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实录一等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实录一等奖

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实录一等奖

句容市黄梅中学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学习过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投影九幅画面,学生观看)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

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实录

句容市黄梅中学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学习过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投影九幅画面,学生观看)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

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课堂实录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学习过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投影九幅画面,学生观看)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

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表格式教案

课 题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 型

新授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建议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

要 求

反复诵读,了解并掌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中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积累词汇,提高文学修养。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诗词中出现的优美词句,背诵诗词,体会诗人、词人借诗词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从而培养自己鉴赏诗词、创作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听觉入手,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握诗词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心中所涌起的思念故人、思念故土的深情,丰富情感,提高文学修养。

对诗词中出现的优美、精炼词句的把握。

熟读、背诵诗词。

对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对诗人创作手法的理解与把握。

 

课堂

结构

师 生 学 习 过 程

教、学有感

教师、学生行为

教材目标

一、导入

1、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意识中,一年中哪一夜的月是最圆最

亮的呢?哪些同学愿意为大家描绘在

中秋夜所欣赏到的月景呢?诗人眼中的中秋月又是怎样的呢?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又想到了些什么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了解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引起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阅读诗词、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

听读

欣赏

1、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带,学生仔细听。

2、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学生认真体会。

3、可于听读过程中或播放磁带前简介

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通过听读欣赏,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意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自主

阅读

学习

1、学生自主查字典,了解把握疑难生字词。

2、学生自主阅读

3、全体朗读。

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四、

课文

简析

重点

点拨

1、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请学生朗读诗词并评价。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词语句意思。

3、《十五夜望月》重点把握诗人用词的精妙,如“地白”、“树栖鸦”、“无声”、“湿”、“人尽望”、“落”等词句所表达的意境,用词的准确、生动。

4、《水调歌头》重点把握词人所表现

的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以及创造出的幽深高远的境界,领会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其幽深高远的境界,激起学生共鸣。

5、《我的思念是圆的》:为什么说“思念”是圆的?思念本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这个“圆”字怎么理解?因为八月中秋的月是圆的,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念是圆的。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予

激励性评价,激

发学生的积极性

积累词汇,并学会综合运用

了解词人用词的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及由美丽的想像中表达出来的明睿的哲理,熟读记诵,提高文学修养。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掌握诗人由景生情,寓情于景的他作手法。

 

五、

知识

拓展

结合“探究练习”第二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词汇,提高文学修养。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王建 苏轼 艾青

白,栖 人有悲欢离合, 圆

无声,湿 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

人尽望 此事古春全。 西瓜,萍果

落谁家 但愿人长久, 团聚

千里共婵娟。 明月,月饼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诗词

3、归纳总结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通过归纳总结、熟读记诵,熟练把握诗词内容,积累知识,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并从而提高文学修养。

   

5、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6、《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教学设计(必修3)

课 题

关雎

教学目标

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背诵;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难点: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1 导入:欣赏《我愿意是急流》后让学生谈一谈这首诗的结构、内容、主题。由这首透射着激情火花的爱情诗的粗线条赏析引入《关雎》的学习。

2 简介文化常识

《诗经》的地位、内容、体系。

3 古诗四步学习法:诵读——译读——赏读——背读

4诵读

(1)欣赏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主学习字词

(3)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教师组织]

5译读

(1)对注释合作翻译,再提出重点字词共同解决,最后尝试用散文化的语句解说全诗

(2)欣赏和韵的译文

(3)诗歌表现的是一位男子爱慕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昼思夜想,梦中也不能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少女结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4)《关雎》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起兴”。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又有荇菜即得之而“采之”,兴起淑女即得而“友之“。

比兴是《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也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诗歌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复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的展示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6赏读[在比较中赏析]

再次欣赏《我愿意是急流》,思考:

两首诗歌的结构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选取的题材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角度有何异同?

7背读

背诵本诗

背诵与这首诗意境或表现手法相似的诗歌,加深体会

教后记

7、《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学案(含答案)

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读陶渊明的自画像--《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不仅早年钻研过儒家经典,志在用世,而且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还颇为感慨。但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政局混乱,官场污浊,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即所谓“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情操壮节,凛然于古。《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作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开篇四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是对人物身分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玡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锺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露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举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四句是写着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

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着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

文章最后还有-段“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主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黔娄”(见《高士传》),是齐国-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酬觞赋诗,以乐其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俨等硫》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 《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夜里没有被盖,盼着晨鸡报晓,白日没有饭吃,又转盼天黑。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讨饭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着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的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我们常见有的作者为了颂扬一个人物,一味评功摆好,赞不绝口,结果只是使人感到叫嚣呶张,丝毫不能打动人。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附:《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学案(必修3教学设计)

课 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出处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读课文。

三、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4.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 “根据”等。

四、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概括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2、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 (1)忠心爱国

眼见鲁国形势危急,不理乡人劝阻,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要求同赴战场抗敌,可見他有正义和爱国心。

(2)有政治识见

曹刿了解得民心才可战胜齐国的道理。因此当鲁庄公说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 ,他才说可以一战。

