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金色花》教学设计一等奖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2、《诗两首》教学设计(《金色花》《纸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3、《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导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4、《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导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 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 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 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 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 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 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 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 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 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 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 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 仿写仿说
1、 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 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5、《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导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 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 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6、《诗两首》教学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7、诗两首《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8、诗两首《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 朗读诗歌
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 感悟诗歌
1. 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 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注重鼓励。
四、 拓展训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尝试写诗,教导作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 课文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诵读的本文。
六、 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纸 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纸船》
二、 朗读诗歌
1. 教师配乐范读。(有条件,可放录音。)
2. 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3. 学生齐读、自由读。
三、 感悟诗歌
1.导言: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合作学习
①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②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无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联想,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组内,组之间,以至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从旁参与,重在指导与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 再读诗歌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借物抒怀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又具体,既含蓄又深沉。诗歌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的思念相协调。请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诵读这首诗歌。
五、 拓展训练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诗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 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9、诗两首《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泰戈尔和冰心的资料并阅读收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歌,以备交流。
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辅助教学课件。
◆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一段影片《拯救大兵瑞恩》A碟31:00-33:50,大屏幕打出“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无私的情感,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母亲就用爱来灌溉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茁壮的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就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出可能会读错的字词,并初步感受诗歌是怎样抒发对母亲的感情的。
二、整体感悟
1、读准字音: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让2-4个同学回答:读完诗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两首诗歌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才能更好反映诗歌的主题?
(《金色花》要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读;《纸船》要以深情、低沉的语调读)
4、练读:按照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首诗歌,任挑一首在全班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拓展延伸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和自己创作的诗歌,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
3、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怎样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父母的爱,那么,对于父母的爱,我们仅仅表达就够了吗?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报答!讨论交流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去报答父母的恩情?(学生畅所欲言,不做限制)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再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诗歌抒情手法现场创作小诗歌,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更在构思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一举两得。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并能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弘扬中华美德,使文章内涵得到拓展。
10、《金色花》花开四步教学方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品味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亲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泰戈尔的材料。
【教学内容】
一、五花八门──激兴趣
导语: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泰戈尔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歌的艺术魅力。
1、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泰戈尔从小就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中,他的父亲戴温德拉纳特对“吠陀”和“奥义书”都很有研究,在当时的社会上被称为“大仙”,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使泰戈尔的诗歌体现了印度宗教文化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统一的“梵我合一”的观念,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泰戈尔与中国的故事:泰戈尔一生热爱中国,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1924年,他不顾年老体衰来中国访问。1938年初,当他在报纸上读到日本军队出征前举行祭祀、祈祷胜利时,不禁怒火中烧,义愤填膺地写了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名作《射向中国的武力之箭》。愤怒谴责日本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尖锐地揭露日本士兵礼敬佛陀的虚伪。诗人不仅以诗篇声援中国人民,而且亲自参加援华抗日活动,他呼吁印度人民向中国提供各种形式的物质援助。他本人慷慨解囊,为援华基金捐款500卢比,他在致中国人民的信中预言:胜利的种子将在中国人民的心田发芽、开花;并且一再证明:它是不朽的。
3、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
4、关于《罗摩衍那》:古代印度人不注意自己的历史,尤其不注意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历史,而是以神话故事形式述说古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事迹。《罗摩衍那》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衍那》又叫《罗摩传》,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诗之一。印度教的神祗多如繁星,一些歌颂大众神的事迹仍深入民心。《罗摩衍那》和另外一部《摩诃婆罗多(Mahabarata)》就是代表。在印度不记录历史的中世纪,它甚至就是历史。这两部史诗之恢弘磅礴,足堪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比美。这些传说,往往和宗教联系在一起,至今仍在印度人民中广为流传,成为他们思想行为、道德观念的准则和生活的楷模。
