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等奖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等奖

1、《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等奖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 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2)是日 ( )3)更定( )4)余挐一小船(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7)焉得更有此人( )( )8)强饮三大白(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4、搜集描写“雪”的诗词。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全部内容。

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 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2)是日 ( )3)更定( )4)余挐一小船(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7)焉得更有此人( )( )8)强饮三大白(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4、搜集描写“雪”的诗词。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全部内容。

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 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2)是日 ( )3)更定( )4)余挐一小船(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7)焉得更有此人( )( )8)强饮三大白(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4、《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智能目标:1、感受西湖雪景之美,学习景物描写及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方法,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自学过程】

关卡一:我能读懂文章

一、理解下列加点字的一词多义

1 惟长堤一痕( ) 2 是日更定 ( )

上下一白 ( ) 是金陵人( )

3 是日更定 ( )

焉得更有此人(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卡二:我能理解文章

3、作为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怎样的经历?试分析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想象画面进行描述,并概括冬季西湖雪景的特点,体会本文写景的独特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痴”与文章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后半部分用近一半的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以“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卡三:拓展延伸

7、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和本文中的“独往湖心亭看雪”

中的“独”字,可分别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爱莲说》中含有“独”字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写出古今咏雪的名句,连续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1、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刻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5、《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一.走进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二.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崇祯()毳()雾凇()沆砀()

长堤()铺毡()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6、《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 知识积累:收集整理关于西湖的诗句。

2、走近作者:自读课文注解①,简要了解作者。

3、给加点字注音。

毳( )衣 雾凇( ) 一芥( ) 沆砀( )铺毡( )喃喃( )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②余挐一小船( )

③上下一白( ) ④及下船( )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是:①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更:②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白:③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这样的景色:

学习研讨


5、文中最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词语是:

6、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呆气?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研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拓展学习


6、收集整理古人描写雪的诗文。

7、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7、《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课文,读懂全文

学习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解释

2、识记重点句子翻译

知识链接: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他是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学法: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忆生字)

崇祯()毳()衣雾凇()沆()砀()铺毡()

喃喃()更()定拏()更()有此人强()饮

二、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拏一小舟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⑩及下船

三、识记文中的一词多义:

(1)更①是日更定()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白①上下一白()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对①有两人铺毡对坐()

②唐雎对曰()

(4)一①惟长堤一痕()

②上下一白()

(5)是①是日更定()

②是金陵人()

(6)得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四、古今异义

①是日更定

是古义:今义:

定古义:今义:

②余住西湖

余古义:今义: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今义:

五、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

②上下一白

③见余,大喜曰

六、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重点句子的翻译: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

点学生口头检测字词意思、翻译句子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之情。

二、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用一个字概括。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3、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4、一个“痴”字写出了两人怎样的情趣?结合背景你还能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5、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细细品味雪景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这种写景方法有何特点?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写下来。

2、用下列词语写一段关于雪景的话(词序可调整)。

漫天飞舞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冰雪世界

拟稿:审稿:审定:

8、《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5)拥毳衣炉火( )(6)雾凇沆砀 (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 ) (10)莫说相公痴( )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大喜( ) 三大白( )

(4)是: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课堂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拥毳衣炉火( )

(3)与余舟一芥(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 【翻译全文】

第二十九课

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nán dī

2、(1)消失 (2)这 (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 (5)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7)全,都 (8)焉得:哪能。更:还 (9)强饮:痛饮。白:酒杯。大白:大酒杯。 (10)痴迷 (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 酒杯 (2)我 整数后的零数 (3)表程度,十分,非常 跟“小”相对 (4)这,代词 表判断,与今义相同 (5)断绝 非常,极 (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 (3)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9、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10、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1、好。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2、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3、“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4、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15、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6、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7、(1)全,都 (2)鸟兽的细毛 (3)小草。引申指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4)罢了

18、(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湖心亭看雪》学案

19《湖心亭看雪》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要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知识导航

1、关于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关于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自主学习

1、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2、解释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及:等到。

舟子:船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者:……的人。

问题研讨

1、阅读课文,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雪的?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3、从哪些具体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大喜”?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应怎样理解?以舟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妙处?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1、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

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拓展延伸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你们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这样的评价?:

作业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10、《湖心亭看雪》学案

课题《湖心亭看雪》 课型模式复习课 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虚词。2、体味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整体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二、语音: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余拏( )一小船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是日更定 是: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3)拏一小船 拏: ④上下一白 一白:

(5)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 ⑥雾凇沆砀 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更: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客此 客: ⑩及下船 及:

(11)惟长堤一痕 惟: (12) 铺毡对坐 坐:

四、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 壹 ”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五、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当堂检测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定(gēng) 毳衣(cuì) B.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C.长堤(tí) 一芥(jiè) D.铺毡(zhān) 强饮(qiǎng)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o

1.是日更定矣( ) 2.余挐一小舟( )

3.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余挈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高洁情怀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方式。

2.本文中西湖雪景的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两人为什么“大喜”?

4.第二段舟子说作者“痴”,请说说他“痴”在哪里。

1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学案

内容预览:

二九 湖心亭看雪 学案

张岱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5)拥毳衣炉火( ) (6)雾凇沆砀 ( )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

(9)强饮三大白( ) (10)莫说相公痴( )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多义词:

(1)白

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

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

大喜( ) 三大白( )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

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

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精讲精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拥毳衣炉火( )

(3)与余舟一芥(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2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得日或否( ) (2)戊申晦( )

21、写出文中两个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22、“极天云一线异色”的意思是( )

A: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

B:那一条颜色很奇怪的云带在天边消失。

C:天边的云彩只有一线颜色很奇怪。

D:天上的云彩像线条一样颜色很奇怪。

23、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能力提升】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抽象、概括)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坟地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一个女人的悲剧》

24、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5、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或者你熟悉的景物。

26、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A:品韵方晓丝竹雅①

执毫始觉草篆神②

B:和二弦撷取生旦净③

调七彩寄情梅竹松④

27、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很容易读错,你能给它们正确地注音吗?

金蝉脱壳( ) 切肤之痛( ) 牵强附会( )

退避三舍( ) 茅塞顿开( ) 深恶痛绝( )

相机行事( ) 不肖子孙( )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nán dī

2、(1)消失

(2)这

(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

(5)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7)全,都 (8)焉得:哪能。更:还

(9)强饮:痛饮。白:酒杯。大白:大酒杯。

(10) 痴迷

(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 酒杯

(2)我 整数后的零数

(3)表程度,十分,非常 跟“小”相对

(4)这,代词 表判断,与今义相同

(5)断绝 非常,极

(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

(3)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9、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10、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1、好。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2、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3、“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4、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15、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6、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7、(1)全,都

(2)鸟兽的细毛

(3)小草。引申指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4)罢了

18、(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0、(1)有的

(2)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21、稍 须臾

22、A

23、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

(参考译文: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24、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会: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5、略

26、①乐器(音乐) ②书法 ③京戏(戏剧) ④绘画(国画)

27、qiào qiè qiǎng shè sè wù xiàng xiào

......

12、《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