己,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这就是我
我,雷一样的女孩,爽朗的笑声是我的特色招牌。我,没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皮肤有点黑,不过这是健康的表现;双眼汪汪带露,惹人堪怜,虽不是熠熠生辉,却也是乌黑发亮,炯炯有神;我的笑虽然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却也极富感染力。仍记得放假之时,因为要补课,班里死寂一片,我感叹,哎,都没人高歌一曲。只有我忽地站起,手舞足蹈地大喊:“放——假——啦!”
犹记得政治课上,我与一位捣乱的同学针锋相对,对方可是号称眼神可以秒杀众生,发怒可以引起海啸,巧舌如簧的人啊!我没有畏惧他,而且最后彻底战胜了他。因为,我是正义的。
这种大无畏,不怕“死”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哎,这年头像我这样的女生堪比撒哈拉沙漠中的清泉,实谓尤物也。
这就是我,爱恨分明。不过,同学们,你们别拍,因为我一直都很喜欢你们。
6、导无痕,润有意《金蝉脱壳》导学案教学设计
金蝉脱壳
【文本分析】
1、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配”的写法。
2、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4、资源链接: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壳”的两种不同读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描写,练写一段话。
【导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读题正音。
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读: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壳”都是白读,读作ké。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的三十六计之一。)
3.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则成语故事,而是记叙了作者亲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蝉怎样脱去外壳,换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的。(边说,边示图)多神奇啊!
二、【学生五分钟】课前必问:
1.课文你读正确读通顺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生字词你学会了吗?
请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上台报词,选择你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词检查大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3.相机教学本课生字。
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写得对不对?
重点板书:搜
学生在书上描红。
4.过渡:这篇课文很长,你们最想学哪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什么?(直接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写得很精彩。)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蝉是怎样一步步脱下身上的壳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书:
背→头→脚→尾
把过程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说清楚,这就叫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你能用一组完整的表示顺序的词说说蝉脱壳的过程吗?
3.在整个脱壳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儿给你的印象最深?
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两三分钟
学生大多不会批注,要么整段画下,要么无从下笔。
导:如果你关注到了重点词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4.交流: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教:(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还有谁也对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读。
(3)你为什么把“仰”读得那么重?(此处以“仰”为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
(4)还有对“仰”印象深刻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5)“仰”可以换成“倒”吗?
(6)读出你蝉的奋力!
出示:“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一个“仰”字,让我们看到了蝉脱壳时的奋力,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就是“推敲”啊!
(板书:用词准确)
扶:(7)让我们再来推敲推敲,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动词打动了你?
预设:
扑——敏捷地扑,奋力地挣脱。
抽——最后的动作,轻快地,果断地。
(8)出示句子(动词变红)。
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9)再读读这句话,透过这些准确的动词,你读出新的感受了吗?
【学生五分钟】
放:(10)这句话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是因为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啊!在第四自然段中,像这样准确生动的动词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动词
感
受
交流。说一说,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段话写得如此准确、细腻、传神,靠的是什么?(板书:观察仔细)
5.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看看图,感受一下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老师用课文语句给画面配上了解说词。
学生练习背诵。
指导看图背诵(背→头→脚→尾)。
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蝉尾出壳的经过,这就是“自然协调”。(点红“自然协调”)
6.导:背出来了,头出来了,脚出来了,尾巴也出来了!这自然协调的过程看似瞬间可以完成,但实际上要用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来猜猜看。(前后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努力,一个小时的挣扎,一个小时里经历一次破茧成蝶似的新生!
出示: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名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说明蝉儿筋疲力尽;“依依不舍”写出了蝉儿不忍心离开蝉壳,在作者眼中,蝉儿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
四、拓展练笔:
此时此刻,那静静地趴着的蝉儿在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五、感悟升华总结。
今天,我们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金蝉虽小,却在那一次次挣扎与抽搐中,如破茧成蝶,如凤凰涅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令人动容!而正是有了作者聚精会神的观察,细致准确的描写,才让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
△附板书
7、金蝉脱壳
观察仔细
言之有序
用词准确
7、《啊,船长,我的船长》自学指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改诗
夏邑县群星中学高伟
家有五柳以为号,
不慕荣利静少言。
不求甚解好读书,
每有会意便忘食。
嗜酒家贫不常得,
亲旧置酒每招之。
造饮辄醉不吝留,
常著文章以自娱。
衔觞赋诗示己志,
不戚贫贱汲富贵。
8、《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学案(必修3教学设计)
课 题 | 《曹刿论战》 | |
教学目标 |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
集 体 备 课 | 二次备课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出处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读课文。 三、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4.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 “根据”等。 四、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概括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2、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 (1)忠心爱国 眼见鲁国形势危急,不理乡人劝阻,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要求同赴战场抗敌,可見他有正义和爱国心。 (2)有政治识见 曹刿了解得民心才可战胜齐国的道理。因此当鲁庄公说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 ,他才说可以一战。 (3)熟悉军事,善用战略。 他深明军队士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战争一开始时,他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到齐人三鼓,士气竭尽,而鲁军士气仍然旺盛时,便一鼓作气,击败齐军。 (4)处事谨慎,善审敌情 当齐军败走时,曹刿并不急于追击,以防敌人诈败,暗埋伏兵。 待观察过齐军的车辙紊乱,旗帜东倒西歪,确定敌人是真的败走,才让庄公挥军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庄公 (1)欠缺政治识见 从第一次论战时可知鲁庄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战的凭借 。 (2)礼贤下士 庄公不嫌曹刿是一介平民,与他讨论作战的凭借。 (3)知人善任 允许曹刿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曹刿的意见,让他指挥军队的进退。 (4)处事鲁莽轻率,齐军败绩后,庄公立即想追击,并没有考虑对方可能是诈败。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懂得军事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三、试分析长勺之战中鲁胜齐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鲁胜齐败的原因如下: 同仇敌忾,上下一心, 把握战机,指挥得当,齐军犯错,失去战机。 四、讨论主旨和写作特色 1.详略剪裁 详写论战经过,略写战事过程; 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写得十分简略,作者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事;出动战车的数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将士奋勇杀敌的情況全部刪去; 2.运用对话突显人物的性格,使用对话可以使人物更活灵活现。 3.衬托手法。 以乡人的置国事于不顾衬托曹刿的忠心爱国;以高官的眼光短浅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庄公的轻率衬托曹刿的冷静沉着。 五、扩展: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
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预习案
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弟()笃()贰()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③贤贤易色:
④不贰过:
⑤民斯为下矣:
⑥古之学者为己:
⑦勇而无礼则乱:
⑧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⑩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⑾君子笃于亲:
⑿敏于事而慎于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
今也则亡()出则弟()
探究案
一、阅读第3则选文。孔子推许“好学”的弟子是谁?
二、阅读第4、5则选文。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阅读第6则选文。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
1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深入分析“学”的内涵,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观点。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3、限时30分,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检测下列重点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巩固通假现象。
1、给下列字注音
畏葸()笃()于亲慎()于言邑()
吾语()女谨()而信陈亢()趋()而过庭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民斯为下矣()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居!吾语女()()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1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主备人崔向东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链接】
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这句话说明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习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邑()吾语女绞()笃()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学()
3、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1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链接】
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这句话说明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习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邑()吾语女绞()笃()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学()
3、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贤贤易色()()()
居!吾语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