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等奖

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等奖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落实字词

2掌握文章即事明理的写法,学习在作文中巧妙地谋篇布局

3明确“志”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启发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文章即事明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文章所阐释的道理

教学计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第三自然段,明确作者阐释的道理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应该是一篇游记。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游记和以前你们写的、读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明确:这篇文章重点不在记游,而在说理。

二、明确文章说的道理和即事明理的写法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文章的重点在说理,那么,作者在文中阐释了一些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那些段落是在说理。

生:三、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者用了一个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师:作者是根据什么条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呢?

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学生翻译后一句话,明确“非常”“险远”的用法。

师:作者强调了“志”的重要性,但是,“志”是到达“险远”的地方,欣赏到“非常之观”的充分条件吗?

生:不是,还要有“力”和“物”。

学生齐读“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师:作者客观地、唯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又是怎么论证的?请大家读后面的内容,思考。

生: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论证。

反:力足以至焉(而未至者),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老师强调“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用法。

学生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的整体内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确作者即事明理的写法

师:在第三自然段开头,作者写道:于是余有叹焉。这里的“于是”怎么解释?

生:对于这种情况。

明确“于是”的古今词义差别。

师:“是”包括哪些情况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生:“是”包括“平旷”,游者甚众;“窈然”“寒”“深”,“好游者不能穷”;“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明确“穷”“明”“极”的用法。

师:请大家讨论:第二段的记叙有什么特点,和第三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对游览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而对自己未能游览尽兴的遗憾写得比较详细。这主要是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因为的目的在于说理,而不在记游。记游只是有目的地为议论服务,这就是一种即事名理的写法。

第二课时

巩固二三段的内容,根据上节课学的“即事名理”的写法,自学一、四段

朗读二三段,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一)自学一、四段

第四段中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学生翻译这句话,注意“所以”的用法。

强调“谬”“传”“名”的用法

(二)第一段是怎样和第四段相照应的?

明确:详写仆碑和碑上的文字,为第四段的议论张本。

(三)回读全文,思考讨论课文的结构对我们作文的谋篇布局有什么启示

明确:文章怎样应用材料,怎样谋篇布局,应该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文章的材料和结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四)印发学生作文,让他们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修改。

2、<<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落实字词

2掌握文章即事明理的写法,学习在作文中巧妙地谋篇布局

3明确“志”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启发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文章即事明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文章所阐释的道理

教学计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第三自然段,明确作者阐释的道理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应该是一篇游记。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游记和以前你们写的、读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明确:这篇文章重点不在记游,而在说理。

二、明确文章说的道理和即事明理的写法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文章的重点在说理,那么,作者在文中阐释了一些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那些段落是在说理。

生:三、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者用了一个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师:作者是根据什么条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呢?

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学生翻译后一句话,明确“非常”“险远”的用法。

师:作者强调了“志”的重要性,但是,“志”是到达“险远”的地方,欣赏到“非常之观”的充分条件吗?

生:不是,还要有“力”和“物”。

学生齐读“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师:作者客观地、唯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又是怎么论证的?请大家读后面的内容,思考。

生: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论证。

反:力足以至焉(而未至者),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老师强调“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用法。

学生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的整体内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确作者即事明理的写法

师:在第三自然段开头,作者写道:于是余有叹焉。这里的“于是”怎么解释?

生:对于这种情况。

明确“于是”的古今词义差别。

师:“是”包括哪些情况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生:“是”包括“平旷”,游者甚众;“窈然”“寒”“深”,“好游者不能穷”;“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明确“穷”“明”“极”的用法。

师:请大家讨论:第二段的记叙有什么特点,和第三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对游览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而对自己未能游览尽兴的遗憾写得比较详细。这主要是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因为的目的在于说理,而不在记游。记游只是有目的地为议论服务,这就是一种即事名理的写法。

第二课时

巩固二三段的内容,根据上节课学的“即事名理”的写法,自学一、四段

朗读二三段,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一)自学一、四段

第四段中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学生翻译这句话,注意“所以”的用法。

强调“谬”“传”“名”的用法

(二)第一段是怎样和第四段相照应的?