(3)熟悉军事,善用战略。

他深明军队士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战争一开始时,他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到齐人三鼓,士气竭尽,而鲁军士气仍然旺盛时,便一鼓作气,击败齐军。

(4)处事谨慎,善审敌情

当齐军败走时,曹刿并不急于追击,以防敌人诈败,暗埋伏兵。 待观察过齐军的车辙紊乱,旗帜东倒西歪,确定敌人是真的败走,才让庄公挥军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庄公 (1)欠缺政治识见

从第一次论战时可知鲁庄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战的凭借 。

(2)礼贤下士

庄公不嫌曹刿是一介平民,与他讨论作战的凭借。

(3)知人善任

允许曹刿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曹刿的意见,让他指挥军队的进退。

(4)处事鲁莽轻率,齐军败绩后,庄公立即想追击,并没有考虑对方可能是诈败。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懂得军事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三、试分析长勺之战中鲁胜齐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鲁胜齐败的原因如下:

同仇敌忾,上下一心, 把握战机,指挥得当,齐军犯错,失去战机。

四、讨论主旨和写作特色

1.详略剪裁 详写论战经过,略写战事过程; 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写得十分简略,作者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事;出动战车的数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将士奋勇杀敌的情況全部刪去;

2.运用对话突显人物的性格,使用对话可以使人物更活灵活现。

3.衬托手法。 以乡人的置国事于不顾衬托曹刿的忠心爱国;以高官的眼光短浅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庄公的轻率衬托曹刿的冷静沉着。

五、扩展: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9、《李白诗三首》教案(行路难,送友人,月下独酌)

23 李白诗三首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肖磊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行路难》

1、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典故在诗中的含义。

《送友人》

1、 诗人写离情,感情真挚热诚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2、 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月下独酌》

1、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

2、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明: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课文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同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要能体会到三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歌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领悟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复杂的情感。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既不能教师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主体体验的过程,而一味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任由其随意发挥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讲解,为学生的理解、感悟创设平台。《行路难》、《月下独酌》由于篇幅较长,其中蕴含的情感也较为复杂,可由教师引领学生去品读,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古代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学习《送友人》,教师在诗歌难点处适当点拨即可。通过师生共同质疑,学生释疑完成本诗的学习。

教学过程

《行路难》

《月下独酌》

《送友人》

思路点拨

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如按文体,从古体诗、格律诗的诗体特点入手,比较、赏析三首诗。也可从诗风入手,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情感。想象丰富奇丽、感情激越奔放、语言清新而又瑰丽等均为李白诗歌的特点,可重点抓住某一方面的特点来串起三首诗赏析,但不管由哪个角度切入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是基本。

练习举隅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拔剑四顾

多歧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山横北郭 挥手自兹去

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徊

相期邈云汉

2、三首诗的语言凝炼传神,富有表现力,请从中摘录你最欣赏的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3、上网浏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并结合对三首诗的理解,以“我了解的李白”为话题写一段话描述李白形象。

4、为三首诗配乐或配插图,比比谁配的音乐、图画更能表现诗歌的情感。

10、八年级上《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

《古诗三首》学案

一、《望岳》

1、默写全诗。

2、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

3、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 诗人 ,他与 、

、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本人被后人称为 。

4、这首诗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

5、“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 的精神和 的气概。

二、《钱塘湖春行》

1、默写全诗。

2、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请写出诗的颈联并赏析。

答:

4、“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

5、本事写了 的景色,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6、本诗的第二联从 角度,第三联从 的角度来写钱塘湖初春的景色。

7、请写出歌咏西湖的诗词名句。

三、《登飞来峰》

1、默写全诗。

2、本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的 家 家。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 。

4、“浮云”一词的寓意是 。

5、这首诗解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11、正视学情,真实主导,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狼和小羊(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丹阳市荆林中心小学汤军教学实录片断一

……

生:“黄鹂”是什么意思?

生:黄鹂就是一种鸟呀!

师:(展示黄鹂图片)现在我们来观赏黄鹂鸟吧!

生:(好奇而饶有兴趣地探身盯着看)

师:谁来介绍一下黄鹂鸟的样子?

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羽毛金黄的!

生:它真漂亮!

生:好可爱呀!

师:想听听它的歌声吗?

生:(一齐激动地喊)想!

师:(播放黄鹂叫声)听,它的叫声——

生:(齐)很好听!

师:诗歌里的“黄鹂”指的是谁呢?请你看课文中的图说一说。

生:小女孩!

师:小女孩怎么成“黄鹂鸟”了呢?

生:她在妈妈怀里唱歌。

生:她小时候学说话就像黄鹂唱歌一样。

生:“野菊”是什么呀?

生:就是野菊花。

师:秋天到了,小河边的野菊花开放了!请采到野菊花的小朋友把花拿出来让大家观赏观赏。

生(从抽屉里拿出、兴奋地举起野菊花,众生惊喜的拥过来看)

师: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生:金黄的花瓣,绿绿的叶子。

生:真好看!

师:请闻一闻吧!

生:(深呼吸)好香啊!

生:清香!

