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

1、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一等奖

《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

2、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

《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

3、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教案表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漫(mànmàn)装饰(zhuāngshì)

舵手(duò)谎言(huǎng)

二、词语解释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4、部编版九年级上《诗词三首》教案表格式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课题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5、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默写两首古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学习

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

难点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

指导 品读法,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

6、部编版九年级上《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xiāo)篾片(miè)发怔(zhèng)

麈尾(zhǔ)砒霜(pī)蓼溆(liǎoxù)

岔气(chà)促狭(cù)戗金(qiàng)

秋爽斋(zhāi)

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7、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8、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教案首

关 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2、纠正易错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猜一猜诗歌的基本意思。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5、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 

6、介绍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7、初步感受本诗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5)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美文品读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五、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 


 蒹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的音乐美。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在朗读时,要注意到诗中“叠词”的运用) 

三、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1、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描绘画面,让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四、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1、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焦急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失望_____的情感。 3、《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明确: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六、三读课文,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七、课堂小结: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八、作业: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附:板书设计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9、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新授

(一)、1、范读词五首。

要求:勾划字词,记住字音。

2、学生齐读词五首。

(二)学习《望江南》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筠( ) 脉脉( ) 苹( ) 倚( )

(2)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温庭筠(yún),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有“花间鼻祖”之称。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教学过程

2、读文本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读文学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4、本词小结总评

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再读一遍本词。

(三)学习《武陵春》:方法同第一首,并比较阅读。

三、作业:背诵两首词,准备默写。

板书:望江楼

梳洗 独倚江楼 → 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 失望

肠断 → 绝望

武陵春

只恐 载不动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先流

闻说

也拟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2、齐背读已学过的《望江楼》和《武陵春》

二、新授

(一)学习《渔家傲》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塞( )( )( ) 嶂( ) 浊( )

燕( ) 羌( ) 人不寐( )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教学过程

3、读文学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4、学生齐读本词

(二)学习《江城子》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猎liè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

(2)作者及背景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3、读文学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学生齐读本词

三、本堂小结

范仲淹在《渔家傲》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四、作业:

抄写字词,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部分板书: 渔家傲

衡阳雁去

写景: 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千嶂里 长烟落日(异) 思乡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爱国

抒情: 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第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背读已学的四首词。

2、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新授

(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

(2)知人论世

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三、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四、练习巩固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注意“酒”这个特殊的意象,收集与“酒”有关的诗句。

五、学生自读全五首词。

六、作业:

背诵词作,完成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