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教案及练习一等奖

《《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教案及练习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教案及练习一等奖

1、《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教案及练习一等奖

《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

二. 教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

1.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 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四. 知识分析:

《看云识天气》

(一)结构分析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接下来的4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后面3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写作思路与上面几段相同。从第6段开始,文章转入了另外一层意思,即“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应该说,“云的光彩”是被第1段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所涵盖了,所不同的是3、4、5段是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的,第6段转为从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

(二)主题: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的写作特点:

1. 层次清楚,有纲有目。

2. 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

3.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

4.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绿色蝈蝈》

(一)的写作特点:

1. 文艺笔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3. 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 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典型例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 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1)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3. 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A. 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 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 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 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 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4)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5. 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 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

(1)“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2)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

(3)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

(4)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2)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答案:

1.(1)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2)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1)生动说明 (2)平实说明 (3)生动说明

3. C

4.(1)打比方 (2)打比方 (3)引用、作诠释 (4)摹状貌

5.(1)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2)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 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7.(1)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2)略,符合要求即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阅读分析

(一)

(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2)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 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 。

3. 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4. 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5. 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6. 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A. 断定B. 推定C. 推测D. 猜想

7. 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

8. 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9.“……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

10. 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

A.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B.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1. 第二段文字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12. 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A. 总——分B. 分——总C. 总——分——总

13.《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二)

白银的妙用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我国考古学者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铜”,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

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王国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却很少染疾,这个谜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旁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

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这种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净化 1 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六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 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所以,人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银片作外科手术的良药,用银煮水治病,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会很快变黑,我国古代法医就懂得用“银针验尸法”来测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帮助破了不少谋杀案件。

银的这种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渗出含硫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银器的表面很快变成黑色,从而显示出火山将要爆发,大的地震将要来临的某种征兆。

银还是一种可为人类食用的金属,在我国和印度均有银箔包裹食品和药丸服用的记载。同时银还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据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记载:古时有一个妇人藏了 150 两私银。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银竟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被人盗走,一时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再开箱寻找,只见一大堆白蚁正团团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把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蚁死,白银复生”,一称恰好 150 两。

1. 文中写了白银的妙用有哪些:

2. 文中最能体现白银杀菌能力很强的2个句子是:

3. 文中加点的“这种特性”指的是:

4. 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 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

6. 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

(三)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1公里,温度差不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1. 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

① 大气是

② 极光是

2. 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① 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②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3. 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

4. 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

5. 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

【试题答案】

(一)

1.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

2. 总——分——总

3. 比喻、排比、对比

4. 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5. 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6. C

7. 红色;紫色

8. 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9. 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10. B

11. 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12. A

13. 略

(二)

1. 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

2. ① 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

3. 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很快就会变黑。

4.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

5. 士兵的餐具不具有杀菌能力

6. 白银是一种可为人类和某些生物食用的金属;举例支撑。

(三)

1. ① 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 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

2. ① 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 空气向水平方向流动。

3. 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

4. ① 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 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

5. ① 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 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2、《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教案及练习

《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

二. 教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

1.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 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四. 知识分析:

《看云识天气》

(一)结构分析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接下来的4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后面3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写作思路与上面几段相同。从第6段开始,文章转入了另外一层意思,即“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应该说,“云的光彩”是被第1段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所涵盖了,所不同的是3、4、5段是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的,第6段转为从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

(二)主题: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的写作特点:

1. 层次清楚,有纲有目。

2. 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

3.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

4.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绿色蝈蝈》

(一)的写作特点:

1. 文艺笔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3. 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 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典型例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 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1)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3. 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A. 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 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 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 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 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4)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5. 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 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

(1)“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2)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

(3)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

(4)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2)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答案:

1.(1)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2)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1)生动说明 (2)平实说明 (3)生动说明

3. C

4.(1)打比方 (2)打比方 (3)引用、作诠释 (4)摹状貌

5.(1)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2)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 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7.(1)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2)略,符合要求即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阅读分析

(一)

(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2)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 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 。

3. 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4. 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5. 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6. 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A. 断定B. 推定C. 推测D. 猜想

7. 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

8. 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9.“……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

10. 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

A.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B.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1. 第二段文字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12. 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A. 总——分B. 分——总C. 总——分——总

13.《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二)

白银的妙用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我国考古学者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铜”,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

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王国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却很少染疾,这个谜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旁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

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这种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净化 1 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六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 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所以,人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银片作外科手术的良药,用银煮水治病,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会很快变黑,我国古代法医就懂得用“银针验尸法”来测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帮助破了不少谋杀案件。

银的这种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渗出含硫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银器的表面很快变成黑色,从而显示出火山将要爆发,大的地震将要来临的某种征兆。