明确:详写仆碑和碑上的文字,为第四段的议论张本。

(三)回读全文,思考讨论课文的结构对我们作文的谋篇布局有什么启示

明确:文章怎样应用材料,怎样谋篇布局,应该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文章的材料和结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四)印发学生作文,让他们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修改。

3、<<云房子>>教案教学设计

<<云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语第三册 第21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指导两个生字“及”、“耍”书写。

3、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描写的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在读中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白云图片:小朋友们,刚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这些白云漂亮吗?你们喜不喜欢?小鸟们看了这些美丽的白云,也非常喜欢呢!想知道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吗?那么就读读课文吧,看看小鸟们的所说所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分段读文,同时指出对方读错或不流利的地方,并帮助其练习改正。

(二)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强调“房”、“造”、“耍”“阵”、“净”的读音。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及”、“耍”

(3)学生写字。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

二、

三、四自然段

1、正在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听,小鸟们叽叽喳喳的

说什么呢?谁来做做这群可爱的小鸟?——读

2、小朋友,想去参观一下小鸟们造的云房子吗?好,就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块儿到《云房子》里去做客吧。

3、小鸟们都造了哪些云房子呢?想知道吗?请小朋友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小鸟都造了哪些云房子?找到以后,把你最喜欢的云房子多读几遍。

4、交流:谁来告诉大家,小鸟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呀?

——学生发言,交流。

5、(多媒体示第二小节)老师也找到了这些云房子,谁愿意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云房子?

①指名读,评议。(第一个由教师评,其他挑两个由学生评)

6、这些小鸟真能干,这么快就把云房子造好了(多媒体演示:云房子造好的情形)小朋友看,这些就是小鸟造的云房子,你们觉得怎么样?谁来夸夸小鸟造的云房子?——(多媒体出示填空:“有的……有的……有……有……也有……”)

7、这些云房子的样子可真多,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么多的样子全说进去吗?

8、看到这些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云房子小鸟们的心情怎样呢?谁来读读这段话,让老师感觉到小鸟们开心极了?

9、小鸟们“叽叽喳喳叽叽喳”猜猜看小鸟们在说些什么呢?

10、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谁来把小鸟的欢乐读出来呢?

1

1、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鸟!它们玩得真开心呀!可后来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那么就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下半部分吧。

(二)、学习课文

五、六自然段。

忽然,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小朋友仔细看,发生什么事啦?(多媒体演示云变小、不见了。出示: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谁愿意帮小鸟配音? 你们觉得奇怪吗?对呀小鸟也觉得很奇怪。谁来读好这句话呢?

1、过渡:没有了,没有了,天空慢慢转晴了。你们瞧,太阳出来了。(电脑演示)出示:笑眯眯的太阳水汪汪的蓝天。

2、谁愿意读读这两个词语?(指名读)

3、夸夸他哪儿读的好?

指导读好这两个词组:笑眯眯的太阳(做动作);水汪汪的蓝天,(读轻一点)

4、雨后的天空真美,小鸟们尽情玩耍,自由飞翔,真开心啊!

5、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小节美美地读一遍吧。

6、小结:小鸟们在飘满白云的天空中快乐的玩耍,游戏,他们多开心呀!小鸟们觉得有白云的天空是那么的美丽、有趣。现在看到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和水汪汪的蓝天,他们又觉得这雨过天晴的天空也是那么的美丽。小朋友,喜欢云房子这篇课文吗?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一遍,好吗?——朗读全文

7、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小鸟们造的云房子,真美!小朋友想不想自己也来造造云房子啊?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想造的云房子,画下来,好吗?)