生:小女孩怎么是野菊花了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小姑娘身上的打扮,想想这个问题。

生:(沉思,忽有所悟)她穿着粉红的衣裳,蓝蓝的裤子,头上还戴着黄蝴蝶结,就像漂亮的野菊花。

生:她爸爸把她背到哪里就香到哪里!

生:我还不懂“曾”是什么意思。

师:请小朋友把第一小节多读几遍,想想“曾”是什么意思。

生:(各自朗读,思索)“曾”就是以前。

生:就是说这个女孩小的时候像快乐的小黄鹂,美丽的野菊花。

师:我们小朋友在小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妈妈怀里咿咿呀呀地学说话,幸福地趴在爸爸宽厚结实的背上呀?

生:(失声、开心地笑)

师:小时侯,我们都被爸爸、妈妈宠着、爱着,多幸福呀!让我们美美地读第一小节吧!

生:(个个有声有色地朗读)

……

自评:

这是上学期我在常态下(教室后排没有听课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乡下孩子》第一节时的实录片断。教学的成功——学生学习得主动、快乐、有情趣,让我欣慰,不由得再想起课前所做的教学准备来。《乡下孩子》属于诗歌体裁。全诗反映了农村孩子游戏、劳动等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挚感人。从我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来说,学习这首诗歌的主要难度是:语意上的省略和跳跃,诗歌第一节内容“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这两句主语省略,暗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难认其本体,更难体会到“乡下孩子”成长中的幸福感了。再则,虽说本班学生大都也是乡下孩子,但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行动所涉及的范围来看,他们是难以见到黄鹂这种鸟的,大多数学生即使看到了野菊也不知其为何物。针对实际学情,课前我和学生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准备:在电脑的素材库里找出“黄鹂”的图片和它的鸣叫声;布置学生野外采集的作业:和家人一起采野菊花。这样做,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准备了可用的解决方案。

课堂里,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情况和我课前的估预差不离,所以我顺势适时采用生生间问疑解答和教师适时点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学习”的办法,师随生走,顺“藤”摸“瓜”,随机指点、扶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欣赏老师提供的图画、同学采集的实物,聆听声音、闻闻气味,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活动,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师的顺势启发性提问,学生的深入质疑,都在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感悟中找到了答案,并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了发展;教师亲切的启发性话语把学生也带回了他们自己幸福的幼儿时光,学生在失声哑笑中走进了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在理解中生情,动情的朗读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又让他们受到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

教学实录片断二

……

师: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狼和小羊,谁先来到小溪边?

生:(读)

生(一部分):狼先来到小溪边。

生(一部分):小羊先来到小溪边。

师:(引读第一自然段)狼来到——(小溪边),看到——(小羊)在那儿——(喝水)。

师:现在你认为是谁先来到小溪边?

生(绝大多数):小羊!

生(一个):(低声地)是狼

(此时课堂出现了空白)

师:(略带遗憾地看了这位学生一眼)从课文内容知道,明明是小羊先来到小溪边,而狼确硬说,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了。

……

自评:

以上是我上学期在为全校语文教师上展示课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第四单元课文《狼和小羊(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蕴涵的道理时出现的尴尬一幕。直到这节课结束,我也没有弄明白,学生为什么会“执拗”地认为:是狼先来到小溪边。带着这个疑问教学第二课时,我的第一问就是向那个“执拗”的学生提出的:“你为什么认为是狼先来到小溪边的?”“因为我看到溪边有一块大石头,是狼先躲到大石头后面的……”学生的回答让我既吃惊又恍有所悟:是呀,谁规定了学生只能按着课文语句得出唯一的答案呢?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对教材文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况且,这样的理解还包含着学生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深刻认识!

《全日制国家课程标准》实施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自认为是在不断学习,尽我的努力把自己对新课程标精神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从这堂展示课(《狼和小羊(第一课时)》)出现的“尴尬”,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彻底更新,在课堂教学的某些时刻,因为自己急求“教学进程的顺利、按时”的心理。还是有意无意地让学生扮演了为教师的教服务的角色,而置他们的学习需求于不顾。这样的“尴尬”不仅仅只出现在我的课堂里,从平时听课及老师们“学生真笨,让他说东,偏说西”,“就是答不到点子上来”,“他的思维不跟着你转”等频频抱怨中,不得不承认:“教学尴尬”还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

感叹教学的成功,反思教学的失败,我更深刻认识到“教为学服务”思想的重要性,教师要把这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不论是在何中情况下的教学,学生的发展需要总是应摆在第一位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必须正视真实的学情,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做些实事,在课堂中,真主导,让学生真学习,得到真实的发展。为此,课前的教学准备,我们不应只为自己的“教“做打算,埋头分析教材——这是什么?(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教学时),更多的是要为学生的“学”着想,多思考:可以是什么?还可以怎么样?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走老路——就教材教教材;抱着陈旧的观念——一切为了自己的教学顺利,始终认为:课堂里,四平八稳、不出“乱子”就行了。我们要跳出教材的框框,凭借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创造性地实践营造氛围,提供机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邮箱:szliuling@163.com.cn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