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一等奖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一等奖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一等奖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4、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后记:

(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雾霭呐喊盛满疾驰蜡烛

维斯瓦河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5、六年级语文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6、《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7、《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祖国二字用红笔写)。同学们,看课题,你发现我的板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国是一个温馨的词语,用红笔板书正是由于这个词流露出亲切之感,让我们读一读这个词。

祖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让我们激昂奋进;和平发展的日子,她让我们幸福美满。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我们懂得祖国二字饱含了无限慷慨;读余光中的《乡愁》,我们懂得祖国二字书写了许多眷恋。每个人,面对这样两个字都有不尽的感受,让我们三读这个词。

如果,读这个词语我们内心充满澎湃,那么读这句话,我们一定能感觉到肖邦发自肺腑的忧愤,也一定能感受到肖邦眷顾祖国的强烈心声。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在课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应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肖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该段文字)

指导朗读。

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远离华沙的异国他乡虽然也可以给肖邦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要与祖国永远在一起的强烈爱国情感。)

3、学习第一段

说起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我们还得从头说起。请同学们拿起笔,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肖邦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的原因。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问的?

引导讨论肖邦可不可以留下来以加强理解肖邦离开祖国的无奈。

出示句子: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肖邦离开祖国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解满怀悲愤、不得不)

指导朗读该句(语调低沉,速度稍慢,重读“不得不”)。

4、学习第二段

生我养我的故土已经遭到列强的瓜分,面对满目疮痍,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场面何等凄凉何等悲怆,捧起你的书,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按照告别——送别——离别的顺序给课文分一分层。

特别的岁月,别样的离愁,就连苍天也为之动容,那薄薄的雾霭不正是肖邦心头的阴云吗?

肖邦如此,送行的人又是如何呢?我想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层,想一想送别过程中着重写了几件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特地谱写了一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来为他送行。请你想象一下,《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首歌的歌词会有哪些内容?老师和同学们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为什么他们会是这样的神情?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指名读这句话。评价。

指导读好“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读出老师殷切的期望。

教师与学生互相角色扮演埃斯内尔及肖邦,熟悉课文并帮助背诵课文。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希望肖邦不要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自由练习朗读。

齐读第三层。

面对亲爱的祖国,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胜利归来在何时;面对敬爱的老师,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聆听教诲在何时;面对可亲的同学,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促膝相聚在何时。

可是,肖邦选择了疾驰而去,什么叫“疾驰而去”?这矛盾吗?

指名读,齐读。

背诵课文第二段。

5、延情课后

曾几何时,我们为奥运赛场上健儿们披金挂银而振奋,我们为神舟号飞天而欢呼。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逐渐强大而兴奋。可是,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在那祖国遭受沦陷的岁月,肖邦虽然离开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却哪能丢下牵挂,抛却思念,漂泊的日子,他过得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8、《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9、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实录

师:(板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吗?请迅速找一找,说一说。

生:这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

生:书上第五自然段告诉我的。

师: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还能读懂些什么?

生:(边读边思考,不时地划出一些词句,有的还写上批注)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从“紧紧握着”这个动作中读懂了肖邦临终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请姐姐一定要记得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让自己长眠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

生:我从“喃喃”这个词中读懂了肖邦弥留之际说了一遍又一遍,他尽管已经说不动了,可是,他还是一次次地叮嘱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不愿做异地他乡的鬼。

师: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师做出不解样)

生:(手纷纷举起,七嘴八舌地说)他的祖国被俄国人占领了。

师:请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读出来的,我知道当时波兰的领土十分之九被俄国占领,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所以当时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同学们,我这有个资料,看完了,相信你们就更能理解肖邦当时为什么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了。

生:(自由看老师发的资料,资料上介绍当时俄国人让肖邦做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

师:肖邦会不会答应沙皇呢?

生:他不会答应,那不是做亡国奴了吗?

师: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答应沙皇的要求,肖邦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一个天才的音乐家难道就这样被毁掉了吗?不!他深爱他的音乐啊!可是,他又怎么能用心爱的音乐为侵略者服务呢?多么无奈啊!在这样的情势下,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心爱的祖国!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自己的才华不能在自己的祖国展示,不得不远走他乡,他愤的是沙皇俄国对波兰的奴役!

师:肖邦于是带着如此无奈的心情,带着悲愤,在一个飘着薄雾的清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告别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首都华沙。可是他的老师和同学多么舍不得肖邦离开啊,他们纷纷来到城郊为肖邦送行,那情那景,十分感人!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生:(边读边划边写)

生:我读了埃斯内尔的话非常感动,他不仅深情地叮嘱肖邦时刻记着自己的祖国,而且还送了一个礼物给他。

师:什么礼物?

生:特殊的礼物。

师:特殊在哪?

生:特殊在,那是祖国波兰的泥土!老师要让肖邦想家时就看看这杯泥土,想亲人朋友时也看看这杯泥土,想祖国时也看看这杯泥土!

师:(感动地)是啊,多么深情的嘱托,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肖邦“再也忍不住了……”(师深情读出)多令人感动啊!

生:我觉得肖邦当时的动作也非常感人,比如:“郑重、回首、疾驰”,他怕再走慢一点,自己就没有勇气离开祖国了,所以,他再回首最后看一眼自己的祖国,赶紧疾驰而去。

师:你们真是肖邦的知音啊,你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文字,而且读懂了肖邦的心!肖邦虽然人离开了祖国,但他的心却紧系祖国!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唉,可惜,失败了。你知道肖邦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是什么反映吗?

生:(纷纷情不自禁地读下面的第三自然段)

生:他很伤心,我从“悲愤欲绝“中读出来的,他伤心地都快绝望了。

生:他还写出了《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和抗争!(生捧着书读道)

师:是啊,虽然他不能亲自上战场,可是他把音乐作为武器,用音乐激起千千万万人的斗志!正如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生:(全体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国歌)

师:(和学生一起唱起来,在歌声中与肖邦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师:肖邦就这样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让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从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肖邦“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是因为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音乐中了。

生:我从中读懂了他不分白天黑夜都在工作。

师:是啊,他客居法国18年,寄人篱下18年,疲劳加忧愤,使他过早地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生:(满怀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读到这,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感到太可惜了,才39岁,这么年轻,这么有才华的音乐家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离开了我们。

生:我敢说,肖邦肯定死不瞑目!他还没有最后看一看自己的祖国啊。

生:我终于懂了,为什么肖邦要“紧紧握着”姐姐的手,“喃喃”地不停地叮嘱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了,生不能在自己的祖国,那是他毕生的遗憾啊,所以,死后灵魂一定要回去!

师:(深吸一口气,深情地说)我们深信,路德维卡一定会完成弟弟的遗愿,一定会把肖邦的心带回波兰—他的祖国!只有躺在祖国的怀抱里,肖邦的心才会感到温暖啊!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永远铭记这颗伟大的爱国之心的!

教后反思: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竟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这篇课文在新授之前我恰巧听了两位老师的同题教研课,感触颇多。我吸取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优点,克服两位老师的不足,努 力钻研教材,从学生们的眼睛中,我感到这样精心准备的课是成功的。

上课时,我首先抓住“不得不”,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又抓住“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

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读到最后,一种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是死的,而文字应该是活的,教师应是灵动的,这是我的一课一得。

10、《我的舞台》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我的舞台》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舞台》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⑴ 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⑵ 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学生自己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思考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