资料提供者:

4、一年级教案:<<小鱼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激发、鼓励和发挥想象,培养孩子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2. 热爱小动物,培养同情心、爱心。
3. 学会识字15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理解口字旁 提手旁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4. 学会写8个字,运用学过的笔顺写生字。
5. “为”字句的运用。
6. 启发学生做收集文字资料的工作。
教学准备:
1. 许多条不同的小鱼。(对孩子进行奖励,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2. 课件:<<小鱼的梦>>
3. 生字卡片(每个学习小组一份)
4. 识字大钟。
5. 成功果实。(在果实后面贴上生字,认对了就把成功果实带回家)
教学过程
一、 新授课文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做过梦吗?(生:做过)我们池塘里的这些小鱼也有自己的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鱼的梦>>。
2. 初步感知课文。(放课文录音)
师:儿歌好听吗?想读吗?(生:好听。想读)
在读之前,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出示多媒体画面)图上都有些什么呢?(有清清的池水、红红的小 鱼、绿绿的水草、亮亮的水泡、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亮)这么美的图画,它的儿歌美吗?让我们一起从读中去感受一下。
(1) 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2) 抽同学读。(请同学们来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都要进行评价。培养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和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
(3) (出示多媒体图)生边看图边跟读。
(4) 师:有同学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抽一两名学生来读)。老师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师范读:风儿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摇篮推。)老师读得怎么样?(教孩子应该读得轻轻地、慢慢地)
(5) 生自读全文。(按师刚才教的方法去读)
3. 展开想象
过渡:小鱼可真幸福:有风儿为它唱催眠曲,还有波浪为它推摇篮,它睡得可香了。它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它梦见什么了吗?(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
4.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二、 识字教学
1.分学习小组识字(每个学习小组分一份卡片,组长带领识字,开火车)师抽查一两个小组。
2.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丁丁哥哥今天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上,他还为我们带来了一面识字大钟。(出示识字大钟,开火车识字)
3. 巩固识字。(游戏:成功果实带回家)
三、 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可真能干,不仅自己学会了儿歌,还自己学会了生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可没你们聪明。我真佩服你们。下来后,我们来进行比赛,看谁最先把这首儿歌背会。

5、<<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6、<<小鱼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鼓励和发挥想象,培养孩子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2.热爱小动物,培养同情心、爱心。

3.学会识字15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理解口字旁提手旁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4.学会写8个字,运用学过的笔顺写生字。

5.“为”字句的运用。

6.启发学生做收集文字资料的工作。

教学准备:

1.许多条不同的小鱼。(对孩子进行奖励,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2.课件:<<小鱼的梦>>

3.生字卡片(每个学习小组一份)

4.识字大钟。

5.成功果实。(在果实后面贴上生字,认对了就把成功果实带回家)

教学过程

一、新授课文

1.导入

师:小朋友们做过梦吗?(生:做过)我们池塘里的这些小鱼也有自己的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鱼的梦>>。

2.初步感知课文。(放课文录音)

师:儿歌好听吗?想读吗?(生:好听。想读)

在读之前,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出示多媒体画面)图上都有些什么呢?(有清清的池水、红红的小鱼、绿绿的水草、亮亮的水泡、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亮)这么美的图画,它的儿歌美吗?让我们一起从读中去感受一下。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2)抽同学读。(请同学们来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都要进行评价。培养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和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

(3)(出示多媒体图)生边看图边跟读。

(4)师:有同学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抽一两名学生来读)。老师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师范读:风儿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摇篮推。)老师读得怎么样?(教孩子应该读得轻轻地、慢慢地)

(5)生自读全文。(按师刚才教的方法去读)

3.展开想象

过渡:小鱼可真幸福:有风儿为它唱催眠曲,还有波浪为它推摇篮,它睡得可香了。它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它梦见什么了吗?(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

4.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二、识字教学

1.分学习小组识字(每个学习小组分一份卡片,组长带领识字,开火车)师抽查一两个小组。

2.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丁丁哥哥今天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上,他还为我们带来了一面识字大钟。(出示识字大钟,开火车识字)

3.巩固识字。(游戏:成功果实带回家)

三、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可真能干,不仅自己学会了儿歌,还自己学会了生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可没你们聪明。我真佩服你们。下来后,我们来进行比赛,看谁最先把这首儿歌背会。

7、<<小鱼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鼓励和发挥想象,培养孩子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2.热爱小动物,培养同情心、爱心。