银还是一种可为人类食用的金属,在我国和印度均有银箔包裹食品和药丸服用的记载。同时银还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据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记载:古时有一个妇人藏了 150 两私银。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银竟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被人盗走,一时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再开箱寻找,只见一大堆白蚁正团团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把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蚁死,白银复生”,一称恰好 150 两。

1. 文中写了白银的妙用有哪些:

2. 文中最能体现白银杀菌能力很强的2个句子是:

3. 文中加点的“这种特性”指的是:

4. 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 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

6. 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

(三)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1公里,温度差不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1. 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

① 大气是

② 极光是

2. 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① 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②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3. 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

4. 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

5. 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

【试题答案】

(一)

1.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

2. 总——分——总

3. 比喻、排比、对比

4. 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5. 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6. C

7. 红色;紫色

8. 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9. 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10. B

11. 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12. A

13. 略

(二)

1. 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

2. ① 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

3. 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很快就会变黑。

4.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

5. 士兵的餐具不具有杀菌能力

6. 白银是一种可为人类和某些生物食用的金属;举例支撑。

(三)

1. ① 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 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

2. ① 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 空气向水平方向流动。

3. 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

4. ① 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 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

5. ① 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 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3、《化石吟》《看云识天气》教案及练习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

二. 重点、难点分析

《化石吟》

1. 把握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2. 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 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看云识天气》

1.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 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 新课讲解

《化石吟》

1. 词语积累:

(1)正音:

奇幻(huàn)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葱(cōng)茏(lóng)

裹(guǒ) 藏(cáng) 幽(yōu)雅(yǎ) 海枯(kū)石烂

猛(měng)犸(mǎ) 引颈(jǐng)长吼

(2)解词:

骸骨——尸骨。

2. 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3. 深入剖析:

(1)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诗中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同理,化石也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出发,生命的形成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作者由衷地叹服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2)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最后一节回应第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看云识天气》

1. 词语积累:

(1)正音:

峰峦(luán) 点缀(zhuì) 一霎间(shà) 匀称(chèn)

(2)解词:

峰峦:山峰和山峦。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2. 整体把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3. 深入剖析:

*学习第一部分,思考:

(1)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2)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分析第二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2)依据课文内容,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学习第三部分。

①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

看云识天气的局限: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

4. 举例说明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打比方。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引资料。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5. 总结:

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骨( ) 裹藏( ) 葱茏( ) 潜行( ) 猛犸( )匀称( ) 笼罩( ) 顷刻( )

2. 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

3. 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4. 选恰当的词填入空白处。

(1)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_______高大的云山。(形成,变成)

(2)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_______了积雨云。(形成,变成)

5. 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____________________。

A. 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B. 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 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 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二. 阅读:

文段一: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 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展开。

2. 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_____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6. 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 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 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 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 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 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② ,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

【试题答案】

一.

1. hái guǒ cōng lóng qián měng mǎ chèn lǒng qǐng

2. 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3. (1)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

(2)变得虚幻,不存在。

(3)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5)青翠茂盛。

(6)称赞而且佩服。

4. 形成 变成

5. C

二. 文段一:

1.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

3. 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

4. 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

5. 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6.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文段二:

1.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 打比方;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3. 形态、特征。

4. 总-分-总

5. 看云可以识天气。

文段三:

1. D

2. 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

4、《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

《绿色蝈蝈》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

2. 体会文章语言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月亮上的足迹》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 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新课讲解

《绿色蝈蝈》

1. 词语积累:

(1)正音:

喧嚣(xiāo) 劫掠(jié) 静谧(mì) 酷爱(kù)

吮取(shǔn) 气氛(fēn) 满载而归(zài) 喑哑(yīn)(yǎ)

(2)解词:

狩猎:打猎。

喧嚣:声音嘈杂。

静谧:安静。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empirenews.page--][/!--empirenews.page--]?lt;/span

2.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3. 整体把握: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 深入剖析: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 食肉 B. 食草 C. 杂食)性昆虫。

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月亮上的足迹》

1. 词语积累: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 整体把握: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3)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 深入剖析:

(1)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4. 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给加粗的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酷爱( )

吮取( ) 气氛( ) 满载而归( ) 喑哑(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 )猎 cuàn( )夺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响 wō jù( )( )

3. 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4. 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______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_______(奔、飞、驶)去。

(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_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

(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______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5.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构成名人对联。

(学有专长 虚心求教 独辟蹊径 不倦求知 潜心练习 矢志求成 一丝不苟)

上联:孔夫子每事必问 ,

下联:王羲之临池学书 ,

6. 下边是某教学楼旁一个告示牌的内容,其用语强硬,故效果不佳。请你根据“用语亲切诚恳,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则,修改告示牌的内容。

原句:此处严禁堆放垃圾,违者罚扫!

改句:

7. 从连贯的角度看,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 。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 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