5、关于文中的祷告:在宗教盛行的印度,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宗教在印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祷告就是人与上帝倾谈,读圣经是聆听上帝对人说话。许多人把祷告比喻作属灵的呼吸,圣经则是属灵的粮食,这两项都是灵命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遍地开花──话感受
1、初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 “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与母亲嬉戏,为妈妈做事。
⑵ “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明确:(三次嬉戏)
第一次嬉戏,在母亲祷告时,“我” 悄悄为母亲散发香气;
第二将嬉戏,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因为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第三次嬉戏,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⑶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 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凋、有信仰的虔诚的妈妈。
(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
⑷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⑸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舒缓、温馨、深情,带着儿童特有的调皮。
⑹ 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要读出孩子的调皮,想象和快乐。
② 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 “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⑺ 学生练读课文。
三、国色天香──品深意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可能和他们的信仰有关。是为了赞美孩子的可爱,还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同时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总结:《金色花》借助丰富的想像,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一天时间里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在亲昵、亲热的氛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
四、妙笔生花──阔视野
教师:同学们,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在这节课我还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你们对自己的妈妈关注多少?你知道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你妈妈喜欢什么颜色吗?你知道你妈妈穿多大号的鞋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在这一点上还不是做的特别的好,今天就给你们一次弥补的机会,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妈妈的爱,如果给你一次变化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妈妈?以“假如我变成了……”为题说一段话。
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
11、《金色花》花开四步教学方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品味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亲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泰戈尔的材料。
【教学内容】
一、五花八门──激兴趣
导语: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泰戈尔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歌的艺术魅力。
1、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泰戈尔从小就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中,他的父亲戴温德拉纳特对“吠陀”和“奥义书”都很有研究,在当时的社会上被称为“大仙”,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使泰戈尔的诗歌体现了印度宗教文化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统一的“梵我合一”的观念,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泰戈尔与中国的故事:泰戈尔一生热爱中国,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1924年,他不顾年老体衰来中国访问。1938年初,当他在报纸上读到日本军队出征前举行祭祀、祈祷胜利时,不禁怒火中烧,义愤填膺地写了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名作《射向中国的武力之箭》。愤怒谴责日本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尖锐地揭露日本士兵礼敬佛陀的虚伪。诗人不仅以诗篇声援中国人民,而且亲自参加援华抗日活动,他呼吁印度人民向中国提供各种形式的物质援助。他本人慷慨解囊,为援华基金捐款500卢比,他在致中国人民的信中预言:胜利的种子将在中国人民的心田发芽、开花;并且一再证明:它是不朽的。
3、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
4、关于《罗摩衍那》:古代印度人不注意自己的历史,尤其不注意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历史,而是以神话故事形式述说古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事迹。《罗摩衍那》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衍那》又叫《罗摩传》,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诗之一。印度教的神祗多如繁星,一些歌颂大众神的事迹仍深入民心。《罗摩衍那》和另外一部《摩诃婆罗多(Mahabarata)》就是代表。在印度不记录历史的中世纪,它甚至就是历史。这两部史诗之恢弘磅礴,足堪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比美。这些传说,往往和宗教联系在一起,至今仍在印度人民中广为流传,成为他们思想行为、道德观念的准则和生活的楷模。
5、关于文中的祷告:在宗教盛行的印度,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宗教在印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祷告就是人与上帝倾谈,读圣经是聆听上帝对人说话。许多人把祷告比喻作属灵的呼吸,圣经则是属灵的粮食,这两项都是灵命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遍地开花──话感受
1、初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 “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与母亲嬉戏,为妈妈做事。
⑵ “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明确:(三次嬉戏)
第一次嬉戏,在母亲祷告时,“我” 悄悄为母亲散发香气;
第二将嬉戏,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因为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第三次嬉戏,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⑶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 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凋、有信仰的虔诚的妈妈。
(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
⑷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⑸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舒缓、温馨、深情,带着儿童特有的调皮。
⑹ 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要读出孩子的调皮,想象和快乐。
② 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 “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⑺ 学生练读课文。
三、国色天香──品深意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可能和他们的信仰有关。是为了赞美孩子的可爱,还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同时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总结:《金色花》借助丰富的想像,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一天时间里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在亲昵、亲热的氛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
四、妙笔生花──阔视野
教师:同学们,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在这节课我还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你们对自己的妈妈关注多少?你知道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你妈妈喜欢什么颜色吗?你知道你妈妈穿多大号的鞋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在这一点上还不是做的特别的好,今天就给你们一次弥补的机会,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妈妈的爱,如果给你一次变化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妈妈?以“假如我变成了……”为题说一段话。
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
12、《金色花》教学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 不知道,别问我.
·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2、写作训练
本首散文诗是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的,这种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大家共同学习。
a出示例句:
(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
我要散发花香沁入妈妈的心脾;
我要投落影子躲进妈妈的掌心;
我要迎风飘摇和妈妈争个高低……
那么你还希望自己是什么?做什么?)
b请以假如我是——开头仿照例句写一首短诗。
c佳作交流
(四)拓展想像
老师扮演一个疲惫不堪的刚下班回家的妈妈,请五个同学演孩子,为妈妈说写什么,做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推荐泰戈尔的三首诗。《孩童之道》《开始》《纸船》结合阅读提示,完成思考与练习。
2、今晚回家做一件实事来让父母感受一下你对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