3.学会识字15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理解口字旁提手旁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4.学会写8个字,运用学过的笔顺写生字。

5.“为”字句的运用。

6.启发学生做收集文字资料的工作。

教学准备:

1.许多条不同的小鱼。(对孩子进行奖励,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2.课件:<<小鱼的梦>>

3.生字卡片(每个学习小组一份)

4.识字大钟。

5.成功果实。(在果实后面贴上生字,认对了就把成功果实带回家)

教学过程

一、新授课文

1.导入

师:小朋友们做过梦吗?(生:做过)我们池塘里的这些小鱼也有自己的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鱼的梦>>。

2.初步感知课文。(放课文录音)

师:儿歌好听吗?想读吗?(生:好听。想读)

在读之前,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出示多媒体画面)图上都有些什么呢?(有清清的池水、红红的小鱼、绿绿的水草、亮亮的水泡、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亮)这么美的图画,它的儿歌美吗?让我们一起从读中去感受一下。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2)抽同学读。(请同学们来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都要进行评价。培养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和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

(3)(出示多媒体图)生边看图边跟读。

(4)师:有同学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抽一两名学生来读)。老师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师范读:风儿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摇篮推。)老师读得怎么样?(教孩子应该读得轻轻地、慢慢地)

(5)生自读全文。(按师刚才教的方法去读)

3.展开想象

过渡:小鱼可真幸福:有风儿为它唱催眠曲,还有波浪为它推摇篮,它睡得可香了。它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它梦见什么了吗?(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

4.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二、识字教学

1.分学习小组识字(每个学习小组分一份卡片,组长带领识字,开火车)师抽查一两个小组。

2.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丁丁哥哥今天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上,他还为我们带来了一面识字大钟。(出示识字大钟,开火车识字)

3.巩固识字。(游戏:成功果实带回家)

三、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可真能干,不仅自己学会了儿歌,还自己学会了生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可没你们聪明。我真佩服你们。下来后,我们来进行比赛,看谁最先把这首儿歌背会。

 

8、<<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9、观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随想

窦桂梅老师示范课《游园不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感情

对于语文教学,历来主张“读”,书是读出来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读”也有各种各样的读法,平平淡淡,死水一潭地“读”也是读,就是千遍万遍地读,也仅仅是读而已,最好的效果就是将内容一字不少地背下来了,对于书中所蕴含的东西却不能了然于心,,听的人听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叫死读书,读死书。窦桂梅老师在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关键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

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二、唱出了课堂气氛,并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全学科,如果单把语文当语文来教,不但死板,而且越教越使人没有了兴趣,越学越使人没了感觉。因为语文是心的艺术,好多东西只可使人意会而不能言传,而对于美的感悟,用心去体会是其基本的方法,而教师就应该是心灵的使者,将作者与读者心与情架沟起来的桥梁,有的时候,不只要学懂文章,甚至要比作者走得更远。其他学科虽也抽象,但也可直观,一副三角板,一个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明白所讲内容是怎么一回事,而语文呢?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世界。窦桂梅老师的这一堂示范课用歌声将学生的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延续到了课堂之外。我想,听课的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印象应是终生的。

上课伊始,窦老师和学生一起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尽,沉闷的空气马上变得活跃了起来,轻松了起来,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这就为下面师生共同的活动作了一个有力地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诗和歌有着必然的联系,加之她那优美的歌喉,很快地感染了听课的所有人。

出人意料的是,在本节课教授内容结束时,她将诗配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唱了出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把学生学习的情绪一直延伸到了课外。这个时候的学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了。记得示范课结束了,到了休息的时间,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一直在哼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从听课者的表情上可以看出窦老师示范课对大家的感染。

三、用教材而不宥于教材

窦桂梅老师上的是一堂小学诗歌手欣赏课,其实要说课堂内容的含量,我觉得远远地超出了课堂内容之外,向外拓展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确,语文的学习是没有界限的,让成人学习小学的内容,每天也会有新的收获;让小学的学生接触中学的内容,很多东西也不是太为难他们。窦桂梅老师《三超越式教学模式》之首,便就是超越教材。她认为,“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味的阅读和积累”,于是她“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地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在本节示范课的教学过程中,窦桂梅老师联系到了“推敲”的故事,诗歌《寻隐者不遇》,为下面重点内容的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尤其讲到了诗的后两句,联系到了陆游的,《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和《临安雨雪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并与原文做了比较,讲本文运用语言之精妙。比较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语言,须细细推敲,运用语言更须细细推敲的道理,同时前面讲得“推敲”的故事也派上了用场。在讲到诗的意境,联系到《雪夜访戴不遇》的短文,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个时候她问学生想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从而引出了访者与园主人的对话,访者与红杏的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异常热烈。

的确,教学是要求极高的教学,要求有丰富的知识积淀,但同时不能是卖弄知识的扯三拉四;与所教内容必须密切相关,为所教内容服务,又不是就课文内容的简单贩卖。窦娥冤桂梅老师说得好,“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而我们这些教书的人的工作在于“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

四、感人至深的情感投入

人是感情动物,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艺术与情感结合起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过工作。没有哪一门学科能比语文教学更注意对情感投入的要求了。甚至可以说,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否,完全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窦桂梅老师这堂示范课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一个最大的秘诀就在于感人至深的情感投入。这里不是自欣自赏的自我陶醉,而是和学生共同投入的心有灵犀的交流。

不论是课闪课后的歌声,还是课堂内容的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且师生一同激动。这样的课,能不感染学生吗?怎么会不让人有所收获呢?她在说起自己在排课本剧《王二小》时她说,她被感动了,融入其中,学生也被感动了,也融入了其中。当王二小被敌人杀害,学生放声大哭,听课的人也抑制不住自己,好多的人也泣不成声。这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啊。

虽然窦老师课堂的歌声、排课本剧的才能,与她对音乐的爱好、教授音乐课的经历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她能够把自己的特长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教学所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取得了古板教学难以取得的效果。教学是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是艺术的教学,是教学的艺术化。

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也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内容朗读中表情丰富而且自然,多姿多彩的体态语,也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上,方法灵活多样,有热情的赞美,有轻轻的戏谑,也有笑语般的调侃,使回答准确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思考;使回答不太准确或不准确的学生也不至于显得太尴尬,因而挫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有了师生共同的情感投入,气氛就会变得轻松而且活跃,内容就会变得易解易懂易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窦桂梅老师说得好,“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以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与学生真正平等对门话的平台”,这样,学生才会有超越之胆,超越之识,超越之智,最后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语文教学“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

10、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积蓄,胜利,哆哆嗦嗦,信心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

3,感受小男孩勇于进取的精神,认识到探索与创造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中揭示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演讲...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你愿意讲一讲你的第一次吗?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也叫第一次.

二,自学:1,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谁的第一次,第一次干什么?(生回答)

2,自学:从小男孩第一次登台阶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你略读课文,拿出笔划一划关键的词语,写一写你读到的感受.生自学五分钟.

三,点学: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下面就请你大胆地谈一谈你划的词语和感受吧!

A:我从第一段划了整整这个词,说明这个台阶很高.从没满一周岁说明小男孩

很小.

师点拨:你还从哪个地方能看出小男孩很小,请其它同学帮助他一下找一找.

B:长着两条圆胖胖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的...说明小男孩很小.师:同学们,你看他体会的多好,他真善于思考,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从这我们发现小男孩刚学会走路,再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小男孩.(生答:可爱,活泼,)让我们带着喜爱的心情读出小男孩的可爱.

C:我从信心十足可以看出小男孩要登台阶很有信心.

师点:其他同学有没有找到小男孩要登台阶的信心.

D: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关,站着....他可能在想怎样登上台阶.

师:如果是你,你就这样站着心情是什么样的呢?他还会想什么?(生回答:害怕摔跤)读一读他的这种心情.

E:我从固执地注视可以看出小男孩还想登台阶.师:他会想些什么呢?

F:我从最后一段中的动词踏,提,憋,站中体会到小男孩非常有勇气,不怕摔跤.

师:你找的真准,请你读一读这段,你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这里的!应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去读.当孩子登上台阶会想什么?(生回答

师:孩子们,当小男孩登台阶时,还有两个人发表了意见?你怎么看待这两种意见?请你找一找这两个人的话读一读,想一想.(生回答)

四,总结: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再读课文

五,拓展:你怎样看待你的第一次,请你写一写.

六,板书: 第一次

哆哆嗦嗦 信心十足

注视前方 积蓄力量

拿下高地 胜利微笑

11、<<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一、设计理念: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真知的能力,重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与内涵,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勤劳恳干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按学生的兴趣以及有关马的知识性质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三五天内进行收集整理,小组归纳相关课题的知识;活动课展示,由每个小组的组长主持本组的展示.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树立崇尚真知的情感.

三、资源与教具:报刊、书籍、字词典、投影仪、其他相关资料.

四、活动展示:

1.教师播放的歌曲,导入课题.

2.马――人类很早便征服的剽悍的动物,它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数千年来,风风雨雨,成为人忠实的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与马共舞.

3.下面有请第一个小组的组长()上台,主持你们收集内容的展示.

第一小组组长()上台主持:

……

1.

第一小组让我们知道了"马字的历史"了解了天下名马,下面我们有请第二小组的组长为我们展示更多的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名句.跟着他们去看看中华民族在马字上作出了怎样的创造.

第二组组长()上台主持:……

以此往下请出其他各组的组长主持课堂.

……

5.第六组组长主持完,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是先成为千里马重要呢?还是先有伯乐更重要?

6.生讨论……

四、教师小结该课:

我们今天的展示课就要结束了,在这些天"与马共舞"的生动中,我们每个组的组长表现了非凡组织和领导才能,每个组员表现了前所未有团结协作精神.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给了别人带来了欢乐,给别人以欢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大家说是不是……

在此,请允许我以台湾女作家三毛一本散文集<<送你一匹马>>为名,我也要送你们一匹马,可马在哪儿呢?它不在唐吉诃德的长矛下,也不在徐悲鸿的画卷上,大家说,我要送你们的马在哪儿?……

它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梦想里,在我们每天疾步于校园的脚步声里;在我们勤奋学习,攻克每一道难题的思绪里.这是一匹可会其神,却不可传其形的千里马.愿大家永远拥有这匹马,生活中永远与马共舞,成为合江中学的一匹又一匹黑马.

(附各组课题及要求于后)

各组课前收集课题及要求:

一组:收集有关马字的书法演变历史,课上板书之;

收集古车马知识、名马知识,各派代表讲述.

二组:收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名句.录于灯片;

课上读之,并每人解说其一.

三组:每人用自己的方式画一幅马画,课上展示,评优.

收集徐悲鸿的<<八骏图>>,展示,并每人给这幅画一句话的评价.

四组:课上派代表读教材中收录的有关马的文艺作品,

每人围绕任一作品对其中的马的形象说一句话.

五组:收集有关马的故事,课上讲这些故事.

(附参考:九方皋相马\赵高指鹿为马\千金买马骨\田忌赛马\<<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赤兔马的故事……

六组:录韩愈的<<马说>>及译文于灯片,课上齐读,

代表译之,代表评之.

课后反思:

课前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获得检索资料的具体任务后,人人都是主人翁,为了在课上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努力查找资料,咨询教师,共同探讨。课前,他们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和同学,和教师探讨学习的机会,从中学会了检索资料,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课上孩子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课前,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个个跃跃欲试,生龙活虎,每个组都分派了一个主持人,主持本组的活动。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前是导演,课上则退居二线,成了配角。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课后我问一位同学喜不喜欢这样的课,他满心欢喜的告诉我:“爽呆了!我们准备的材料,根本就没法展示完。”

不足之处:学生主持活动,缺乏经验,时间把握不是很好,个别组别出现了超时现象,影响了其他组的展示时间。